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志者事竟成

yǒu zhì zhě shì jìng chéng [ you zhi zhe shi jing cheng]
注音 一ㄡˇ ㄓˋ ㄓㄜˇ ㄕˋ ㄐ一ㄥˋ ㄔㄥˊ
词性 成语

词语释义

有志者事竟成 yǒuzhìzhě shì jìng chéng

(1) 只要有决心有毅力,任何难题最终都会迎刃而解

将军前在南阳,建此大策,常以为落落难合,有志者事竟成也。——《后汉书·耿传》
where there’s a will there’s a way;A willful man will have his way

词语解释

成语出处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耿渰传》:“将军前在南阳,建此大策,常以为落落难合,有志者事竟成也。”

成语辨析

志;不能写作“智”;竟;不能写作“竞”。

成语用法

有志者事竟成复句式;作状语;含褒义。

引证解释

⒈ 只要有志气事情终究会成功。

《后汉书·耿弇传》:“将军前在南阳建此大策,常以为落落难合,有志者事竟成也!”
元无名氏《冻苏秦》第一折:“终有日时运亨通,封侯拜相,扬名六国,垂誉千秋,此乃有志者事竟成,大丈夫之所为也。”
清徐忠《周栎园奇缘记》:“钱氏恃才色而妄希贵游,矢志既坚,痴情终遂,可谓有志者事竟成。”
刘心武《立体交叉桥》:“告诉你吧,‘有志者事竟成’、‘坚持到底就是胜利’,这两句格言最灵验!”

有志者事竟成的国语词典

(谚语)​语出《后汉书.卷一九.耿弇传》:「将军前在南阳建此大策,常以为落落难合,有志者事竟成也!」只要立定志向去做,事情终究会成功。

有志者事竟成的网络释义

有志者事竟成

  • 有志者事竟成:成语
  • 有志者事竟成:2018梁志成演唱歌曲有志者事竟成
  • 有志者事竟成:林铭扬歌曲
  • 有志者事竟成 (成语)

  • 有志者事竟成,意思是指有志向的人,做事终究会成功。告诉我们人生要自己去拼搏、去奋斗,在风雨中百折不挠勇往直前。
  • 有志向的人,做事一定会成功。人生要自己去拼搏、去奋斗,在风雨中百折不挠勇往直前,在人生的每个驿站上留下一段段不悔的回忆。流泪不是失落,徘徊不是迷惑,成功属于那些战胜失败、坚持不懈、执着追求梦想而又充满自信的人。
  • 有志者事竟成的翻译

    英语: a really determined person will find a solution (idiom)​; where there's a will, there's a way
    德语: Wo eine Wille ist, da ist ein Weg
    俄语: кто хочет,тот добьётся <охота и труд всё перетрут>

    有志者事竟成造句

    有志者事竟成是一种坚定的潇洒。
    再多的困难也不怕,有志者事竟成。
    有志者事竟成,这位自学青年,依靠勤奋努力,终于顺利通过了研究生入学考试。
    有志者事竟成,有心者事必果。
    有志者事竟成,不管做什么,只要你肯下功夫,一定能成功。
    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告诉我们,有志者事竟成。
    溪水可以磨圆卵石,是告诉我们有志者事竟成;小草可能在石头下面顽强的生长,是告诉我们,做人要坚韧不拔,排除万难。
    有志者事竟成!预祝海外学习生活成功,前程似锦。
    她成功的事迹告诉我们有志者事竟成。
    吴君成功的事迹告诉我们有志者事竟成。
    别和我说有志者事竟成,什么铁杵磨成针一类的鬼话。
    您得相信,有志者事竟成。古人告诫说:“天国是努力进入的”。只有当勉为其难地一步步向它走去的时候,才必须勉为其难地一步步走下去,才必须勉为其难地去达到它。
    我相信有志者事竟成这个格言,我会坚持学英文即使它对我来说是很困难的。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它不是一个水到渠成的童话,没有一点点人间疾苦,这个故事是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这个故事是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这次考试考砸了,爸爸鼓励我:"有志者事竟成,只要你努力,总有一天会成功的。"。
    白羊座:神按照他的形象造人,所以有志者事竟成。
    流泪不是失落,徘徊不是迷惑,成功属于那些战胜失败、坚持不懈、执着追求梦想而又异常自信的人,所谓有志者事竟成。
    也许,俗语本性难移有可信之处。但是也有另唯一俗话叫有志者事竟成。
    有志者事竟成,有志气的人只要坚持不懈,事情终究会取得成功。

    汉字详情

    yǒu,yòu [you]
    部首: 444
    笔画: 6
    五笔: DEF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KB
    四角: 40227

    详细解释

    yǒu

    动词

    (1) (会意。金文字形,从又(手)持肉,意思是手中有物。本义:具有,与“无”相对)

    (2) 同本义

    有,不宜有也。春秋传曰:“日月有食之。”——《说文》。按,掩日者月也。故许云月有食之,犹言日有食之月食之也。

    一有一亡曰有。——《谷梁传·庄公二十八年》

    大有众也。——《易·杂卦》

    有备无患。——《左传·襄公十一年》

    天若有情天亦老。——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

    (3) 又如:有来有去(有板有眼);有命无运(谓命好,运气却不好);有酒胆无饭力(表面刚强,骨子里懦弱);有竡划没是处(虽有安排,但无法实现。喻指无处下手之意);有尺水行尺船(指量力而行);有天无日头(天色已晚);有腿没裤子(形容很穷);有气的死人(比喻人无本事,不起什么作用);有门楹人家(有声望、有地位的人家;官宦之家)有些头脸(有面子);有怀莫逐(有厚望不能实现);有心计儿(有主意;有心眼);有眼色(有眼力;有眼光);有针线(有主意;有心眼);有字号(有名气的店铺);有出息(有才能;会办事);有口舌(有口才;能言善辩);有生之年(指人活着的岁月);有缘千里来相会(人与人之间只要有缘分,即使相离很远也会相见)

    (4) 存在

    东有启明,西有长庚。——《诗·小雅》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

    (5) 又如:有想头(有利可图);有讲究(有问题);有肚皮(有默契;有深交);有虞(有误);有等(有些);有偏(心地不公正);有味(有利益;有油水);有间(有区别;不同);有分(有机会;有希望);有服(亲属死后正在服丧期间);有事(隐指有暧昧关系);有首尾(有不正当关系);有神没气(没有生气);有负众望(辜负众人的期望);有差(有区别,不一)

    (6) 取得,获得,占有

    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资治通鉴》

    (7) 又如:有功(有功劳,有功绩);有根有苗(有根据,有线索);有根有底(有根有据);有福同享,有祸同当(有幸福共同享受,有灾难共同担当);有娠(怀孕);有理走遍天下(只要有道理,任何地方都行得通)

    (8) 等候,等待 。如:有程(有期限;有定额);有朝(有朝一日);有期(有一定期限);有时节(有时候);有盼头(有希望;有前途)

    (9) 发生,呈现;产生 。如:有忝祖德(有愧于祖宗的德行,辱没了祖宗的声誉);有事为荣(出头办事,炫耀权势或钱财);有罪(有犯法的行为;有过错;表示失敬陪礼之辞)

    形容词

    (1) 用在“人”、“时候”、“地方”前面,表示一部分 。如:有人说可以,有人说不可以;这个措施有地方适用,有地方不适用

    (2) 表示不定指 。跟“某”的作用相近。如:有一天他来我家;有人这样说,我可没看见

    (3) 表示过去有一段 。如:有一年,有一次,有一回,有一天

    副词

    (1) 用于某些动词前组成套语,表示客气。如:有烦(烦劳。敬辞);“有请”;“有劳”

    (2) 相当于“或”。或许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有,或,有的人)。——《孟子·告子上》

    词缀

    (1) 附着在动词、名词、形容词前,相当于词缀,无实际意义

    舜伐有 苗…汤代有 夏。——《荀子·议兵》

    (2) 另见 yòu

    yòu

    (1) 通“又”

    割地朝者三十有六国。——《韩非子·五蠹》

    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汉· 贾谊《过秦论》

    亡国之恨顿生,檀板之声无色,有非莫生之言可尽言者矣。——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

    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清· 张潮《虞初新志·魏学·核舟记》

    以八月十三日斩于市,春秋三十有三。——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2) 另见 yǒu

    英文翻译

    have, own, possess; exist

    方言集汇

    ◎ 粤语:jau5 jau6
    ◎ 客家话:[梅县腔] ju1 [海陆丰腔] riu1 riu3 [客英字典] ju3 ju1 jiu2 [沙头角腔] jeu1 [台湾四县腔] ju1 ju3 [东莞腔] jiu1 [宝安腔] ju1 jiu1 | ju3 jiu3 [客语拼音字汇] yiu1 yiu4 [陆丰腔] jiu1 [客英字典] ju5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四十四有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云久上聲開口三等ĭəuiux/hiov
    zhì [zhi]
    部首: 440
    笔画: 7
    五笔: FNU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GP
    四角: 40331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心,士声。战国文字,从心之,之亦声。意为心愿所往。本义:志气,意愿:心之所向,未表露出来的长远而大的打算)

    (2) 同本义

    志,意也。——《说文》

    志,德义之府也。——《国语·晋语》

    夫志,气之帅也。——《孟子》

    在心为志。——《毛诗序》

    思虑为志。——《春秋·说题辞》

    志者,臧也。——《荀子·解蔽》

    志者,欲之使也。——《鬼谷子·阴府》

    诗言志,歌永言。——《书·舜典》

    父在观其志。——《论语·学而》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

    小子安知壮士志哉!——《后汉书·班超传》

    又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身将老寂寞,志欲死闲暇。——唐· 韩愈《县斋有怀》

    (3) 又如:志志诚诚(真心实意);志局(意志和器量);志干(意志坚强);志意(意志);志坚如钢;有志者事竟成;志分(志向与才分);志虑(志向思虑);志抱(志向和抱负);志尚(志向;理想);志况(志趣);志好(志趣好尚);志略(志气谋略);志局(志气器量);志介(志气和节操);志高气扬(志气高昂而自得)

    (4) 记事的文章 。如:风土志;志乘(志书)

    (5) 心情

    志不可满,乐不可极。——《礼记·曲礼上》

    (6) 又如:志情(心情);志意(志愿;思想;精神);志识(思想意识;见解);志度(气度);志思(情志,怀抱)

    (7) 神志

    罔兮不乐,怅然失志。——《神女赋》

    (8) 通“帜”。旗帜

    卫宫设兵张旗志。——《史记·叔孙通传》

    沛公以周昌为职志。——《史记·张丞相传》。索隐:“志,旗帜也。”

    不用麾志,举矛为行伍。——《华阳国志》

    (9) 皮肤上生的班痕。后作“痣”

    约左目重瞳子,腰有紫志。——《梁书》

    动词

    (1) 有志;立志;专心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论语·为政》

    (2) 又如:志于学(专心求学);志道(有志于道);志古(笃信古道)

    (3) 记着

    疆志而用命。——《国语·晋语七》

    一经目辄志于心。——《新唐书·褚亮传》

    博闻彊志。(知识广博,记诵的事多。闻,学识。彊,同“强”。志,记。)——《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4) 又如:永志不忘

    (5) 向慕

    老生惜岁月,烈士志功名。——陆游《感秋》

    (6) 记载,记录

    《齐谐》者,志怪者也。——《庄子·逍遥游》。释文:“志,记也。”

    掌天星,以志星辰日月之变动。——《周礼·春官·保章氏》

    就是张华的《博物志》,也不过志其一二。——《醒世恒言》

    (7) 又如:志书(记事的书);志乘(记载历史的书);杂志

    (8) 叙述

    汝将行,盍志而子美德乎?——《荀子·尧问》

    动词

    (1) (形声。言形志声。本义:记忆)

    (2) 同本义

    誌,记誌也。——《说文新附》

    誌,记也。——《字诂》

    亮少警敏,博见图史,一经目辄志于心。——《新唐书》

    (3) 又如:志而不忘(牢记心中,永远不会忘怀)

    (4) 记录

    太古之事灭矣,孰志之哉?——《列子》

    (5) 又如:志异(记载奇异之事);志怪(记载怪异之事);志记(史书中的志和记)

    (6) 做记号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晋· 陶潜《桃花源记》

    (7) 又

    寻向所志。

    名词

    (1) 标记;记号

    襄阳土俗,邻居种桑树于界上为志。——《南齐书·韩孙伯传》

    (2) 又如:志桩(刻有尺度的木桩)

    (3) 记事的文章或书籍 。如:墓志;地方志;志表(墓表);志铭(墓志名)

    英文翻译

    purpose, will, determination; annals

    方言集汇

    ◎ 粤语:zi3
    ◎ 客家话:[梅县腔] tje5 [宝安腔] zi5 [客语拼音字汇] zi4 [东莞腔] zi5 [客英字典] zhi5 [陆丰腔] zhi5 [沙头角腔] zi5 [台湾四县腔] zih5 [海陆丰腔] zhi5
    ◎ 潮州话:zi3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七志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職吏去聲開口三等tɕĭəcjih/tjioh
    zhě [zhe]
    部首: 418
    笔画: 8
    五笔: FTJF
    五行: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JKA
    四角: 44600

    详细解释

    代词

    (1) (《说文》:“别事词也。相当于“这”)

    (2) 同本义

    那边走,者边走,莫厌金杯酒。——五代· 王衍《醉妆词》

    (3) 又如:者回(这回);者般(这般);者流(犹言这个流派);者番(这番;这次);者里(这里);者个(这个);者边(这边)

    (4) 用在形容词、动词、动词词组或主谓词组之后,组成“者”字结构,用以指代人、事、物

    (5) 指代人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

    射者中。(射的射中了目标。这里指宴饮时的一种游戏,射中的照规定的杯数喝酒。)——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

    读书者有几。——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后死者。——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6) 指代事或物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

    吾君在前,叱者何也?——《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7) 用在数词之后,指代上文所说的几种人或几件事

    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孟子》

    二者不可得兼。——《孟子·梁惠王上》

    助词

    (1) 用在表时间的名词后面,表示停顿

    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礼记》

    (2) 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唐· 韩愈《杂说》

    (3) 用于名词之后,标明语音上的停顿,并引出下文,常表示判断

    仁者,天下之表也。——《礼记》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者,语气助词,表提顿。)——《列子·汤问》

    中有鲁人 冯三保者,精技击。—— 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不知忠义者圣贤家法,其气浩然,常留天地间。——清· 全祖望《梅花岭记》

    (4) 用在句末表示语气完毕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孟子》

    (5) 用在句末,与疑问词相配合表示疑问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老子》

    (6) 表示祈使语气

    琴童接下马者!——《西厢记》

    (7) 表示商榷

    今汉继大乱之后,若宜少损 周之文致,用 夏之忠者。——《汉书》

    (8) 表示比拟,相当于“…的样子”

    于是公子立自责,似若无所容者。——《史记》

    (9) “者也”两个语气词连用,起加强语气的作用,语气重点在最后一个语气词上,“也”在这里强调了肯定的语气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孟子·梁惠王上》

    形容词

    (1) 轻狂

    一时甜如蜜,一时辣如椒,没定准的冤家也,看你者到何时了?——明· 冯梦龙《桂枝儿·者妓》

    (2) 虚假,不老实

    今以称人之不老实者曰“者”。——明· 顾起元《客座赘语》

    娼妓之家,讳“者、扯、丐、漏、走”五个字。——《水浒传》

    (3) 通“诸”( zhū)。众多

    相总要者官谋士。——《管子·君臣上》

    天下遇,者监和。——《管子·五行》

    者生无易由言。——《盐铁论·散不足》

    名词

    假借,借口

    他弄个光皮散儿好看,者着求医治树,单单了脱身走路,还顾得了你和我哩!——《西游记》

    英文翻译

    that which; he who; those who

    方言集汇

    ◎ 粤语:ze2
    ◎ 客家话:[沙头角腔] za3 [宝安腔] za3 [台湾四县腔] za3 [客英字典] zha3 [海陆丰腔] zha3 [陆丰腔] zha3 [东莞腔] za3 [梅县腔] zha3 [客语拼音字汇] za3
    ◎ 潮州话:zia2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三十五馬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章也麻三開上聲開口三等tɕĭacjax/tjaa
    shì [shi]
    部首: 105
    笔画: 8
    五笔: GKVH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JLLN
    四角: 50007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史,之省声。史,掌管文书记录。甲骨文中与“吏”同字。本义:官职)

    (2) 同本义

    事,职也。——《说文》

    无功而受事,无爵而显荣。——《韩非子·五蠹》

    (3) 又如:事宦(仕宦。事通“仕”)

    (4) 引申为职守;政事;事务

    事,勤也。——《尔雅》

    为政事庸力行务。——《左传·昭公二十五年》。注:“在君为政,在臣为事。”

    事蚤济也。——《礼记·乐记》

    事至佚而功。——《荀子·王霸》。注:“任也。”

    陉山之事。——《战国策·秦策》。注:“役也。”

    公侯之事。——《诗·召南·采蘩》

    王事多难。——《诗·小雅·出车》

    赵太后新用事, 秦急攻之。——《战国策·赵策》

    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5) 又如:事分(职分;名分)

    (6) 职业

    舞阳侯樊哙者, 沛人也。以屠狗为事。——《史记》

    (7) 事情

    子入太庙,每事问。——《论语·八佾》

    敏于事而慎于言。——《论语·学而》

    事无大小悉以咨之。——诸葛亮《出师表》

    天下之事有难易乎?——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闻其师为弟子说前代事。——清· 周容《芋老人传》

    (8) 又如:事不过三(同样的事不宜连作三次);事头(事因,事由;事情);事因(因由,事情来由);事苗(事情的根源);事机(时机;事情成功的机会);事有分定(凡事情总有定数);事在呼吸(比喻事情临近眼前,情况非常紧急);事序(事情的条理、秩序)。亦指天子、诸侯的国家大事,如祭祀、盟会、兵戎等

    天子无事。——《谷梁传》。范宁注:“事谓巡守、崩葬、兵革之事。”

    (9) 事业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资治通鉴》

    他日继吾志事,惟此生耳。——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10) 又如:事绩(业绩,重大的成就);事济(事业完成)

    (11) 事故,事件

    延及孝文王、 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汉· 贾谊《过秦论上》

    而士大夫亦未尝言兵,以为生事扰民,渐不可长。——宋· 苏轼《教战守》

    (12) 又如:事款则圆(遇事要从长计议,才能圆满解决)

    (13) 交媾、性交 。如:房事不宜多

    (14) 典故;故事

    汝来床前,为说稗官野史可喜可愕之事,聊资一欢。——清· 袁枚《祭妹文》

    (15) 情况,情形

    论战斗之事,则缩颈而股栗。——宋· 苏轼《教战守》

    (16) 又如:事色(情况,情势)

    动词

    (1) 侍奉;供奉

    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唐·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2) 又如:事君;事师;事奉(供奉;侍奉);事上(事奉尊长);事畜(侍奉父母,养育妻子);事亲(侍奉父母)

    (3) 做,从事

    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论语·颜渊》

    居数月,漠然无所事。——清· 方苞《狱中杂记》

    其游惰不事者何能一一遵上之约束乎?——清· 洪亮吉《治平篇》

    (4) 又如:无所事事;不事生产;事本(从事本业);事力(从事体力劳动);事行(做事;行事)

    (5) 使用;役使

    不事而自然谓之性。——《荀子·正名》。注:“事任使也。”

    备承事也。——《国语·鲁语下》

    坐事国人过律。——《史记·傅靳蒯成传》

    尚安事客!——《信陵君窃符救赵》

    (6) 又如:事役(劳役);事智(运用智慧);事用(使用;应用)

    (7) 奉行

    今管仲不务尊主明法,而事增宠益爵。——《韩非子》

    (8) 治理;办理

    齐、 魏得地葆利,而详事下吏。——《战国策》

    (9) 任用

    是在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不能以尚贤事能为政也。——《墨子》

    量词

    件;副

    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英文翻译

    affair, matter, business; to serve; accident, incident

    方言集汇

    ◎ 粤语:si6
    ◎ 客家话:[梅县腔] she5 she.5 se5 [沙头角腔] su5 [客英字典] sii5 [海陆丰腔] sii6 se6 [客语拼音字汇] se4 si4 [台湾四县腔] sii5 se5 [宝安腔] su3 [陆丰腔] sii6 [东莞腔] su3
    ◎ 潮州话:se7 se6(sūr sũr)【潮阳】su5 su6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七志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側吏去聲開口三等ʧĭəcrih/trioh
    jìng [jing]
    部首: 507
    笔画: 11
    五笔: UJQB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多用男性
    仓颉: YTAHU
    四角: 00212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从音,从人。本义:奏乐完毕)

    (2) 同本义

    竟,乐曲尽为竟。——《说文》

    凡乐成则告备。——《周礼》。汉· 郑玄注:“成,谓所奏一竟。”

    (3) 泛指结束,完毕

    竟,终也。——《玉篇》

    竟,穷也。——《广雅》

    谮始竟背。——《诗·大雅·瞻卬》。笺:“犹终也。”

    振于无竟。——《庄子·齐物论》

    秦王竟酒。——《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语竟。——唐· 李朝威《柳毅传》

    不能竟书而欲搁笔。——清· 林觉民《与妻书》

    (4) 又如:竟学(学完,学到底);未竟之业;事竟

    (5) 追究

    此县官重太后,故不竟也。——《汉书》

    名词

    “竟”假借为“境”,边境,国境 。如:竟界(边缘;边界);竟尉(古代边境武官)

    副词

    (1) 终于;到底

    平原君 竟与 毛遂偕。——《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竟怒不救楚。——《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竟无语凝噎。——宋· 柳永《雨霖铃》

    婿竟不调。——明· 崔铣《洹词·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2) 竟然;倒。含出乎意料之意

    竟杀蛟而出。——《世说新语·自新》

    (3) 又如:竟尔(竟自。竟然);竟是(还是,毕竟是);竟不然(何不,倒不如)

    (4) 径,一直,直接 。如:竟直(简直;竟然);竟已(终止);竟此(就到这里,到此为止)

    形容词

    (1) 全部;完全;整个

    恩施下竟同学。——《汉书·王莽传》。注:“周徧也。”

    君竟日不出门。——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竟三夜罢。——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竟以宗庙社稷。——清· 周容《芋老人传》

    竟成痼疾。——清· 方苞《狱中杂记》

    竟行之。

    (2) 又如:竟天(满天);竟天价(满天地);竟体(全身);竟夕(整夜,整个晚上);竟世(终生;一辈子)

    英文翻译

    finally, after all, at last

    方言集汇

    ◎ 粤语:ging2
    ◎ 客家话:[陆丰腔] gin3 [客英字典] gin3 [海陆丰腔] gin5 gin3 [宝安腔] gin3 [台湾四县腔] gin5 gin3 [东莞腔] gin5 [沙头角腔] gin3 [梅县腔] gin3 gin5 [客语拼音字汇] gin3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四十三映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居慶庚三開去聲開口三等kĭɐŋkiengh/kyanq
    chéng [cheng]
    部首: 412
    笔画: 6
    五笔: DNNT
    仓颉: IHS
    四角: 53200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即“杵”)。“斧”、“杵”具备就可以做成事情。本义:完成,成就)

    (2) 同本义

    成,就也。——《说文》

    成德之终也。——《国语·周语》

    成者功就不可易也。——《太元元错》

    箫韶九成。——《书·益稷》

    祝告曰利成。——《仪礼·少牢礼》

    及事成。——《周礼·司书》

    此织生自蚕茧,成于机杼。——《后汉书·列女传》

    (3) 又如:落成(建筑物完工)

    (4) 变成;成为

    累寸不已,遂成丈匹。——《后汉书·列女传》

    (5) 又如:成习(成为习惯);成精;成仙(成为神仙)

    (6) 成全 。如:成持(帮助,扶持);玉成其事

    (7) 形成

    好鸟相鸣,嘤嘤成韵。——吴均《与朱元思书》

    (8) 又如:成市(形成市场);成列(形成队列);成体(构成形体)

    (9) 事物生长到一定的状态;长成

    五谷萎败不成。——《吕氏春秋·明理》

    用实者成实时采。——宋· 沈括《梦溪笔谈》

    依新已五岁,转眼成人。—— 清· 林觉民《与妻书》

    (10) 树立

    以成伯王之名。——《战国策·秦策》。注:“立也。”。又如:成名成家(树立名声,成为专家);成果(造就,创建)

    (11) 订立 。如:成言(订约);成券(订立契约);成约,成说(订约)

    (12) 平定;讲和

    会于稷,以成 宋乱。——《左传·成公十一年》

    遂使之行成于吴。——《国语·越语》

    (13) 成家 。如:成亲;成房头(有二房、三房等名份的);成室

    名词

    (1) 成功

    成败之机,在于今日。——《资治通鉴》

    (2) 又如:成败

    (3) 成果;成就 。如:坐享其成;一事无成

    (4) 十分之一;比率 。如:增产三成

    形容词

    (1) 现成的 。如:成证,成辞(现成的文章);成基(现成的基础)

    (2) 既定的 。如:成旨;成科(既定的法律条文)

    (3) 整,全 。如:成天际(一天到晚);成年家(一年到头);成天家(一天到晚);成日(整天);成批;成夜;成篇

    (4) 纯的 。如:成金

    (5) 表示有能力 。如:他可真成!

    副词

    (1) 表示答应、许可 。如:成,就这么办;成不的(不成;不行)

    (2) 表示达到一个单位(强调数量多或时间长) 。如:成年累月;成何济(有何用处,待如何)

    英文翻译

    completed, finished, fixed

    方言集汇

    ◎ 粤语:cing4 seng4 sing4
    ◎ 客家话:[海陆丰腔] shin2 sang2 [梅县腔] shang2 shin2 zhang5 [沙头角腔] sin2 siang2 [客英字典] shin2 sang2 [宝安腔] sin2 [客语拼音字汇] sang2 sin2 [东莞腔] sin2 [陆丰腔] shin3 [台湾四县腔] siin2 sang2
    ◎ 潮州话:sêng5(sêng) zian5(chiâⁿ) sian5(siâⁿ)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十四清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是征清開平聲開口三等zjengʑĭɛ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