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众德本

zhí zhòng dé běn [zhi zhong de ben]

词语释义

积种种之功德也。

汉字详情

zhí [zhi]
部首: 420
笔画: 12
五笔: SFHG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DJBM
四角: 44912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木,直声。本义:关闭门户用的直木)

(2) 同本义

植,户植也。——《说文》。按,古门外闭,中竖直木,以铁了鸟关之,可加锁者。

季孙与邑人争门关,决植。——《墨子·非儒》

夏屋宫驾,县联房植。——《淮南子·本经》

(3) 木柱

于四角立植而县。——《考工记·匠人》注

城上百步一楼,楼四植,植皆为通舄。——《墨子》。

(4) 引申为支柱,柱本

井植生梓,而不容瓮,沟植生条,而不容舟。——《淮南子·览冥》。注:“谓材也。”

君子谓坚能用法矣,法者国之植也。——明· 冯梦龙《智囊补》

(5) 特指筑城墙两端所竖的木柱

大役,与虑事,属其植。——《周礼·夏官·大司马》

(6) 又指悬挂蚕箔的柱子

槌,宋、 魏、 陈、 楚、 江、 淮之间谓之植。——《方言》

(7) 植物,谷类、花草、树木等的统称 。如:植保(植物保护);植株(包括根、茎、叶等部分的植物体);动植物

(8) 通“志”( zhì)。志向

上无固植。——《管子·法法》。注:“植,志也。”

弱颜固植。——《楚辞·招魂》

(9) 姓

动词

(1) 栽种;种植;生长

植,种也。——《广雅·释地》

我有田畴,而子产植之。——《吕氏春秋·乐成》。注:“植,长也。”

东西植松柏。——《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杂兰植桂竹。——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2) 又

所手植也。

种植之利。——明· 李渔《闲情偶寄·种植部》

(3) 又如:植秀(种植花木);植林(植树造林);植治(用大量栽培植物的方法治理沙漠);植养(培植);植成(长成);植柳(插柳)

(4) 移植 。如: 植皮(移植皮肤);植移(移植)

(5) 立;树立

令获者植旌。——《周礼·田仆》

植其杖而芸。——《论语·微子》

植杖而耘耔。——晋·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植刃道上。——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亭亭净植。——宋· 周敦颐《爱莲说》

植梯接之。——《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6) 又如:植行(谓所立的品行);植志(立志);植弓(立身);植表(树立标竿);植品(树立人品,培植好的品质);植德(立德);植操(树立志向操行)

(7) 建立

其实皆植党营私,为蠹国害民之事。——顾炎武《日知录》

(8) 又如:植学(立学);植言(立言);植礼(建立礼仪制度);植义(植意;立意)

(9) 竖立

诸侯必值耳。——《淮南子·人世间》

(10) 又如:植发(头发竖起);植发冲冠(头发直竖,顶起帽子。形容盛怒或踊跃之状);植鳍(竖起的鱼鳍)

(11) 通“置”( zhì)。安放,放置

植璧秉珪。——《书·金縢》。疏:“植,古置字。”

植其杖而芸。——《论语·微子》

天下之势倒植矣。——贾谊《威不信》

英文翻译

plant, trees, plants; grow

方言集汇

◎ 粤语:zik6
◎ 客家话:[梅县腔] chit8 [台湾四县腔] tsiit8 [客英字典] chit8 [陆丰腔] chit8 [东莞腔] tsik8 cit8 [海陆丰腔] chit8 [客语拼音字汇] cid6 [宝安腔] cit8
◎ 潮州话:sêg4(sek) [澄海、饶平]sig8(sîk)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七志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直吏去聲開口三等ɖʰĭədrih/dioh
zhòng [zhong]
部首: 220
笔画: 6
五笔: WWWU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OOO
四角: 80880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众”从三人。“三”表示众多。“众”表示众人站立。“衆”,甲骨文字形。象许多人在烈日下劳动。本义:众人、大家)

(2) 同本义

人三为众。——《国语·周语》

坤为众。——《易·说卦》

大师之礼用众也,大均之礼恤众也,大田之礼简众也,大役之礼任众也,大封之礼合众也。——《周礼·大宗伯》

安土重居,谓之众庶。——《后汉书·杨终传》

庸众而野。——《荀子·脩身》。注:“众,众人也。”

众恶之,必察焉。——《论语·卫灵公》

众怒难犯。——《左传·襄公十年》

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此教我先威众耳。——《史记·陈涉世家》

群疑满服,众难塞胸。——诸葛亮《后出师表》

激众愤。——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吾村之众。——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3) 又

众皆感奋。

(4) 又

率众袭之。

(5) 又如:众喙(众人的闲言碎语);众口嚣嚣(众人吵吵嚷嚷);众怨之的(大家怨恨的目标);众力(众人之力);众口(众人的言论);众夫(众人;一般人);众兆(众人);众目(众人的眼睛);众心(众人之心);听众;观众;群众;会众(到会的人);当众(当着大家);民众(人民大众);公众(社会上大多数的人);万众(大众)

(6) 指诸事,万事

政事失其施,加于身而错于前,凡众之动失其宜。——《礼记·仲尼燕居》

(7) 又如:众名(万物之名);众有(万物);众念(万念);众物(万物;诸物);众圣(诸圣人)

(8) 指百官;群臣

天子之五官曰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典司五众。——《礼记》

(9) 又如:众士(贵臣以外诸臣。古代泛指诸侯臣僚,各级官吏);众臣(贵臣身份以外之臣。即众士)

(10) 兵;军队。亦指丁壮可为兵者

率数万之众。(众指军队。)——《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11) 又如:众力(特指兵力);众卒(一般兵士)

(12) 殷、周从事农业生产的奴隶,或管理奴隶的人

格!尔众庶,悉听朕言。——《书·汤誓》

(13) 佛家语。用以指教徒人数

一行三众,辞别高老及众亲友,投西而去。——《西游记》

(14) 又如:众性(佛教语。众生);众生(泛指人和一切动物;指人以外的各种动物)

(15) 姓

形容词

(1) 众多,与“寡”、“少”相对

今寇众我寡,难以持久。——《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师克在和,不在众。——《左传·桓公十一年》

树成荫而众鸟息焉。——《荀子·劝学》

贼能且众。——明· 魏禧《大铁椎传》

(2) 又

众贼环而进。

众宾团坐。——《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3) 又

众妙毕备。

(4) 又如:众峰(许多山峰);众工(许多工匠);众支(众多的支系);众小(众多小国);众卉(百草);众口纷纭(人多嘴杂,论论纷纷);众毛飞骨(众多的众物能掀起重物);众巧(众多的巧匠);众矢之的(许多箭射的靶子。比喻众人攻击的目标)

(5) 各种 。如:众艺(各种技艺,艺术);众虑(各种杂念;各方面的考念);众管(各种管乐器);众伪(种种假象);众群(各种邪恶);众善(各种善举)

(6) 广泛;普遍

是非容貌之患也,闻见之不众,议论之卑尔。——《荀子》。杨倞注:“闻见不广,议论不高。”

(7) 又如:众妙(一切深奥玄妙的的道理);众医(一般医生;庸医)

英文翻译

multitude, crowd; masses, public

方言集汇

◎ 粤语:zung3
◎ 潮州话:zêng3 [揭阳]zong3

宋本广韵

[de]
部首: 303
笔画: 15
五笔: TFLN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HOJWP
四角: 24231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彳( chì),惪( )声。从“彳”,表示与行走有关。本义:登高,攀登)

(2) 同本义

德,升也。——《说文》

君子德车。——《易·剥》虞本。按,与剥庐对文。登也,升。君子以顺德,亦本字。

(3) 感激

然则德我乎。——《左传·成公三年》

(4) 通“得”。取得,获得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老子·四十九章》

是故用财不费,民德不劳。——《墨子·节用上》

名词

(1) 道德,品行

德,德行。——《篇海类编》

德行,内外之称,在心为德,施之为行。——《周礼·地官》注

德何如可以王矣?——《孟子·梁惠王上》

六三德。正直、刚克、柔克也。——《书·洪范》。注:“至德,敏德,孝德也。”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三国志·诸葛亮传》

无德不贵,无能不官。——《荀子·王制》

(2) 又如:德薄(德行浅薄);德望(品德与名誉);德器(德行器量);德被四方(品德高尚,满布天下);德薄望浅(谦词。品德低下,名望轻微);德门(能恪遵礼教道德的人家);德誉(道德声誉);德馨(道德芳馨);德艺(道德与才艺);德操(道德操行)

(3) 恩惠;恩德

是不敢倍德畔施。——《战国策·秦策》。注:“恩也。”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史记·项羽本纪》

(4) 又如:德施(恩惠;恩泽);德惠(德泽恩惠)

(5) 仁爱;善行 。如:德意(善意);德政(良好的政治措施或政绩);德法(儒家谓合乎仁德的礼法);德厚(仁厚)

(6) 心意 。如:同心同德

(7) 福

百姓之德也。——《礼记·哀公问》

英文翻译

ethics, morality, virtue

方言集汇

◎ 粤语:dak1
◎ 客家话:[陆丰腔] det7 [客英字典] det7 [台湾四县腔] det7 [梅县腔] det7 [海陆丰腔] det7 [客语拼音字汇] ded5 [沙头角腔] diet7 [宝安腔] det7 [东莞腔] det7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二十五德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多則德開入聲開口一等təktok
běn [ben]
部首: 420
笔画: 5
五笔: SGD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DM
四角: 50230

详细解释

名词

(1) (指事。小篆字形,从“木”,下面的一横是加上的符号,指明树根之所在。本义:草木的根或靠根的茎干)

(2) 同本义

本,木下曰本。——《说文》

本实先拨。——《诗·大雅·荡》

木水之有本原。——《左传·昭公元年》

伐木不自其本,必复生。——《国语·晋语》

是岁,有禾生景天中,三本一茎九穗。——《论衡·吉验》

摇其本以观其疏密。——唐· 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

(3) 又如:水有源,木有本;本干(草木的根干)

(4) 本宗族

本支百世。——《诗·大雅·文王》

几房的本家大约已经搬走了。——鲁迅《呐喊》

(5) 又如:本宗(犹祖籍;本宗族);本种(自己的种族)

(6) 事物的根基或主体

君子务本。——《论语·学而》

今背本而趋末。——汉· 贾谊《论积贮疏》

然墨之道,兼爱为本。——马中锡《中山狼传》

(7) 又如:治本(从根本上加以处理);根本(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部分)

(8) 母金,本钱

子本相侔。(子:利息,侔:相等)——韩愈《柳子厚墓志铭》

(9) 又如:亏本(损失本钱);本钿(方言。本钱);本银(本钱,资本)

(10) 根源,本源

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礼记·大学》

盖亦反其本矣。——《孟子·梁惠王上》

为是者有本有原。——唐· 韩愈《原毁》

人穷则反本。——《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11) 又如:本根(根由,根源);本缘(佛教语。由来,缘起);本由(根由)

(12) 古代指农业生产

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汉· 贾谊《论积贮疏》

(13) 又如:本富(指经营农业致富);本穑(犹稼穑);本农(农业。古以农为本);本业(指农业)

(14) 底本

今存其本不忍废。——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15) 又如:本文;稿本;脚本;话本;剧本;歌本

(16) 奏章 。如:本章(官员呈给皇帝的文书、奏折);本奏(即奏本)

(17) 书册,本子 。如:本子(书本)

若止印三二本。——宋· 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18) 又如:普及本;宋本;刻本;节本;合装本。亦指作为根据的事物

亦先有所本。——蔡元培《图画》

形容词

(1) 原来的;本来的

此之谓失其本心。——《孟子》

(2) 又如:本处(原籍);本贯(原籍);本事(原本的事情)

(3) 基础的,基本的 。如:本纪(根本纲纪);本根(根本)

动词

(1) 执掌,统辖 。如:本司(分管事务的官署);本次(指本人管辖的地方);本兵(执掌兵权;本部军队)

(2) 推究,推原

抑本其成败之迹。——宋· 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3) 又如:本原(推究,推本溯源);本察(推究,探究)

代词

(1) 自己或自己方面的

本姓曹。—— 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

(2) 又如:本里(自己的乡里);本宅(自己的住宅,自己的墓穴);本乡,本市,本埠,本省,本队

(3) 现今的 。如:本日(当天);本月(现时所在的月份;当月)

(4) 这,那

用芽者自从本说。——宋· 沈括《梦溪笔谈》

(5) 又如:本山(此山);本法(这项法律);本处(此地,此处)

量词

(1) 用于书籍簿册。如:一本书;一本回忆录

(2) 用于植物。株;棵

一边种几本大芭蕉。——《红楼梦》

(3) 又如:二十本葱

副词

原先,本来

臣本布衣。——诸葛亮《出师表》

本在冀州之南。——《列子·汤问》

自言本是京城女。——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英文翻译

root, origin, source; basis

方言集汇

◎ 粤语:bun2
◎ 客家话:[梅县腔] bun3 [宝安腔] bun3 [客英字典] bun3 [海陆丰腔] bun3 [东莞腔] bun3 [陆丰腔] bun3 [客语拼音字汇] bun3 [台湾四县腔] bun3 [沙头角腔] bun3
◎ 潮州话:bung2(púng) [饶平、揭阳、潮阳]beng2(pńg)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二十一混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布忖上聲合口一等puonx/puoontʰɑ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