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成语出处
宋·赵长卿《好事近》词:“犹胜望梅消渴,对文君眉蹙。”
成语用法
望梅消渴作谓语、宾语、定语;指自我安慰。
望梅消渴的国语词典
比喻用空想来安慰自己。参见「望梅止渴」条。
望梅消渴的网络释义
望梅消渴
望梅消渴的翻译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臣”象眼睛,下面是“壬”(
)。象一个人站在土地上远望。小篆又加“月”字,表望的对象。本义:远望)(2) 同本义
望,出亡在外望其还也。——《说文》。按,此字疑当训远视也。
望,远视也。——《玉篇》
豕望视而交睫腥。——《礼记·内则》。注:“望视,远视也。”
邻邑相望,鸡狗之音相闻。——《庄子·胠箧》
望之而不能见也,逐之而不能及也。——《庄子·天运》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荀子·劝学》
扁鹊望 桓侯。——《韩非子·喻老》
举头望明月。——唐· 李白《静夜思》
风烟望五津。——唐· 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
潭西南而望。——唐·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3) 又如:望台(指轮船驾驶台);望楼(望远守卫的楼房);望阙(望着皇宫);望乞(希望;乞求);望国(遥望故国);望睹(了望,眺望);望乡(遥望故乡);望祭(望礼。遥望而祭);望拜(远远望见即行叩拜);望祀(遥望祭祀);望眼(远眺的眼睛)
(4) 遥祭,指古代帝王祭祀山川、日月、星辰
旅上帝及四望。——《周礼·大宗伯》。注:“五岳四镇四渎。”
犹三望。——《左传·僖公三十一年》。注:“分野之星,国中山川皆因郊祀,望而祭之。”
(5) 又如:望祀(古代遥祭山川地袛之礼);望拜(遥望拜祭);望表(古代祭祀山川时所立的木制标志)
(6) 希望,期望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史记·项羽本纪》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孟子·梁惠王上》
非汉所望。——《汉书·李广苏建传》
(7) 又如:望岁(盼望丰收);望祈(盼望);望幸(臣民、妃嫔希望皇帝临幸);望巴巴(望眼巴巴)
(8) 向高处看 。如:望月(仰望天上的月亮);望羊(仰望远视的样子);望子(期望您。子,对人的尊称);望洋(仰望的样子);望慕(仰慕);望云(仰望白云);望视(仰视,远视)
(9) 察看 。如:望色(看人的气色);望气者(一种依靠望天气而预测吉凶祸福的方士)
(10) 看望
望其言是实。——清· 林觉民《与妻书》
(11) 又如:探望;拜望;看望
(12) 通“方”。比较
以人望人,则贤者可知己矣。——《礼记·表记》
(13) 怨恨,责怪
绛侯望 袁盎。——《史记·袁盎晁错传》
时人望之。——《后汉书·贾彪传》
不意君望臣深也。——《史记·张耳陈馀传》
黯褊心,不能无少望。——《汉书·汲黯传》
(14) 又如:望沮(怨恨沮丧);望言(怨言)
(15) 接近
望秋先陨。——宋· 沈括《梦溪笔谈》
(16) 又如:望七(将至七十岁);望五(年龄近五十岁);望四(接近四十岁);望秋(临近秋天)
名词
(1) 视野,视力所及 。如:望山(古弩上的瞄准器);望中(视野之中)
(2) 名望
德隆望尊。——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3) 又如:望轻(声望低微);德高望重;望姓(有声望的氏族);望重(名望大);望臣(有威望的大臣);望雅(声望清高)
(4) 希望;盼望
以绝秦望。——《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甚失孤望。——《资治通鉴》
(5) 望日,夏历每月十五,天文学上指月亮圆的那一天
三月之望。——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6) 又如:望后(望日之后;向后);望夜(农历十五日之夜)
(7) 边际
神覆宇宙而无望。——《吕氏春秋·下贤》
(8) 仪容
季通弟 季良风望闲雅。——《北史》
(9) 有名的人
吾子楚国之望也。——《左传·昭公十二年》
(10) 窗口
左右开四望。——《晋书》
(11) 酒店的招帘,即酒望 。如:望竿(悬挂酒招的旗竿)
(12) 唐代行政区划的等级之一
文宗世,宰相 韦处厚建议,复置两辅、六雄、十望、十紧州别驾。——《新唐书》
介词
(1) ∶向,对着
望朱砂庵而登。——《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2) 又如:望前走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梅县腔] mong5 [海陆丰腔] mong6 [客英字典] mong5 [宝安腔] mong3 [东莞腔] mong3 [沙头角腔] mong5 [客语拼音字汇] mong4 vong4 [陆丰腔] mong6 [台湾四县腔] mong5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亡 | 武方 | 明 | 陽合 | 平聲 | 陽 | 合口三等 | 宕 | 陽 | mĭwaŋ | myang/mvang |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水,肖声。本义:消除;消灭)
(2) 同本义
消,尽也。——《说文》
消息阴阳。——枚乘《七发》。注:“消,灭也。”
消雰埃于中宸。——张衡《西京赋》。注:“消,散也。”
热多则筋弛骨消。——《素问·皮部论》。注:“消,烁也。”
鸟兽之害人者消,然后人得平土而居之。——《孟子》
诏求隐学之士能消灾复异者。——《三国志·魏志》
娘娘一肚子气没地方散去,借酒消愁。——京剧《贵妃醉酒》
(3) 又如:消索(灭尽,散亡);消炎(消除炎症;消除炎热);消弭(消灭停止)
(4) 消失,完全不存在
内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长,小人道消也。——《易·泰》
观其不合而散逐消藏,则未尝不恨其道之难行也。——宋· 曾巩《上杜相公书》
(5) 又如:消败(消失,衰败);消挫(消散)
(6) 减削
消,减也。——《广雅》
心思消缩,齿发凋耗,常恐卒填沟壑,独遗恨于无穷也。——宋· 曾巩《再乞登对状》
其间有户消落之家。——清· 洪亮吉《治平篇》
(7) 又如:消折(耗损;亏损);消兵(减少兵员);消沮(削减;减弱)
(8) 消磨,打发
无酒能消夜,随僧早闭门。——唐· 方干《冬夜泊僧舍》
乐琴书以消忧。——《文选·陶潜·归去来辞》
(9) 又如:消脱(消磨);消日(消磨时光);消取(排遣。取,语助词)
(10) 享受;受用
一片绿衫消不得,腰金拖紫是何人?——白居易《哭从弟诗》
(11) 又如:消花(花销。用掉的费用);消淹(享用)
(12) 售出
因作者正苦于无人知道,因而没有消路。——鲁迅《书信集·致曹聚仁》
(13) 又如:消倒(犹倒卖);消流(销售流通);消售(销售;卖出 )
(14) 禁受,经受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辛弃疾《摸鱼儿词》
(15) 又如:消任(禁受);消消(犹言受得了);消得(禁得起)
(16) 抵得上,配得上
莫夸十万兵威盛,消个忠良效顺无?——司空图《淮西诗》
(17) 又如:消不得(抵不上);消得(值得;配得)
(18) 需要;须
那里消半碗饭时,那小官人命归泉世。——《警世通言》
不消多事,随分便好。——《水浒传》
(19) 又如:消不的(不消;要不了);不消说
名词
(1) 消息
两头往来,传消寄信都是我。——《救风尘》
(2) 又如:消耗(消息)
(3) 糖尿病
素有消疾,自为宰相,谢病不视事。——《后汉书》
(4) 又如:消中(即消渴);消症(消疾。即消渴病);消渴(中医学病名。口渴,善饥,尿多,消瘦。包括糖尿病、尿崩症等)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沙头角腔] siau1 [梅县腔] siau1 [台湾四县腔] siau1 [客语拼音字汇] seu1 xiau1 [陆丰腔] siau1 [东莞腔] siau1 [海陆丰腔] siau1 [客英字典] siau1 [宝安腔] siau1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宵 | 相邀 | 心 | 宵A | 平聲 | 蕭 | 開口三等 | 宵A | 效 | sieu | sĭɛu |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形声。从水,曷声。本义:水干 )
(2) 口渴
渴,饥渴。——《广韵》
苟无饥渴。——《诗·王风·言子于役》
载饥载渴。——《诗·小雅·采薇》
日高人渴漫思茶。——宋· 苏轼《浣溪沙》
(3) 又如:好渴;当你渴的时候到罐子那里去喝水
(4) 比喻迫切
饥渴而顿踣。——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思贤如渴。——《三国志·诸葛亮传》
除烦渴之疾。——明· 刘基《苦斋记》
(5) 又如:渴仰(非常仰慕);渴懑(非常抑郁);渴见(急望见到);渴贤(迫切地慕求贤才)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陆丰腔] hot7 [梅县腔] hat8 hot7 [海陆丰腔] hot7 kot7 [客语拼音字汇] hod5 [沙头角腔] hot7 [客英字典] hot7 [台湾四县腔] hot7 kot7 [宝安腔] hot7 [东莞腔] hot7
◎ 潮州话:guah4(kuah) [揭阳、潮阳]kuah4(khuah)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渴 | 苦曷 | 溪 | 曷 | 入聲 | 曷 | 開口一等 | 寒 | 山 | khat/qat | kʰɑ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