枉滞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指不得申雪的冤屈或冤案。
《宋书·后废帝纪》:“朕以眇疚,未弘政道,囹圄尚繁,枉滞犹积。”《魏书·刑罚志》:“如谓规不测之泽,抑絶讼端,则枉滞之徒,终无申理。”《北史·源怀传》:“时百姓为豪强陵压,积年枉滞,一朝见申者,日有百数。”
引证解释
⒈ 指不得申雪的冤屈或冤案。
引《宋书·后废帝纪》:“朕以眇疚,未弘政道,囹圄尚繁,枉滞犹积。”
《魏书·刑罚志》:“如谓规不测之泽,抑絶讼端,则枉滞之徒,终无申理。”
《北史·源怀传》:“时百姓为豪强陵压,积年枉滞,一朝见申者,日有百数。”
枉滞的网络释义
枉滞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形声。从木,王声。本义:弯曲;不正)
(2) 同本义
枉,邪曲也。——《说文》
是犹立直木而求其景之枉也。——《荀子·王霸》
枉道速祸。——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枉用三尺。——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3) 又如:枉法营私(曲解、破坏法律,以谋求私利);枉矢(不直的箭);枉径(弯曲的小路);枉策(弯曲的马鞭);枉路(弯曲的道路);枉渚(弯曲之渚);枉木(曲木,弯木);枉直(曲与直。比喻是非、好坏)
(4) 邪恶
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论语·颜渊》
(5) 又如:枉上(不正之君主);枉邪(邪恶不正,亦指邪恶不正的人);枉情(邪念)
(6) 乱的 。如:枉攘(纷乱的样子)
动词
(1) 使受冤屈
恒人见枉。——《论衡·问孔》
其枉民也。——清· 方苞《狱中杂记》
(2) 又如:枉状(歪曲事实,诬告别人的状文);枉滥(枉法恣肆,使人无辜受害);枉结(冤屈难解的事件);枉抑(冤屈);枉陷(冤枉陷害;无故陷害)
(3) 绕道 。如:枉帆(谓船绕道而行)
(4) 违背
税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论。——白居易《重赋》
(5) 又如:枉戾(谓歪曲颠倒);枉屈(歪曲,违背);枉墨矫绳(比喻违背准绳、准则);枉道事人(本谓违背正道侍奉人)
(6) 凌弱 。如:枉桡(违法曲断;偏私不公,使有理不申);枉曲(谓违法曲断;不公正)
(7) 谦词。谓使对方受屈
枉车骑过之。——《史记·魏公子列传》
亲枉车骑。
(8) 又如:枉驾(屈尊以相访。称人走访的敬词);枉骑(屈尊相访。即枉驾);枉人(谓枉劳人,麻烦别人);枉才(指被埋没的人才);枉口(屈服改口);枉问(敬词。犹言承蒙问候);枉访(屈尊就访);枉语(屈尊告诉)
副词
(1) 徒然,白费
还有枉抛心力处,多于五柳赋闲情。——唐· 崔道融《读杜紫微集》
(2) 又如:枉费工夫;枉言(白说,空说);枉沐(白白地蒙受);枉苦(徒然;白白地);枉劳(徒劳);枉说(徒然说,白说);枉杀(白费;辜负)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陆丰腔] wong3 [梅县腔] nong5 wong3 [沙头角腔] wong3 [客英字典] vong3 [台湾四县腔] wong3 nong3 nong5 [东莞腔] wong3 [宝安腔] wong3 [客语拼音字汇] vong3 [海陆丰腔] wong3 nong3 nong5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枉 | 紆往 | 影 | 陽合 | 上聲 | 養 | 合口三等 | 宕 | 陽 | ʔĭwaŋ | qyangx/vank |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水,带声。本义:水流不畅)
(2) 同本义
滞,凝也。——《说文》
凡珍异之有滞者。——《周礼·廛人》
淹回水而凝滞。——《楚辞·涉江》
流而不滞。——《淮南子·时则训》
(3) 积压。长期积存,未作处理
敛市之不售,货之滞于民用者。——《周礼·泉府》
尚书省滞讼不决者,诏征平治。——《新唐书》
(4) 又如:滞狱(指因积压或拖延未予审决的案件);滞讼(积压的讼案);滞积(积压);滞货(积压的货物)
(5) 停止;阻塞;静止
是故能天运地滞,轮转而无废。——《淮南子·原道训》
(6) 又如:滞用(停止运用);滞淹(闭塞,不通畅);滞越(阻塞);滞著(阻塞;不能宣泄)
(7) 郁积
气不沈滞。——《国语·周语》。注:“积也。”
得此佳作,终日喜快,滞闷冰释。——宋· 苏轼《与王定国书》
(8) 又如:滞念(凝结在心中的思念);滞思,滞想(凝聚心头的想念);滞怒(积于心中的愤怒);滞气(郁积之气);滞愤(积愤)
(9) 凝聚,积聚
戚戚多滞念,置酒宴所欢。——晋· 陆机《拟青青陵上柏》
(10) 又如:滞念(心中凝结的思念);滞血(淤积的血液);滞底(凝集)
(11) 陷入;沉抑
卿方当富贵,必不容久滞屈。——《南史》
(12) 又如:滞羽(喻陷于困境不能施展才能的人);滞抑(受压制);滞屈(贤人沉抑,不得升进);滞淹(人沉抑于下而不得升进)
(13) 暂时停留于某处;逗留
几宵因月滞三湘。—— 姚鹄《送黄颇归袁》
(14) 又如:滞淫(长期旷废;长久停留;久雨不停);滞游(久游未归);滞客(久处下位而未得升迁的人)
(15) 遗落;遗漏
此有滞穗。——《诗·小雅·大田》
(16) 又如:滞器(遗漏未用的人才)
形容词
(1) 久,长期
敢告滞积以纾执事。——《国语·鲁语》。注:“久也。”
且眩瞀滞疾,不堪久待。——《后汉书·韦彪传》
(2) 又如:滞病(久病);滞疾(久病);滞役(长期供职);滞耻(久未洗雪的耻辱)
(3) 反应迟钝;缺乏活力、生气或成效
卿年少壮,而心力多滞。——《金史·宗尹传》
(4) 又如:滞碾人(言语、行为愚笨的人);滞夯(不灵便);滞拙(迟钝笨拙);滞色(面带晦气);滞晦(呆滞而暗淡)
(5) 固执;拘泥
故良知不滞于见闻,而亦不离于见闻。——明· 吕坤《别尔赡书》
(6) 又如:滞固(固执而不变通);滞执(固执;不通达);滞隅(谓偏执一端);滞痼(拘执);滞疑(拘泥和疑虑)
(7) 深奥;不易通晓
弘正特善玄言,兼明释典,虽硕德名僧,莫不请质疑滞。——《南史》
(8) 又如:滞例(难解的条例);滞说(难理解的说法);滞义(疑难的意义)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潮州话:ti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