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梢神经

mò shāo shén jīng [ mo shao shen jing]
繁体 末梢神經
注音 ㄇㄛˋ ㄕㄠ ㄕㄣˊ ㄐ一ㄥ
词性 名词

词语释义

指自神经中枢放射于身体各器官的神经。其功能在于感受外来的刺激并把这些刺激传达到中枢神经,又把中枢神经的命令传达到各部组织,主管各器官的感觉与运动。

词语解释

  1. 指自神经中枢放射于身体各器官的神经。其功能在于感受外来的刺激并把这些刺激传达到中枢神经,又把中枢神经的命令传达到各部组织,主管各器官的感觉与运动。

引证解释

⒈ 指自神经中枢放射于身体各器官的神经。其功能在于感受外来的刺激并把这些刺激传达到中枢神经,又把中枢神经的命令传达到各部组织,主管各器官的感觉与运动。

末梢神经的国语词典

由神经中枢细密分布各处的神经纤维,其作用是将外来刺激传送给神经中枢,或将神经中枢下达的命令传达给各部分组织。

末梢神经的网络释义

末梢神经

  • 末梢神经 :mò shāo shén jīnɡ
  • 也称“神经末梢”
  • 周围神经的纤维终末部分终止于其他组织中所形成的特有结构,称为神经末梢(nerve ending)。按其功能,神经末梢可分为两类:即感觉神经末梢和运动神经末梢。
  • 汉字详情

    [mo]
    部首: 420
    笔画: 5
    五笔: GSI
    五行:
    姓名学:
    仓颉: DJ
    四角: 50900

    详细解释

    名词

    (1) (指事。金文字形。“木”上加一点,指明树木末梢所在处。本义:树梢)

    (2) 同本义

    末,木上曰末。——《说文》

    不揣其本,而齐其末。——《孟子》

    末有十日,其华照下地。——《淮南子·地形》

    末大必折。——《左传·哀公十一年》

    (3) 又如:末大(树木枝端粗大。喻部属势力强大);末大必折(树木枝端粗大,必折其干。喻下属权重,危及上级);末杪(末尾);末梢(末尾;最后)

    (4) 泛指物的末端、末尾

    元首末要。——《周书·武顺》

    风淫末疾。——《左传·昭公元年》。注:“四肢也。”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孟子·梁惠王上》

    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非特其末见而已。

    强弩之末。——《资治通鉴》

    左手执卷末。——明· 魏学洢《核舟记》

    (5) 又如:末大不掉(犹尾大不掉。比喻部属势力强大,难以驾驭);末岁(岁末);末冬(冬末);末秋(秋末);末春(春末)

    (6) 古代称农为本,反本为末,即工商业

    末技游食之民。——汉· 贾谊《论积贮疏》。注:(末伎。古指工商业不值得重视的技能,游食,不劳而食)

    (7) 又如:末民(古称从事工商业的人);末产(手工业、商业);末作(古代指工商业);末利(古代指工商业);末生(末业。指工商业)

    (8) 传统戏曲角色名。主要扮演中年男子

    杂剧有正末、副末之名。——焦循《剧说》

    (9) 末期;晚年

    武王末受命。——《礼记·中庸》

    申末酉初。——《广东军务记》

    崇祯末。—— 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10) 又如:末尾三梢(收场,结局);物有本末,事有终始;他三月末回来;末限(最后期限);末垂(最后的时日)

    (11) 细的粉末

    丝末。——《荀子·礼论》

    (12) 又如:茶叶末;粉笔末;面色末;药末

    (13) 蓋在车轼上遮蔽风尘的帷席

    寝兕、持虎、蛟韅、丝末、弥龙,所以养威也。——《荀子·礼论》

    (14) 姓

    形容词

    (1) 卑微

    志末也。——《后汉书·象上传》

    (2) 又如:末志(卑微的志向);末臣(地位低贱之臣);末官(卑小的官);末陋(卑微鄙陋);末位(卑微的职位);末皂(卑贱的隶役);末品(卑官)

    (3) 低级

    末流。——《后汉书·班彪传》。注:“犹下流也。”

    (4) 又如:末弁(低级武官);末列(犹下位。多用作谦词);末底(最底下);末俗(末世的习俗,低下的习俗)

    (5) 微不足道

    末之卜也。——《礼记·檀弓》。注:“微也。”

    (6) 又如:末事(微不足道的小事);末行(微不足道的行为);末用(无足轻重之物);末务(小事,无关紧要的事);末务(小事,无关紧要的事)

    (7) 细,小

    浅智之所争,则末矣。——《吕氏春秋·精喻》

    (8) 又如:末务(小事,无关紧要的事);末操(小节);末派(水的支流或下游)

    (9) 肤浅

    末学肤受。——张衡《东京赋》

    (10) 又如:末学(浅薄的学者;肤浅无本之学);末议(谦称自己的议论或意见);末说(肤浅无本之说)

    (11) 非根本,次要 。如:末务(非根本的事。世俗琐事);末法(不能治本的法术)

    动词

    通“瀎”。抹拭

    三数叔鱼之恶,不为末减。——《左传·昭公十四年》

    英文翻译

    final, last, end; insignificant

    方言集汇

    ◎ 粤语:mut6
    ◎ 客家话:[梅县腔] mat8 [海陆丰腔] mat8 [客英字典] mat8 [台湾四县腔] mat8 [东莞腔] mat7 [宝安腔] mat8 [客语拼音字汇] mad6 [沙头角腔] mat8 [陆丰腔] mat8
    ◎ 潮州话:muag8(miâk) [潮州]muêg8(muêk) , bhuah8(buâh)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十三末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莫撥入聲合口一等muɑtmuat
    shāo [shao]
    部首: 420
    笔画: 11
    五笔: SIEG
    仓颉: DFB
    四角: 49927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木,肖声。本义:树木的末端)

    (2) 同本义

    梢,梢木也。——《说文》

    梢,梢擢。——《尔雅》。注:“谓木无枝柯,梢擢长而杀者。”

    开花寄树梢。——白居易《有木诗》

    高者挂罥长林梢。——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3) 又如:树梢;枝梢

    (4) 树木的枝条

    曳梢肆柴。——《淮南子·兵略》。注:“小柴也。”

    (5) 如:梢头;梢条;梢棒(亦作“哨棒”。一种兵器,木棒)

    (6) 事物的末尾或一段时间的尽头

    被云梢。——《汉书·扬雄传》

    (7) 又如:眉梢;春梢

    (8) 舵尾

    梢,船舵尾也。——《广韵》。又如:在梢上坐着

    (9) 船夫 。如:梢公(对船家的尊称);梢婆(艄公的妻子;船妇)

    (10) 竹竿

    饰玉梢以舞歌,体招摇若永望。——《汉书·礼乐志》

    (11) 一伙人

    隐约下来一梢人。——《吕梁英雄传》

    (12) 〈方〉∶木桶 。如:梢梁(木桶的提梁);梢桶(木桶)

    (13) 现钱,赌本。又称“梢儿” 。如:梢儿(赌本)

    动词

    (1) 击,冲激;扫

    梢沟三十里而广倍。——《周礼·考工记·匠人》

    (2) 又如:叫兔鹘梢了一翅膀

    (3) 捎,顺便带 。如:梢带(装载在牲口背上);梢信(梢带书信)

    英文翻译

    pointed tip of something long like a branch; rudder

    方言集汇

    ◎ 粤语:saau1
    ◎ 客家话:[客语拼音字汇] sau1 seu1 [海陆丰腔] sau1 [客英字典] sau1 [宝安腔] sau1 [梅县腔] sau1 [台湾四县腔] sau1 [东莞腔] siau1
    ◎ 潮州话:sau1 siau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五肴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所交平聲開口二等srau/shauʃau
    部首: 519
    笔画: 10
    五笔: FIJH

    英文翻译

    spirit
    jīng,jìng [jing]
    部首: 332
    笔画: 8
    五笔: XCAG
    吉凶:
    姓名学:
    仓颉: VMNOM
    四角: 27112

    详细解释

    jīng

    名词

    (1) (古字为“巠”。形声。从糸( ),表示与线丝有关,巠声。本义:织物的纵线,与“纬”相对)

    (2) 同本义

    经,织也。——《说文》。按,从丝为经,衡丝为纬,凡织,经静而纬动。

    经,经纬以成缯帛也。——《玉篇》

    毋失经纪。——《礼记·月令》

    经正而后纬成。——刘勰《文心雕龙》

    (3) 又如:经布(来回穿梭织布)

    (4) 南北纵贯的道路或土地

    凡地东西为纬,南北为经。——《大戴礼记·易本命》

    国中九经九纬。——《考工记·匠人》

    (5) 又如:经途(南北向的道路);经涂(南北向的道路)

    (6) 常道。指常行的义理、准则、法制

    经,常也。——《广雅》

    拂经。——《易·颐》

    武之美经也。——《左传·宣公十二年》

    王之大经也。——《左传·昭公十五年》。疏:“经者,纲纪之言也。”

    经也者,常也;权也者,达经也。——柳宗元《断刑论》

    (7) 又如:经权(原则与权宜);经榜(旧时为死者做法事时张贴的榜文);经事(经典规定的常道)

    (8) 经典

    (9) 历来被尊奉为典范的著作

    五经何谓?谓易、尚书、诗、礼、春秋也。——《白虎通·五经》

    鲁叟谈五经,白发死章句。—— 李白《嘲鲁儒》

    辛苦遭逢起一经。——宋· 文天祥《过零丁洋》

    治经为博士。——《资治通鉴·汉纪》

    执经叩问。——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先生授经。——清· 袁枚《祭妹文》

    (10) 又如:《道德经》;《十三经》;诵经;引经注典;博古通经

    (11) 特指宗教典籍。如:《佛经》;《圣经》;《古兰经》;经纸(写佛经的黄纸);经堂(佛堂);经资(僧道为人诵经得到的钱);经折(折装的佛经小本或用以记事的小本子);经偈(佛经和偈子)

    (12) 指某一学科的专门著作。如:《山海经》;《水经》;《茶经》

    (13) 月经 。如:痛经;经前;经后;调经;经水;经信(妇女月经)

    (14) 中医称经脉,人体气血运行的通路

    技经肯綮。——《庄子·养生主》

    (15) 又如:经穴;经络

    (16) 中国古代图书目录四部(经、史、子、集)分类法中指儒家经典及小学(文学、音韵、训诂)方面的书

    诸子及经史。——明· 顾炎武《复庵记》

    (17) 中国古地名 。在今河北省巨鹿县东北

    (18) 通“径”。小路,途径

    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荀子·劝学》

    邪心胜则事经绝,事经绝则祸难生。——《韩非子·解老》

    动词

    (1) 治理

    经世之条理。——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2) 又如:经邦(治国);经国济民(治理国家,普济万民);经济之才(治理济世的志向);经济之才(经邦济世;治理国家的才干);经维之才(治理国家的才能)

    (3) 经过,经历

    经德不回。——《孟子》

    经日乃厌倦。——三国魏· 邯郸淳《笑林》

    经三日三夜。——《世说新语·自新》

    其所已经者。——清·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

    其所未经者。

    (4) 又如:经练(经历;经验);经涉(途中跋涉);经经眼(过目;看看);经行(行程中经过);经见(经历和见识);经官起诉(到官府起诉)

    (5) 经营;料理

    为夫妇外内,以经二物。——《左传·昭公二十五年》

    经理宇内。——《史记·秦始皇本纪》

    经国之大业。——曹丕《典论论文》

    (6) 又如:经催(负责催收租税);经划(经营筹划);经画(经营筹划);经量(清查丈量,经营规划);经账(旧时出卖田产时,写明田产的亩数、边界、价格等内容的账单)

    (7) 量度;筹划

    经始灵台,经之营之。——《诗·大雅·灵台》

    古者经井田。——《盐铁论·相刺》

    (8) 又如:经治(筹划治理);经远(长远谋划);经筭(筹划谋算)

    (9) 上吊,缢死

    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论语·宪问》

    灵王经而死。——《公羊传·昭公十三年》

    经其颈于树枝。——《史记·田单传》

    (10) 又如:经死(上吊而死)

    形容词

    (1) 正常;经常

    其语闳大不经。——《史记》

    (2) 又如:经入(指常规赋税收入);经用(经常用度);经惯(老练,有经验);经赋(常规赋税)

    (3) 另见 jìng

    jìng

    动词

    (1) 纺织,把纤维拧成纱

    吾始经之而不可更也。——《韩非子》

    叔叔伯伯来经布,廿五个筒子满一车。——《中国歌谣资料》

    (2) 〈方〉∶织布之前,把纺好的纱或线密密地绷起来,来回梳整,使成为经纱或经线 。如:经纱

    (3) 另见 jīng

    英文翻译

    classic works; pass through

    方言集汇

    ◎ 粤语:ging1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