歃盟

shà méng [ sha meng]
注音 ㄕㄚˋ ㄇㄥˊ

词语释义

歃血为盟。

词语解释

  1. 歃血为盟。

    《战国策·魏策三》:“今 赵 不救 魏 , 魏 歃盟于 秦 ,是 赵 与强 秦 为界也。”《后汉书·隗嚣传》:“ 遵 与 隗王 歃盟为 汉 ,自经歷虎口,践履死地,已十数矣。”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事类》:“公子之客,叱劲 楚 令歃盟;管库隶臣,呵强 秦 使鼓缶。”

引证解释

⒈ 歃血为盟。

《战国策·魏策三》:“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
《后汉书·隗嚣传》:“遵与隗王歃盟为汉,自经歷虎口,践履死地,已十数矣。”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事类》:“公子之客,叱劲楚令歃盟;管库隶臣,呵强秦使鼓缶。”

歃盟的网络释义

歃盟

  • 歃盟,是汉语词汇,拼音是shà méng,即歃血为盟。
  • 汉字详情

    shà [sha]
    部首: 427
    笔画: 13
    五笔: TFVW
    五行:
    仓颉: HXNO
    四角: 27782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欠,杀声。从“欠”表示与口、出气有关。本义:饮,微吸)

    (2) 饮

    公相与歃此血于堂下。——《史记》

    (3) 特指饮血 。如:歃盟(歃血为盟);歃会(歃血盟会);歃辞(歃血时宣读的盟词)

    英文翻译

    smear one's mouth with blood of a victim when taking an oath

    方言集汇

    ◎ 粤语:saap3
    ◎ 客家话:[梅县腔] cap7 [海陆丰腔] cap7 [客英字典] cap7 [台湾四县腔] cap7 [宝安腔] cap7
    ◎ 潮州话:cah4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二十九葉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山輒葉B入聲開口三等鹽Bʃĭɛpsriep/shep
    méng [meng]
    部首: 510
    笔画: 13
    五笔: JELF
    五行:
    吉凶:
    仓颉: ABBT
    四角: 67102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甲骨文字形,下面象个盘盂,中间放着牛耳。古代盟会要割牲歃( shà)血,主盟人手执牛耳,掘穴埋牲。本义:在神前发誓结盟)

    (2) 同本义

    割牛耳盛朱盘,取其血歃于玉敦。——《说文》

    盟,歃血誓也。——《三苍》

    掌盟载之法。凡邦国有疑会同,则掌其盟约之载,及其礼仪,北面谓明神。——《周礼·司盟》

    掌盟诅。——《周礼·诅祝》。注:“盟诅,主于要誓,大事曰盟,小事曰诅。”

    约信曰誓,涖牲曰盟。——《礼记·曲礼》

    再会而盟。——《左传·昭公十三年》

    君子屡盟。——《诗·小雅·巧言》

    为坛而盟。——《史记·陈涉世家》

    秦伯说,与 郑人盟。——《左传·僖公三十年》

    屈完及诸侯盟。——《左传·僖公四年》

    (3) 又如:盟主(古代诸侯盟会中的领袖或主持者;泛指同盟首领或倡导者。喻主要的事物;主宰);盟坛(古代缔结盟约时所设的坛场);盟会(犹会盟。古代诸侯间的集会结盟)

    (4) 个人向天发誓,永不变心

    终待说山盟海誓,这恩情到此非容易。——赵长卿《贺新郎》

    (5) 又如:盟文(盟誓的文辞);盟契(盟约。又称盟要,盟信);盟心(盟誓在心);海誓山盟(对着山海盟誓。极言男女相爱,坚贞不渝)

    名词

    (1) 盟约;誓辞

    与结盟好。——《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要盟也,神不听。——《史记·孔子世家》

    (2) 又如:盟友;盟好(同盟友好)

    (3) 内蒙古自治区的行政单位,下辖旗、县、市 。如:内蒙古自治区的伊克昭盟、呼伦贝尔盟及吉林省哲里木盟等

    英文翻译

    swear; oath, covenant, alliance

    方言集汇

    ◎ 粤语:mang4
    ◎ 客家话:[海陆丰腔] men2 [客英字典] men2 [陆丰腔] men3 [东莞腔] men2 [台湾四县腔] men2 [宝安腔] men2 [梅县腔] men2 [客语拼音字汇] men2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十二庚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武兵庚三開平聲開口三等mĭɐŋmieng/my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