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成语出处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十卷:“常言道:‘有钱使得鬼推磨。’我们不少的是银子,匡得将来买上买下。”
成语用法
有钱使得鬼推磨作宾语、定语、分句;指金钱的作用。
引证解释
⒈ 形容金钱万能。谓只要有钱,什么样的事情都能办到。
引《二刻拍案惊奇》卷十四:“常言道:‘有钱使得鬼推磨’,世上那一个不爱钱的?”
《何典》第二回:“‘有钱使得鬼推磨’,你们既有银钱送他,他乌眼睛见了白铜钱,少不得欢天喜地,把令亲从轻发落的。”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一回:“真是‘有钱使得鬼推磨’,到了四点一刻鐘的时候,只见买办进来回説:‘货起完了,马上开船了。’”
有钱使得鬼推磨的网络释义
有钱使得鬼推磨
有钱使得鬼推磨造句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yǒu
动词
(1) (会意。金文字形,从又(手)持肉,意思是手中有物。本义:具有,与“无”相对)
(2) 同本义
有,不宜有也。春秋传曰:“日月有食之。”——《说文》。按,掩日者月也。故许云月有食之,犹言日有食之月食之也。
一有一亡曰有。——《谷梁传·庄公二十八年》
大有众也。——《易·杂卦》
有备无患。——《左传·襄公十一年》
天若有情天亦老。——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
(3) 又如:有来有去(有板有眼);有命无运(谓命好,运气却不好);有酒胆无饭力(表面刚强,骨子里懦弱);有竡划没是处(虽有安排,但无法实现。喻指无处下手之意);有尺水行尺船(指量力而行);有天无日头(天色已晚);有腿没裤子(形容很穷);有气的死人(比喻人无本事,不起什么作用);有门楹人家(有声望、有地位的人家;官宦之家)有些头脸(有面子);有怀莫逐(有厚望不能实现);有心计儿(有主意;有心眼);有眼色(有眼力;有眼光);有针线(有主意;有心眼);有字号(有名气的店铺);有出息(有才能;会办事);有口舌(有口才;能言善辩);有生之年(指人活着的岁月);有缘千里来相会(人与人之间只要有缘分,即使相离很远也会相见)
(4) 存在
东有启明,西有长庚。——《诗·小雅》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
(5) 又如:有想头(有利可图);有讲究(有问题);有肚皮(有默契;有深交);有虞(有误);有等(有些);有偏(心地不公正);有味(有利益;有油水);有间(有区别;不同);有分(有机会;有希望);有服(亲属死后正在服丧期间);有事(隐指有暧昧关系);有首尾(有不正当关系);有神没气(没有生气);有负众望(辜负众人的期望);有差(有区别,不一)
(6) 取得,获得,占有
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资治通鉴》
(7) 又如:有功(有功劳,有功绩);有根有苗(有根据,有线索);有根有底(有根有据);有福同享,有祸同当(有幸福共同享受,有灾难共同担当);有娠(怀孕);有理走遍天下(只要有道理,任何地方都行得通)
(8) 等候,等待 。如:有程(有期限;有定额);有朝(有朝一日);有期(有一定期限);有时节(有时候);有盼头(有希望;有前途)
(9) 发生,呈现;产生 。如:有忝祖德(有愧于祖宗的德行,辱没了祖宗的声誉);有事为荣(出头办事,炫耀权势或钱财);有罪(有犯法的行为;有过错;表示失敬陪礼之辞)
形容词
(1) 用在“人”、“时候”、“地方”前面,表示一部分 。如:有人说可以,有人说不可以;这个措施有地方适用,有地方不适用
(2) 表示不定指 。跟“某”的作用相近。如:有一天他来我家;有人这样说,我可没看见
(3) 表示过去有一段 。如:有一年,有一次,有一回,有一天
副词
(1) 用于某些动词前组成套语,表示客气。如:有烦(烦劳。敬辞);“有请”;“有劳”
(2) 相当于“或”。或许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有,或,有的人)。——《孟子·告子上》
词缀
(1) 附着在动词、名词、形容词前,相当于词缀,无实际意义
舜伐有 苗…汤代有 夏。——《荀子·议兵》
(2) 另见
yòu
(1) 通“又”
割地朝者三十有六国。——《韩非子·五蠹》
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汉· 贾谊《过秦论》
亡国之恨顿生,檀板之声无色,有非莫生之言可尽言者矣。——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
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清· 张潮《虞初新志·魏学·核舟记》
以八月十三日斩于市,春秋三十有三。——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2) 另见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梅县腔] ju1 [海陆丰腔] riu1 riu3 [客英字典] ju3 ju1 jiu2 [沙头角腔] jeu1 [台湾四县腔] ju1 ju3 [东莞腔] jiu1 [宝安腔] ju1 jiu1 | ju3 jiu3 [客语拼音字汇] yiu1 yiu4 [陆丰腔] jiu1 [客英字典] ju5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有 | 云久 | 云 | 尤 | 上聲 | 有 | 開口三等 | 流 | 尤 | ĭəu | iux/hiov |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金,戔(
)声。( )本义:农具名,即铁铲。上古时期曾以农具作为交易媒介,其后铸造货币又仿其形为之,因此引申为货币、钱财)(2) 金属货币。特指铜钱
一曰货也。古者货贝而宝龟。周太公立九府圜法,乃用泉,至 秦废贝行钱。——《说文解字》 锴注
龟贝金钱。——《史记·平准书》。索隐:“本名泉,言货之如流泉也。”
景王二十一年将铸大钱。——《国语·周语》。注:“钱者,金币之名,古曰泉,后转曰钱。”
下有积钱。——《史记·天官书》
卖炭得钱何所营?——唐· 白居易《卖炭翁》
以钱覆其上。——宋· 欧阳修《归田录》
自钱孔入。
而钱不湿。
(3) 又如:钱眼(铜钱中的方孔。喻指金钱);钱价(铜钱折合成银两的价格);钱范(铸造金属货币用的模子);钱幕(钱镘。钱币的背面);钱缗(穿钱的绳子);钱品(钱的质地、形制);钱花花(小钱,铜板)
(4) 钱财,货币的通称 。如:钱侩(经营钱庄的商人);钱谷幕友(官府主持钱粮事务的幕僚);钱引(宋代纸币名。徽宗大观元年,把贬值的交子改为钱引)
(5) 像铜钱的东西
空室无人行则生苔藓,或青或紫,一名绿钱。——晋· 崔豹《古今注》
(6) 纸钱 。如:钱垛(成串的纸钱)
量词
(1) 衡名
(2) 公制重量单位。一公斤的十分之一为一公两。一公两的十分之一为一公钱
(3) 市制重量单位。中国市制中计算质量和重量的一种单位。以前是一市斤的十六分之一(现在是十分之一)为市两,一市两的十分之一为一市钱
(4) 旧营造库平制。两的十分之一为钱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粤语:cin2 cin4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人,吏声。从人表示人的动作行为。本义:命令)
(2) 同本义
使,伶也。——《说文》。按,伶者,令也。
故君使其臣。——《礼记·表记》。注:“谓使之聘问师役之属也。”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史记·陈涉世家》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史记·屈原列传》
魏王使将军 晋鄙将十万众救 赵。——《史记·魏公子列传》
(3) 又如:支使(命令人去做事)
(4) 派遣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汉· 贾谊《过秦论》
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5) 又如:差使(差遣;派遣);使转(打发去);使遣(差遣);使会(差遣,使唤)
(6) 致使;让;叫
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清· 黄宗羲《原君》
到那时使吾眼睁睁看汝死,或使汝眼睁睁看我死,吾能之乎?——清· 林觉民《与妻书》
(7) 又如:一场大火,使他一贫如洗;虚心使人进步
(8) 运用;使用
联闻,使功不如使过。——《旧唐书·李靖传》
造父巧于使马。——《韩诗外传》
尚贤使能。——《荀子·王制》
(9) 又如:使费(使用钱财);使低嘴(说坏话);使不着(用不着);使民(使用民力);使风(利用风力);使指(使用手指);使官(利用职权);使弊幸(用心计);使贤任能(任用有品德有才能的人);使钱出土
(10) 使唤;役使;支使
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
民之外事,莫难于战,故轻法不可以使之。——《商君书·外内》
使之虽病也。——《礼记·檀弓》
况于使之者乎。——《荀子·解蔽》。注:“役也。”
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恣君之所使之。——《战国策·赵策》
(11) 又如:使伶(供使唤的人);使役(役使,驱使)
(12) 耍弄;玩弄 。如:使棒;使酒(耍酒疯);使乖(耍小聪明);使坏(出坏主意;耍花招);使作(作弄;摆弄);使道儿(耍手段);使心用幸(用心机);使促狭(玩弄阴险手段);使法(玩弄手法);使乖弄巧(卖弄风骚;耍手腕;耍花招);使刁(玩弄欺诈手法)
(13) 出使
唐雎使于 秦。——《战国策·魏策》
臣舍人蔺相如可使。——《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使北营,留北关外,为一卷。——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14) 又如:使人(奉命出使的人)
(15) 放纵,任性
灌夫为人刚直,使酒。——《汉书·灌夫传》。注:“因酒而使气也。”
(16) 又如:使脾气;使心别气(发脾气);使性(使性气,使性儿。发脾气,任性)
(17) 可以,行 。如:使的(可以)
(18) 主使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 魏之私人, 周公之逮所由使也。—— 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名词
(1) 使者
时汉连伐 胡,数通使相窥视。——《汉书·苏武传》
梁使三反,孟尝君固辞不往也。——《战国策·齐策》
(2) 又如:专使;使曹(使者);使轺(使者所用的快车);使牙(节度使办公的衙门);使臣星(使者);使车(使者所乘之车);使传(经使者传达的皇帝诏书);使署(使馆);使客(使者);使官(使臣);使物(使者和货物)
(3) 使命
时周瑜受使至 番阳, 肃劝 权召 瑜还。——《资治通鉴》
(4) 佣人;奴仆
那厨役雇的是个乡下小使。——《儒林外史》
(5) 又如:使下(仆从);使长(奴仆对家主的称呼);使婢(侍婢;婢女);使唤的(奴仆,仆婢);使人(仆人);使数(随从,供使唤的人);使头(仆人的头儿)
(6) 官名。负责某种政务的官员 。如:节度使;转运使
(7) 姓
(1) 假如;如果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 秦。—— 清· 刘开《问说》
使举国之少年而果为少年也,则吾中国为未来之国,其进步未可量也。——清·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2) 又如:使无先生相助,岂有我之今日?使能发愤图强,必定前途无量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梅县腔] se3 se5 [客语拼音字汇] si3 [客英字典] sii3 [东莞腔] su3 [海陆丰腔] sii3 sii6 [台湾四县腔] sii3 sii5 [沙头角腔] su3 [陆丰腔] sii3 [宝安腔] su3
◎ 潮州话:sai2 sai3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史 | 踈士 | 生 | 之 | 上聲 | 紙 | 開口三等 | 止 | 之 | ʃĭə | srix/shiio |
详细解释
dé
动词
(1) (会意。金文字形,右边是“贝”(财货)加“手”,左边是“彳”,表示行有所得。手里拿着财货,自然是有所得。本义:得到,获得)
(2) 同本义(本来没有而争取得来成为己有)
得,行有所得也。——《说文》
三人行必得我师焉。——《论语》。释文:“本或作必有。”
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孟子·梁惠王上》
佳婿难得。——《世说新语·假谲》
卖炭得钱何所营。——唐· 白居易《卖炭翁》
工之侨得良桐焉。—— 明· 刘基《郁离子·千里马篇》
(3) 又如:得人心;各得其所;得肆(得志,肆意);得闲儿(有空闲时间;得空);得胜回头(宋元说书人在开讲正书前先说一段小故事作引子,叫得胜回头);得职(获得官职);得情报;得钱;得奖
(4) 找到
知得而不知丧。——《易·文言》
虑而后后能得。——《礼记·大学》。注:“谓得事之宜也。”
至德不得。——《庄子·秋水》
既而得其尸于井。——《聊斋志异·促织》
(5) 得知
故无术者得于不用。——《韩非子》
礼得其报则乐。——《礼记·乐记》。注:“谓晓其义。”
武王得之矣。——《吕氏春秋·义赏》。注:“犹知也。”
(6) 捕获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7) 亦指被捕获;被逮捕。又如:得俊(俘获敌方的勇猛将士)
(8) 成功;完成
已经传人画图样去了。明日就得。——《红楼梦》
(9) 又如:得算(计谋成功);得策(谋略得当)
(10) 适,合
傲啸东轩下,聊复得此生。——陶渊明《饮酒》
(11) 具备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荀子·劝学》
(12) 同“德”,恩惠,感恩
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孟子·告子上》
地广而不得者国危,兵强而凌敌者身亡。——《盐铁论·击之》
(13) 助动词。能,能够
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避之,不得与之言。——《论语·微子》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进退不得,为之奈何?——《吴子·应变》
沛公军 霸上,未得与 项羽相见。——《史记·项羽本纪》
(14) 得意,满足
意气扬扬,甚自得也。——《史记·管晏列传》
常使两情皆得,彼此俱畅。——《世说新语·文学》
(15) 又如:洋洋得意
(16) 看到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名词
(1) 收获,心得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开郑有得,便欣然忘食。——《南史·陶潜传》
(2) 德,道德,有德之人
尚得推贤不失序。——《荀子》
副词
必须,应该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史记·项羽本纪》
形容词
合适;正确
于彼计则得。——马中锡《中山狼传》
历古今之得失。——《汉书》
(1) 用在口语中表示同意或禁止 。如:得,就这么办;得了,别说了;得也么(算了吧;又作答应之词)
(2) 用在口语中,瞧。在情况变坏时表示无可奈何 。如:得,又搞错了;得,全完了
(3) 另见
de
助词
(1) 用在动词后面,表示能够或可以。如:我们可粗心不得;她能去我为什么去不得
(2) 用在动词和补语中间,表示可能。如:我拿得动;那办得到
(3) 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连接表示程度或结果的补语。如:冷得打哆嗦;笑得肚子痛
(4) 另见
děi
动词
(1) 用在口语中表示必须有,一定 。如:这个工程得三个月才能完成
(2) 绝对必要或应当去做
犹得备晨炊。——唐· 杜甫《石壕吏》
(3) 又如:有错误就得批评;做得好就得表扬
(4) 表示推测的必然 。如:要不快走,我们就得迟到了
(5) 另见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东莞腔] det7 [客英字典] det7 [台湾四县腔] det7 [梅县腔] det7 [海陆丰腔] det7 [客语拼音字汇] ded5 diad5 [沙头角腔] diet7 [陆丰腔] det7 [宝安腔] det7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德 | 多則 | 端 | 德開 | 入聲 | 職 | 開口一等 | 曾 | 登 | tək | tok |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下面是个“人”字,上面象一个可怕的脑袋(非“田”字),是人们想象中的似人非人的怪物。“鬼”是汉字部首之一,从“鬼”的字大多与迷信、鬼神有关。本义:迷信的人认为人死后有“灵魂”,称之为“鬼”)
(2) 同本义
鬼,人所归为鬼。——《说文》
众生必死,死必归士,此之谓鬼。——《礼记·祭义》
载鬼一车。——《易·睽》
为鬼为蜮。——《诗·小雅·何人斯》
苍颉作书鬼夜哭。——《淮南子·本经》
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楚辞·屈原·国殇》
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林觉民《与妻书》
(3) 又如:鬼伯(鬼王);鬼雄(鬼中的强者);鬼物(鬼怪,鬼魅。有别于生人,故称鬼物);鬼教(说阴间鬼神之事)
(4) 万物的精怪
鬼者,老物之精也。——《论衡·订鬼》
庶人庶士无庙,死曰鬼。——《礼记·祭法》
山鬼吹灯灭,厨人语夜阑。——唐· 杜甫《移居公安山馆》
僧是愚氓犹可训,妖为鬼蜮必成灾。——毛泽东《七律·和郭沫若同志》
(5) 又如:鬼王(群鬼的首领);鬼车(传说中长有九头的妖鸟);鬼名(神灵统率之兵。即神兵);鬼卒(即鬼兵、神兵)
(6) 沉迷于不良嗜好或患病已深的人 ——通常用于骂人语。如:酒鬼;色鬼;烟鬼;鸦片鬼;懒鬼
(7) 不可告人的打算或计谋 。如:捣鬼;心里有鬼
(8) 用于对小孩等表示爱昵的称呼 。如∶小鬼;机灵鬼
(9) 对人表示轻蔑的称呼。如∶小气鬼,吝啬鬼
(10) 蠢人,莽汉—— 用于骂人话 。如:死鬼;老鬼
(11) 姓
形容词
(1) 隐密不测
故明主之行制也天,其用人也鬼。——《韩非子·八经》
(2) 又如:鬼促促(鬼鬼祟祟);鬼诨(应酬;应付);鬼慌(暗里着急;心慌)
(3) 慧黠,机警
这孩子真鬼
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唐· 岑参《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
(4) 又如:鬼工(形容制作的精巧,非人力所能及);鬼才(才情怪谲,资质出众的人);鬼幻(似鬼神般变化莫测);鬼出电入(比喻出没迅速而难测)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沙头角腔] gui3 [客英字典] kwui3 [海陆丰腔] gui3 [客语拼音字汇] gui3 [梅县腔] gwi3 [陆丰腔] gui3 [台湾四县腔] gui3 [东莞腔] gui3 [宝安腔] gui3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鬼 | 居偉 | 見 | 微合 | 上聲 | 尾 | 合口三等 | 微 | 止 | kyoix/kvoj | kĭwəi |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手,隹(
)声。本义:手向外用力使物体移动或向前移动)(2) 同本义
推,排也。——《说文》
推,軵也,前也。——《仓颉篇》
若己推而内之沟中。——《孟子·万章上》
苟有险,余必下推车。——《左传·成公二年》
推堕附马河中。——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始欲着推字。——宋·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
作推敲之势。
(3) 又如:推毂(推动车轮轴,使车前进);推抢(推拥抢夺,争抢);推沟(推下沟);推行(推动物体向前);推引(推动;推拉);推天抢地(形容乱推乱搡);推转(推出处死)
(4) 使工具向前移动进行工作 。如:推磨;推豆腐;推米面;推头;推草坪;推子
(5) 推移,变化、移动和发展。按顺序更换
与世推移。——《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推赤心于天下。——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6) 又如:推革(推移变易);推次(相推以次第);推换(推移变换);推遇(随着遭遇而推移变迁);推涉(推移;更易);推变(推移变化);推荡(推移);推嬗(推移演变)
(7) 寻求;探索
旁推交通。——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8) 又如:推求;推索(推求寻索);推迹(根据迹象推求);推极(推求穷究);推详(推究详察);推纠(推究纠察);推原(从本原上推究);推案(考查推求);推讨(推究探讨)
(9) 推行,推广施行
推其所为。——《孟子·梁惠王上》
(10) 又如:推销
(11) 荐举;推选 。如:推士(推举贤才);推功(推举功勋;按照功劳);推借(推许荐引);推致(推荐延请);推补(荐举补缺官员);推擢(推荐提拔)
(12) 推测;推断
推此志也。——《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13) 又如:推言(推断论说)
(14) 计算;推算 。如:推讲(推算演讲);推命(推算命运,算命);推造(推算命相);推计(估计;考虑);推策(推算历数);推历(推算时历)
(15) 审问。推究 。如:推剥(追求);推劾(追究审问其罪状);推囚(审问犯人);推检(审问追查);推尽(详细审问);推列(推问列状);推按(推究审问)
(16) 推脱;推诿 。如:推搪(推托搪塞);推咎(推诿过错);推颓(推诿于衰败)
(17) 推崇;推重 。如:推许(推崇赞许);推服(推重佩服);推奖(推崇奖励);推激(推重赞赏);推立(推戴拥立);推先(推尊);推扬(推崇颂扬);推任(推重信任)
(18) 拒绝;辞让 。如:半推半就;推称(推辞);推阻(推辞拒绝);推免(推辞);推挹(推辞揖让);推谦(推辞谦让);推调(推托,推辞)
(19) 排除,除
则不可推。——《诗·大雅·云汉》
(20) 又如:推陈致新(推陈出新。排除陈旧的,生出新的来)
(21) 推翻 。如:推亡(推翻行亡道之国)
(22) 推让;让与
解衣衣我,推食食我。——《史记》
(23) 刺;杀
曲刃钩之,直兵推之。——《晏子春秋》
(24) 演绎 。如:以一推十;以此类推
(25) 从事娱乐活动 。如:推牌九
(26) 夺去生命;处死
哥哥,你只好推了这牛子休。——《警世通言》
(27) 借口,推说 。如:推调(托辞,耍花招)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梅县腔] toi1 dui3 tui1 tui2 cui1 [海陆丰腔] cui1 tui1 toi1 [客语拼音字汇] cui1 toi1 tui1 [陆丰腔] cui1 kok7 tui1 [客英字典] tui1 cui1 toi1 [台湾四县腔] cui1 tui1 toi1 [沙头角腔] tui1 [东莞腔] tui1 [宝安腔] tui1 | cui1 | toi1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推 | 叉隹 | 初 | 脂A合 | 平聲 | 支 | 合口三等 | 脂A | 止 | /chvi | ʧʰwi |
详细解释
mó
动词
(1) (形声。从石,麻声。本义:磨治石器)
(2) 同本义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卫风·淇奥》
切磋琢磨,乃成宝器。——《论衡·量知》
不曰坚乎,磨而不磷。——《论语·阳货》
(3) 又如:切磋琢磨(加工骨称“切”,加工象牙称“磋”,加工玉称“琢”,加工石称“磨”);磨渲(磨治);磨拭(琢磨);磨琢(犹琢磨);磨斫(雕琢;雕饰)
(4) 用磨料磨物体使光滑、锋利或达到其他目的
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木兰诗》
(5) 又如:磨镜石(传说 轩辕氏铸镜时用以磨镜的石头);磨刀雨(即磨刀水);磨刀水(旧指农历五月十三日所下的雨);磨刀霍霍(磨刀声);磨袭砥砺(四种质地和颜色不同的磨石)
(6) 磨擦 。如:磨拳擦掌(形容斗志昂扬,跃跃欲试的样子);磨牙吮血(磨利牙齿,吮吸鲜血);磨沙(指沙入蚌壳,与蚌肉相摩擦)
(7) 磨炼
大开明堂受朝贺,诸侯剑佩鸣相磨。——韩愈《石鼓歌》
人之于文学也,犹玉之于琢磨也。——《荀子·大略》
(8) 又如:磨涅(磨砺熏染,经得起考验);磨厉(磨练);磨揉(磨练);磨盾(犹磨练)
(9) 研讨;观摩
人之于文学也,犹玉之于琢磨也。——《荀子·大略》
(10) 又如:磨切(切磋;探讨);磨究(研讨究竟);磨砻(切磋;磨练);磨砻浸灌(切磋浸染);磨砻镌切(磨砺切磋)
(11) 折磨 。如:磨问(仔细审讯盘问);磨折(折磨;磨难;挫折);磨害(折磨伤害);磨障(折磨阻碍)
(12) 拖延 。如:磨驼(磨蹭);磨菇(亦作“磨古”。拖延;纠缠)
(13) 纠缠 。如:磨它子(故意纠缠磨时间);磨劲(纠缠的劲头);磨搅讹绷(纠缠捣乱,欺骗讹诈)
(14) 通“摩” 。如:磨捋(抚摩);磨娑(抚摩);磨弄(抚摩;把玩)
(15) 磨灭;泯灭
人生一世,其久几何,吾立子名,百世不磨。——唐· 韩愈《送穷文》
(16) 转;移 。如:磨转(耐心劝说使转变)
(17) 挥;摇 。如:磨动(摇动);磨旗(舞动旗帜,用以传递信息);磨旗擂鼓(摇旗击鼓)
名词
(1) 磨刀石 。如:磨砥刻厉(磨练砥砺。形容刻苦钻研)
(2) 磨难;灾难 。如:磨障(磨难障碍);磨隔(磨难)
(3) 另见
mò
名词
(1) 磨子
以磨碎物亦曰磨。——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作牛便推磨。——王安石《拟寒山拾得》
(2) 又如:磨石(研碎粮食的石制工具);磨心(石磨中心);磨牛(转磨之牛。比喻愚鲁);磨室(即磨坊);电磨;水磨
动词
(1) 用磨碎物 。如:磨研(用石磨研碎);磨博士(以磨粉为业的人)
(2) 转移;掉转 。如:磨子兵(谓到处流转而人数很少的军队);磨兑(兑换);磨趄子(方言。打转)
(3) 晃动;摇动 。如:磨动(挥动;摇动)
(4) 碾轧土地
我们耕田磨地的女子,对个皮鞋托托响、油头油脸的香港人全不合适。——陈残云《香飘四季》
(5) 〈方〉∶拉,指拉下脸子 。如:实在脸上磨不开
(6) 另见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沙头角腔] mo2 mo5 [宝安腔] mo3 | mo2 [台湾四县腔] mo5 mo2 no2 [客英字典] mo2 mo5 mo3 [海陆丰腔] mo6 mo2 no2 [东莞腔] mo2 mo3 [陆丰腔] mo6 mo3 [梅县腔] mo1 mo2 mo5 no2 [客语拼音字汇] mo2 mo4 [梅县腔] mo6
◎ 潮州话:bhua5 ,mo7 [潮州、饶平]bho7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摩 | 莫婆 | 明 | 戈一合 | 平聲 | 歌 | 合口一等 | 戈 | 果 | mua | mu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