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学

mò xué [ mo xue]
繁体 末學
注音 ㄇㄛˋ ㄒㄩㄝˊ

词语释义

肤浅无本之学。多用作自谦之词或自称的谦词。

指浅薄的学者。

犹后学。

指非正统之学。

词语解释

  1. 肤浅无本之学。多用作自谦之词或自称的谦词。

    《庄子·天道》:“本在於上,末在於下。要在於主,详在於臣。三军五兵之运,德之末也;赏罚利害,五刑之辟,教之末也;礼法度数,形名比详,治之末也;鐘鼓之音,羽旄之容,乐之末也;哭泣衰絰,隆杀之服,哀之末也。此五末者,须精神之运,心术之动,然后从之者也。末学者,古人有之,而非所以先也。” 成玄英 疏:“先,本也。五末之学,中古有之,事涉浇伪,终非根本也。” 汉 蔡邕 《答诏问灾异八事》:“臣伏惟陛下圣德允明,深悼变异,德音恳诚,褒臣末学,特垂访及,非臣螻蚁所能堪副。” 唐 司空曙 《下第日书情寄上叔父》诗:“微才空觉滞京师,末学曾为叔父知。” 宋 苏轼 《与封守朱朝请》:“前日蒙示所藏诸书,使末学稍窥家法之秘,幸甚,幸甚。” 明 杨慎 《孔明渊明》:“ 朱子 谓 孔明 之学本 申 韩 , 渊明 之学本 老 庄 。此语末学不敢议,亦不敢从。”参见“ 末学肤受 ”。

  2. 指浅薄的学者。

    汉 蔡邕 《刘镇南碑》:“深愍末学远本离直,乃令诸儒改定五经章句,删剗浮辞,芟除烦重。” 晋 袁宏 《后汉纪·献帝纪论》:“末学庸浅,不达名教之本,牵於事用以惑自然之性。” 唐 刘知几 《史通·惑经》:“岂与夫庸儒末学,文过饰非,使夫问者缄辞杜口,怀疑不展若斯而已哉!” 清 黄宗羲 《戴西洮诗文题词》:“所接不过腐生末学,所读不过毛头制义。”

  3. 犹后学。

    南朝 宋 谢灵运 《撰征赋》:“闕里既已千载,深儒流於末学。” 唐 韩愈 《读墨子》:“余以为辩生於末学,各务售其师之説,非二师之道本然也。” 宋 苏轼 《谢应中制科启》:“思天下所以太平,必用芻蕘之説。亟收末学,以辅大猷。”

  4. 指非正统之学。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九流绪论上》:“儒主传统翼教,而硕士名贤之训附之;杂主饰治捄偏,而傍蹊末学之谈附之。”

引证解释

⒈ 肤浅无本之学。多用作自谦之词或自称的谦词。参见“末学肤受”。

《庄子·天道》:“本在於上,末在於下。要在於主,详在於臣。三军五兵之运,德之末也;赏罚利害,五刑之辟,教之末也;礼法度数,形名比详,治之末也;鐘鼓之音,羽旄之容,乐之末也;哭泣衰絰,隆杀之服,哀之末也。此五末者,须精神之运,心术之动,然后从之者也。末学者,古人有之,而非所以先也。”
成玄英疏:“先,本也。五末之学,中古有之,事涉浇伪,终非根本也。”
汉蔡邕《答诏问灾异八事》:“臣伏惟陛下圣德允明,深悼变异,德音恳诚,褒臣末学,特垂访及,非臣螻蚁所能堪副。”
唐司空曙《下第日书情寄上叔父》诗:“微才空觉滞京师,末学曾为叔父知。”
宋苏轼《与封守朱朝请》:“前日蒙示所藏诸书,使末学稍窥家法之秘,幸甚,幸甚。”
明杨慎《孔明渊明》:“朱子谓孔明之学本申韩,渊明之学本老庄。此语末学不敢议,亦不敢从。”

⒉ 指浅薄的学者。

汉蔡邕《刘镇南碑》:“深愍末学远本离直,乃令诸儒改定五经章句,删剗浮辞,芟除烦重。”
晋袁宏《后汉纪·献帝纪论》:“末学庸浅,不达名教之本,牵於事用以惑自然之性。”
唐刘知几《史通·惑经》:“岂与夫庸儒末学,文过饰非,使夫问者缄辞杜口,怀疑不展若斯而已哉!”
清黄宗羲《戴西洮诗文题词》:“所接不过腐生末学,所读不过毛头制义。”

⒊ 犹后学。

南朝宋谢灵运《撰征赋》:“闕里既已千载,深儒流於末学。”
唐韩愈《读墨子》:“余以为辩生於末学,各务售其师之説,非二师之道本然也。”
宋苏轼《谢应中制科启》:“思天下所以太平,必用芻蕘之説。亟收末学,以辅大猷。”

⒋ 指非正统之学。

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九流绪论上》:“儒主传统翼教,而硕士名贤之训附之;杂主饰治捄偏,而傍蹊末学之谈附之。”

末学的国语词典

肤浅、没有根底的学识。

末学的网络释义

末学

  • 末学是汉语词汇,拼音mò xué,解释为自谦之词。
  • 末学造句

    许多专家沿用汉末学者观点,认为今山西闻喜乃古曲沃。
    在下乃一武林末学,不知什么地方冒犯了前辈,也不知前辈何故不惜几十年的声名,竟然为虎傅翼,与晚辈为难?
    在下末学肤受,当不得各位前辈如此厚爱!
    您工作在今朝,却建设着祖国的明天;您教学在课堂,成就却在祖国的四面八方。老师,如果把您比作蚌,那末学生便是蚌里的砂粒;您用爱去舐它,磨它,浸它,洗它……经年累月,砂粒便成了一颗颗珍珠,光彩熠熠。
    大燕国声名赫赫的文道领袖,在一个头顶废物之名的弱冠少年自称为后进末学,天底下还有如此荒唐的事情吗?洛擎天问道“这个曾颜,真的就是曾子?”。
    到学期末学生都已成双结对的了。
    其实尧、舜的故事,一部分属于神话,一部分出于周末学者‘托古改制’的捏造;他们‘言必称尧舜’,你造一段,他又造一段,越造就越像真有其人其事了。
    是日清晨浓雾弥漫,山上三尺之外不辨方向,正是潜踪蹑迹的好机会,承明轻车熟路地到了山顶,雾帐中扯开喉咙呼喊“末学外孙高承明求见外祖!”。
    而奏响此曲的却只是清宗神殿末学后进弟子玄烨。
    伏愿,俯怜末学,默演玄机,乘飚驭景,慈云纠缦出天阙,控鹤飞鸾,瑞气氤氲周法界。
    末学菲材,率尔操觚,不识尚可采用否?伏希教之。
    而借用外方平台打造的自主品牌,如一汽奔腾等,也往往因为中方“末学肤受”,短期内呈现“市场换到技术”的假象,实则延宕了自主。
    李先生想来是贵人多忘事,小子乃是当年被李先生赶出书院的末学之辈,贱名杨丛,不足挂齿!
    不敢当,不敢当,末学后辈只是班门弄斧而已。
    这两位少侠聪明伶俐,岂是老夫诠才末学所能教授?
    老师,如果把您比作蚌,那末学生便是蚌里的砂粒;您用爱去舐它,磨它,浸它,洗它……经年累月,砂粒便成了一颗颗珍珠,光彩熠熠。
    释《谷梁传》者虽近十家,皆肤浅末学,不经师匠。
    五宗既残,支流末学大行世间,邪魔外道横行九州。
    每到周末学生放学回家,紫阳县毛坝镇桥头就会有不少面包车接孩子回家娃儿难。
    末学渭州王景范拜见枢使大人!

    汉字详情

    [mo]
    部首: 420
    笔画: 5
    五笔: GSI
    五行:
    姓名学:
    仓颉: DJ
    四角: 50900

    详细解释

    名词

    (1) (指事。金文字形。“木”上加一点,指明树木末梢所在处。本义:树梢)

    (2) 同本义

    末,木上曰末。——《说文》

    不揣其本,而齐其末。——《孟子》

    末有十日,其华照下地。——《淮南子·地形》

    末大必折。——《左传·哀公十一年》

    (3) 又如:末大(树木枝端粗大。喻部属势力强大);末大必折(树木枝端粗大,必折其干。喻下属权重,危及上级);末杪(末尾);末梢(末尾;最后)

    (4) 泛指物的末端、末尾

    元首末要。——《周书·武顺》

    风淫末疾。——《左传·昭公元年》。注:“四肢也。”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孟子·梁惠王上》

    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非特其末见而已。

    强弩之末。——《资治通鉴》

    左手执卷末。——明· 魏学洢《核舟记》

    (5) 又如:末大不掉(犹尾大不掉。比喻部属势力强大,难以驾驭);末岁(岁末);末冬(冬末);末秋(秋末);末春(春末)

    (6) 古代称农为本,反本为末,即工商业

    末技游食之民。——汉· 贾谊《论积贮疏》。注:(末伎。古指工商业不值得重视的技能,游食,不劳而食)

    (7) 又如:末民(古称从事工商业的人);末产(手工业、商业);末作(古代指工商业);末利(古代指工商业);末生(末业。指工商业)

    (8) 传统戏曲角色名。主要扮演中年男子

    杂剧有正末、副末之名。——焦循《剧说》

    (9) 末期;晚年

    武王末受命。——《礼记·中庸》

    申末酉初。——《广东军务记》

    崇祯末。—— 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10) 又如:末尾三梢(收场,结局);物有本末,事有终始;他三月末回来;末限(最后期限);末垂(最后的时日)

    (11) 细的粉末

    丝末。——《荀子·礼论》

    (12) 又如:茶叶末;粉笔末;面色末;药末

    (13) 蓋在车轼上遮蔽风尘的帷席

    寝兕、持虎、蛟韅、丝末、弥龙,所以养威也。——《荀子·礼论》

    (14) 姓

    形容词

    (1) 卑微

    志末也。——《后汉书·象上传》

    (2) 又如:末志(卑微的志向);末臣(地位低贱之臣);末官(卑小的官);末陋(卑微鄙陋);末位(卑微的职位);末皂(卑贱的隶役);末品(卑官)

    (3) 低级

    末流。——《后汉书·班彪传》。注:“犹下流也。”

    (4) 又如:末弁(低级武官);末列(犹下位。多用作谦词);末底(最底下);末俗(末世的习俗,低下的习俗)

    (5) 微不足道

    末之卜也。——《礼记·檀弓》。注:“微也。”

    (6) 又如:末事(微不足道的小事);末行(微不足道的行为);末用(无足轻重之物);末务(小事,无关紧要的事);末务(小事,无关紧要的事)

    (7) 细,小

    浅智之所争,则末矣。——《吕氏春秋·精喻》

    (8) 又如:末务(小事,无关紧要的事);末操(小节);末派(水的支流或下游)

    (9) 肤浅

    末学肤受。——张衡《东京赋》

    (10) 又如:末学(浅薄的学者;肤浅无本之学);末议(谦称自己的议论或意见);末说(肤浅无本之说)

    (11) 非根本,次要 。如:末务(非根本的事。世俗琐事);末法(不能治本的法术)

    动词

    通“瀎”。抹拭

    三数叔鱼之恶,不为末减。——《左传·昭公十四年》

    英文翻译

    final, last, end; insignificant

    方言集汇

    ◎ 粤语:mut6
    ◎ 客家话:[梅县腔] mat8 [海陆丰腔] mat8 [客英字典] mat8 [台湾四县腔] mat8 [东莞腔] mat7 [宝安腔] mat8 [客语拼音字汇] mad6 [沙头角腔] mat8 [陆丰腔] mat8
    ◎ 潮州话:muag8(miâk) [潮州]muêg8(muêk) , bhuah8(buâh)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十三末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莫撥入聲合口一等muɑtmuat
    xué [xue]
    部首: 344
    笔画: 8
    五笔: IPBF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FBND
    四角: 90407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本作“壆”,象双手构木为屋形。后作声符,加“子”为义符。子,孩子。小孩子是学习的主体。本义:学习)

    (2) 同本义

    学,识也。——《广雅》

    好学近乎知。——《礼记·中庸》

    念终始典于学。——《礼记·文王世子》

    学,效也。近而愈明者学也。——《尚书大传》

    学者,学其所不能学也。——《庄子·庚桑楚》

    远寻师学。——《后汉书·列女传》

    学而时习之。——《论语》

    学即继以问也。——清· 刘开《问说》

    (3) 又如:学书(认真读书);学学乖(经世面,学聪明);学理论;学技术;好学;苦学;教学相长;学文(学习人文学科或社会科学;学习文化知识);学古(学习研究古代典籍)

    (4) 模仿

    笑嘻嘻走到 凤姐身边学舌。——《红楼梦》。又如:学嘴(学舌);调嘴学舌;学他爸爸走路的样子;学不上来

    (5) 讲述,说

    一五一十向着珍哥、 晁大舍学个不了。——《醒世姻缘传》

    见说万山潭,渔童尽能学。——唐· 陆龟蒙《鱼具》

    (6) 又如:学舌(说闲话;搬弄是非)

    (7) 讲学

    学,教也。——《广雅》

    叔仲皮学子柳。——《礼记》

    凡学世子及学士。——《礼记·文王世子》

    哀王者,帝之少弟,与太子游学相长大。——《资治通鉴》

    名词

    (1) 学校 。又曾称学庐、学教、学馆、学堂、学宫、学院、学屋、学园

    学,官也。——《广雅·释室》

    君子学以致其道。——《论语》

    学则三代共之。——《孟子》

    万用入学。——《夏小正》

    小学在公宫南之左,大学在郊。——《礼记·王制》

    国子先生晨入太学。——韩愈《进学解》

    (2) 又如:学俸(教师的薪水);学宪(学台);学台(学政);学里(明清时设立的管理各级地方儒生的机构)

    (3) 学问

    天子积学。——《后汉书·列女传》

    学有未达。——清· 刘开《问说》

    是芋视乃学。——清· 周容《芋老人传》

    生平为学。——清· 张廷玉《明史》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4) 又如:学耻全牛(惭愧学问未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学行(学问与品行);才学(才能与学问);绝学(失传的学问);家学(祖传学问)

    (5) 学科;某一门类系统的知识

    今日覩卿词学。——《剧谈录·宣宗夜召翰林学士》

    (6) 又如:文学;哲学;地理学;化学;问学于师

    英文翻译

    learning, knowledge; school

    方言集汇

    ◎ 粤语:hok6

    宋本广韵

    末学的同拼音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