枢密太尉

shū mì tài wèi [ shu mi tai wei]
繁体 樞密太尉
注音 ㄕㄨ ㄇ一ˋ ㄊㄞˋ ㄨㄟˋ

词语释义

枢密使的别称。

词语解释

  1. 枢密使的别称。

    宋 周煇 《清波杂志》卷二:“五十年前有通右府书,称枢密太尉,盖旧制文臣为枢密使,皆带检校太尉。”

引证解释

⒈ 枢密使的别称。

宋周煇《清波杂志》卷二:“五十年前有通右府书,称枢密太尉,盖旧制文臣为枢密使,皆带检校太尉。”

枢密太尉的网络释义

枢密太尉

  • 枢密太尉,是枢密使的别称。 宋 周煇 《清波杂志》。
  • 汉字详情

    shū [shu]
    部首: 420
    笔画: 8
    五笔: SAQY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多用男性
    仓颉: DSK
    四角: 41914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木,区声。本义:户枢。旧式门的转轴或承轴臼)

    (2) 同本义

    枢,户枢也。——《说文》

    枢谓这椳。又枢达北方谓之落时。——《尔雅》

    枢机之发。——《易·系辞》。注:“制动之主。”释文:“门臼也。”

    视门枢下当有白发。——《汉书·五行志》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甿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汉· 贾谊《过秦论》

    流水不腐,户枢不蝼,动也。——《吕氏春秋·尽数》

    (3) 又如:枢户(解脱门枢)

    (4) 木名,即刺榆

    山有枢,隰有榆。——《诗·唐风·山有枢》

    (5) 泛指转轴

    半弦弧不满圜半径者,以矢为枢,以半弦弧规之,成浑圜之小规。——清· 阮元《畴人传》

    (6) 又指主制动的机关

    其枢在水。——《管子·水地》。注:“主运转者也。”

    琴氏乃横弓着臂,施机设枢。—— 汉· 赵晔《吴越春秋》

    (7) 又如:枢干

    (8) 中心;枢纽;关键

    今夫韩魏,中国之处,而天下之枢也。——《战国策·秦策》

    谓之道枢。——《庄子·齐物论》。释文:“要也。”

    (9) 又如:枢柄(主要的权柄);枢奥(中枢堂奥的所在);枢秘(关键;纲要);枢括(关键,中心);枢管(枢辖。关键);枢中(枢要中心)

    (10) 旧指国家政权或天子之位

    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11) 又如:枢垣(朝廷中重要的、接近皇帝的官署);枢近(在天子近侧或中央机要的职位);枢臣(指朝廷中枢的大臣);枢府(国政机要之所。宋多指枢密院。宋朝枢密院与中书省分掌文武,号为二府);枢使(枢密使的简称);枢相(枢密使);枢务(国家的重要政务。多指宰臣所掌的政事);枢幄(枢密院);枢衡(指中央行政机关。也指行政中枢的主要职权);枢廷(政权中枢);枢秘(指中央机要部门,犹枢要);枢辖(指中央政权的机要部门);枢辅(旧时指中央掌军权的大臣)

    (12) 星名

    (13) 指北斗七星第一星。又称天枢星。如:枢斗(即天枢。北斗七星第一颗);枢光(天枢星的光芒)

    (14) 指北极五星的纽星。如:枢极(斗枢与北极星)

    英文翻译

    door hinge; pivot; center of power

    方言集汇

    ◎ 粤语:syu1

    宋本广韵

    [mi]
    部首: 322
    笔画: 11
    五笔: PNTM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仓颉: JPHU
    四角: 30772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山,宓( )声。本义:形状象堂屋的山)

    (2) 同本义(意思是山多)

    密,山如堂者。——《说文》

    松柏之鼠,不知堂密之有美枞。——《尸子》

    (3) 隐蔽的地方

    不窥密。——《礼记·少仪》。注:“隐曲处也。”

    (4) 姓

    形容词

    (1) 假借为“比”。稠密;多

    密,稠 也,疏之对也。——《增韵》

    密云不雨。——《易·小畜卦》

    加密石焉。——《国语·晋语八》

    以陈楚之密迩于 楚。——《左传·文公十七年》

    密布字印。——宋· 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密则无态。——清· 龚自珍《病梅馆记》

    (2) 又如:文理有疏密;斫直删密;密札札,密匝匝(严实稠密的样子);密茂(茂密);密茫茫(繁茂密集无边无际的样子);密茸茸(密集丛生的样子);密丛丛(茂盛丛集的样子)

    (3) 亲密(强调关系上的亲近)

    情好日密。——《三国志·诸葛亮传》

    昵交密友,亦不半在。——陆机《叹逝赋序》

    (4) 又如:密近(帝王左右亲近信用的人);密坐(靠近而坐,形容关系亲密)

    (5) 秘密的,隐密的,慎密的

    密移造化出闽山,禁御新栽荔枝丹。——《宣和殿荔枝》

    密通洞庭。——唐· 李朝威《柳毅传》

    密奏请皇上。——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6) 又如:宦人密侍;出密诏示之;荣禄密谋;奉有密诏;密章(秘密奏章);密启(秘密的书画);密揭(秘密的奏疏式文告);密幄(密室);密诏(秘密的诏书)

    (7) 紧密

    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

    (8) 通“谧”。安宁;安定;安静

    成王不敢康,夙夜基命宥密。——《诗·周颂·昊天有成命》

    密,静也。——《尔雅·释诂》

    四海遏密八音。——《书·舜典》。传:“密,静也。”

    止旅乃密。——《诗·大雅·公刘》

    京室密清。——《文选·张衡·东京赋》

    (9) 又如:密如(安定的样子);密清(安静洁净)

    (10) 深;幽深 。如:密恩(深恩);密深(深切);密款(内心的真诚)

    (11) 严密

    古之为国者,甚虑敌深,其防患密。——辛弃疾《美芹十论》

    刘桢壮而不密。—— 曹丕《典论论文》

    凡道必周密。——《管子·内业》

    (12) 又如:密心(精细的用心);密巧(精细,纤巧);密石(纹理细密的石料);密要(精密准确);密科(繁苛的法律条文)

    (13) 通“默”。不语

    公密而不应。——《庄子·达生》

    动词

    (1) 接近

    以敝邑介在东表,密迩仇雠,寡君将君是望。——《左传·襄公三年》

    (2) 封闭,闭藏 。如:密固(密封严实);密迹(匿迹,不露形迹);密椟(密藏于匣子中)

    英文翻译

    dense, thick, close; intimate

    方言集汇

    ◎ 粤语:mat6
    ◎ 客家话:[梅县腔] met8 [陆丰腔] met8 [客语拼音字汇] med6 mi1 mid6 [东莞腔] mit8 [客英字典] met8 mit8 [台湾四县腔] mit8 mi1 met8 [沙头角腔] mit8 [宝安腔] mit8 [海陆丰腔] mit8 mi1 met8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五質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美畢質B開入聲開口三等眞Bmit/mytmĭĕt
    tài [tai]
    部首: 308
    笔画: 4
    五笔: DYI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KI
    四角: 40030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指事。古作“大”,后语音分化,在“大”字下添加符号,成指事字。本义:过于)

    (2) 极大。古作“大”,也作“泰”。凡言大而以为形容未尽,则作太

    太,大也。——《广雅·释诂一》段曰:“后世还言,而以为形容未尽,则作太。如大宰俗作太宰。大子俗作太子,周大王俗作太王是也”。

    太亦大也。——《白虎通·五行》

    易有太极。——《易·系辞》。注:“大极者。”

    王入太室裸。——《书·洛诰》

    太上贵德。——《礼记·曲礼》

    饮而不损兹曰太。——《后汉书·樊准传》

    (3) 又如:太虚幻境(天上虚幻的境界);太清(天空);太乙(古代形成天地万物的元气);太极(指整个世界的总和);太原;太侈(骄泰奢侈);太无(空旷虚无之境)

    (4) 身分最高或辈数更高的

    太史。——《汉书·光武纪》。注:“史官之长也。”

    (5) 又如:太夫人;太老师;太老伯;太老爷;太母(祖母);太后(帝王的母亲);太翁(曾祖父)

    (6) 大的,广大的

    太牢。——《左传·桓公六年》。疏:“牢之大者。”

    (7) 又如:太仓(京城里贮粮的大仓库);太息(亦作“大息”。长长的叹息)

    (8) 古代记数有所超过称“太”

    汉有天下太半,而诸侯皆附之。——《史记》

    (9) 安宁的,秩序正常的。也作“泰”

    不乱离,不知太平之难。——魏源《默觚上》

    (10) 亨通;顺利

    命险太甚靡常,道离隆而匪易。——陆云《九愍》

    (11) 与古代皇家、官家有关的 。如:太尊(明清时对府的长官知府的尊称);太府(原为官名,亦指掌管库藏财物的官府);太常卿(汉景帝中元六年改秦奉常为太常,为九卿之一,司礼乐郊庙社稷事宜。历代相沿,清末始废)

    名词

    通“台”。泰阶,星名,即三台。又比喻三公

    是以玉衡正而太阶平也。——《汉书·扬雄传下》

    惜乎不登太阶,以尹天下。——孔融《张俭碑》

    抚剑西南望,思欲赴太山。——曹植《杂诗六》

    副词

    (1) 过于;过分

    太区区。——《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言其太隘。——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畏之太甚。——宋· 苏轼《教战守》

    (2) 又

    养之太过。

    (3) 又如:太半(大半,过半);太甚(太过);会议不要开得太长;屋里太闷热了,你出去凉凉吧;我对这个问题太没有认识了;他们待我太好了;这个问题确实是太重要了

    英文翻译

    very, too, much; big; extreme

    方言集汇

    ◎ 粤语:taai3
    ◎ 客家话:[沙头角腔] tai5 [陆丰腔] tai5 [梅县腔] tai5 [东莞腔] tai5 [客英字典] tai [宝安腔] tai5 [客语拼音字汇] tai4 [海陆丰腔] tai5 [台湾四县腔] tai5
    ◎ 潮州话:tai3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十四泰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他蓋泰開去聲開口一等thad/thaytʰɑi
    wèi,yù [wei,yu]
    部首: 307
    笔画: 11
    五笔: NFIF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SFDI
    四角: 74200

    详细解释

    wèi

    名词

    (1) (会意。“尉”是“熨”的古字。表示用火熨烫缯布使之平展。本义:烫平衣服的火斗,熨斗)

    (2) 同本义

    尉,从上按下也。…持火以尉申缯也。——《说文》

    火斗曰熨。——《通俗文》

    (3) 又如:尉斗(藉热力烫平衣服的火斗)

    (4) 中国古代官名 。掌管军事。春秋时晋国上中下三军均设尉

    八月官尉。——《淮南子·时则》

    将归死于尉氏。——《左传·襄公二十一年》

    忿恚尉。——《史记·陈涉世家》

    尉笞广。

    尉挺剑。

    夺而杀尉。

    (5) 又如:尉侯(古代守边的都尉与伺敌的斥侯);尉律(汉律令为廷尉所掌管,故称“尉律”);尉廨(县尉的官署);尉史(汉代郡尉之属官)

    (6) 军衔名 。在士之上,校之下。分上尉、中尉、少尉

    (7) 官名。县官的副职

    赴饶之 德兴尉。—— 宋· 苏轼《石钟山记》

    丞尉闻之。——清· 周容《芋老人传》

    陈明选代为尉。—— 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新尉陈明选。

    动词

    (1) “慰”的本字。安慰

    所过并使劳尉。——《后汉书·王丹传》

    所以尉荐走卒。——《汉书·胡建传》

    (2) 又如:尉安(安抚);尉承(安尉侍奉);尉悦(欣慰);慰纳(安抚结纳);尉劳(慰劳);尉解(安慰宽解);尉荐(慰藉);尉藉(慰劳,抚慰)

    (3) 另见

    名词

    (1) 姓

    尉,姓。古有尉缭子著书。——《广韵》

    (2) 另见 wèi

    英文翻译

    officer, military rank

    方言集汇

    ◎ 粤语:wai3 wat1
    ◎ 客家话:[梅县腔] wi3 wui3 [陆丰腔] wui6 [客语拼音字汇] vui4 [台湾四县腔] wi3 [客英字典] vui3 [海陆丰腔] wui3 [沙头角腔] wui5 [宝安腔] wui3
    ◎ 潮州话:uê3(ùe),<复姓>ug4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八未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於胃微合去聲合口三等ʔĭwəiqyoih/vo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