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木炮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一种土炮。
《解放日报》1943.7.8:“在党政军民的认真协助之下,他们都已用步枪、手榴弹、火枪、手枪、甚至土枪、楔木炮、独角牛等等新旧武器,把自己武装起来。”
引证解释
⒈ 一种土炮。
引《解放日报》1943.7.8:“在党政军民的认真协助之下,他们都已用步枪、手榴弹、火枪、手枪、甚至土枪、楔木炮、独角牛等等新旧武器,把自己武装起来。”
楔木炮的网络释义
楔木炮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木,契(
)声。本义:楔子,上粗下锐的小木橛)(2) 同本义
楔,櫼也。——《说文》
复楔齿缀足。——《礼记·檀弓》
大者以为舟航柱梁,小者以为楫楔。——《淮南子》
(3) 又如:木楔,竹楔
(4) 楔形物
楔貌如轭上两末。——《仪礼·既夕礼》
(5) 又如:光楔;雷楔
(6) 门两旁的木柱
枨谓之楔。——《尔雅》。注:“门两旁木。”
动词
(1) 把楔形物插入或捶打到物体里面
楔齿用角柶。——《仪礼·士丧礼》
(2) 又如:楔齿(古时人初死,用柶撑其齿使不闭合,以便于饭含柶礼器);墙上楔个钉子;建筑工人把木隔板楔在顶部的结构上
(3) 安插 。如:上院楔乎政府与下院之间
(4) 投;发射 。如:楔了一排子手榴弹;楔炮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宝安腔] set7 [客语拼音字汇] xiab5 xiad5 [台湾四县腔] siet7 siap7 [客英字典] siet7 [海陆丰腔] siet7 siap7 [梅县腔] siap8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戛 | 古黠 | 見 | 鎋開 | 入聲 | 黠 | 開口二等 | 山 | 山 | kret/kaet | kæt |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树木形。上为枝叶,下为树根。“木”是汉字的一个部首。从“木”的字表示树木或木器的名称。本义:树木)
(2) 同本义
木,冒也。冒地而生。东方之行,从草,下象其根。——《说文》
五行,木之为言触也。阳气动跃,触地而出也。——《白虎通》
木者,春生之性。农之本也。——《春秋繁露》
一树十获者木也。——《管子·权修》
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庄子·山木》
舜之居深山之中,与木石居,与鹿豕游。——《孟子·尽心上》
草木之花。——宋· 周敦颐《爱莲说》
鸟兽木石。——明· 魏学洢《核舟记》
宋无长木。——《墨子·公输》
或在木杪。——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3) 又如:花木(供观赏的花和树木);木石(树木与岩石);木化石(树木的化石);木芽(草木的嫩芽);木表(树木的外层;树梢);木披(因果实太多而树枝折断);木斧(伐木斧头)
(4) 木料,木材
朽木不可雕也。——《论语》
我善治木,曲者中钩,直者应绳。——《庄子·马蹄》
径寸之木。——明· 魏学洢《核舟记》
倚一横木。
木格贮之。——宋· 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木为之者。
(5) 又如:木猫(木制捕鼠器);木老鸦(战船上使用的一种轻便兵器);木驴(一种装有轮轴的木制刑具,可载犯人游街示众,用于剐刑);木弓(木制的弓);木瓦(覆屋面的木板);木尺(木制尺);木功(木材建筑,制作工艺)
(6) 五行之一 。如:木王(春季以木为主宰);木行(五行中的木德);木气(五行气之一;肝气)
(7) 树叶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8) 又如:木落(叶落);木脉(叶脉);木落归本
(9) 棺材
原壤登木。——《礼记·檀弓》。注:“棺材也。”
我二十五年矣,又如是而嫁,则就木焉。——《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10) 又如:行将就木
(11) 某些木制的器物
以木讯者。——清· 方苞《狱中杂记》
形容词
(1) 呆笨 。如:木楂(木桩。比喻痴呆的人);木人(痴呆不慧的人);木木(痴呆的样子);木鸡(呆笨态)
(2) 麻木;失去知觉
贾瑞听了,身上已木了半边。——《红楼梦》
(3) 又如:木木然(神情麻木的样子);木木樗樗(形容呆呆的样子);木立(呆立,失神站立)
(4) 朴拙
勃为人木强敦厚。——《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5) 又如:木质(天性朴拙);木朴(质直,朴实);木强(—
,质直刚强)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东莞腔] muk7 [海陆丰腔] muk7 [梅县腔] muk7 [陆丰腔] muk7 [客英字典] muk7 [台湾四县腔] muk7 [客语拼音字汇] mug5 mug6 [宝安腔] muk7 [沙头角腔] muk7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木 | 莫卜 | 明 | 屋一 | 入聲 | 屋 | 開口一等 | 東 | 通 | muk | muk |
详细解释
bāo
动词
(1) 一种烹调方法
(2) 用锅等在旺火上急炒 。如:炮羊肉
(3) 中药制法之一。把药物放在高温铁锅里急炒,使其焦黄爆裂。如:炮姜
(4) 把物品放在器物上烘烤或焙 。如:湿衣服搁在热炕上,一会儿就炮干了
(5) 另见
páo
名词
(1) (形声。从火,包声。(
)本义:古烹饪法的一种。用烂泥等裹物而烧烤)(2) 同本义
炮,毛炙肉也。字亦作炰。以铁匕贯肉,加于火炙之。——《说文》
炮之燔之。——《诗·小雅·瓠叶》
亨羊炰羔。——《汉书·杨恽传》
炮取豚台若将。——《礼记·内则》。注:“以涂烧之为名也。”
(3) 又如:炮食(烧烤食物);炮燖(烧炙);炮燔(烧烤);炮豚(烤猪);炮羊(烤羊);炮胾(烤熟的肉块);炮煎(烧烤);炮祭(古代烧柴祭天的仪式)
(4) 焚烧,燃烧
令尹炮之,尽灭卻卻氏之族、党。——《左传·昭公二十七年》
(5) 又如:炮暑(酷署);炮土(瓦)
(6) 制中药的一种方法,把生药放在热铁锅里炒,使它焦黄爆裂
儿为检药笼,桂姜手炮煎。——陆游《离家示妻子诗》
(7) 通“庖”。厨师
凡为人臣者,犹炮宰和五味而进之君。——《韩非子·难二》
动词
(1) 通“咆”。吼叫,咆哮
女炰烋于中国,敛怨以为德。——《诗·大雅·荡》注:“炰烋,《说文》引作咆哮。”
(2) 另见
pào
名词
(1) “炮”假借为“砲”,大炮
敌军果舁炮至。——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2) 又如:山炮;大炮;迫击炮;炮座(炮车;炮的台座);炮位(古代的火炮);炮局(旧称制造枪炮的工厂或储藏枪炮的场所)。又指象棋的一子。如:炮打隔山
(3) 爆竹 。如:鞭炮;炮燥(由于心中烦躁而感到身上燥热);炮竿(爆竹);炮仗(爆竹);炮粲(爆竹炸裂的碎片)
(4) 爆破土石 。如:放炮
(5) 另见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梅县腔] pau5 [海陆丰腔] pau5 pau2 [东莞腔] pau5 [沙头角腔] pau5 [陆丰腔] pau3 [梅县腔] pau5 [台湾四县腔] pau5 pau2 [宝安腔] pau2 | pau5 [客语拼音字汇] pau4 [客英字典] pau5
◎ 潮州话:pao5(phâu) pao3(phàu)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庖 | 薄交 | 並 | 肴 | 平聲 | 肴 | 開口二等 | 肴 | 效 | brau/beau | bʰa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