词语释义
歌咏
(1) 歌颂,吟咏;歌唱
(2) 诗歌,歌曲
词语解释
亦作“ 歌咏 ”。歌唱;吟咏。
《史记·宋微子世家》:“ 箕子 伤之,欲哭则不可,欲泣为其近妇人,乃作《麦秀》之诗以歌咏之。” 唐 赵嘏 《送滕迈郎中赴睦州》诗:“想到钓臺逢竹马,只应歌咏伴猿声。”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四:“余观三百五篇,如桃、李、芍药、棠棣、兰之类,无不歌咏。” 鲁迅 《汉文学史纲要》第一篇:“声音繁变,寖成言辞,言辞谐美,乃兆歌咏。” 茅盾 《这时代的诗歌》:“最近出现了不少的歌咏这大时代的诗歌。”
谓以诗歌颂扬。
《汉书·刘向传》:“ 周公 思慕,歌咏 文王 文德。” 唐 黄滔 《内出白鹿宣示百官》诗:“贵臣歌咏日,皆作白麟看。” 宋 苏轼 《奏户部拘收度牒状》:“ 杭 扬 二州,各得百道,吏民鼓舞,歌咏圣泽。” 蒋光慈 《劳动的武士》:“你是拥护自由公道的天使,你永值得诗人的歌咏和赞美!”
指诗歌。
唐 皮日休 《襄州春游》诗:“等门遇事成歌咏,取次衝筵隐姓名。” 明 郎瑛 《七修类稿·诗文一·各诗之始》:“夫自 周 衰,採诗之官废, 汉 魏 之世,歌咏杂兴。”
见“ 歌咏 ”。
引证解释
⒈ 亦作“歌咏”。
⒉ 歌唱;吟咏。
引《史记·宋微子世家》:“箕子伤之,欲哭则不可,欲泣为其近妇人,乃作《麦秀》之诗以歌咏之。”
唐赵嘏《送滕迈郎中赴睦州》诗:“想到钓臺逢竹马,只应歌咏伴猿声。”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四:“余观三百五篇,如桃、李、芍药、棠棣、兰之类,无不歌咏。”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第一篇:“声音繁变,寖成言辞,言辞谐美,乃兆歌咏。”
茅盾《这时代的诗歌》:“最近出现了不少的歌咏这大时代的诗歌。”
⒊ 谓以诗歌颂扬。
引《汉书·刘向传》:“周公思慕,歌咏文王文德。”
唐黄滔《内出白鹿宣示百官》诗:“贵臣歌咏日,皆作白麟看。”
宋苏轼《奏户部拘收度牒状》:“杭扬二州,各得百道,吏民鼓舞,歌咏圣泽。”
蒋光慈《劳动的武士》:“你是拥护自由公道的天使,你永值得诗人的歌咏和赞美!”
⒋ 指诗歌。见“歌咏”。
引唐皮日休《襄州春游》诗:“等门遇事成歌咏,取次衝筵隐姓名。”
明郎瑛《七修类稿·诗文一·各诗之始》:“夫自周衰,採诗之官废, 汉魏之世,歌咏杂兴。”
歌咏的国语词典
以诗文歌唱抒发情感。
歌咏的网络释义
歌咏
歌咏造句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欠,哥声。从“欠”,表示与口有关系。本义:唱)
(2) 同本义
歌,咏也。——《说文》
歌者,长引其声以诵之也。——《说文系传》
不鼓缶而歌。——《易·离》
歌永言。——《虞书》
歌咏其声也,长言也。——《礼记·乐记》
曲合乐曰歌,徒歌曰谣。——《诗·魏风·园有桃》传
昔者,舜鼓五弦,歌《南风》之诗而天下治。——《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楚狂 接舆歌而过 孔子——《论语·微子》
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战国策·齐策》
如优孟摇头而歌,而后可以得志。—— 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
(3) 又如:对歌(一问一答地唱歌);高歌(放声歌唱);歌吹(歌唱,吹奏);歌鼓(歌唱并击鼓);歌戏(歌唱嬉戏)
(4) 歌颂,赞美
故近者歌讴而乐之,远者竟竭蹶而趋之。——《荀子·儒效》
诗人歌功。——扬雄《赵充国颂》
(5) 又如:歌功(颂扬他人的功德);歌思(歌颂思慕);歌叹(歌颂赞叹)
(6) 奏乐;伴奏
歌于斯,哭于斯。——《礼记》
往往会倚嫔御歌,必为奇巧声动上,由是得幸。——宋· 王谠《唐语林·雅量》
(7) 又指鸣叫
鸟歌花舞太守醉,明日酒醒春已归。——宋· 欧阳修《丰乐亭游春三首》
(8) 作歌;作诗
夫也不良,歌以讯止。——《诗·陈风·墓门》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名词
(1) 歌曲;歌词
诗言志,歌永言。——《书·舜典》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白居易《琵琶行》
(2) 又如:校歌;民歌;国歌;歌头曲尾(诗歌和散曲联唱的一种歌曲形式);歌味(歌曲的风味);歌儿(歌曲);歌章(歌曲。音乐一曲为一章,故称)
(3) 诗体的一种 。如:《长恨歌》;歌行(古代乐府诗的一体);歌诗(配有乐谱可以歌唱的乐府诗)
(4) 古用同“哥”。一指兄长;一指父亲 。如:歌歌(同“哥哥”。指父亲)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沙头角腔] go1 [梅县腔] go1 go2 [宝安腔] go1 [东莞腔] go1 [海陆丰腔] go1 [客英字典] go1 [台湾四县腔] go1 [客语拼音字汇] go1 [陆丰腔] go1
◎ 潮州话:go1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歌 | 古俄 | 見 | 歌 | 平聲 | 歌 | 開口一等 | 歌 | 果 | ka | kɑ |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口,永声。又作“詠”。本义:曼声长吟;歌唱)
(2) 同本义
詠,歌也。或从口。——《说文》。段注:“尧典曰:‘歌永言。’乐记曰:‘歌为之言也,长言之也。说之,故言之;言之不足,故长言之。’”
搏拊琴瑟以咏。——《虞书》。郑注:“谓歌诗也。”
五曰夷则,所咏歌九则,平民无二也。——《国语·周语下》
人喜则斯陶,陶斯咏。——《礼记·檀弓》
咏而归。——《论语·先进》
咏殷周之《诗》。——班固《东都赋》
(3) 又如:咏士(诗人);咏雪(咏絮。泛指有诗才的女子);咏哦(歌咏吟哦);咏吟(曼声诵读);咏言(吟诗)
(4) 用诗词等形式来写景抒情
若是而不从,动而不悛,则文咏物以行之,求贤良以翼之。——《国语·楚语上》
歌以咏志。——《乐府诗集·曹操·步出夏门行》
(5) 又如:咏桑寓柳(喻表面上赞美此事物,实际是为寄托对他事物的情感);咏志(以诗歌抒发心志);咏风嘲月(诗人写诗,常以风月为题材,故常泛称写诗为咏风嘲月)
(6) 歌颂
含淳咏德之声盈耳。——汉· 王褒《四子讲德论》
(7) 又如:咏颂(歌颂);咏仁(歌颂仁德);咏德(歌颂高尚的品德)
名词
指诗歌等韵文作品
不有佳咏,何伸雅怀。——唐· 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run3 [陆丰腔] jun6 [客英字典] jun3 [台湾四县腔] jun3 [梅县腔] jun3 [宝安腔] jun3
◎ 潮州话:iong3(iòng) [揭阳、潮阳]uêng3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詠 | 爲命 | 云 | 庚三合 | 去聲 | 敬 | 合口三等 | 梗 | 庚 | ĭwɐŋ | yengh/hwan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