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花失踪变流浪女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徘徊在京广铁路线上的流浪妇女,竟是离奇失踪10年、家人苦苦寻找的漂亮小妹。接到民警信息赶来后,亲人抱在一起,又是哭又是笑,神情已经和当初漂亮的校花差太大。
失踪十年
据她的哥哥李先生介绍,小妹李某年轻时活泼美丽,身边追求者甚多,也不曾有过精神异常。20岁出头,与成都一刘姓男子热恋,后育有一子,却一直未办理结婚手续,后与刘某到广州打工。2005年,李先生接到刘某电话,声称李某与其感情破裂,移情于一河南籍男子,并跟随该男子远走河南。此后,李先生一家便与小妹失去了联系。
一个月前,李先生76岁高龄的母亲确诊患有重病,一家人都赶回老家看望母亲时,母亲不住念叨小女儿为何还不回家看她。没想到这场大病带走了母亲的生命,没过多久,母亲就因病去世了。去世前,母亲环顾床前,久久不肯闭眼,李先生抹着眼泪告诉老人一定会找到小妹带回来见她,老人这才慢慢合上了双眼。如今家中,父亲已近八十,整天以泪洗面,一直牵挂着远在他乡的小女儿。
再次团聚
“找到了,终于找到了,我们寻了十多年了,感谢你们找到我家小妹,太感谢你们了…”8月26日晚9时许,四川省泸州市的李先生、李大姐赶到河南信阳,紧紧握着武汉铁路公安处明港车站派出所所长王新立的手,连声道谢。原来武汉铁路民警在巡线途中,及时发现并救助了家中失踪十多年的小妹,通过铁路民警多方工作终于联系上李先生,失散了十多年的兄妹三人得以再次团聚。
8月25日下午1时许,武汉铁路公安处明港车站派出所民警在京广铁路信阳境内巡查,发现一名40来岁蓬头垢面、衣衫褴褛的妇女。见其思维混乱、言词不清,民警把她带回派出所。耐心交谈2个多小时后,民警问出她的名字。通过公安网查询比对,初步确定她姓李,38岁,是四川省泸州市人。
武汉铁路民警立即与当地派出所联系,通过当地派出所和村委会,联系上了女子家中的嫂子。“她失踪了10年!别骗我!”大嫂不相信小姑子找到了,民警传去照片,大嫂这才相信。
26日晚9时许,哥哥李先生和姐姐赶到信阳东站,大姐拿出老照片,小妹认出了照片中的自己,姐妹紧紧抱在一起,眼泪直流。
李先生说,小妹年轻时活泼漂亮,在学校是校花,毕业后追求者甚多。20岁那年她与男友刘某到广州打工。2005年,刘某从广州打电话称其小妹移情于一名河南男子,跟随该男子远走河南后,小妹从此没了音讯。
这10多年音讯全无,小妹经历了什么?哥哥姐姐问了几次,李女士始终不愿开口。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jiào
名词
(1) 古代刑具。枷械的统称
校,木囚也。从木,交声。——《说文》
屦校灭趾。——《易·噬嗑》。
何校灭耳。注:“若今枷项也。”
大校重牢,五木被体。——《新唐书》
(2) 栅栏
天子校猎。——《汉书·司马相如传》。注:“以木相贯穿,总为栏校,遮止禽兽而猎取之。”
(3) 又如:校猎(用木栏遮阻而猎取禽兽。校:木栏)
(4) 校样 。如:一校;二校
(5) “校人”的省称。养马官
六厩成校。——《周礼·校人》
校正属焉。——《左传·成公十八年》。注:“主马官。”
(6) 又如:校人(周礼官名。马官之长)
(7) 古代军营的一种建制。亦指“军营”
常护军傅校获王。——《汉书·卫青传》。注:“校者,营垒之称。”
五校大夫。——《战国策·中山策》。注:“军营也。”
(8) 又如:校队(古时军队的编制单位。亦指部队,队伍);校联(谓营垒相联);校骑(骑兵队伍);校垒(营垒)
动词
(1) 订正,改正
校,度也。——《广雅》
后购求得书,以相校,无所遗失。——《汉书·张安世传》
年逾八十,犹乎自校书。——陈寿《三国志》
(2) 又如:校稿子;校一本书;校书(校对勘正书中的讹误;古代还指有文才的妓女);校理(校勘书籍而加以整理;唐宋官名。掌理校勘整理袐府藏书之事);校缀(将散佚的书籍加以校对整理,连缀在一起)
(3) 考核,考察
比校民之有道者。——《国语·齐语》
以实校之。——《资治通鉴》
(4) 又如:校度(考察衡量);校官(古代专司探察情事的官吏);校事(三国时魏、吴均设校事,为皇帝刺探臣民的言行);校比(调查户口、财物;考核评定);校贯(核点经费);校数(数计)
(5) 较量
校武票禽。——扬雄《长杨赋》
不与诸弟校竞。——李延寿《北史》
(6) 又如:校兵(交战);校武(考较武艺);较勇(较量勇力);校埒(比武场);校射(比试射技和武艺);校能(比试才艺);校棋(切磋棋艺)
(7) 对抗;抗衡
韩 魏之强,足以校于 秦。——《史记》
而与奥同盟之 德国,示威胁 俄, 俄不敢校,而 塞卒吞声。—— 梁启超《欧战蠡测》
(8) 计较;考虑
犯而不校。——《论语》
其间得失何足校。——宋· 欧阳修《寄圣俞》
(9) 又如:校怨(计较怨仇);校计(犹计较);校竞(犹计较);校短推长(校短量长。谓衡量别人的长处和短处)
(10) 装饰 。如:校饰(装饰);校具(装饰的物品);校体(装扮自己)
(11) 计算 。如:校计(计算,核算)
(12) 另见
xiào
名词
(1) (形声。从木,交(
)声。( )本义:古代拘囚犯人的刑具)(2) 学堂,学校
校,教学之宫。——《集韵》
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孟子·滕文公上》
郑人游于幺校。——《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注:“ 郑国谓学为校。”
郡国曰学,县、道、邑侯国曰校。——《汉书·平帝纪》
夏曰校, 殷曰序, 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孟子》
(3) 又如:校序(古代称学校);校室(古代乡里的公共教育场所);校学(学校)
(4) 在将之下尉之上的军官 。如:校官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沙头角腔] gau3 [东莞腔] gau3 [宝安腔] gau3 [客英字典] gau3 [台湾四县腔] gau3 gau5 [客语拼音字汇] gau3 gau4 [海陆丰腔] gau3 gau5 [梅县腔] gau3 [陆丰腔] gau5 [梅县腔] gau3
◎ 潮州话:hao6(hău) ga3(kà)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效 | 胡敎 | 匣 | 肴 | 去聲 | 效 | 開口二等 | 效 | 肴 | ɣau | ghrauh/heaw |
详细解释
名词
(1) 同本义
(2) 草木花的总称
百卉含蘤。——《汉书·张衡传》。注:“蘤,古花字也。经传皆以华为之。”
菊垂今秋花,石戴古车辙。——杜甫《北征》
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白居易《买花》
(3) 如:花洞(茂密的花丛。或指花丛深处);花石纲(运送花石的船队);花朝日(传说农历二月十二日为百花生日,称为花朝);花魂(花的精神、魂魄);花相(芍药的别名。古时品花,群芳中,牡丹品为第一,芍药为第二,故世称牡丹为花王,芍药为花相);花酒(用花酿成的酒);花气(花朵的香气);花经(品论花卉的书);花历(记载群花开落时期的历法);花口(初开的花。因花开时如口张状,故称)
(4) 泛指能开花供观赏的草本与木本植物
春路雨添花,花动一山春色。——秦观《好事近》
(5) 又如:花丁(种花的园丁);花池(庭园中种植花草的地方。一般有矮栏围绕);花草(泛指可供观赏的花和草)
(6) 特指某一名花
洛人凡花不曰花,独牡丹曰花。——《尘史》
(7) 又如:花王(花中之王。指牡丹);花水(农历二、三月间桃花开放时盛涨的河水。即桃花水);花相(古称牡丹为花王,芍药为花相)
(8) 形状像花朵的东西
闲敲棋子落灯花。——赵师秀《有约》
(9) 又如:花下子(结婚第一夜怀孕而生的孩子);花湖(一种纸牌);花门儿(贴在门上的画);花生彩笔(笔下生花,喻才华横溢)
(10) 喻指美女
娇花巧笑久寂寥。——唐· 白居易《霓裳羽衣舞歌》
(11) 又如:花林粉阵(比喻群集的美女);花枝(比喻美女);花月缘(佳人才子的情缘);花魁娘子(美称妓女)
(12) 喻出卖色相的女子
花娘十二能歌舞。——宋· 梅尧臣《花娘歌》
(13) 又如:花捐(旧时对娼妓所征的税。也叫妓捐、乐户捐);花娘(歌妓。后也指娼妓);花奶奶(旧时对从良妓女的称呼);花曲(指妓院所在处)
(14) 比喻美丽(指人) 。如:花貌(如花之貌。极言其美);花面(美丽如花的脸庞);花嫣柳媚(比喻女子姿容美丽);花容(如花的容貌)
(15) 指女子 。如:花钗(妇人的头饰。同花钿);花黄(古时女子的面饰。用金黄色纸剪成花鸟星月等形贴在额上,或于额上涂点黄色,如今之抹腮红);花多实少(女儿多,儿子少)
(16) 烟火的一种。以黑色火药加别种化学物质制成,在夜间燃放,能喷出多种 形状和颜色的火花,供人观赏 。如:放花;礼花;花炮;花爆(花炮)
(17) 古时妇女贴画在面颊上的装饰 。如:花黄(古时妇女的面饰);花靥(妇女颊上用彩色涂点的妆饰)
(18) 水花。指漩儿 。如:花乳(煎茶时水面浮起的泡沫。俗名“水花”)
(19) 棉花的简称 。如:花田(江浙一带称棉为花,棉田为花田);花桃(即棉桃);花纱(棉花和棉纱合称“花纱”)
(20) 天花 。如:出花儿
(21) 某些动物的幼仔 。如:猪花,鱼花
(22) 作战时受的外伤 。如:挂花
(23) 姓
动词
(1) 开花
朱雀桥边野草花。——刘禹锡《乌衣巷》
未花时采。——宋· 沈括《梦溪笔谈》
花过而采。
平地三月花。
深山中则四月花。
不花而结实。——裴渊《广州记》
(2) 在支付或支出上用掉钱
我不入社花几个钱。——《红楼梦》
(3) 又如:花钱;花用(耗费);花朴朴(隆重铺张;消费大量财物)
(4) 利用一段时间间隔,度过 。如:他每天花三小时学习
形容词
(1) 杂色的,有花纹的 。如:花衫(有花纹的衣衫);花面(刺有花纹的脸面);花瓷(绘饰花纹图案的瓷器,称花瓷);花马(斑驳杂色的马);花猪(一种毛色驳杂的猪);花不楞登(形容颜色错杂。含厌恶意)
(2) 模糊不清
眼花落井水底眠。——杜甫《饮中八仙歌》
(3) 又如:花镜;花腊搽(犹言昏花模糊)
(4) 虚伪,可以迷惑人 。如:花马吊嘴(花言巧语。同花马掉嘴);花甜蜜嘴(甜言蜜语);花胡哨(花言巧语;虚情假意的敷衍);花活(方言。指花招。欺骗人的狡猾手法)
(5) 像花一样的。形容美丽 。如:花巧(灵巧好看);花花(好看;漂亮);花花柳柳(形容艳丽轻盈的样子);花面(如花的脸。形容女子貌美)
(6) 风流浪荡 。如:花脚猫(比喻闲游浪荡、爱串门子的女人);花腿闲汉(指市井无赖。旧时彼辈每于腿上刺花,故称)
(7) 华美 。如:花衣(华美的衣服)
(8) 形容色彩缤纷,繁华 。如:花团锦簇(形容繁华艳丽);花攒锦簇(形容景象鲜艳、色彩缤纷。同花团锦簇);花天锦地(形容都市繁华);花哄(浮华热闹)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沙头角腔] fa1 [陆丰腔] fa1 [台湾四县腔] fa1 [梅县腔] fa1 [海陆丰腔] fa1 [客英字典] fa1 [东莞腔] fa1 [宝安腔] fa1 [客语拼音字汇] fa1
◎ 潮州话:何锅1 何娃1 , huê1(hue) hua1(hua)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華 | 呼瓜 | 曉 | 麻二合 | 平聲 | 麻 | 合口二等 | 假 | 麻 | xwa | hrua/xoa |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手,乙声。表示从手中丢失。小篆字形。本义:失掉;丢失)
(2) 同本义
失,纵也。——《说文》。段注:“在手而逸去为失。”
失得勿恤。——《易·晋》
故人情不失。——《礼记·礼运》。注:“犹去也。”
君子不失足于人。——《礼记·表记》。注:“失其容止之节也。”
掌国中失之事。——《周礼·师氏》。注:“失,失礼者也。”
塞翁失马,今未足悲。——魏泰《东轩笔录》
失道者寡助。——《孟子·公孙丑下》
累官故不失州郡也。——《资治通鉴》
此之谓失其本心。——《孟子·告子上》
(3) 又如:失状(丢失财物的清单);失脱(丢失;失掉);失国(丧失国家);失鉴(失去检点);失瞻(失敬);失翁马(比喻暂时遭受损失,却因此得到好处);失民(丧失民心);失本(失去根本);失正(失其正道);失名(丧失名节);失合(失去配偶);失偶(丧失配偶);失鹿(失去天下);失道(失去准则;违背道义);失众(失去民心;失去众心);失柄(丧失统治权力)
(4) 错过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孟子·梁惠王上》
奉不可失,敌不可纵。——《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5) 又如:失眼(没有看准;看错了);失人(错过人才;错用人才);失候(错过适当的时刻)
(6) 不自禁,忍不住
庄公失言。——《谷梁传·庄公二十五年》
丞相何故失惊?——《三国演义》
(7) 又如:失喜(喜欢到极点,不能自禁);失手;失笑;失足;失惊(吃惊)
(8) 违背
论功计劳,未尝失法律。——章炳麟《原法》
(9) 又如:失礼;失约;失命(违误命令)
(10) 遗漏
细过不失。——《商君书·开塞》
(11) 又如:失恩(不顾恩义);失脱(疏忽失误)
(12) 迷失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王勃《滕王阁序》
(13) 又如:失心风(神经错乱;精神病);失志(心地糊涂)
(14) 不知 。如:失觉(认不出);失望(记不得;忘记);失晓(不知道天已亮);失忘(忘记)
(15) 消失;消灭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唐·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清· 姚鼐《登泰山记》
(16) 通“佚”或“泆”。淫泆,放荡,放纵
秦穆公出游而车败,右服失,野人得之。——《淮南子·汜论》。 王念孙云:“失,同佚。”
非吾敢横失能尽之难也。——《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德薄而位尊者谓之失。——《管子·立政》
虞于湛乐,淫失其身。——《国语·周语下》
名词
(1) 过错,错误
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我岂有所失哉!——《史记·魏公子列传》
帝知其冤而宥其失。——唐· 李朝威《柳毅传》
(2) 又如:失误(过失,过错);失闪(差错;意外事故);失花儿(差错)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梅县腔] shit7 [客语拼音字汇] sid5 [客英字典] shit7 [台湾四县腔] siit7 [沙头角腔] sit7 [海陆丰腔] shit7 [东莞腔] sit7 [宝安腔] sit7 [陆丰腔] shit7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失 | 式質 | 書 | 質A | 入聲 | 質 | 開口三等 | 臻 | 眞A | ɕĭĕt | sjit |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足,从(宗)声。本义:脚印,踪迹)
(2) 同本义
草合人踪断,尘浓鸟迹深。——李白《谒老君庙》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宗元《江雪》
访其遗踪。——宋· 苏轼《石钟山记》
绝无踪响。——《聊斋志异·促织》
胆寒潜踪。——《广东军务记》
(3) 又如:踪尘(尘世的事情);踪绪(踪迹,头绪);踪响(踪迹和声响);踪辙(踪迹)
(4) 事物的痕迹
翠华一去寂无踪,玉楼歌吹,声断己随风。——《鹿虔扆·临江仙》
(5) 又如:踪由(事情的始末);跟踪
动词
(1) 追随
朕欲远追周文,近踪 光武,使宗庙有太山之安。——《晋书·刘曜载书》
质菲薄而难踪,心恬愉而去惑。——《隋书》
(2) 又如:踪行(跟着走)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ziung1 zung1 [客英字典] ziung1 zung1 [海陆丰腔] ziung1 zung1 [宝安腔] zung1 [沙头角腔] zung1 [梅县腔] ziung1 [东莞腔] zung1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攴(
),孌( )声。本义:变化,改变)(2) 同本义
变,更也。——《说文》
变,易也。——《小尔雅》
变者,非常也。——《白虎通》
一阖一辟谓之变。——《易·系辞》
病变而药不变。——《吕氏春秋·察今》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无下有变…百姓熟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三国志·诸葛亮传》
不得已,变姓名。——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3) 又如:变文协韵(古文修辞术语。用变换文字或颠倒词序等手段使句子的音调和谐);天气突变;巨变(巨大的变化);变豹(即豹变,指人发迹而富贵);变宫(中国古代七音的一种。即宫的变声,比高宫低半音)
(4) 变通
善言而不知变,未可谓能说也。——汉· 桓宽《盐铁论》
(5) 发动事变
待吕氏变而共诛之。——《汉书·高后纪》
(6) 又如:变谋(变乱的图谋);变震(变乱震惊)
名词
(1) 事变,有重大影响的突发事件
变遂发。——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2) 又如:哗变(称军队突然叛变);变事(突然发生的重大事件)
(3) 灾异,异常的自然现象
灾异愈甚,天变成形。——《汉书·五行志》
天变不足畏。——《宋史·王安石传》
(4) 又如:变怪(灾变怪异)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本义:水流动)
(2) 同本义
观其流泉。——《诗·大雅·公刘》
顄淡滂流。——《文选·马融·长笛赋》
血流殷地。——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黄河流水。——《乐府诗集·林兰诗》
碧水东流自此回。——唐· 李白《望天门山》
桃花流水鳜鱼肥。——唐· 张志和《渔歌子》
(3) 又如:流迸(涌流而出);流水行云(流动的水和飘浮的云彩);流冰(冰块在河面上漂动和流动);流泉(流动的泉水);引申为流动。如:流丹(流动的红色;指流血);流脓搭水(流脓水)
(4) 顺水漂流
譬彼舟流,不知所届。——《诗·小雅·小弁》
(5) 又如:流觞(在环曲水道;旁宴聚时,将杯放入水中,任其漂流,如停在某人面前,某人当即取饮);流柿(江中漂流的木片);流泊(在水面漂流);流花(水面漂流的落花)
(6) 漂没;移动不定;流浪
君子和而流。——《礼记》
(7) 又如:流穴(辖转流落,居无定所);流沔(流连沉溺)
(8) 传布;扩散
其故家贵俗,流风善政,犹有存者。——《孟子·公孙丑上》
(9) 又如:流风(遗风);流称(传颂);流闻(辗转传闻;流播);流迈(传播远方);流声(流播名声,流传的名声);流誉(传播声誉);流语(流传的话)
(10) 流露;显露 。如:流韵(诗文等表现出的风格韵味)
(11) 放纵;无节制 。如:流泆(放纵,放荡);流荡(放荡,交往不正当;又形容文章流畅有气势)
(12) 放逐,流放,古代五刑之一
虽放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流于彘。(彘,晋地,在现在山西省霍县。周厉王后来被流放到彘。)——《国语·召公谏厉王止谤》
(13) 又如:流递(将犯人送到远处管制);流户(流放边区服劳役的人家);流逐(流放);流囚(被流放的囚徒)
(14) 变化;演变 。如:流离琐尾(比喻处境由顺利转为艰难);流易(演变;变换)
(15) 涂饰 。如:流金(涂饰泥金)
(16) 通“留”。停留,停止
旁行而不流。——《易·系辞上》
(17) 通“摎”。求取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诗·周南·关雎》
词性变化名词
(1) 河川;江河的流水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庄子》
通流入海。——清· 张廷玉《明史》
不积小流。——《荀子·劝学》
临清流。——晋·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从流飘荡。——吴均《与朱元思书》
(2) 又如:流川(江河的流水);流温(谓流水温和);流涧(山间的流水)
(3) 像水流的东西 。如:流馥云外(形容香飘万里);寒流;暖流;气流;电流
(4) 潮流;风气 。如:流化(犹流俗);流俗(社会上流行的风俗习惯)
(5) 流派;派别
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汉书·艺文志》
(6) 品类;等级
滑稽之流。——明· 刘基《卖柑者言》
(7) 又如:三教九流;流亚(同一类人物);流比(同类比照类推);流伍(同辈;同类);流序(流品,等级)
(8) 避难者 。如:盲流
形容词
流畅 。如:流亮(流畅明白);流便(指文笔流畅,不滞涩);流美(流畅华美;流畅动听)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客语拼音字汇] liu2 [宝安腔] liu2 [客英字典] liu2 [台湾四县腔] liu2 lau2 [东莞腔] liu2 [海陆丰腔] liu2 lau2 [梅县腔] liu2 [陆丰腔] liu3 [沙头角腔] lieu2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劉 | 力求 | 來 | 尤 | 平聲 | 尤 | 開口三等 | 流 | 尤 | lĭəu | liu/lio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