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裔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北方边远地区。
《艺文类聚》卷五七引 三国 魏 曹丕 《连珠》:“是以 申胥 流音於南极, 苏武 扬声於朔裔。”《魏书·张衮传》:“时 刘显 地广兵强,跨有朔裔。” 北魏 崔鸿 《十六国春秋·后燕·慕容垂》:“王师不利,北境之民或因此轻动,请奉詔辑寧朔裔。”
引证解释
⒈ 北方边远地区。
引《艺文类聚》卷五七引三国魏曹丕《连珠》:“是以申胥流音於南极, 苏武扬声於朔裔。”
《魏书·张衮传》:“时刘显地广兵强,跨有朔裔。”
北魏崔鸿《十六国春秋·后燕·慕容垂》:“王师不利,北境之民或因此轻动,请奉詔辑寧朔裔。”
朔裔的网络释义
朔裔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从月,从屰,屰(
)亦声。本义:农历每月初一)(2) 同本义
朔,月一日始苏也。——《说文》。按,凡月与日同经度不同纬度则为合朔,同经度又同纬度即为日蚀。计173日有奇。
朔,月初之名也。——《释名》
月言朔。——《白虎通·四时篇》
朔月奠。——《仪礼·士丧礼》。注:“朔月,月朔也。”
朔月辛卯。——《诗·小雅·十月之交》
初,薙发令下,诸生许用德者以闰六月朔,县明太祖御容明伦堂,率众拜且苦。—— 清· 邵长蘅《阎典史传》
(3) 又如:朔参官(能在朔日朝参的官员);朔望之礼(指初一、十五到祀堂祭祀的礼节);朔望之辰(农历每月初一、十五的时候);朔晦(朔日和晦日);朔法(确定朔日的方法);朔数(从第一年正月初一到第二年正月初一);朔食(古礼之一。帝王及贵族每月初一所备较平日丰盛的膳食);朔旦(旧历每月初一)
(4) 朔政,历政,指中国古代帝王每年冬季发布来年十二个月的政事于诸侯,诸侯亦于月初告祖庙,受而行之
颁告朔于邦国。——《周礼》
(5) 凌晨,清晨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庄子》
(6) 初,始
皆从其朔。——《礼记·礼运》
(7) 北方
城彼朔方。——《诗·小雅·出车》
平在朔易。——《书·尧典》
朔,北方也。——《尔雅》
(8) 又如:朔风凛凛(北风寒冷);朔北(长城以北);朔土(北方地区);朔垂(西北边远地区);朔门(北方边境之地);朔庭(北方异族政权);朔客(北方边地的将领);朔气(北方之寒气);朔野(北方荒野之地);朔雪(北方的雪)
(9) 车辕。一说,车上的旗
月之旦为朔,车之輈亦谓之朔,名齐实异,所宜辨也。——《西京杂记》
动词
(1) 生,出现
天地虹洞,固无端涯,大明生东,月朔西陂。——《后汉书》
(2) 每月初省视
乃召昆吾冶而铭之金版,藏府而朔之。——《逸周书》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梅县腔] sok7 [海陆丰腔] sok7 [客英字典] sok7 [陆丰腔] sok7 [东莞腔] sok7 [台湾四县腔] sok7 [客语拼音字汇] sog5 [宝安腔] sok7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朔 | 所角 | 生 | 覺 | 入聲 | 覺 | 開口二等 | 江 | 江 | sruk/sheok | ʃɔk |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衣袖。也指衣裳的前襟。本义:衣服的边缘)
(2) 同本义 。也泛指边沿
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楚辞》
(3) 又如:裔邑(边地)
(4) 边远的地方
流四凶族…投诸四裔。——《左传》
(5) 又如:裔民(流放边地的凶恶之民)
(6) 边远地区的民族
裔不谌夏,夷不乱华。——《左传》
(7) 又如:裔不谋夏(夷狄不可侵乱华夏)
(8) 后代
功加于时,德垂后裔。——《书·微子之命》
谓我诸戎,是四岳之裔胄也。——《左传·襄公十四年》
裔,苗裔。——《广韵》
访后裔。——《新唐书·李白传》
(9) 又如:裔胄(后代的子孙);裔子(后代子孙);裔姓(同姓后代)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ji3 [宝安腔] ji3 [海陆丰腔] ri3 [客英字典] ji3 [梅县腔] j5 [客语拼音字汇] yi4
◎ 潮州话:i6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曵 | 餘制 | 以 | 祭A開 | 去聲 | 霽 | 開口三等 | 祭A | 蟹 | jed/jey | jĭɛ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