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绂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古代礼服上的红色蔽膝。后多借指官服。
《易·困》:“困于酒食,朱紱方来。利用享祀,征凶无咎。” 程颐 传:“朱紱,王者之服,蔽膝也。”《汉书·韦贤传》:“黼衣朱紱,四牡龙旂。” 南朝 陈 徐陵 《东阳双林寺傅大士碑》:“黑貂朱紱,王侯满筵。” 唐 杜牧 《书怀寄中朝往还》诗:“朱紱久惭官借与,白头还嘆老将来。” 宋 王安石 《致仕虞部曲江谭君挽辞》:“它日白衣霄汉志,暮年朱紱水云身。”
指做官。
唐 陈子昂 《晖上人房饯齐少府使入京府序》:“青霞路絶,朱紱途遥。”《古今小说·吴保安弃家赎友》:“臣今幸沾朱紱,而 保安 子 天祐 ,食藿悬鶉,臣窃愧之。”
古代系佩玉或印章的红色丝带。
《文选·曹植<责躬>诗》:“冠我玄冕,要我朱紱。” 李善 注:“《礼记》曰:‘诸侯佩山玄玉而朱组綬。’《苍頡篇》曰:‘紱,綬也。’” 唐 康骈 《剧谈录·狄惟谦请雨》:“特颁朱紱,俾耀铜章。”
引证解释
⒈ 古代礼服上的红色蔽膝。后多借指官服。
引《易·困》:“困于酒食,朱紱方来。利用享祀,征凶无咎。”
程颐传:“朱紱,王者之服,蔽膝也。”
《汉书·韦贤传》:“黼衣朱紱,四牡龙旂。”
南朝陈徐陵《东阳双林寺傅大士碑》:“黑貂朱紱,王侯满筵。”
唐杜牧《书怀寄中朝往还》诗:“朱紱久惭官借与,白头还嘆老将来。”
宋王安石《致仕虞部曲江谭君挽辞》:“它日白衣霄汉志,暮年朱紱水云身。”
⒉ 指做官。
引唐陈子昂《晖上人房饯齐少府使入京府序》:“青霞路絶,朱紱途遥。”
《古今小说·吴保安弃家赎友》:“臣今幸沾朱紱,而保安子天祐,食藿悬鶉,臣窃愧之。”
⒊ 古代系佩玉或印章的红色丝带。
引《文选·曹植<责躬>诗》:“冠我玄冕,要我朱紱。”
李善注:“《礼记》曰:‘诸侯佩山玄玉而朱组綬。’《苍頡篇》曰:‘紱,綬也。’”
唐康骈《剧谈录·狄惟谦请雨》:“特颁朱紱,俾耀铜章。”
朱绂的网络释义
朱绂
朱绂 (汉语词语)
近义词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名词
(1) (指事。小篆字形,从木,一在其中指出这种木是红心的。 本义:赤心木)
(2) 同本义
朱,赤心木,松柏属。——《说文》
(3) 指朱色的物品
……朱(此指朱色缯帛)四百裹。——《穆天子传》
(4) 姓
朱孝纯子颍。(朱孝纯,字子颍,山东历城人,乾隆进士,当时任泰安知府,善诗画。)—— 清· 姚鼐《登泰山记》
形容词
(1) 朱色,大红色 。古代称为正色
网户朱缀。——《楚辞·招魂》
紫衣而朱冠。——《庄子·达生》
朱衣冠,执朱弓,挟朱矢。——《墨子·明鬼下》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禹作为祭器,墨染其外,而朱画其内。——《韩非子·十过》
朱鳞火鬣。——唐· 李朝威《柳毅传》
朱缨宝饰之帽。——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2) 又如:朱印(朱色印记);朱封(用朱笔在封口作标记);朱押(用朱笔在封条等上面签字或画花押)
名词
(1) “朱砂”的简称
出赤盐如朱,白盐如玉。——《隋书》
(2) 又如:磁朱丸(磁石、朱砂、神曲配成的丸药,治疗心悸失眠、头晕目眩等)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zhu1 [东莞腔] zu1 [台湾四县腔] zu1 [客英字典] zhu1 [沙头角腔] zu1 [梅县腔] zhu1 [陆丰腔] zhu1 [客语拼音字汇] zu1 [宝安腔] zu1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朱 | 章俱 | 章 | 虞 | 平聲 | 虞 | 合口三等 | 遇 | 虞 | tɕĭu | cjyo/tj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