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乡堆

wàng xiāng duī [ wang xiang dui]
繁体 望鄉堆
注音 ㄨㄤˋ ㄒ一ㄤ ㄉㄨㄟ

词语释义

犹望乡台。

词语解释

  1. 犹望乡台。

    唐 王建 《饮马长城窟行》:“征人饮马愁不回,长城变作望乡堆。”参见“ 望乡臺 ”。

引证解释

⒈ 犹望乡台。参见“望乡臺”。

唐王建《饮马长城窟行》:“征人饮马愁不回,长城变作望乡堆。”

望乡堆的网络释义

望乡堆

  • 望乡堆,汉语词语,出自《饮马长城窟行》。
  • 汉字详情

    wàng [wang]
    部首: 444
    笔画: 11
    五笔: YNEG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YBHG
    四角: 07104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臣”象眼睛,下面是“壬”( tǐng)。象一个人站在土地上远望。小篆又加“月”字,表望的对象。本义:远望)

    (2) 同本义

    望,出亡在外望其还也。——《说文》。按,此字疑当训远视也。

    望,远视也。——《玉篇》

    豕望视而交睫腥。——《礼记·内则》。注:“望视,远视也。”

    邻邑相望,鸡狗之音相闻。——《庄子·胠箧》

    望之而不能见也,逐之而不能及也。——《庄子·天运》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荀子·劝学》

    扁鹊望 桓侯。——《韩非子·喻老》

    举头望明月。——唐· 李白《静夜思》

    风烟望五津。——唐· 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

    潭西南而望。——唐·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3) 又如:望台(指轮船驾驶台);望楼(望远守卫的楼房);望阙(望着皇宫);望乞(希望;乞求);望国(遥望故国);望睹(了望,眺望);望乡(遥望故乡);望祭(望礼。遥望而祭);望拜(远远望见即行叩拜);望祀(遥望祭祀);望眼(远眺的眼睛)

    (4) 遥祭,指古代帝王祭祀山川、日月、星辰

    旅上帝及四望。——《周礼·大宗伯》。注:“五岳四镇四渎。”

    犹三望。——《左传·僖公三十一年》。注:“分野之星,国中山川皆因郊祀,望而祭之。”

    (5) 又如:望祀(古代遥祭山川地袛之礼);望拜(遥望拜祭);望表(古代祭祀山川时所立的木制标志)

    (6) 希望,期望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史记·项羽本纪》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孟子·梁惠王上》

    非汉所望。——《汉书·李广苏建传》

    (7) 又如:望岁(盼望丰收);望祈(盼望);望幸(臣民、妃嫔希望皇帝临幸);望巴巴(望眼巴巴)

    (8) 向高处看 。如:望月(仰望天上的月亮);望羊(仰望远视的样子);望子(期望您。子,对人的尊称);望洋(仰望的样子);望慕(仰慕);望云(仰望白云);望视(仰视,远视)

    (9) 察看 。如:望色(看人的气色);望气者(一种依靠望天气而预测吉凶祸福的方士)

    (10) 看望

    望其言是实。——清· 林觉民《与妻书》

    (11) 又如:探望;拜望;看望

    (12) 通“方”。比较

    以人望人,则贤者可知己矣。——《礼记·表记》

    (13) 怨恨,责怪

    绛侯望 袁盎。——《史记·袁盎晁错传》

    时人望之。——《后汉书·贾彪传》

    不意君望臣深也。——《史记·张耳陈馀传》

    黯褊心,不能无少望。——《汉书·汲黯传》

    (14) 又如:望沮(怨恨沮丧);望言(怨言)

    (15) 接近

    望秋先陨。——宋· 沈括《梦溪笔谈》

    (16) 又如:望七(将至七十岁);望五(年龄近五十岁);望四(接近四十岁);望秋(临近秋天)

    名词

    (1) 视野,视力所及 。如:望山(古弩上的瞄准器);望中(视野之中)

    (2) 名望

    德隆望尊。——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3) 又如:望轻(声望低微);德高望重;望姓(有声望的氏族);望重(名望大);望臣(有威望的大臣);望雅(声望清高)

    (4) 希望;盼望

    以绝秦望。——《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甚失孤望。——《资治通鉴》

    (5) 望日,夏历每月十五,天文学上指月亮圆的那一天

    三月之望。——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6) 又如:望后(望日之后;向后);望夜(农历十五日之夜)

    (7) 边际

    神覆宇宙而无望。——《吕氏春秋·下贤》

    (8) 仪容

    季通弟 季良风望闲雅。——《北史》

    (9) 有名的人

    吾子楚国之望也。——《左传·昭公十二年》

    (10) 窗口

    左右开四望。——《晋书》

    (11) 酒店的招帘,即酒望 。如:望竿(悬挂酒招的旗竿)

    (12) 唐代行政区划的等级之一

    文宗世,宰相 韦处厚建议,复置两辅、六雄、十望、十紧州别驾。——《新唐书》

    介词

    (1) ∶向,对着

    望朱砂庵而登。——《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2) 又如:望前走

    英文翻译

    to look at, look forward; to hope, expect

    方言集汇

    ◎ 粤语:mong6
    ◎ 客家话:[梅县腔] mong5 [海陆丰腔] mong6 [客英字典] mong5 [宝安腔] mong3 [东莞腔] mong3 [沙头角腔] mong5 [客语拼音字汇] mong4 vong4 [陆丰腔] mong6 [台湾四县腔] mong5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十陽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武方陽合平聲合口三等mĭwaŋmyang/mvang
    xiāng [xiang]
    部首: 106
    笔画: 3
    五笔: XTE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仓颉: VVH
    四角: 20202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据甲骨文,像二人对食形。“‘鄉’和‘饗’原本是一字…整个字像两个人相向对坐,共食一簋的情状。本义是用酒食款待别人,是“饗”的古字)

    (2) “乡”假借为行政区域名

    乡,国离邑民所封乡也。啬夫别治封圻之内六乡六卿治之。——《说文》

    五州为乡。——《周礼·大司徒》。注:“万二千五百家。”

    十邑为乡,是三千六百家为一乡。——《广雅》

    习乡尚齿。——《礼记·王制》

    行比一乡。——《庄子·逍遥游》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左传·庄公十年》

    (3) 唐、宋至今指县以下的行政区划。所辖规模历代不同。又如:乡荐(唐宋时由地方官推荐应进士考试的人);乡科(乡试);乡贡(由州县选拔出应科举的士子)

    (4) 乡村,城市外的区域

    传一乡秀才。——宋· 王安石《伤仲永》

    遍捉乡民。——《广东军务记》

    各乡逆夷

    (5) 又如:乡里迓鼓(泛指民间音乐);乡曲之誉(乡里的声望);乡先生(辞官居乡或在乡执教的长者);乡瓜子(见识少的乡下人)

    (6) 家乡,故乡。在客地称原籍为乡

    国者,乡之本也。——《管子·权修》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范仲淹《岳阳楼记》

    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乡音无改。——唐· 贺知章《回乡偶书》

    采吾乡。——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扣其乡。——明· 魏禧《大铁椎传》

    (7) 又如:乡心(思念故乡的心情);乡味(家乡饮食的风味);乡信(家乡亲友寄来的书信)

    (8) 地方;处所

    三世居是乡。——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9) 又如:他乡;外乡;异乡;侨乡;帝乡(京城)

    (10) 某种超现实的境界 。如:梦乡;醉乡

    (11) 同一籍贯的人(在外地时说) 。如:乡中(同乡);老乡;同乡

    (12) 用作动词,读 xiàng。通“向”。面对着

    东乡坐。——《史记·田单列传》

    乡师而哭。——《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13) 姓

    英文翻译

    country; rural; village

    方言集汇

    ◎ 粤语:hoeng1

    宋本广韵

    duī [dui]
    部首: 334
    笔画: 11
    五笔: FWYG
    五行:
    仓颉: GOG
    四角: 40115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从土,隹( zhuī)声。本义:土堆)

    (2) 土墩,沙墩或水中聚集的礁石

    逾陇堆兮渡漠。——《楚辞·疾世》

    激堆埼。——司马相如《上林赋》

    呼水中沙堆为墠。——《尔雅·释水》注

    (3) 又如:堆阜(小丘);堆埼(曲折的岸边)——多用于地名。如:滟滪堆(在四川长江中);双堆集(在安徽)

    (4) 常为排列的整齐有序的叠堆 。如:草堆;柴火堆;堆云(形容密集众多);堆堆(久久不动的样子;形容累积得很多的样子)

    动词

    (1) 堆积

    堆,聚土。——《说文》

    (2) 又如:堆堵(堆积堵塞);堆绢(堆纱花。用彩绢制成花鸟人物形状,缀附于屏障上);堆山塞海(形容财物极为丰富);堆红(漆器上所堆成的朱色花纹);堆案(累积案头。指积压很多文书)

    量词

    (1) 用来计量成堆的东西

    卷起千堆雪。——宋·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2) 又如:一堆垃圾;一堆谷子

    英文翻译

    heap, pile, crowd; pile up

    方言集汇

    ◎ 粤语:deoi1 zeoi1
    ◎ 客家话:[沙头角腔] doi1 [海陆丰腔] doi1 doi3 doi5 [梅县腔] doi1 doi3 [宝安腔] doi1 [客英字典] doi1 [东莞腔] doi1 [台湾四县腔] doi1 doi3 doi5 [客语拼音字汇] doi1 [陆丰腔] doi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十五灰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都回平聲合口一等tuai/tuoituɒ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