榛薮

zhēn sǒu [ zhen sou]
繁体 榛藪
注音 ㄓㄣ ㄙㄡˇ

词语释义

山林,丛林。

词语解释

  1. 山林,丛林。

    三国 魏 曹植 《七启》:“於是磎填谷塞,榛藪平夷。缘山置罝。弥野张罘。” 晋 陆云 《荣启期赞》:“遂放志一丘,灭景榛藪。居真思乐之林,利涉忘忧之沼。” 晋 葛洪 《抱朴子·博喻》:“虽出幽谷,迁于乔木,然为二物之计,未若栖窜於林薄,摄生乎榛藪也。”

引证解释

⒈ 山林,丛林。

三国魏曹植《七启》:“於是磎填谷塞,榛藪平夷。缘山置罝。弥野张罘。”
晋陆云《荣启期赞》:“遂放志一丘,灭景榛藪。居真思乐之林,利涉忘忧之沼。”
晋葛洪《抱朴子·博喻》:“虽出幽谷,迁于乔木,然为二物之计,未若栖窜於林薄,摄生乎榛藪也。”

榛薮的网络释义

榛薮

  • 榛薮是汉语词汇,拼音为zhēn sǒu ,意思是山林,丛林。
  • 汉字详情

    zhēn [zhen]
    部首: 420
    笔画: 14
    五笔: SDWT
    姓名学: 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DQKD
    四角: 45994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木,秦声。本义:植物名。一种落叶灌木或小乔木)

    (2) 同本义

    榛,榛木也。——《说文》

    山有榛。——《诗·邶风·简兮》

    女贽不过榛栗枣。——《左传·庄公二十四年》

    (3) 又如:榛林(榛木林)

    (4) 榛果

    (5) 丛生的树木

    木丛生曰榛。——《广雅》

    隐于榛薄之中。——淮南子·原道训》。注:“聚木曰榛,深草曰薄。”。

    (6) 又如:榛林(亦指丛林);榛迷(杂林丛生);榛株(丛木的根株)

    形词

    草木丛生的样子 。

    榛卉(杂生的花草);榛曲(草木丛生的幽僻之处);榛杞(泛指丛生的灌木);榛草(丛生的杂草)

    英文翻译

    hazelnut; thicket, underbrush

    方言集汇

    ◎ 粤语:zeon1
    ◎ 客家话:[梅县腔] zin1 [台湾四县腔] zin1 cin2 [客英字典] cin2 zin1 [海陆丰腔] zin1 cin2 [东莞腔] zin1 [客语拼音字汇] jin1 qin2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十九臻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側詵平聲開口三等ʧĭencrin/tryin
    sǒu [sou]
    部首: 301
    笔画: 16
    五笔: AOVT
    五行:
    仓颉: TFVK
    四角: 44448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艸,数声。沼泽地带多长草,故从艸。本义:湖泽的通称。也指水少而草木茂盛的湖泽)

    (2) 同本义

    薮,大泽也。——《说文》

    十薮。——《尔雅·释地》。李注:“薮,泽之别名也。”

    薮,物之归也。——《国语·周语下》

    度山林,鸠薮泽。——《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3) 人或物聚集的地方

    为天下逋逃主,萃渊薮。——《书·武成》

    山薮藏疾。——《左传·宣公十五年》。注:“薮是草木积聚之处,近山近泽皆得称薮。”

    密迩奸薮。——郭璞《奏请平刑书》

    叔在薮,火烈具举。——《诗·郑风·大叔于田》

    英文翻译

    marsh, swamp; wild country

    方言集汇

    ◎ 粤语:sau2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