杳袅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亦作“ 杳褭 ”。犹飘渺;渺茫。
宋 赞宁 《宋高僧传·感通三·唐洛京慧林寺圆观》:“ 观 又歌《竹枝》,杳褭前去。” 宋 王安石 《送吴显道》诗之一:“上有横河断海之浮云,可望不可攀。飞空结楼台,影动杳裊冲融间。” 明 蒋一葵 《长安客话·镇边城》:“ 镇边城 ……西十里有喉曰 唐耳 ,背据大山,下视 怀来 ,东睨 横岭 ,而斜界 居庸 ,烟液杳裊,足为天险。”
引证解释
⒈ 亦作“杳褭”。犹飘渺;渺茫。
引宋赞宁《宋高僧传·感通三·唐洛京慧林寺圆观》:“观又歌《竹枝》,杳褭前去。”
宋王安石《送吴显道》诗之一:“上有横河断海之浮云,可望不可攀。飞空结楼台,影动杳裊冲融间。”
明蒋一葵《长安客话·镇边城》:“镇边城 ……西十里有喉曰唐耳,背据大山,下视怀来,东睨横岭,而斜界居庸,烟液杳裊,足为天险。”
杳袅的网络释义
杳袅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会意。上为“木”,下为“日”,表示太阳落在树木下,天色已昏暗。本义:昏暗)
(2) 同本义
杳,冥也。——《说文》
杳旭卉兮。——扬雄《甘泉赋》。注:“深远也。”
独驰思乎杳冥。——傅毅《舞赋》
杳冥冥兮羌昼晦,东风飘兮神灵雨。——《楚辞·屈原·涉江》
(3) 又如:杳杳冥冥(昏暗幽远);杳蒙(迷茫,模糊不清)
(4) 幽深
眴兮杳杳,孔静幽默。——《楚辞·屈原·九章·怀沙》
(5) 又如:杳杳(幽暗深远的样子);杳然(幽深的样子);杳昧(深幽隐晦)
(6) 渺茫;深远;高远
杳不知所之也。(杳,深远没有尽头,这里表听不到声音,今有成语:“杳无音信”。之:到。)——唐· 杜牧《阿房宫赋》
奇秀深杳。——唐· 李朝威《柳毅传》
(7) 又如:杳远(渺茫遥远)
(8) 消失,不见踪影 。如:杳无影响(毫无音讯);杳沉(消失,渺茫无踪);杳绝(消失)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梅县腔] miau3 jau3 [宝安腔] miau1 miau3 [客英字典] miau3 [海陆丰腔] miau3 [东莞腔] miau3 [台湾四县腔] miau3 meu3 [客语拼音字汇] meu3 miau3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杳 | 烏皎 | 影 | 蕭 | 上聲 | 篠 | 開口四等 | 效 | 蕭 | ʔieu | qeux/ev |
详细解释
动词
(1) 以系带系马。代称马名
裊,以组带马也。——《说文》。段玉裁注“《百官志》注曰:‘ 秦爵二十等…三曰簪裊,御驷马者。’”
(2) 又如:袅蹏(袅蹄,铸金成马蹄形。因借指金银);袅驃(古骏马名);袅骖(小马的别名。一说古骏马名。即袅驃)
(3) 缭绕;缠绕
台上炉香袅翠烟。——王明清《挥尘后录》
(4) 又如:袅脚(绕腿布);袅丝(香灰的别称);袅篆(指香的烟缕)
(5) 摇曳 。如:袅窕(影子动摇的样子);袅軃(摇曳下垂的样子)
(6) 吹拂
荷花落兮江色秋,秋风袅兮夜悠悠。——李白《悲清秋赋》
形容词
(1) 通“嫋”。柔弱细长的样子
披迳怜深沉,攀条惜杳袅。——南朝· 陈· 江总《游西霞寺》
(2) 如:袅娉(袅娜娉婷。女子姿态美好的样子);袅嫋(纤长柔美的样子)
(3) 形容声音婉转悠扬 。如:袅袅悠悠(婉转悠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