枌榆

fén yú [ fen yu]
注音 ㄈㄣˊ ㄩˊ

词语释义

木名。 汉高祖故乡的里社名。 指汉高祖即位后,于秦故骊邑移置的新丰县枌榆社。见《西京杂记》卷二。后借指帝乡或皇宫。 泛指故乡。

词语解释

引用解释

1.木名。《说文·木部》:“枌,榆也。” 段玉裁 注:“各本少‘枌’,浅人以为复字而误删之。枌榆者,榆之一种。”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渭水三》:“ 高祖 王 关中 ,太上皇思东归,故象旧里,制兹新邑,立城邑,树枌榆,令街庭若一。” 唐 皇甫冉 《太常魏博士远出贼庭江外相逢因叙其事》诗:“里社枌榆毁,宫城骑吏非。” 清 魏源 《默觚下·治篇五》:“枌榆养老之珍,今荒饉始食其皮。”

引证解释

⒈ 木名。

《说文·木部》:“枌,榆也。”
段玉裁注:“各本少‘枌’,浅人以为复字而误删之。枌榆者,榆之一种。”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渭水三》:“高祖王关中,太上皇思东归,故象旧里,制兹新邑,立城邑,树枌榆,令街庭若一。”
唐皇甫冉《太常魏博士远出贼庭江外相逢因叙其事》诗:“里社枌榆毁,宫城骑吏非。”
清魏源《默觚下·治篇五》:“枌榆养老之珍,今荒饉始食其皮。”

⒉ 汉高祖故乡的里社名。

《史记·封禅书》:“高祖初起,祷丰枌榆社。”
裴駰集解引张晏曰:“社在丰东北十五里。或曰:枌榆,乡名, 高祖里社也。”

⒊ 指汉高祖即位后,于秦故骊邑移置的新丰县枌榆社。见《西京杂记》卷二。后借指帝乡或皇宫。

明张居正《宫殿纪》:“迨我皇上膺运龙飞,入践皇极,固已化国为天下,犹以枌榆故里,王迹所兴,睠怀不置。”
清唐孙华《夏日园居杂咏》之一:“楼通花萼连藩邸,地接枌榆总旧勋。”

⒋ 泛指故乡。

《南齐书·沉文季传》:“惟桑与梓,必恭敬止,岂如明府亡国失土,不识枌榆。”
《太平广记》卷三四七引唐裴铏《传奇·赵合》:“知君颇有义心,儻能为归骨於奉天城南小李村,即某家枌榆耳。”
元辛文房《唐才子传·喻坦之》:“同时严维、徐凝、章八元,枌榆相望,前后唱和,亦多诗集。”
清郑江《西溪草堂图》诗:“仙源在枌榆,余胡久淹留?”

枌榆的国语词典

白榆的别名。参见「白榆」条。

枌榆的网络释义

枌榆

  • 枌榆社在江苏丰县,即汉高祖家乡乡社名根据《史记》、《汉书》注释引用魏晋时代张晏与晋灼所言,枌榆社在县治东北十五里。
  • 汉字详情

    fén [fen]
    部首: 420
    笔画: 8
    五笔: SWVN
    仓颉: DCSH
    四角: 48927

    详细解释

    名词

    (1) 木名。白榆

    东门之枌,宛丘之栩。——《诗·陈风·东门之枌》

    (2) 通“棼”。阁楼的栋

    頳素炳焕,枌栱嵯峨。——张协《七命》

    英文翻译

    variety of elm with small seeds

    方言集汇

    ◎ 粤语:fan1 fan4
    ◎ 客家话:[梅县腔] fun1 [宝安腔] fun2 [客英字典] fun1 [海陆丰腔] fun1 [客语拼音字汇] fun2 [台湾四县腔] fun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二十文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符分平聲合口三等byon/biunbʰĭuən
    [yu]
    部首: 420
    笔画: 13
    五笔: SWGJ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DOMN
    四角: 48921

    详细解释

    名词

    (1) 榆树

    榆,白枌。——《说文》。按,榆皮色赤,其白者为枌也。荚可食,亦可为酱。

    堇萱枌榆。——《礼记·内则》

    我决起而飞抢榆枋。——《庄子·逍遥游》

    (2) 落叶乔木,叶卵形,花有短梗,木材可供建筑或制器械、家具等。如:榆枋(借喻见识浅陋;也指眼界狭小);榆荚(古代钱币名称,汉代铸造)

    英文翻译

    elm tree

    方言集汇

    ◎ 粤语:jyu4
    ◎ 客家话:[梅县腔] ji5 [客语拼音字汇] yi4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十虞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羊朱平聲合口三等jyo/jujĭ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