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号
词语释义
科举时代考场的最后一间号房。
词语解释
科举时代考场的最后一间号房。
清 李渔 《奈何天·伙醋》:“ 刘蕡 下第心无愧, 李广 封侯数不奇,教人悔,悔坐了文场末号,吃尽多亏。”按,末号例与厕所相邻。
引证解释
⒈ 科举时代考场的最后一间号房。按,末号例与厕所相邻。
引清李渔《奈何天·伙醋》:“刘蕡下第心无愧, 李广封侯数不奇,教人悔,悔坐了文场末号,吃尽多亏。”
末号的网络释义
末号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名词
(1) (指事。金文字形。“木”上加一点,指明树木末梢所在处。本义:树梢)
(2) 同本义
末,木上曰末。——《说文》
不揣其本,而齐其末。——《孟子》
末有十日,其华照下地。——《淮南子·地形》
末大必折。——《左传·哀公十一年》
(3) 又如:末大(树木枝端粗大。喻部属势力强大);末大必折(树木枝端粗大,必折其干。喻下属权重,危及上级);末杪(末尾);末梢(末尾;最后)
(4) 泛指物的末端、末尾
元首末要。——《周书·武顺》
风淫末疾。——《左传·昭公元年》。注:“四肢也。”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孟子·梁惠王上》
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非特其末见而已。
强弩之末。——《资治通鉴》
左手执卷末。——明· 魏学洢《核舟记》
(5) 又如:末大不掉(犹尾大不掉。比喻部属势力强大,难以驾驭);末岁(岁末);末冬(冬末);末秋(秋末);末春(春末)
(6) 古代称农为本,反本为末,即工商业
末技游食之民。——汉· 贾谊《论积贮疏》。注:(末伎。古指工商业不值得重视的技能,游食,不劳而食)
(7) 又如:末民(古称从事工商业的人);末产(手工业、商业);末作(古代指工商业);末利(古代指工商业);末生(末业。指工商业)
(8) 传统戏曲角色名。主要扮演中年男子
杂剧有正末、副末之名。——焦循《剧说》
(9) 末期;晚年
武王末受命。——《礼记·中庸》
申末酉初。——《广东军务记》
崇祯末。—— 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10) 又如:末尾三梢(收场,结局);物有本末,事有终始;他三月末回来;末限(最后期限);末垂(最后的时日)
(11) 细的粉末
丝末。——《荀子·礼论》
(12) 又如:茶叶末;粉笔末;面色末;药末
(13) 蓋在车轼上遮蔽风尘的帷席
寝兕、持虎、蛟韅、丝末、弥龙,所以养威也。——《荀子·礼论》
(14) 姓
形容词
(1) 卑微
志末也。——《后汉书·象上传》
(2) 又如:末志(卑微的志向);末臣(地位低贱之臣);末官(卑小的官);末陋(卑微鄙陋);末位(卑微的职位);末皂(卑贱的隶役);末品(卑官)
(3) 低级
末流。——《后汉书·班彪传》。注:“犹下流也。”
(4) 又如:末弁(低级武官);末列(犹下位。多用作谦词);末底(最底下);末俗(末世的习俗,低下的习俗)
(5) 微不足道
末之卜也。——《礼记·檀弓》。注:“微也。”
(6) 又如:末事(微不足道的小事);末行(微不足道的行为);末用(无足轻重之物);末务(小事,无关紧要的事);末务(小事,无关紧要的事)
(7) 细,小
浅智之所争,则末矣。——《吕氏春秋·精喻》
(8) 又如:末务(小事,无关紧要的事);末操(小节);末派(水的支流或下游)
(9) 肤浅
末学肤受。——张衡《东京赋》
(10) 又如:末学(浅薄的学者;肤浅无本之学);末议(谦称自己的议论或意见);末说(肤浅无本之说)
(11) 非根本,次要 。如:末务(非根本的事。世俗琐事);末法(不能治本的法术)
动词
通“瀎”。抹拭
三数叔鱼之恶,不为末减。——《左传·昭公十四年》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梅县腔] mat8 [海陆丰腔] mat8 [客英字典] mat8 [台湾四县腔] mat8 [东莞腔] mat7 [宝安腔] mat8 [客语拼音字汇] mad6 [沙头角腔] mat8 [陆丰腔] mat8
◎ 潮州话:muag8(miâk) [潮州]muêg8(muêk) , bhuah8(buâh)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末 | 莫撥 | 明 | 末 | 入聲 | 曷 | 合口一等 | 山 | 桓 | muɑt | muat |
详细解释
háo
动词
(1) (会意。从虎,从号。“号”亦兼表读音。“号”是“號”的古字,上面是“口”,下面代表声音,即号呼的意思。后繁化,变成“號”,现在简化为“号”。本义:大声喊叫)
(2) 同本义
号,呼也。——《尔雅》
谁之永号?——《诗·魏风·硕鼠》
公号庆郑。——《国语·晋语》
号呼而转徙。——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因大号,一墟皆惊。——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阴风怒号。——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号泣载道。——《明史》
(3) 又如:号噪(呼叫,喧嚷);号踯(号叫跳顿);号佛(高声念佛)
(4) 哭而有言
号,痛声也。——《说文》
以哭有言者为号。——《颜氏家训·礼》
老聃死, 秦失吊之,三号而出。——《庄子·养生主》
冬暖而儿号寒,年丰而妻啼饥。——韩愈《进学解》
先号咷而后笑。——《易·同人》
号呼达旦。——方苞《狱中杂记》
(5) 又如:号啕痛(歇后语:哭);号天搭地(大声哭叫);号天哭地(哭天抢地);号泣(大声哭泣)
(6) 动物引声长鸣,大风发出巨响
昆吾之山有兽焉,其音如号,——《山海经·中山经》
(7) 又如:寒号虫;号群(禽兽鸣号以求群类);号怒(怒号,指风声疾厉);北风怒号
(8) 另见
hào
动词
(1) 扬言有
项羽兵四十万,号百万。——《史记·高祖本纪》
(2) 又如:口喧佛号(大声念佛)
(3) 命令,发令
发枪之号。——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明诏大号。——清· 龚自珍《病梅馆记》
(4) 又如:号令
(5) 召唤;呼唤 。如:号召
(6) 宣称,称号
号之曰有巢氏。——《韩非子·五蠹》
号之曰燧人氏。
号为军机四卿。——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名词
(1) 名位;名称;称谓
号为张楚。——《史记·陈涉世家》
赐号称王。——《汉书·李广苏建传》
(2) 又如:号位(称号和爵位;名号);号带(军旗。古代大将出征,旗上绣出主帅姓氏,叫号旗);号名(标志;称谓;位号);国号;年号
(3) 记号;标帜 。如:号记(标记,记号);号箭(用来传达信号的响箭)
(4) 别号。名、字以外的称谓
号曰醉翁。——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
自号刚峰。——《明史》
(5) 又如:号谥(谥号。古代帝王、贵族、大臣等死后将葬,按其生前事迹给予寓意褒贬的称号);号簿(犹今登记簿);号屏(雨师的别名)
(6) 用以识别敌我的口令、暗号 。如:号哨(表达信号的口哨);号炮(军内用来传达信息的火炮);号火(用作信号的火光;旧时军内为传信息而举的火)
(7) 指编列的次序或等第。亦指编列次序的事物 。如:号件(挂过号的函件、电报等)
(8) 犹种,类。多为贬义 。如:那号人
(9) 管乐器号角、号筒、军号等的简称 。如:号筒;号头(号角的别称)
(10) 用号吹出的表示一定意义的声音 。如:起床号,熄灯号
(11) 商店的代称
找了一家汇票号,是个日昇昌字号,汇了八百两,寄江南 徐州家里去。——《老残游记》
量词
(1) 表示人数的单位。如:一百多号人
(2) 表示次序,常放在数目字之后。如:三十五号文件,车牌H-10098号
(3) 表示一个月里的日子。如:八月五号
(4) 另见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潮州话:ho7 hau1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号 | 胡倒 | 匣 | 豪 | 去聲 | 号 | 開口一等 | 效 | 豪 | ɣɑu | ghauh/ha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