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沼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林木与池沼。
北周 庾信 《卭竹杖赋》:“摘芳林沼,行乐轩除,间尊卑之垂帨,随上下之游紆。”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僧诃补罗国》:“百果具繁,同荣异色,林沼交映,诚可游玩。”《新唐书·杜亚传》:“既泛 九曲池 ,曳绣为颿,诧曰:‘要当称是林沼。’”
引证解释
⒈ 林木与池沼。
引北周庾信《卭竹杖赋》:“摘芳林沼,行乐轩除,间尊卑之垂帨,随上下之游紆。”
唐玄奘《大唐西域记·僧诃补罗国》:“百果具繁,同荣异色,林沼交映,诚可游玩。”
《新唐书·杜亚传》:“既泛九曲池,曳绣为颿,诧曰:‘要当称是林沼。’”
林沼的网络释义
林沼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从二木。表示树木丛生。本义:丛聚的树木或竹子)
(2) 同本义
林,平土有丛木曰林。——《说文》
野外谓之林。——《尔雅·释地》
有鹤在林。——《诗·小雅·白华》
每大林麓。——《周礼·地官·序官·林衡》。注:“竹木生平地曰林。”
山中丛木曰林。林,森也。——《释名》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晋· 陶潜《桃花源记》
蔽林间窥之。——《黔之驴》
(3) 又如:竹木林;山林(有山有树林的地方);深山老林;防护林;林落(树林,丛林);林浪(林琅、琳琅、林郎。丛林);林麓(森林与山脚);林泉(林木与泉石);林错(林中树木交错,形容众多)
(4) 指野外或退隐的地方
富贵还乡国,光辉满旧林。——张说《和魏仆射还乡》
(5) 又如:林木(指山林田野退隐之处);林下人(退隐之人。林,指退隐之地);林丘(指隐居的地方)
(6) 泛指人或事物的会聚,汇集处
士有此五者,然后可以托于世,而列于君子之林矣。——司马迁《报任安书》
(7) 又如:林府(事物众多之处);林薮(比喻事物聚集的处所)
(8) 郊外,野外 。如:林坰(郊野。野外称林,林外称垌)
(9) 林业 。如:农林牧副渔各行各业
(10) 姓
形容词
(1) 众多的样子
林者,众也。万物成熟,种类众多也。——《白虎通》
惟人之初,总总而生,林林而群。——柳宗元《贞符》
(2) 又如:林戈(如林之多。极言其多);林立(如同树林一样密密麻麻地竖立着,形容数量很多)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东莞腔] lim2 [台湾四县腔] lim2 [梅县腔] lim2 [宝安腔] lim2 [客英字典] lim2 [沙头角腔] lim2 [客语拼音字汇] lim2 [陆丰腔] lim3 [海陆丰腔] lim2
◎ 潮州话:lim5(lîm) [澄海]ning5(nîng)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林 | 力尋 | 來 | 侵A | 平聲 | 侵 | 開口三等 | 深 | 侵A | lĭĕm | lim |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水,召声。本义:水池,积水的洼地。上古时期,池和沼都表水池,塘在中古时期才表示水池。一说圆曰池,曲曰沼)
(2) 同本义
沼,小池也。——《一切经音义》引《说文》
于沼于沚。——《诗·召南·采蘩》
鱼在于沼,亦匪克乐。——《诗·小雅·正月》
龟龙在宫沼。——《礼记·礼运》
涧溪沼沚之毛。——《左传·隐公三年》
王立于沼上。——《孟子》
射沼滨之高鸟。——《淮南子·原道》
茅覆环堵亭,泉添方丈沼。——唐· 白居易《过骆山人野居小池》
(3) 又如:沼沚(池塘。亦借指积水坑);沼气
(4) 池水
御坐前建蓬莱山, 曲池接筵,飞沼拂席。——《水经注》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东莞腔] sau3 [陆丰腔] zhau5 zhau1 [客英字典] zhau5 cheu5 [宝安腔] zau5 zau3 [梅县腔] zhau5 [海陆丰腔] zhau5 [客语拼音字汇] zau3 [台湾四县腔] zau5
◎ 潮州话:而妖2(爪)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沼 | 之少 | 章 | 宵A | 上聲 | 篠 | 開口三等 | 宵A | 效 | cjeux/tjev | tɕĭɛ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