槁骸

gǎo hái [ gao hai]
注音 ㄍㄠˇ ㄏㄞˊ

词语释义

1.枯骨。 2.指羸弱的身体。

词语解释

  1. 枯骨。

    《庄子·知北游》:“形若槁骸,心若死灰。” 晋 葛洪 《抱朴子·博喻》:“ 咎繇 面如蒙倛, 伊尹 形若槁骸。”

  2. 指羸弱的身体。

    宋 王安石 《与沉道原书》之二:“槁骸残息,待尽朝夕,顿伏床枕,无足言者。”

引证解释

⒈ 枯骨。

《庄子·知北游》:“形若槁骸,心若死灰。”
晋葛洪《抱朴子·博喻》:“咎繇面如蒙倛, 伊尹形若槁骸。”

⒉ 指羸弱的身体。

宋王安石《与沉道原书》之二:“槁骸残息,待尽朝夕,顿伏床枕,无足言者。”

汉字详情

gǎo [gao]
部首: 420
笔画: 14
五笔: SYMK
五行:
姓名学: 多用男性
仓颉: DYRB
四角: 40927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形声。从木,高声。本义:草木枯干)

(2) 同本义

槀,木枯也。——《说文》

离为科上槁。——《易·说卦传》

形固可使如槁木。——《庄子·齐物论》

虽有槁暴。——《荀子·劝学》

草木摇落,时槁悴兮。——《楚辞·九叹·远逝》

则苗槁矣。——《孟子·梁惠王上》

及以燕赵起而攻之,若振槁然。——《荀子·王霸》

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孟子·公孙丑上》

举若振槁。——《史记·礼书》。索隐:“干叶也。”

(3) 又如:槁干(枯干。引申为贫穷);槁腐(枯朽);槁败(干枯衰败);槁落(枯落);败槁布地;槁箨(干枯的笋壳);槁枲(干枯的麻秆)

(4) 羸瘦;憔悴

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史记·屈原列传》

槁项黄馘者,商之所短也。——《庄子·列御寇》

(5) 又如:槁面(憔悴衰老的面容);槁颈(羸瘦的样子);槁悴(枯萎;憔悴);槁瘠(枯瘦)

动词

(1) 死亡

文山负其马,立槁,至今马冢尚在。——明· 高攀龙《三时记》

(2) 又如:槁死(枯死;困死);槁丧(灭亡)

(3) 通“考”( kǎo)。击

颎如槁石火。——潘岳《河阳县诗》

(4) 通“犒”( kào)。以酒肉等饮食慰劳

名词

通“篙”( gāo)。撑船的竿

槁工楫师,选 自闽禺。——左思《吴都赋》

英文翻译

wither; withered, rotten, dead

方言集汇

◎ 粤语:gou2
◎ 客家话:[沙头角腔] gau1 [梅县腔] gau3 [海陆丰腔] gau3 [客英字典] gau3 [宝安腔] gau3 [客语拼音字汇] gau3 go3 [台湾四县腔] gau3
◎ 潮州话:gau2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三十二晧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苦浩上聲開口一等kʰɑukhaux/qav
hái [hai]
部首: 902
笔画: 15
五笔: MEYW
五行:
仓颉: BBYVO
四角: 70282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骨,亥声。本义:胫骨,小腿骨)

(2) 同本义

骸,胫骨也。——《说文》。段玉裁注:“《骨空论》曰:‘膝解为骸关,侠膝之骨为连骸。’然则正谓胫骨为骸矣。”

骸下为辅,辅上为腘。——《素问》

析骸而炊之。——《公羊传·宣公十五年》

臂欲大而短,骸欲小而长。——《齐民要术》

(3) 骨,尸骨

即如忠烈遗骸。——清· 全祖望《梅花岭记》

(4) 又如:尸骸;骸炭(骨灰);骸筋(筋骨);骸骼(尸骨)

(5) 身体

有七尺之骸,手足之异,戴发含齿,倚有趣者,谓之人。——《列子·黄帝》

(6) 又如:残骸;病骸

英文翻译

skeleton, body; leg bone

方言集汇

◎ 粤语:haai4 hoi4
◎ 客家话:[海陆丰腔] hai2 [客语拼音字汇] hai2 [客英字典] hai2 [台湾四县腔] hai2 [梅县腔] hai2 [宝安腔] hai2
◎ 潮州话:hai5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十四皆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戸皆皆開平聲開口二等ghrai/haeiɣɐ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