枕戈

zhěn gē [ zhen ge]
注音 ㄓㄣˇ ㄍㄜ

词语释义

1.枕着武器。戈,泛指武器。谓杀敌报国,志坚情切。 2.枕着武器。戈,泛指武器。谓为父母报仇情殷志切。 3.人名。

词语解释

  1. 枕着武器。戈,泛指武器。谓杀敌报国,志坚情切。

    唐 杜甫 《壮游》诗:“枕戈忆 勾践 ,渡 浙 想 秦皇 。” 元 郑元祐 《送萧万户还蜀》诗之二:“跃马莫矜横槊赋,闻鷄不道枕戈眠。” 清 方文 《舟过芜湖寄怀沉昆铜》诗之二:“四海倏披髮,中原谁枕戈。”参见“ 枕戈待旦 ”。

  2. 枕着武器。戈,泛指武器。谓为父母报仇情殷志切。

    唐 柳宗元 《驳复仇议》:“而 元庆 能以戴天为大耻,枕戈为得礼。”《唐律疏义·盗贼·祖父母夫为人杀》:“祖父母、父母及夫为人所杀,在法不可同天。其有忘大痛之心,捨枕戈之义,或有窥求财利,便即私和者,流二千里。”参见“ 枕干 ”。

引证解释

⒈ 枕着武器。戈,泛指武器。谓杀敌报国,志坚情切。参见“枕戈待旦”。

唐杜甫《壮游》诗:“枕戈忆勾践,渡浙想秦皇。”
元郑元祐《送萧万户还蜀》诗之二:“跃马莫矜横槊赋,闻鷄不道枕戈眠。”
清方文《舟过芜湖寄怀沉昆铜》诗之二:“四海倏披髮,中原谁枕戈。”

⒉ 枕着武器。戈,泛指武器。谓为父母报仇情殷志切。参见“枕干”。

唐柳宗元《驳复仇议》:“而元庆能以戴天为大耻,枕戈为得礼。”
《唐律疏义·盗贼·祖父母夫为人杀》:“祖父母、父母及夫为人所杀,在法不可同天。其有忘大痛之心,捨枕戈之义,或有窥求财利,便即私和者,流二千里。”

枕戈的网络释义

枕戈

  • 枕戈,汉语词汇。
  • 拼音:zhěn gē
  • 释义:枕着武器。
  • 枕戈,人名,原名李新建,茶陵人,生于1982年。知名80后诗人,青年作家和学者。
  • 枕戈造句

    每个战士都在为竞技场第三季枕戈待旦,我们也因为能给予你们这些竞技场参与者新的道具,奖励和新的竞争而跃跃欲试。
    强敌林立也好,敌众我寡也罢,任它烽火连天,我自枕戈坐甲,蹈刃不旋,看谁笑傲天下。
    楚军个个群情激愤,表示要枕戈待旦,誓死不二地平叛。
    性跟早前的"枕戈待旦"简直就是对立面,虽率领一帮鸡鸣狗盗之徒,但他亦是另类抗日英雄。
    人群与寺外上千武僧一道,同军队枕戈达旦,眈眈相向。
    太平军在它英勇夺取的阵地上枕戈待敌。
    常阳蹿房越脊兴致勃勃地来到三只孔雀的房间,室内温暖如春,火炕之上三只雪白的孔雀枕戈待旦,随时准备和那只到处开屏羽毛鲜艳的公孔雀决一死战。
    传统的练功方法很苦,“夏练三伏,冬练三九”,闻鸡起舞,枕戈待旦。
    每个兵士都在为竞技场第三季枕戈待旦,我们也由于能赐与你们这些竞技场参加者新的道具,嘉奖和新的竞争而蠢蠢欲动。
    郑经闻芝龙受刑,痛乃祖之被戮,悲厥考之无成,抢地呼天,枕戈饮血,可奈逋地徒成孤立,衔石不足填波,只得遵晦养时,再作计较。
    在斗争的紧要关头,击水中流,枕戈待旦是必要的,是显示民族精神的。
    我先前只知道武将简陋通文,当"枕戈待旦"的时辰,就会做骈体电报,这回才大白虽是文官,也有深谙韬略的了。
    兵士们枕戈待旦,时刻筹备杀敌。
    一方歌舞升平纸醉金迷;一方秣兵历马枕戈待旦……风凌天下。
    忽必烈整军经武,志在灭宋,蒙古大军枕戈待旦,随时可以南下灭宋。
    山谷里,唐军已经枕戈以待了,八十名士兵弩张搭箭,扼守住谷口,另外一些士兵则爬上了两边陡峭的石壁,准备从侧面向突骑施人射击。
    她还有一张王牌就是她可以伺机下手,枕戈待旦。
    为了踢好这场足球赛,队员们纷纷摩拳擦掌,枕戈待旦。
    全球枕戈待旦最好的编制,就是打疫苗预防针。
    很多国民初步储蓄刀兵和机票,枕戈待旦,随时筹备声援东北战局。

    汉字详情

    zhěn [zhen]
    部首: 420
    笔画: 8
    五笔: SPQN
    吉凶:
    仓颉: DLBU
    四角: 44912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木。本义:枕头)

    (2) 同本义

    枕,卧所荐首也。——《说文》

    辗转伏枕。——《诗·陈风·泽陂》

    险且枕。——《易·坎》。郑注:“木在首曰枕”。 陆绩注:“枕闲碍险害之貌。”

    三窟已就,君姑高枕为乐矣。——《战国策》。

    (3) 又如:枕上之花(比喻女色);枕箱(可作枕头使用的长方形扁箱。出门旅行时放置零物);枕山(谓垫得很高的枕头);枕中术(藏在枕中的秘术);枕中书(珍秘之书)

    (4) 枕骨

    头横骨为枕。——《素问·骨空论》

    动词

    (1) 枕着

    曲肱而枕之。——《论语》

    吾枕戈待旦,志枭逆虏。——《晋书》

    尸骸枕藉。——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2) 又如:枕弓(犹枕戈);枕戈汗马(枕着武器,疾驰战马。形容时刻准备杀敌立功);枕石(枕于石头。多指隐居山林);枕甲(枕着铠甲)

    (3) 靠近,临

    会稽东接于海,南近 诸越,北枕大江。——《汉书·严助传》。

    (4) 又如:枕江(临江);枕河(临河);枕水(靠近水边);枕流(靠近水流)

    (5) 卧,睡 。如:枕月(躺在月光下);枕格(卧于床上;指受酷刑)

    英文翻译

    pillow

    方言集汇

    ◎ 粤语:zam2 zam3
    ◎ 客家话:[海陆丰腔] zhim3 [客语拼音字汇] zim3 [沙头角腔] zim3 [东莞腔] zim3 [台湾四县腔] tsiim3 [客英字典] zhim3 [陆丰腔] zhim3 [梅县腔] zhim3 [宝安腔] zim3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二十一侵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直深侵B平聲開口三等侵Bɖʰĭĕmdrim/dym
    [ge]
    部首: 412
    笔画: 4
    五笔: AGNT
    五行: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I
    四角: 53000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一种长柄兵器形。本义:一种兵器)

    (2) 中国古代的主要兵器

    戈,平头戟也。从弋、一,横之象形。——《说文》。按,戈者,柲也,长六尺六寸,其刃横出,可勾可击,与矛专刺、殳专击者不同,亦与戟之兼刺与勾者异。

    执戈上刃。——《书·顾命》

    称尔戈。——《书·牧誓》

    戈广二寸。——《考工记·冶氏》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楚辞·屈原·国殇》

    (3) 青铜制,盛行于商至战国时期,秦以后逐渐消失。其突出部分名援,援上下皆刃,用以横击和钩杀,勾割或啄刺敌人,因此,古代叫做勾兵或称啄兵。又如:戈殳(戈和殳。泛指兵器);戈甲(戈和铠甲。借指战争。又为兵器的统称);戈矢(戈和箭);戈矛(戈和矛)

    (4) 泛指兵器

    左右军士,皆全装贯带,持戈执戟而立。——《三国演义》

    能执干戈以卫社稷。——《礼·檀弓下》

    (5) 又如:戈兵(兵器。也指战争);干戈(泛指武器;喻指战争)

    (6) 战争;战乱

    偃武息戈,卑辞事汉。——《后汉书·公孙述传》

    英文翻译

    halberd, spear, lance; rad. 62

    方言集汇

    ◎ 粤语:gwo1
    ◎ 客家话:[客语拼音字汇] go1 [东莞腔] go1 [梅县腔] ko1 [宝安腔] ko1 [客英字典] ko1 [陆丰腔] ko1 [海陆丰腔] ko1 [台湾四县腔] ko1
    ◎ 潮州话:ko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八戈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古禾戈一合平聲合口一等kuakw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