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yǒu zé gǎi zhī wú zé jiā miǎn [you ze gai zhi wu ze jia mian]

词语释义

1.有过失或缺点则改正﹐无则用以自勉。本用于自省其身。后多用于指他人对自己的批评指责时所持态度。

汉字详情

yǒu,yòu [you]
部首: 444
笔画: 6
五笔: DEF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KB
四角: 40227

详细解释

yǒu

动词

(1) (会意。金文字形,从又(手)持肉,意思是手中有物。本义:具有,与“无”相对)

(2) 同本义

有,不宜有也。春秋传曰:“日月有食之。”——《说文》。按,掩日者月也。故许云月有食之,犹言日有食之月食之也。

一有一亡曰有。——《谷梁传·庄公二十八年》

大有众也。——《易·杂卦》

有备无患。——《左传·襄公十一年》

天若有情天亦老。——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

(3) 又如:有来有去(有板有眼);有命无运(谓命好,运气却不好);有酒胆无饭力(表面刚强,骨子里懦弱);有竡划没是处(虽有安排,但无法实现。喻指无处下手之意);有尺水行尺船(指量力而行);有天无日头(天色已晚);有腿没裤子(形容很穷);有气的死人(比喻人无本事,不起什么作用);有门楹人家(有声望、有地位的人家;官宦之家)有些头脸(有面子);有怀莫逐(有厚望不能实现);有心计儿(有主意;有心眼);有眼色(有眼力;有眼光);有针线(有主意;有心眼);有字号(有名气的店铺);有出息(有才能;会办事);有口舌(有口才;能言善辩);有生之年(指人活着的岁月);有缘千里来相会(人与人之间只要有缘分,即使相离很远也会相见)

(4) 存在

东有启明,西有长庚。——《诗·小雅》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

(5) 又如:有想头(有利可图);有讲究(有问题);有肚皮(有默契;有深交);有虞(有误);有等(有些);有偏(心地不公正);有味(有利益;有油水);有间(有区别;不同);有分(有机会;有希望);有服(亲属死后正在服丧期间);有事(隐指有暧昧关系);有首尾(有不正当关系);有神没气(没有生气);有负众望(辜负众人的期望);有差(有区别,不一)

(6) 取得,获得,占有

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资治通鉴》

(7) 又如:有功(有功劳,有功绩);有根有苗(有根据,有线索);有根有底(有根有据);有福同享,有祸同当(有幸福共同享受,有灾难共同担当);有娠(怀孕);有理走遍天下(只要有道理,任何地方都行得通)

(8) 等候,等待 。如:有程(有期限;有定额);有朝(有朝一日);有期(有一定期限);有时节(有时候);有盼头(有希望;有前途)

(9) 发生,呈现;产生 。如:有忝祖德(有愧于祖宗的德行,辱没了祖宗的声誉);有事为荣(出头办事,炫耀权势或钱财);有罪(有犯法的行为;有过错;表示失敬陪礼之辞)

形容词

(1) 用在“人”、“时候”、“地方”前面,表示一部分 。如:有人说可以,有人说不可以;这个措施有地方适用,有地方不适用

(2) 表示不定指 。跟“某”的作用相近。如:有一天他来我家;有人这样说,我可没看见

(3) 表示过去有一段 。如:有一年,有一次,有一回,有一天

副词

(1) 用于某些动词前组成套语,表示客气。如:有烦(烦劳。敬辞);“有请”;“有劳”

(2) 相当于“或”。或许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有,或,有的人)。——《孟子·告子上》

词缀

(1) 附着在动词、名词、形容词前,相当于词缀,无实际意义

舜伐有 苗…汤代有 夏。——《荀子·议兵》

(2) 另见 yòu

yòu

(1) 通“又”

割地朝者三十有六国。——《韩非子·五蠹》

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汉· 贾谊《过秦论》

亡国之恨顿生,檀板之声无色,有非莫生之言可尽言者矣。——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

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清· 张潮《虞初新志·魏学·核舟记》

以八月十三日斩于市,春秋三十有三。——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2) 另见 yǒu

英文翻译

have, own, possess; exist

方言集汇

◎ 粤语:jau5 jau6
◎ 客家话:[梅县腔] ju1 [海陆丰腔] riu1 riu3 [客英字典] ju3 ju1 jiu2 [沙头角腔] jeu1 [台湾四县腔] ju1 ju3 [东莞腔] jiu1 [宝安腔] ju1 jiu1 | ju3 jiu3 [客语拼音字汇] yiu1 yiu4 [陆丰腔] jiu1 [客英字典] ju5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四十四有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云久上聲開口三等ĭəuiux/hiov
[ze]
部首: 208
笔画: 6
五笔: MJH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BOLN
四角: 72800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金文从鼎,从刀。古代的法律条文曾刻铸在鼎上,以便让人遵守。本义:准则,法则)

(2) 同本义

则,等画物也。——《说文》

则,法也;则,常也。——《尔雅》

根天地之气,寒暑之和,水土之性,人民鸟兽草木之生物,虽不甚多,皆均有焉,而未尝变也,谓之则。——《管子·七法》

均守平则。——《周礼·大司马》

法则以驭其官。——《周礼·太宰》

掌则以逆都鄙之治。——《周礼·太史》。注:“亦法也。”

有物有则。——《诗·大雅·烝民》

天不变其常,地不易其则。——《管子·形势》

(3) 又如:则天(以天为法,治理天下);则度(法度);则效(则象。效法)

(4) 等级(由则的划分等级引申而来)

《坤》作坠势,高下九则。——《汉书·叙传下》。颜师古注引 刘德曰:“九州土田上中下九等也。”

(5) 古指三百平方里以下的采邑 。王莽时以土方五十里为一则,为子男封邑

(6) 标准权衡器

王者制事、立法、物度、轨则,壹禀于六律。——《史记》

(7) 榜样 。如:以身作则

动词

(1) 划分等级

咸则三壤,成赋中邦。——《书·禹贡》

(2) 仿效,效法 。如:则先烈之言行

(3) 做,作

众人听了,吓得不敢则声。——《红楼梦》

(1) 正相反

则无可用。——唐· 柳宗元《三戒》

则又望其真。——清· 林觉民《与妻书》

(2) 又如:人皆好名,我则不然;则不(不但,不止)

(3) 表示相反或对照

则耻师焉。——唐· 韩愈《师说》

(4) 又如:今则不然

(5) 表示平列关系

则桃李冬实。——宋· 沈括《梦溪笔谈》

则桃李夏荣。

(6) 表示假设,相当于“若”、“如果”

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史记·高祖本纪》

(7) 虽然,表示让步关系

元帅此计好则好,则怕瞒不过诸葛孔明。——《隔江斗智》

副词

(1) 用于判断句表示肯定,相当于“就”

非死,则徙尔。——柳宗元《捕蛇者说》

则明月斜挂。——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则绿草如茵。

则人物必有概范。——蔡元培《图画》

(2) 表示前后两事时间相距很近,有因果、条件关系,相当于“即”、“便”

则难者亦易矣。——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则易者亦难矣。

则治之如所言。——清· 方苞《狱中杂记》

(3) 表示在发现某事时早已如此,或即将如此,相当于“就”、“将”

文不能取胜,则歃血于华屋之下。(那就在殿堂下歃血订盟。歃血,是古代订盟的仪式,取牲血盛于盘中,以口微微吸吞,以示守信。华屋,漂亮的堂宇,指朝会或议事的地方。)——《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4) 表示范围,相当于“仅”、“只”

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荀子》

(5) 又如: 则除(唯有, 只有); 则索(只好; 须得); 则情(只好管); 则故(只管,只顾)

(6) 对已然或发生的事强调。可译为“都”、“已经”、“原来”

客则鼾睡。——明· 魏禧《大铁椎传》

则学校大备。——蔡元培《图画》

(7) 表示让步,可译为“倒”、“倒是”

则名微而众寡。——《三国志·诸葛亮传》

量词

多用于文章或艺术品,相当于“章”、“条”。如:新闻一则;寓言四则

英文翻译

rule, law, regulation; grades

方言集汇

◎ 粤语:zak1
◎ 潮州话:zêg4 (chek)

宋本广韵

gǎi [gai]
部首: 425
笔画: 7
五笔: NTY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多用男性
仓颉: SUOK
四角: 18740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甲骨文字形,左边是“己”,象一个跪着的小孩子;右边是“攴”( ),象以手持杖或执鞭。表示教子改过归正之意。本义: 改变)

(2) 同本义

改,更也。——《说文》

敝予又改为兮。——《诗·郑风·缁文》

盖改葬也。——《公羊传·庄公三年》

回也不改其乐。——《论语·雍也》

改取一个挟之。——《仪礼·乡射礼》。注:“更也。”

改居则请退可也。——《仪礼·士相见礼》

执政未改。——《国语·鲁语下》

前图未改。——《楚辞·九章·怀沙》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唐· 贺知章《回乡偶书》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3) 又如:改容加饰(改变神气而加以奖饰);改适(改嫁);改教(改任执教);改律(改变法规);改视(改变看法;另眼相看);改节(改变节操)

(4) 改正;纠正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始知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世说新语·自新》

(5) 又如:改励(改过自勉);改悟(醒悟改过);改悛(改悔)

(6) 修改;修订 。如:衣服太大,往小里改一改;改作文;改文章;改纂(改写);改笔(指修改后的文字)

副词

(1) 重新;再

缁衣之好兮,敝予又改造兮。——《诗·郑风 ·缁衣》

(2) 又如:改卜(重新占卜;另行选择);改口沓舌(重新转动舌头,改变原来的说法);改作(重制;另制);改析(重新划分);改撰(重新撰写)

(3) 另行;改任

后公改两广,太监泣别,赠大珠四枚。——明· 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明年正月,召为南京右佥都御史,道改 南吏部右侍郎。——《明史·海瑞传》

(4) 又如:改聚(另行增加民众);改置(另行设置);改授(另行授予官职);改除(另行授官);改取(另行采择)

英文翻译

change, alter; improve, remodel

方言集汇

◎ 粤语:goi2
◎ 客家话:[梅县腔] goi3 goi5 [海陆丰腔] goi3 [客英字典] goi3 [陆丰腔] goi3 [东莞腔] goi3 [沙头角腔] goi3 [客语拼音字汇] goi3 [台湾四县腔] goi3 [宝安腔] goi3
◎ 潮州话:goi2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十五海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古亥上聲開口一等kɒikaix/koj
zhī [zhi]
部首: 108
笔画: 3
五笔: PPPP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INO
四角: 30302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2) 同本义

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说文》

如语焉而未之然。——《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

(3) 往,朝某方向走,到…去

之,适也。——《广雅》

自伯之东。——《诗·卫风·伯兮》

之沛公军。——《史记·项羽本纪》

之虚所卖之。(“虚”同“墟”)——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佯狂不知所之者。——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吾欲之南海,何如?—— 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4) 又如:之如(前往);之往(去;到);之官(上任;前往任所);之国(前往封地);之适(前往)

代词

(1) 指示人或事物,相当于“这个”“那个”

宣王说之。(之:指南郭处士来吹竽。)——《韩非子·内储说上》

虎因喜,计之曰。(之:这,指上文所说驴生了气只能踢的情况。)——唐· 柳宗元《三戒》

当分明记之。(之:指共读情景。)——清· 袁枚《祭妹文》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之:代词,指天下事。)——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2) 又如:较之中学时代;因之,他将自己的整个心血都放了进去

(3) 指代人或事物的名称,相当于他、她、它、他们

郑商人弦高将市于 周,遇之。——《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4) 又

蹇叔哭之。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之”是指示代词,指代“巫医乐师百工”。)——唐· 韩愈《师说》

(5) 又如:取而代之;战而胜之;为之感叹;使之顺利发展;与之见面

(6) 指示代词,相当于“其”、“他的”、“其他的”

纣王令推上法场,斩之老母。——《武王伐纣平话》

助词

(1) 的

(2) 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领属关系或一般的修饰关系

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 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开火者,军中发枪之号也。

(3) 又如:钟鼓之声;一家之长;原因之一;夫子之文章

(4) 用于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吾见师之出。——《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5) 用于实词与介词之间

口之于味,有同耆也。——《孟子》

形容词

具有字母S的形状的,“之”字形 。如:之江(江流曲折如“之”字者);之字路(曲折如“之”字形的路)

英文翻译

marks preceding phrase as modifier of following phrase; it, him her, them; go to

方言集汇

◎ 粤语:zi1
◎ 客家话:[客语拼音字汇] zi1 [梅县腔] tje1 [陆丰腔] zih1 [客英字典] zhi1 zih1 [东莞腔] zu1 [海陆丰腔] zih1 zhi1 [宝安腔] zu1 [沙头角腔] zi1 zu1 [台湾四县腔] zih1
◎ 潮州话:ze1 (tsur)【潮阳】zu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七之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止而平聲開口三等tɕĭəcji/tjio
wú,mó [wu,mo]
部首: 105
笔画: 4
五笔: FQV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MKU
四角: 10412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据甲骨文字形,象一个人持把在跳舞。卜辞、金文中“无、舞”同字。本义:乐舞)

(2) 同本义

(3) 哲学范畴,指无形、无名、虚无等,或指物质的隐微状态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

动词

(1) 没有,跟“有”相对

无,不有也。——《玉篇》

无若丹朱傲。——《书·益稷》

无偏无党。——《书·洪范》

无内人之疏,而外人之亲。——《荀子·法行》

事不耳闻目睹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苏轼《石钟山记》

无不伸颈。——《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无不变色。

无不毕肖。——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无不惊为生人。

(2) 又如:无颜落色(面色发白,没有颜色);无头面(没有头绪);无是处(毫无办法;没有一点儿好处);无纤掐(没有一点);无气歇(没歇一口气,没有停息);无回豁(没有反应);没干净(不罢休,没完没了);无存济(无办法,难以应付);无笆壁(无依靠;无办法);无路求生;无干(没关系;不相干);无方(无常;没有固定的行止、住处等);无虞(无误)

副词

(1) 不,表示对动词或形容词的否定

臣是以无请也。——《韩非子·喻老》

请无攻宋矣。——《墨子·公输》

不若无闻。——《吕氏春秋·慎行论》

可以无悔矣。——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2) 又如:无偏无党(公正而不偏袒);无何(不久);无过(不过;无非;不外);无厌(不满足)

(3) 通“毋”,表示劝阻或禁止,可译为“不要”、“别”

无偏无党,王道荡荡。——《书·洪范》

无对靡于尔邦。——《诗·周颂·烈文》

唯吾子戎车是利,无愿士宜。——《左传·成公二年》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论语·学而》

无相忘。——《史记·陈涉世家》

无望其速成。——唐· 韩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

无怪乎其私之。——清· 黄宗羲《原君》

无生帝王家。

(4) 又如:无休外(不要见外);无失其时;无落(别误;不要落空);无得(不得;不能);无论(不要说)

(5) 未,不曾,没

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沈括《梦溪笔谈》

(6) 不必,不值得

渫恶吏忍于鬻狱,无责也。——方荀《狱中杂记》

(7) 另见 (南无)

代词

(1) 表示不定指的人、事物、时间、处所等

臣少好相人,相人多矣,无如季相。——《汉书·高帝纪》

城牢粮足,不可忧也。——《资治通鉴》

(2) 又如:无移时(不一会儿;时间不久);无一时(不一会儿;时间不久);无明夜(不分白天黑夜);无定着(没有固定的地方);无倒断(没完没了);无碑记(无数;不可计数);无般(样样,处处)


(1) 连接词组或分句,表示在任何条件或情况下都是如此,相当于“不论”、“无论”

无少长皆斩之。——《汉书·高后纪》

无贵无贱。——唐· 韩愈《师说》

无长无少。

(2) 又如:事无大小,都有人负责;事无巨细,他都认真去干;无上无下


(1) 用在句首,无义

今王公大人,虽无造为乐器,以为事乎国家。——《墨子》

(2) 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语气,可译为“吗”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白居易《问刘十九》

暂无详细释义

英文翻译

negative, no, not; KangXi radical 7

方言集汇

◎ 粤语:mou4
◎ 客家话:[客英字典] mau2 mo2 vu2 [台湾四县腔] mo2 wu2 [梅县腔] wu2 [海陆丰腔] mo2 wu2 [宝安腔] wu2
◎ 潮州话:bho5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十虞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武夫平聲合口三等myo/miumĭu
[ze]
部首: 208
笔画: 6
五笔: MJH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BOLN
四角: 72800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金文从鼎,从刀。古代的法律条文曾刻铸在鼎上,以便让人遵守。本义:准则,法则)

(2) 同本义

则,等画物也。——《说文》

则,法也;则,常也。——《尔雅》

根天地之气,寒暑之和,水土之性,人民鸟兽草木之生物,虽不甚多,皆均有焉,而未尝变也,谓之则。——《管子·七法》

均守平则。——《周礼·大司马》

法则以驭其官。——《周礼·太宰》

掌则以逆都鄙之治。——《周礼·太史》。注:“亦法也。”

有物有则。——《诗·大雅·烝民》

天不变其常,地不易其则。——《管子·形势》

(3) 又如:则天(以天为法,治理天下);则度(法度);则效(则象。效法)

(4) 等级(由则的划分等级引申而来)

《坤》作坠势,高下九则。——《汉书·叙传下》。颜师古注引 刘德曰:“九州土田上中下九等也。”

(5) 古指三百平方里以下的采邑 。王莽时以土方五十里为一则,为子男封邑

(6) 标准权衡器

王者制事、立法、物度、轨则,壹禀于六律。——《史记》

(7) 榜样 。如:以身作则

动词

(1) 划分等级

咸则三壤,成赋中邦。——《书·禹贡》

(2) 仿效,效法 。如:则先烈之言行

(3) 做,作

众人听了,吓得不敢则声。——《红楼梦》

(1) 正相反

则无可用。——唐· 柳宗元《三戒》

则又望其真。——清· 林觉民《与妻书》

(2) 又如:人皆好名,我则不然;则不(不但,不止)

(3) 表示相反或对照

则耻师焉。——唐· 韩愈《师说》

(4) 又如:今则不然

(5) 表示平列关系

则桃李冬实。——宋· 沈括《梦溪笔谈》

则桃李夏荣。

(6) 表示假设,相当于“若”、“如果”

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史记·高祖本纪》

(7) 虽然,表示让步关系

元帅此计好则好,则怕瞒不过诸葛孔明。——《隔江斗智》

副词

(1) 用于判断句表示肯定,相当于“就”

非死,则徙尔。——柳宗元《捕蛇者说》

则明月斜挂。——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则绿草如茵。

则人物必有概范。——蔡元培《图画》

(2) 表示前后两事时间相距很近,有因果、条件关系,相当于“即”、“便”

则难者亦易矣。——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则易者亦难矣。

则治之如所言。——清· 方苞《狱中杂记》

(3) 表示在发现某事时早已如此,或即将如此,相当于“就”、“将”

文不能取胜,则歃血于华屋之下。(那就在殿堂下歃血订盟。歃血,是古代订盟的仪式,取牲血盛于盘中,以口微微吸吞,以示守信。华屋,漂亮的堂宇,指朝会或议事的地方。)——《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4) 表示范围,相当于“仅”、“只”

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荀子》

(5) 又如: 则除(唯有, 只有); 则索(只好; 须得); 则情(只好管); 则故(只管,只顾)

(6) 对已然或发生的事强调。可译为“都”、“已经”、“原来”

客则鼾睡。——明· 魏禧《大铁椎传》

则学校大备。——蔡元培《图画》

(7) 表示让步,可译为“倒”、“倒是”

则名微而众寡。——《三国志·诸葛亮传》

量词

多用于文章或艺术品,相当于“章”、“条”。如:新闻一则;寓言四则

英文翻译

rule, law, regulation; grades

方言集汇

◎ 粤语:zak1
◎ 潮州话:zêg4 (chek)

宋本广韵

jiā [jia]
部首: 217
笔画: 5
五笔: LKG
吉凶:
姓名学: 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KSR
四角: 46000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从力,从口。本义:添枝加叶说假话、虚报)

(2) 同本义

加,语相增加也。——《说文》

君子称其功以加小人。——《左传·襄公十三年》

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论语》

弗敢加也。——《左传·庄公十年》

(3) 又如:加叶添枝(加油添醋,加油加醋,加油添酱。为了夸张或渲染的需要,在叙述或转述时,增添原来没有的内容);加诸(诬谤;凌驾于;乱说);加诬(虚构诬陷)

(4) 增加

臂非加长。——《荀子·劝学》

声非加疾。

何以复加。——《汉书·李广苏建传》

加其土封。——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5) 又如:加注解;加符号;加一钱(收到本金十分之一的高利贷);加二(二成);加绪含容(增加功绩,包含宽容。绪:功绩);加纳(加官受职);加年(年龄增长);加兵(增加兵力)

(6) 放在上面,加上

加彘肩上。——《史记·项羽本纪》

加以金银。——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三缢加别械。——清· 方苞《狱中杂记》

(7) 又如:加额(把手放在额头,表示庆幸或敬意);加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成年;著冠);加笄(以簪束发。古代女子十五岁开始加笄,表示成年)

(8) 施加;强加

加之以师旅。——《论语·先进》

加诸彼。——《孟子·梁惠王上》

加兵于赵。——《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卒不加诛。——汉· 刘向《列女传》

(9) 又如:加功(施工);加惠(施加恩惠)

(10) 参加;加与 。如:加盟(参加某一团体或组织)

(11) 凌驾,侵凌

加胜于赵。——《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副词

(1) 表示程度,相当于“更加”,“愈加”

山不加增。——《列子·汤问》

至又加少。——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2) 又如:加二(— 方言。更加;加倍);加丰(更加丰富);加损(愈加减少);加顺灵祗(更加顺应神灵的意思)

名词

(1) 益处;好处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孟子·鱼我所欲也》

(2) 姓

英文翻译

add to, increase, augment

方言集汇

◎ 粤语:gaa1 gaa3
◎ 客家话:[梅县腔] ga1 [海陆丰腔] ga1 [客英字典] ga1 [东莞腔] ga1 [客语拼音字汇] ga1 [陆丰腔] ga1 [沙头角腔] ga1 [宝安腔] ga1 [台湾四县腔] ga1
◎ 潮州话:gia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九麻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古牙麻二開平聲開口二等kra/keaka
miǎn [mian]
部首: 217
笔画: 9
五笔: QKQL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多用男性
仓颉: NUKS
四角: 24412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力,免声。本义:力所不及而强作)

(2) 同本义

勉,彊也。——《说文》

丧事不敢不勉。——《论语·子罕》

曰勉升降以上下兮。——《楚辞·离骚》

勉力不时。——《荀子·天论》

(3) 又如:勉意(勉强;勉为其难)

(4) 尽力,用尽所有力量

尔其勉之。——《左传·昭公二十年》。注:“谓努力。”

愿子勉为寡人治之。——《韩非子·外储说左下》

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从。——《史记·魏公子列传》

知力耕可以得谷,勉贸可以得货。——《论衡》

(5) 又如:勉勉(努力的样子);勉旃(努力);勉农(努力从事农务);勉厉(努力)

(6) 勉励,鼓励

国安不殆,勉农而不偷。——《商君书·垦令》

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妇勉其夫。——《国语·越语》

不加勉,而民自尽竭。——《管子》

(7) 又如:勉学;勉勖(勉励);勉劳(勉励慰劳);勉厉(劝勉鼓励);勉慰(勉励安慰);勉喻,勉谕(晓谕,劝说)

(8) 通“免”。除去,脱掉

乃厚其外交而勉之。——《国语·晋语八》

七十而无德,虽有微过,亦可以勉矣。——《大戴礼·曾子立事篇》

英文翻译

endeavor, make effort; urge

方言集汇

◎ 粤语:min5
◎ 客家话:[梅县腔] men1 [海陆丰腔] mien1 mien3 [客英字典] men1 men3 mien3 [陆丰腔] mian1 [客语拼音字汇] mian1 [东莞腔] men1 [沙头角腔] mien1 [台湾四县腔] mien1 mien3 [宝安腔] men1 | men3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二十八獮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亡辨仙B開上聲開口三等仙Bmĭɛnmienx/my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