啴缓

tān huǎn [ tan huan]
繁体 嘽緩
注音 ㄊㄢ ㄏㄨㄢˇ

词语释义

柔和舒缓。

词语解释

  1. 柔和舒缓。

    《文选·王褒<四子讲德论>》:“有二人焉,乘輅而歌……嘽缓舒绎,曲折不失节。” 吕延济 注:“嘽缓舒绎,柔和之声也。”《乐府诗集·郊庙歌辞三·北齐五郊乐歌》:“嘽缓契王风,持载符君德。” 清 赵翼 《水嬉看夜船灯火》诗之一:“灯火荧煌星万点,笙歌嘽缓月三更。” 叶圣陶 《微波》:“有三弦的声音传过来,这样低沉,这样嘽缓。”

引证解释

⒈ 柔和舒缓。

《文选·王褒<四子讲德论>》:“有二人焉,乘輅而歌……嘽缓舒绎,曲折不失节。”
吕延济注:“嘽缓舒绎,柔和之声也。”
《乐府诗集·郊庙歌辞三·北齐五郊乐歌》:“嘽缓契王风,持载符君德。”
清赵翼《水嬉看夜船灯火》诗之一:“灯火荧煌星万点,笙歌嘽缓月三更。”
叶圣陶《微波》:“有三弦的声音传过来,这样低沉,这样嘽缓。”

啴缓的国语词典

舒缓而不急迫。

啴缓的网络释义

啴缓

  • 啴缓:tān huǎn,汉语词语,是和缓,缓解;安闲舒适,柔和舒缓的意思。
  • 汉字详情

    tān,chǎn,tuō [tan,chan,tuo]
    部首: 319
    笔画: 11
    五笔: KUJF
    仓颉: RCWJ
    四角: 68056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口,单声。本义:喘息)

    (2) 同本义

    啴,喘息也。——《说文》。按,喜而甚亦喘息。

    其乐心感者,其声啴以缓。——《礼记·乐记》。注:“宽绰貌。”

    啴啴骆马。——《诗·小雅·四牡》

    (3) 如:啴啴(喘息的样子)

    形容词

    (1) 众盛

    戎车啴啴。——《诗·小雅·采芑》。传:“众也。”

    王旅啴啴。——《诗·大雅·常武》。传:“盛也。”

    (2) 又如:啴啴(众盛的样子);啴哼(形容声音沉重宏大);啴敦(盛大)

    英文翻译

    pant; many

    方言集汇

    ◎ 粤语:taan1

    宋本广韵

    huǎn [huan]
    部首: 332
    笔画: 12
    五笔: XEFC
    五行:
    姓名学:
    仓颉: VMBME
    四角: 22147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形声。从糸( ),爰( yuán)声。本义:宽松;宽大)

    (2) 同本义 。如:缓带(放宽衣带。从容自在的样子);缓服(宽松的服装。对戎装而言);缓带轻裘(宽松的衣带,轻暖的皮衣。形容从容儒雅的风度)

    (3) 慢;不急迫。与“急”相对

    缓,舒也。——《广韵》

    夫人于事己者过急,于事人者过缓。——《战国策·卫策》

    民事不可缓也。——《孟子·滕文公上》

    (4) 又如:缓缓(缓慢的样子。同徐徐);缓步代车(慢步行走以代替乘车。同安步当车);缓辔而行(信马由缰地慢走)

    (5) 柔软 。如:缓土(柔软而松散的土壤);缓歌慢舞(悠柔美妙的歌声和舞步)

    (6) 不陡 。如:缓坡

    (7) 软弱;柔弱 。如:缓箭(去势微弱之箭);缓声(柔缓的音乐和歌声)

    动词

    (1) 延期,延迟

    今夫缓于事己者,安能急于事人?——《战国策·卫策》

    君子以议狱缓死。——《易·中孚》

    (2) 又如:缓死(宽缓减免死刑;延长寿命);缓召(军事用语。应受动员召集或临时召集的后备军人以及国民兵,因故延缓征召的,称为缓召);缓决(法律名词,对已宣判死刑的犯人,依据特定的状况,于一定时期内暂缓处决)

    (3) 下垂 。如:缓耳(缓弛下垂之耳)

    (4) 苏醒,复活 。如:缓气;缓醒

    (5) 怠慢 。如:缓怠(缓慢松懈;拖延怠忽);缓留(缓慢迟钝)

    (6) 刑法等宽宏、宽恕 。如:缓决(对死刑犯人暂缓处决);缓狱(宽缓刑狱)

    英文翻译

    slow, leisurely; to postpone, delay

    方言集汇

    ◎ 粤语:wun6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