檀桓
词语释义
中药名。黄蘖的根。
古地名。
词语解释
中药名。黄蘖的根。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木二·檀桓》﹝集解﹞引 陈藏器 曰:“檀桓乃百岁檗之根,如天门冬,长三四尺,别在一旁,以小根缀之。一名檀桓芝。出灵寳方。”
古地名。
《文选·枚乘<七发>》:“迴翔 青篾 ,衔枚 檀桓 。” 李善 注:“ 青篾 、 檀桓 ,盖并地名。”一说回旋之貌。 胡绍煐 曰:“此言涛之初发,如车之回翔,马之檀桓……檀桓,犹盘桓,回旋之貌。”
引证解释
⒈ 中药名。黄蘖的根。
引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木二·檀桓》﹝集解﹞引陈藏器曰:“檀桓乃百岁檗之根,如天门冬,长三四尺,别在一旁,以小根缀之。一名檀桓芝。出灵寳方。”
⒉ 古地名。
引《文选·枚乘<七发>》:“迴翔青篾,衔枚檀桓。”
李善注:“青篾、檀桓,盖并地名。”
一说回旋之貌。 胡绍煐曰:“此言涛之初发,如车之回翔,马之檀桓……檀桓,犹盘桓,回旋之貌。”
檀桓的网络释义
檀桓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木,亶(
)声。本义:木名。古书中称檀的木很多,时无定指。常指豆科的黄檀,紫檀(即红木);榆科的青檀)(2) 同本义
檀,檀木也。——《说文》
坎坎伐檀兮。——《诗·魏风·伐檀》
(3) 又如:檀车(古代车子多用檀木为之,故称);檀板(乐器名。檀木制的拍板);檀柘(檀树与柘树);檀桐(檀木与桐木);檀槽(檀木制成的琵琶、琴等弦乐器上架弦的槽格)
(4) 香木檀的省称,即檀香 。如:檀印(檀香);檀林(旃檀之林。佛寺的尊称);檀香扇(用檀香木做骨架的扇)
(5) 情郎 。如:檀奴(檀郎,女子对丈夫或情郎的昵称);檀郎谢女(喻指多才而钟情的青年男女)
(6) 姓
形容词
浅红色,浅绛色 。如:檀口香腮(比喻女子的嘴和脸红而香);檀口(女子粉红色的嘴唇);檀子(浅红色颜料)
动词
布施 。表示与佛教有关的事物。如:檀那国(佛语。指没有邪恶凶杀,人们都好善乐施的理想国度);檀越(檀主,檀那。施主)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客英字典] tan2 [宝安腔] tan2 [客语拼音字汇] tan2 [海陆丰腔] tan2 [梅县腔] tan2 [陆丰腔] tan3 [东莞腔] tan2 [台湾四县腔] tan2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壇 | 徒干 | 定 | 寒 | 平聲 | 寒 | 開口一等 | 寒 | 山 | dan | dʰɑn |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木,亘(
)声。本义:表柱。古代立在驿站、官署等建筑物旁作标志的木柱,后称华表)(2) 同本义,后也泛指寺、墓、桥梁等用作表识或其他用途的柱子
桓,亭邮表也。——《说文》
三家视桓楹。——《礼记·檀弓》。注:“四植谓之桓。”
公执桓圭。——《周礼·大宗伯》。注:“双植谓之桓。桓宫室之象,所以安其上也。”
(3) 又如:桓楹(古代天子,诸侯葬时下棺所植的大柱子);桓表(即华表)
(4) 木名。即无患木 。叶似柳,皮黄白色
(5) 水名。即今白龙江 。发源于甘肃省西倾山
(6) 山名 。在今江苏省铜山县东北。如:桓山之泣(谓家人离散的悲痛);桓山鸟(喻离别的痛苦)
形容词
(1) 大
玄王桓拨。——《诗·商颂·长发》。传:“大也。”
(2) 又如:桓蒲(祭祀用的大蒲席);桓拨(谓大治)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东莞腔] hen2 [台湾四县腔] fan2 [梅县腔] fan2 [宝安腔] fan2 [客语拼音字汇] fan2 [海陆丰腔] fan2 [客英字典] fan2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桓 | 胡官 | 匣 | 桓 | 平聲 | 寒 | 合口一等 | 山 | 桓 | ɣuɑn | ghuan/hu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