歇凉
词语释义
歇凉
(1) 〈方〉乘凉
词语解释
亦作“ 歇凉 ”。方言。乘凉。
《宣和遗事》前集:“﹝ 马县尉 等﹞见路傍垂杨掩映,修竹萧森,未免在彼歇凉片时。” 元 李文蔚 《燕青博鱼》第三折:“我支开亮窗,这里趁风歇凉来。” 巴金 《将军集·还乡》:“有几个乡民坐在树下歇凉。”
见“ 歇凉 ”。
引证解释
⒈ 亦作“歇凉”。方言。乘凉。见“歇凉”。
引《宣和遗事》前集:“﹝马县尉等﹞见路傍垂杨掩映,修竹萧森,未免在彼歇凉片时。”
元李文蔚《燕青博鱼》第三折:“我支开亮窗,这里趁风歇凉来。”
巴金《将军集·还乡》:“有几个乡民坐在树下歇凉。”
歇凉的国语词典
乘凉。
歇凉的网络释义
歇凉
近义词
反义词
歇凉造句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欠。曷(
)声。歇息与出气有关,故从“欠”。本义:休息)(2) 同本义(侧重于放松身体的紧张状态以消除疲劳)
歇,息也。——《说文》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唐· 白居易《卖炭翁》
彼时黛玉自在床上歇午,丫环们皆出去自便,满屋内静悄悄的。——《红楼梦》
(3) 又如:歇泊(休息);歇子(小歇;稍憩);歇午(歇中,歇晌。皆指午间休息);歇夏(歇伏,伏天休息);歇晚(晚上休息);歇热(乘凉)
(4) 停止,中止活动
余韵徐歇。——宋· 苏轼《石钟山记》
声暂歇。——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骤雨初歇。——宋· 柳永《雨霖铃》
要歇业的店铺,暂时不准歇。——茅盾《动摇》
(5) 又如:歇令(停止,住手);歇浪(关掉;打烊)
(6) 睡眠,躺下来休息 。如:他在朋友家里歇了一夜
(7) 留宿 。在旅店等处住宿
张主管闲坐半晌,安排歇宿。——《京本通俗小说》
(8) 又如:歇家(旅舍;住宿处;兼搞跑腿、牵线的客店;客店主人);歇卧(睡觉,过夜);歇店(住客店;客店)
(9) 竭,尽,到了尽头
难未歇也。——《左传·襄公二十九年》
灯青兰膏歇,落照飞蛾舞。——李贺《伤心行》
(10) 又如:歇绝(消失);歇微(衰退消失);歇灭(息灭,消失);歇落 (消失)
(11) 凋零,花、木、草枯萎
春木有荣歇,此节无凋零。——陈子昂《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
(12) 气味散发;消散
歇,气越泄。——《说文》
名词
曾经
我屋里家主婆从来勿曾说歇,耐倒要管起我来哉。——《海上花列传》
量词
(1) 表示动作次数,相当于“番”、“次”
又嘱咐两三歇。——《西厢记诸宫调》
(2) 表示一段时间,相当于“一会儿”
老身直去县前那家有好酒,买一瓶来,有好歇儿担阁。——《水浒传》
好半歇到岸。——《反美华工禁约文学集》
(3) 又如:歇歇(一会儿,形容时间短);歇子(一会儿)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客英字典] hiet7 [宝安腔] ket7 het7 [梅县腔] het8 hiet7 [陆丰腔] hiat7 [东莞腔] het7 [海陆丰腔] hiet7 [客语拼音字汇] hiad5 [沙头角腔] het7 [台湾四县腔] hiet7
◎ 潮州话:hiah4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歇 | 許謁 | 曉 | 月開 | 入聲 | 月 | 開口三等 | 臻 | 元 | xĭɐt | hiat/xiat |
详细解释
liáng
形容词
(1) (形声。从水,京声。本义:寒)
(2) 同本义
北风其凉。——《诗·邶风·北风》
北风谓之凉风。——《尔雅·释天》
凉风至。——《礼记·月令》
凉雨时降。——《素问·五常政大论》
凉州,西方所在寒凉也。——《释名·释州国》
水浆,醴凉。——《周礼·浆人》
(3) 微寒,稍冷
日初出,沧沧凉凉。——《列子·汤问》。注引《字林》:“凉,微寒。”
曰燠,曰寒。——《书·洪范》。疏:“燠是热之始,暑是热之极;凉是冷之始,寒是冷之极。”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唐· 杜甫《天末怀李白》
(4) 又如:冬暖夏凉;凉生生(微凉貌);凉宇(凉秋的天空);凉吹(凉风);凉榻(竹制矮床);凉轿(一种无帷轿);凉衣(凉衫;内衣);凉风(初秋凉爽的西南风。八风之一)
(5) 薄;轻微;刻薄
职凉善背。——《诗·大雅·桑柔》
虢多凉德。——《左传·庄公三十二年》
(6) 又如:凉德(薄德);凉能(才能微薄);凉菲(才德微薄);凉厚(薄与厚);凉薄(微薄,浅薄);凉驳(浅薄芜杂)
(7) 人烟稀少;冷落 。如:凉落(衰落);凉凉(寂寞冷落的样子);凉野(荒寒的旷野);凉声(悲凉肃杀的声音)
(8) 悲怆,内心凄苦,又比喻灰心、失望 。如:悲凉;凉思(凄凉的思绪);见此惨状,心都凉了
(9) 〈方〉∶痛快;舒服 。如:当干部的态度好,人家穷也穷得心凉
(10) 通“谅”。诚信
民之罔极,职凉善背。——《诗·大雅·桑柔》
名词
(1) 秋季 。如:凉天(秋天);凉月(凉蟾。秋月);凉宇(凉秋的天空);凉沙(秋天的飞沙);凉夜(秋夜)
(2) 国名 。东晋十六国时期建立在今甘肃省一带的政权,国号皆称“凉”。有前凉、后凉、北凉、南凉、西凉等
(3) 通“辌”。辒辌,丧车
棺载辒凉车中。——《史记·秦始皇本纪》
(4) 姓
(5) 另见
liàng
动词
(1) 假借为“倞”。辅佐
凉彼武王。——《诗·大雅·大明》。传:“佐也。”
(2) 又如:凉贰(副贰。特指太子。凉,辅佐)
(3) 把东西放在通风处使干燥。今作“晾” 。如:凉衣服
(4) 信,实。通“谅”
凉曰不可,覆背善詈。——《诗·大雅·桑柔》
君子作法于凉。——《左传·昭公四年》
(5) 把热的东西放置一会儿,让温度降低 。如:把开水凉一凉再喝
(6) 〈方〉∶冷落,撇在一边 。如:别把客人凉在一边
(7) 另见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客英字典] liong2 [东莞腔] liong2 [梅县腔] liong2 [宝安腔] liong2 [海陆丰腔] liong2 [陆丰腔] liong3 [沙头角腔] liong2 [台湾四县腔] liong2
◎ 潮州话:liang5 (lîang)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良 | 呂章 | 來 | 陽開 | 平聲 | 陽 | 開口三等 | 宕 | 陽 | lĭaŋ | lia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