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倒猢孙散

shù dǎo hú sūn sàn [ shu dao hu sun san]
繁体 樹倒猢孫散
注音 ㄕㄨˋ ㄉㄠˇ ㄏㄨˊ ㄙㄨㄣ ㄙㄢˋ
词性 成语

词语释义

比喻靠山一旦垮台,随从的人也就一哄而散。出自《谈薮·曹咏妻》。

词语解释

成语出处

宋·庞元英《谈薮·曹咏妻》:“宋曹咏依附秦桧,官至侍郎,显赫一时。……咏百端威胁,德斯卒不屈。及秦桧死,德斯遣人致书於曹咏,启封,乃《树倒猢猻散赋》一篇。”

树倒猢孙散的网络释义

树倒猢孙散

  • 树倒猢孙散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shù dǎo hú sūn sàn,意思是比喻靠山一旦垮台,随从的人也就一哄而散。出自《谈薮·曹咏妻》。
  • 树倒猢孙散造句

    这种树倒猢孙散的感觉让冯雷龙明白了一个道理,当地下黑拳手就是要有被利用的价值,一旦没有了利用价值,绝对不会有人把你当人看。
    可是有一天这位大头的经济状况改变了,他四周的这些酒肉朋友自然的会树倒猢孙散。
    扭打还在继续着,但是秦羽始终将攻击诸加在平底锅男身上,任凭其他人怎么攻击自己,他都不去理会,他明白,树倒猢孙散,这是所有这些小体系的构成框架。
    见势不妙,一众金丹高手顿时树倒猢孙散。
    王守澄知晓此时树倒猢孙散,只是树未倒,众人皆知皇上对王守澄绝对不会心慈手软。
    树倒猢孙散,自古以来依旧如此。

    汉字详情

    shù [shu]
    部首: 420
    笔画: 9
    五笔: SCFY
    吉凶:
    姓名学: 姓,多用男性
    仓颉: DEDI
    四角: 44900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木,尌( shù)声。本义:栽树)

    (2) 同本义

    树,生植之总名。——《说文》。段注:“植,立也。假借为尌竖字。

    宿敢不封殖此树。——《左传·昭公二年》

    夫坚树在始。——《国语·晋语》。注:“树木也。”

    地道敏树。——周礼《中庸》。注:“谓殖草木也。”

    二曰树艺。——《周礼·大司徒》

    树之榛栗。——《诗·鄘风·定之方中》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孟子·梁惠王上》

    (3) 又如:树事(种植草木之事);树杨(种植杨树);十年之计,在于树木;树其树以荫行人

    (4) 种植

    树,种也。——《广雅》

    所食之粟,伯夷之所树与?——《孟子·滕文公下》

    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孟子·滕文公上》

    (5) 又如:树萱(种植萱草);树稼(种植农作物);树植(种植);树养(种植培养)

    (6) 竖起或建起;树立

    崇牙树羽。——《诗·周颂·有瞽》

    犹有未树也。——《庄子·逍遥游》

    如是,则人有树事之患,而有争功之祸矣。——《荀子·富国》

    皆稽颡树颔,扶服蛾伏。——《汉书·扬雄传下》

    树德而济同欲焉。——《左传·成公二年》

    无易树子。——《公羊传·僖公三年》

    筑石寨土堡于要隘,树帜曰:“谢庄团练 冯”。—— 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7) 又如:树炮(架炮);树建(建立,树立);树表(竖立标志);树栅(构筑栅栏);树牙(建立牙旗);树竿(竖着竹竿);树功(建立功勋);树事(建立事业);树基(建立根基);树教(建立教化);树君(立君主);树子(古代诸侯立为世子的嫡子)

    (8) 培植;培养

    终身之计,莫如树人。——《管子·权修》

    名词

    (1) 树木

    树,木总名也。——《广韵》

    树,木生植之总名。——《说文系传》

    有嘉树焉,宣子誉之。——《左传·昭公二年》

    树木方盛。——《礼记·月令》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晋· 陶渊明《归园田居》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宋·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 又如:果树;松树;树科(草丛;灌木丛);树上开花(比喻好上加好);树老招风,人老招贱(树老被风吹,人老被轻视);树末(树梢);树桠(树杈子);树杪(树梢);树株(树棵);树阙(树间空隙);树簇(树木丛生);树瘢(树木经砍伐后留下的疤痕)

    (3) 树状物 。如:铅树;脉管树;肺泡树;活树,小脑活树

    (4) 姓

    英文翻译

    tree; plant; set up, establish

    方言集汇

    ◎ 粤语:syu6
    ◎ 潮州话:徐忧7 思污6 , ciu7(chhiū) su6(sŭ)

    宋本广韵

    dǎo,dào [dao]
    部首: 221
    笔画: 10
    五笔: WGCJ
    五行:
    仓颉: OMGN
    四角: 22200

    详细解释

    dǎo

    动词

    (1) (形声。从人,到声。本义:倒下)

    (2) 同本义

    对此欲倒东南倾。——唐·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3) 又如:倒头(躺下睡觉;死亡);倒路(亦路倒。死在路上);倒卓(倒栽);倒断(山倒锁断);倒指(屈指,屈指计算);倒路死(诅咒人死在路上);倒床(卧倒在床上)

    (4) 失败,败落

    于今日卿等门户倒矣。——《三国志·曹爽传》

    (5) 又如:倒灶(倒霉);倒扁儿(向人挪借钱财或货以应急需);倒满(倒霉;晦气)

    (6) 导致法律上的破产 。如:银行倒了;倒账(倒闭,破产);倒盆(倒闭);倒风(大批倒闭)

    (7) 移动;替换 。如:颠倒是非;颠倒黑白;颠三倒四;倾箱倒箧;排山倒海;倒票(倒换银票);倒替(轮换);倒包(冒名顶替)

    (8) 停止;中断 。如:倒断(倒顿。休止,间断,完结;决断;了断;清楚)

    (9) 坍塌;垮台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10) 又如: 倒口子(决口);倒溃(倒塌崩溃);倒坏(倒塌崩坏)

    (11) 将货物或商店企业作价给人

    我东头街上谈家当铺折了本,要倒于人。——《儒林外史》

    (12) 又如:倒盘(把全店存货作价盘售);倒本(赚回本钱)

    (13) 另见 dào

    dào

    动词

    (1) 上下、前后颠倒

    倒筴侧龟于君前。——《礼记·曲礼》

    倒影江中。——宋· 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

    (2) 又如:倒序(颠倒次序);倒用印(将印信颠倒使用);倒错(颠倒错乱);倒景(倒影);倒三不着两(行事无准则,颠三倒四)

    (3) 向相反方向移动

    酒酣渴月使倒行。——李贺《秦王饮酒》

    (4) 又如:倒车;倒回(退却;倒退);倒兵(掉转武器向己方攻击);倒仰(仰面跌倒);倒跟脚(指脚跟向后突出)

    (5) 将容器倾斜或反转,使里面的东西出来

    倒杯开水

    倒垃圾

    (6) 又如:倒熟话(重复老一套的话);倒囷(尽出仓里的贮米);倒垃圾

    (7) 浇铸 。如: 倒一锭银子; 倒铧叶子

    副词

    (1) 表示跟一般情理相反

    不曾与天下分忧,倒来苦害俺这里百姓。——《陈州粜米》

    (2) 又如:倒不得(岂肯);妹妹倒比姐姐高

    (3) 表示跟事实相反 。如:你说得倒简单,你试试看

    (4) 表示出乎意料 。如:有这样的事?我倒要听听(表示不相信)

    (5) 表示让步 。前一小句与后一小句之间常用“就是、可是、但是、不过”等呼应。如:质量倒挺好,就是价钱贵点儿

    (6) 用于追问或催促 。如:你倒说说看

    (7) 另见 dǎo

    英文翻译

    fall over; lie down; take turns

    方言集汇

    ◎ 粤语:dou2 dou3
    ◎ 客家话:[东莞腔] dau3 [梅县腔] dau3 [陆丰腔] do5 do3 [客语拼音字汇] dau3 dau4 do3 do4 [海陆丰腔] do3 do5 dau3 dau5 [客英字典] dau3 dau5 [台湾四县腔] do3 do5 dau3 dau5 [沙头角腔] dau3 [宝安腔] dau3|dau [梅县腔] dau3
    ◎ 潮州话:〖do2(tó) dao2(táu)〗 〖do3(tò)〗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三十二晧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都晧上聲開口一等taux/tavtɑu
    [hu]
    部首: 324
    笔画: 12
    五笔: QTDE
    五行:
    仓颉: KHJRB
    四角: 47220

    详细解释

    名词

    猴 。灵长类中除了人以外的成员。如:猢狲王(猢狲大王。戏称蒙馆先生。猢狲,猴子,喻指顽皮的学童);猢狲撮把戏(有什么本领拿出来)

    英文翻译

    a kind of monkey found in W.China

    方言集汇

    ◎ 粤语:wu4
    ◎ 客家话:[海陆丰腔] fu2 [梅县腔] fu2 [台湾四县腔] fu2 [宝安腔] fu2 [客语拼音字汇] fu2 [客英字典] fu2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十一模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戸吳平聲開口一等gho/huɣu
    sūn,xùn [sun,xun]
    部首: 344
    笔画: 6
    五笔: BIY
    吉凶:
    姓名学:
    仓颉: NDF
    四角: 19400

    详细解释

    sūn

    名词

    (1) (会意。从子,从系,续也。金文,象用绳索捆绑小孩子,意为少年俘虏。本义:儿子的儿子)

    (2) 同本义

    孫,子之子曰孙。——《说文》

    孙谓祖后者。——《礼记·杂记》注

    子子孙孙引无极也。——《尔雅》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列子·汤问》

    有孙母未出,出入无完裙。——唐· 杜甫《石壕吏》

    (3) 又如:祖孙;重孙(孙子的儿子);孙少爷(旧时尊称别人的孙子);孙囡(方言。孙女儿);孙儿;孙孙(孙儿,多用于爱称);孙妇(孙媳妇);孙曾(孙子和曾孙)

    (4) 跟孙子同辈的同性或异性亲属

    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红楼梦》

    (5) 又如:外孙,侄孙;孙婿(儿子的女婿)

    (6) 泛指后代子孙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宋· 苏洵《六国论》

    (7) 又如:孙息(子孙);孙子(子孙后代);孙男弟女(泛指晚辈)

    (8) 脉络的细小分支

    顾闻孙络谿谷。——《素问·气穴论》。注:“小络也。”

    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灵枢经》

    (9) 再生或孳生的植物

    孙竹之管。——《周礼·大司乐》。注:“孙枝根之未生者。”

    (10) 又如:孙竹(竹根末端生出的新枝);孙枝(树木旁枝所生的新枝)

    (11) 姓

    xùn

    古同“逊”。

    英文翻译

    grandchild, descendent; surname

    方言集汇

    ◎ 粤语:syun1
    ◎ 客家话:[梅县腔] sun1 [客英字典] zih3
    ◎ 潮州话:sung1 <姓>seng1(sng)

    宋本广韵

    sàn,sǎn [san]
    部首: 425
    笔画: 12
    五笔: AETY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仓颉: TBOK
    四角: 48240

    详细解释

    sǎn

    形容词

    (1) 逍遥,懒散

    庸众驽散。——《荀子·脩身》。注:“散,不拘检者也。”

    (2) 又如:懒散;散人(闲散无用或不为世用的人。后多指隐士);散袒(假日;消闲);散旦(散弹,散诞。舒散;不受拘束);散适(闲适);散闲(消遥自在,无拘无束);散宕(放逸);散懒(精神松散,行动散漫)

    (3) 潇洒;洒脱

    王夫人神情散朗,故有林下风气。——《世说新语》

    (4) 又如:散朗(飘逸爽朗)

    (5) 挂名职务,没有或很少有工作却可以领工资

    初,晋世散骑常持选望甚重,与侍中不异,其后职任闲散,用人渐轻。——《宋书·孔觊传》

    (6) 又如:散位(闲散的职位);散外(闲散而无一定职守的官职);散地(闲散之地。多指闲散的官职);散男(无职守或封邑的男爵);散役(没有固定职事的差役);散官(有官名而无固定职事之官)

    (7) 杂乱;错杂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唐·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8) 又如:散迹(行踪不定);散散的(无定向,杂乱);散紊(散乱);散殊(各不相同);散生日(散寿。通常的小生日,区别于逢五、逢十的整生日);散东家(百戏杂耍艺人);散名(散杂的名称)

    (9) 特指文章不受韵律约束 。如:散句(不押韵或不对偶的诗文句);散行(散体文);散隶(以散笔作的隶书);散体(即散文体。不要求词句齐整对偶的文体)

    (10) 零碎;不集中的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

    (11) 又如:散盐(粉末盐);散钱(零散的钱币);散滞(遗留下来的零碎物品);散碎(零碎);散处(分散居住);散犯(单独或零散监禁的囚犯);散茶(未压制成块、成片的茶);散户(零星小户)

    (12) 粗疏 。如:散衣(平常穿的衣服);散民(普通百姓);散木(无材用之木。后比喻无用之人)

    名词

    (1) 药粉

    与散两钱服之。——《后汉书·华佗传》

    (2) 又如:平胃散;麻沸散;散子(药面儿)

    (3) 姓

    (4) 另见 sàn

    sàn

    动词

    (1) (本义:分散)

    (2) 同本义

    散,杂肉也。——《说文》

    漆叶青黏散。谓药,石为屑杂和也。——《后汉书·华陀传》

    散木也。——《庄子·人间世》。注:“不在可用之数曰散木。”

    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 汉· 贾谊《过秦论》

    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宋· 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3) 又如:乌云散了;四散(向四面分散);散盘(散伙);散走(四散奔逃);散佚(散失);散没(分散隐没);散众(不专门跟随某一主人或专门负责某事的杂役);散亡(分散逃亡);散叛(离散背叛);散流(流体四散而流);散涣(形容水四散而流)

    (4) 散发,使分散

    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清· 黄宗羲《原君》

    (5) 又如:散福(分食祭祀后的食品,布福);散子(撒种);散灰扃户(在地上撒灰,将门户关锁);散花(使花朵飘散);散金(散发钱财);散传(分支传播);散振(为救济人而分发财物);散配(分发);散财(分发财物);散赡(散发财务以接济别人);散积(散发所积存的财务);散赐(分赐)

    (6) 敞开

    欲写,先散怀抱,任情恣情,然后书之。——蔡邕《笔论》

    (7) 又如:散衣襟

    (8) 排遣

    虫篆散忧乐。——鲍照《蜀四贤》

    (9) 又如:散散儿(散散心);散愁;散荡(散心,解闷);散适(走动散心);散想(舒散心怀);散虑(排遣忧愁)

    (10) 逃,逃走

    壮者散而之四方。——《孟子·梁惠王下》

    (11) 放,放牧

    马散之华山之阳。——《礼记·乐记》

    (12) 抒发 。如:散怀(抒发情怀);散意(表白心意)

    (13) 结束 。如:会还没散,我有事先走了;散班(下班);散更(夜间的最后一次打更);散坐(宴会结束,宾客离席)

    (14) 丧失,失去 。如:散灭(散失净尽);散阙(散失不全);散朴(失去质朴)

    形容词

    (1) 杂乱,纷乱

    不与物散,粹之至也。——《淮南子·原道》

    (2) 另见 sǎn;san

    英文翻译

    scatter, disperse, break up

    方言集汇

    ◎ 粤语:saan2 saan3
    ◎ 客家话:[梅县腔] san3 san5 sang1 [海陆丰腔] san5 san3 [陆丰腔] san3 san5 [客语拼音字汇] san3 san4 [宝安腔] san5 | san3 [客英字典] san3 san5 [沙头角腔] san5 san3 [东莞腔] san5 [台湾四县腔] san5 san3 [梅县腔] san5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二十三旱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蘇旱上聲開口一等sɑnsanx/saan

    树倒猢孙散的同拼音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