榛莽
词语释义
榛莽
(1) 丛杂的草木
词语解释
杂乱丛生的草木。
唐 李白 《古风》之十四:“白骨横千霜,嵯峨蔽榛莽。” 明 高启 《顾荣庙》诗:“坟祠託荒郊,萧条并榛莽。”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一》:“去馆稍远,荒凉闃寂,榛莽翳然。” 鲁迅 《二心集·一八艺社习作展览会小引》:“在榛莽中露出了日见生长的健壮的新芽。”
泛指荒原。
清 俞樾 《春在堂随笔》卷二:“兵燹以来,名胜之地,化为榛莽。”
喻艰危,荒乱。
唐 谷神子 《博异志·阎敬立》:“今天下榛莽,非独此馆,宫闕尚生荆棘矣。”《新唐书·李泌传赞》:“观 肃宗 披榛莽,立朝廷,单言暂谋有所寤合,皆付以政。”
引证解释
⒈ 杂乱丛生的草木。
引唐李白《古风》之十四:“白骨横千霜,嵯峨蔽榛莽。”
明高启《顾荣庙》诗:“坟祠託荒郊,萧条并榛莽。”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一》:“去馆稍远,荒凉闃寂,榛莽翳然。”
鲁迅《二心集·一八艺社习作展览会小引》:“在榛莽中露出了日见生长的健壮的新芽。”
⒉ 泛指荒原。
引清俞樾《春在堂随笔》卷二:“兵燹以来,名胜之地,化为榛莽。”
⒊ 喻艰危,荒乱。
引唐谷神子《博异志·阎敬立》:“今天下榛莽,非独此馆,宫闕尚生荆棘矣。”
《新唐书·李泌传赞》:“观肃宗披榛莽,立朝廷,单言暂谋有所寤合,皆付以政。”
榛莽的国语词典
杂乱丛生的草木。《新唐书.卷一五五.马燧传》:「燧乃令士无动,命除榛莽广百步为场,募勇士五千人阵而待。」唐.李白〈古风〉诗五九首之一四:「白骨横千霜,嵯峨蔽榛莽。」也作「蓁莽」。
榛莽的网络释义
榛莽
榛莽的翻译
榛莽造句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木,秦声。本义:植物名。一种落叶灌木或小乔木)
(2) 同本义
榛,榛木也。——《说文》
山有榛。——《诗·邶风·简兮》
女贽不过榛栗枣。——《左传·庄公二十四年》
(3) 又如:榛林(榛木林)
(4) 榛果
(5) 丛生的树木
木丛生曰榛。——《广雅》
隐于榛薄之中。——淮南子·原道训》。注:“聚木曰榛,深草曰薄。”。
(6) 又如:榛林(亦指丛林);榛迷(杂林丛生);榛株(丛木的根株)
形词
草木丛生的样子 。
榛卉(杂生的花草);榛曲(草木丛生的幽僻之处);榛杞(泛指丛生的灌木);榛草(丛生的杂草)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梅县腔] zin1 [台湾四县腔] zin1 cin2 [客英字典] cin2 zin1 [海陆丰腔] zin1 cin2 [东莞腔] zin1 [客语拼音字汇] jin1 qin2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臻 | 側詵 | 莊 | 臻 | 平聲 | 眞 | 開口三等 | 臻 | 臻 | ʧĭen | crin/tryin |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从犬,从茻。原意是犬跑到草丛中逐兔,假借为茻,草丛)
(2) 草丛
莽,草也。——《小尔雅》
暴骨如莽。——《左传·哀公元年》
在野曰草芒之臣。——《孟子》
罗千乘于林莽。——《汉书·扬雄传》
地饶广荐草莽水泉。——《汉书·景帝纪》。注:“草稠曰荐,深曰莽。”
伏戎于莽。——《易·同人》
(3) 又如:莽林(泛指草木密集连绵而不能通过的森林;专指热带雨林);莽渺(深远而渺茫的样子);莽草(一种有毒植物,又称“水莽草”)
(4) 草
食莽饮水,枕块而死。——《淮南子》
(5) 姓
形容词
(1) 茂密;盛多
滔滔孟夏兮,草木莽莽。——《楚辞·九章·怀沙》
(2) 又如:莽然(草木茂盛的样子;也指众多的样子)
(3) 无涯际的样子
莽,大也。——《小尔雅》
何以为之莽莽也。——《吕氏春秋·知接》。注:“长大貌。”
平原莽千里。——谭嗣同《出潼关渡河》
(4) 又如:莽沆(水广大的样子);莽泱(辽阔广远的样子);莽莽苍苍(无边无际);?
(5) 渺茫;迷茫 。如:莽眇(迷茫);莽莽漠漠(模模糊糊);莽卤(模糊不明);莽苍苍(迷茫)
(6) 粗疏;鲁莽 。如:莽莽广广(莽莽撞撞);莽壮(卤莽);莽卤(粗疏;马虎)
(7) 大;猛烈 。如:莽壮(形容声音、气力粗壮有力)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客英字典] mang3 [东莞腔] mong3 [宝安腔] mong3 [陆丰腔] mang3 [梅县腔] mang3 [客语拼音字汇] mong3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姥 | 莫補 | 明 | 模 | 上聲 | 麌 | 開口一等 | 遇 | 模 | mu | mox/mu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