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yǒu
动词
(1) (会意。金文字形,从又(手)持肉,意思是手中有物。本义:具有,与“无”相对)
(2) 同本义
有,不宜有也。春秋传曰:“日月有食之。”——《说文》。按,掩日者月也。故许云月有食之,犹言日有食之月食之也。
一有一亡曰有。——《谷梁传·庄公二十八年》
大有众也。——《易·杂卦》
有备无患。——《左传·襄公十一年》
天若有情天亦老。——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
(3) 又如:有来有去(有板有眼);有命无运(谓命好,运气却不好);有酒胆无饭力(表面刚强,骨子里懦弱);有竡划没是处(虽有安排,但无法实现。喻指无处下手之意);有尺水行尺船(指量力而行);有天无日头(天色已晚);有腿没裤子(形容很穷);有气的死人(比喻人无本事,不起什么作用);有门楹人家(有声望、有地位的人家;官宦之家)有些头脸(有面子);有怀莫逐(有厚望不能实现);有心计儿(有主意;有心眼);有眼色(有眼力;有眼光);有针线(有主意;有心眼);有字号(有名气的店铺);有出息(有才能;会办事);有口舌(有口才;能言善辩);有生之年(指人活着的岁月);有缘千里来相会(人与人之间只要有缘分,即使相离很远也会相见)
(4) 存在
东有启明,西有长庚。——《诗·小雅》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
(5) 又如:有想头(有利可图);有讲究(有问题);有肚皮(有默契;有深交);有虞(有误);有等(有些);有偏(心地不公正);有味(有利益;有油水);有间(有区别;不同);有分(有机会;有希望);有服(亲属死后正在服丧期间);有事(隐指有暧昧关系);有首尾(有不正当关系);有神没气(没有生气);有负众望(辜负众人的期望);有差(有区别,不一)
(6) 取得,获得,占有
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资治通鉴》
(7) 又如:有功(有功劳,有功绩);有根有苗(有根据,有线索);有根有底(有根有据);有福同享,有祸同当(有幸福共同享受,有灾难共同担当);有娠(怀孕);有理走遍天下(只要有道理,任何地方都行得通)
(8) 等候,等待 。如:有程(有期限;有定额);有朝(有朝一日);有期(有一定期限);有时节(有时候);有盼头(有希望;有前途)
(9) 发生,呈现;产生 。如:有忝祖德(有愧于祖宗的德行,辱没了祖宗的声誉);有事为荣(出头办事,炫耀权势或钱财);有罪(有犯法的行为;有过错;表示失敬陪礼之辞)
形容词
(1) 用在“人”、“时候”、“地方”前面,表示一部分 。如:有人说可以,有人说不可以;这个措施有地方适用,有地方不适用
(2) 表示不定指 。跟“某”的作用相近。如:有一天他来我家;有人这样说,我可没看见
(3) 表示过去有一段 。如:有一年,有一次,有一回,有一天
副词
(1) 用于某些动词前组成套语,表示客气。如:有烦(烦劳。敬辞);“有请”;“有劳”
(2) 相当于“或”。或许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有,或,有的人)。——《孟子·告子上》
词缀
(1) 附着在动词、名词、形容词前,相当于词缀,无实际意义
舜伐有 苗…汤代有 夏。——《荀子·议兵》
(2) 另见
yòu
(1) 通“又”
割地朝者三十有六国。——《韩非子·五蠹》
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汉· 贾谊《过秦论》
亡国之恨顿生,檀板之声无色,有非莫生之言可尽言者矣。——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
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清· 张潮《虞初新志·魏学·核舟记》
以八月十三日斩于市,春秋三十有三。——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2) 另见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梅县腔] ju1 [海陆丰腔] riu1 riu3 [客英字典] ju3 ju1 jiu2 [沙头角腔] jeu1 [台湾四县腔] ju1 ju3 [东莞腔] jiu1 [宝安腔] ju1 jiu1 | ju3 jiu3 [客语拼音字汇] yiu1 yiu4 [陆丰腔] jiu1 [客英字典] ju5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有 | 云久 | 云 | 尤 | 上聲 | 有 | 開口三等 | 流 | 尤 | ĭəu | iux/hiov |
详细解释
数词
(1) (指事。“一”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数词。大写作“壹”。最小的正整数。常用以表示人或事、物的最少数量)
(2) 同本义
一,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说文》
一也者,万物之本也。——《淮南子·诠言》
抱一而天下试。——《老子》
故一人有事于四方。——《书·君奭》。传:“天子也。”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汉·贾谊《过秦论》
一夫夜呼,乱者四应。(公元九二年六月,李存莇妻刘皇后听信宦官诬告,杀死大臣郭崇韬,时谣言纷起,人心惶惶。屯驻在贝州(现河北省清河县)的军人皇甫晖勾结党羽作乱,拥立指挥使赵在礼为帅,攻入邺都(现河南省安阳市)。邢州(现河北省邢台市)、沧州驻军相继作乱。)——宋·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3) 又如:一境(一个地方);一丝(一根蚕丝);一碗水往平处端(办事公正不偏袒);一拳正打在心窝(一下说到要害处);一人做一人当(敢做就敢于承认,绝不连累别人);一客不烦二主(托一人能办的事,就不再打扰第二个人);一动不如一静(动不如静好);一言抄百语(总而言之);一缘一会(天缘凑合);一路功名(仕途顺利,官运亨通);一盘一盒(礼物);一清如水(静悄悄地没有人影);一毫不爽(一点不差);一息恹恹(疾病缠身,气息微弱)
(4) 序数的第一位
一战而举鄢、郢。(第一仗就攻下了楚国的重要城市鄢、郢。一战,第一战。指楚顷襄王二十年即公元前279年,秦将白起攻下楚国的鄢、郢二都的战争。举,攻下。鄢,地名,在今湖北省宜城县境。郢,地名,在今湖北省江陵县境。)——《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5) 又如:一紧二慢三罢休(指先紧后慢、最后不了了之的官场办事作风);一来二去(经过一段时间的周折);一品锅(一种里面杂放鸡鸭鱼肉、山珍海味的“砂锅”);一甲(科举殿试第一至第三名,赐进士及第);一更;一品(犹言一等;第一等);一等一(第一等中的第一名)
(6) 若干份中的一份或整数以外的零头
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左传》
(7) 又如:一脚(动物身体的四分之一,一条腿的部分);丈一、丈二;百一;一份(整体分为若干份的一部分);一杆子(方言。犹言一部分);一得(得到一件或一个);一端(指物件的一头)
(8) 表示动作一次或短暂
一至楚。——《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初一交战。——《资治通鉴》
抚尺一下。——《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9) 又如:一拿一个着(一下子就拿住);一气一个死(气得要命);一忽觉转(一觉醒来);一时半霎(指时间极短);一个眼闪(一会儿工夫);一之为甚(一次已经过分了。用来劝人不要重犯错误)
(10) 某一个 。如:忽见一个从前方来;一天;一次;一夜(指某夜);一能(某一项专长或技能)
(11) 每;各 。如:一桌十人;一日三餐
(12) 另;又 。如:蝉一名知了
形容词
(1) 全;满
一肌一容(一:全部。指宫女的整个肌肤容貌)。——唐·杜牧《阿房宫赋》
传一乡。——宋·王安石《伤仲永》
洞庭一湖。——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长烟一空。
欢动一城。——明·高启《书博鸡者事》
通订一舟。——明·魏学《核舟记》
(2) 又如:一罟(全部;一点不留);一是(全赁);一凭(任凭;完全凭仗);一抹(全部);一听(听任);一划(一派);一床(全部);一力(竭力);一创(整个);一到处(到处;四处);一条提(全部;统统);一抹光(一律免除或不予追究);一到处(遍地里);一肩儿(所承担的全部责任)
(3) 相同;一样 。如:一个稿子(一模一样);一便价(一式的;一律的);一似(好像;似同);一同(相同;一样);一理(同一准则)
(4) 齐一;联合 。如:一缴过儿(一起);一搭儿(一答里。一起;一块儿);一合儿(一同;一起);一就(一并;一起);一心(同心;齐心);一堆(一起;一块);一淘(一道;一路);一派(一齐);一体(一起;一块)
(5) 统一
以一中外之心,以色觊觎之望。——《子谦全传》
六王毕,四海一。——杜牧《阿房宫赋》
(6) 又如:一正(统一法度政令);一匡(使得到匡正);一法(统一的法令);一是(犹言统一的标准);一量(统一度量);一统天下(统一全国)
(7) 专一
用心一世。——《荀子·劝学》
(8) 又如:一德无暇(一心一意,没有一点虚情假意);一心一计(一心一意)
(9) 纯一不杂 。如:一青(犹纯青);一抹黑(形容一团漆黑);一纯(心地纯一)
(10) 独 。如:一目(独眼);一取(独取);一眼(一只眼睛。特指独存一眼);一尊(独尊)
副词
(1) 都,一概
一匡天下。——《史记·货殖列传》
(2) 又如:一划(一律);一回(一概);一弄(一切;全体);一抹光(全都包括在内);一往(一概;一律);一括(犹言总括);一是(一概)
(3) 很;甚 。如:一无性天(非常虚伪);一力价(极力地);一撮儿(极其;百般)
(4) 始终 。如:一象(一像。一向;从来);一起(一向;向来);一行(一向;一直);一了(一直;从来);一往(犹一向)
(5) 一经
诚一开口。——《史记·魏公子列传》
俗之一改。——《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黄鹤一去不复返,——唐·崔颢《黄鹤楼》
禄山一出。——宋·苏轼《教战守》
一出门。——《聊斋志异·促织》
(6) 又如:一膺新命(一旦接受朝廷的任命);一觉(一旦);一头(一旦);一投(方言。一等到;一旦)
(7) 犹一一 。如:一略数(谓一一略举);一听(一一倾听)
名词
初次,第一次;开始 。如:一箭上垛(比喻旗开得胜,首次就达到目的);一生人(初次卖做奴婢的女子);一头里(原来;起先);一成(初次制成的);一回生(初见陌生);一见如旧(一见如故。初次相见意气相投,有如故交);一初(开始;起初);一征(初次征战);一听(初听)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沙头角腔] jit7 [客语拼音字汇] yid5 [海陆丰腔] rit7 [宝安腔] jit7 [客英字典] jit7 [台湾四县腔] jit7 [梅县腔] jit7 [东莞腔] jit7 [陆丰腔] jit7
◎ 潮州话:zêg8(chêk) ig4(ik)【揭阳】êg4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一 | 於悉 | 影 | 質A | 入聲 | 質 | 開口三等 | 眞A | 臻 | qjit/it | ʔĭĕt |
详细解释
fēn
动词
(1) (会意。从八,从刀。“八”就是分;从“刀”,是以刀剖物,使之分开的意思。本义:一分为二)
(2) 同本义。分开,分成,分出,与“合”相对
分,别也。——《说文》
死生分。——《礼记·月令》
然则何以分之?——《荀子·礼论》
以齐之分,奉之而不足。——《荀子·仲尼》
三首俱烂,不可识别。乃分其汤肉葬之。——晋· 干宝《搜神记》
江自湖口分一支为南江。——宋· 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
文官武将…分两行而入。——《三国演义》
(3) 又如:分合(分开与合并);分地(分割土地;分封土地);分间(分开,间隔);分灶(分家度日)
(4) 辨别,区分
五谷不分,孰为夫子!——《论语·微子》
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元· 关汉卿《窦娥冤》
(5) 又如:分绝(区别;分隔);分划(区分;划分);分殊(区分;区别);分年(区别年岁)
(6) 分给,分配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左传·庄公十年》
而官与吏剖分矣。——清· 方苞《狱中杂记》
(7) 又如:分与(分给);分茅裂土(古代天子分封诸侯时,按封地方向用白茅包土给予受封者)
(8) 离开;离别
执手分道去,各自还家门。——《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9) 又如:分袂(分手、离别);分北(分离);分首(离别);分违(分隔。离别)
(10) 分派,委派某人到某一岗位上去或担任某一职务 。如:分任务;分工作
(11) 分散
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孙子·谋攻》
(12) 又如:分损(分散,减少);分披(披散;分散)
(13) 把…隔开成两半
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清· 姚鼐《登泰山记》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郦道元《三峡》
(14) 又如:分界牌(分别阳间和阴间(生和死)的界标);分墨(中分墨线。相当于设计图的中心线)
(15) 排解,调和矛盾
天下未定,两虎安得私斗,今日朕分之矣。——《后汉书》
(16) 分担,共同承担
己乃分城而守。——清· 邵长蘅《阎典史传》
(17) 又如:分过(分担过失、过错);分谤(分担别人受到的诽谤)
名词
(1) 表示分数 。如:三分之一;五分之四
(2) 计数单位的十分之一 。如:分贝;三分成绩
(3) 节候名 。如:春分;秋分
量词
(1) 时间单位,等于1/60小时,或60秒
(2) 角度测量单位,等于1/60度或60秒
(3) 长度单位,寸的十分之一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明· 魏学洢《核舟记》
(4) 价值等于某货币单位百分之一的单位
(5) 用数字表示的质量等级(如牲口或黄油的等级);常以100分为最高等级,并根据某种规定的方案,对一些指定的重要特征(如形态、皮毛的情况、香味等)分配分数,总分恰为100分
副词
(1) 分头;分别
吾与足下分任之。——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分遣贝勒及它将略定东南郡县。——清· 邵长蘅《阎典史传》
(2) 又如:分置(分别设置);分统(分别统率);分掌(分管);分治(分别治理)
形容词
(1) 分出的(部分) 。如:分店;分号;分行;分卡(分站)
(2) 通“纷”。乱,杂
分其师众,人既迷芒,必其将亡,亡之道也。——《管子·势》
(3) 又如:分错(纷乱错杂)
(4) 另见
fèn
名词
(1) 所分之物,整体中的一部分
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城之灾也。——《孙子·谋攻》
(2) 又如:股分;部分;分资(共同送礼或办事情时每个人所分摊的钱);分例(按规定或习惯分发的每人一份的钱或物);分均(各分相等)
(3) 分际,合适的界限
两个正斗到分际。——《水浒传》
(4) 又如:分际(紧要关头;程度;地步;分毫);分直(分齐。犹分际)
(5) 成分。特定物质包含、提供或产生的量 。如:水分;盐分;养分;肥分
(6) 职分;本分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诸葛亮《出师表》
(7) 又如:本分;分守(职守);分事(职分);分素(职分确定)
(8) 原则;原理
况夫先王之道、仁义之统、诗书礼乐之分乎?——《荀子》
(9) 身分 。如:分上(本分之内;情面;有面子、能说情的人);分理(名分与事理);分限(本分);分势(地位权势)
(10) 资质
夫聪明者,英之分也,不得雄之胆则说不行;胆者,雄之分也,不得英之智则事不成。——《人物志》
(11) 缘分;命运;机遇 。如:分福(福分);分缘(缘分)
(12) 情分
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曹植《赠白马王彪》
(13) 又如:分好(情义,友谊)
动词
(1) 甘愿;满意
不分桃花红胜锦,生憎柳絮白于绵。——杜甫《送路六侍御入朝》
(2) 又如:分甘(甘愿)
(3) 意料;料想
自分已死久矣。——《汉书·苏武传》
(4) 又如:分定(命中注定)
(5) 另见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沙头角腔] fun1 fun5 [陆丰腔] fun6 fun1 [客英字典] fun1 fun5 [东莞腔] fun1 [梅县腔] fun1 fun5 bun1 [宝安腔] fun1 | fun3 | bun1 bin1 [客语拼音字汇] bin1 bun1 fun1 fun4 [台湾四县腔] fun1 fun5 bun1 [海陆丰腔] fun1 fun6 bun1
◎ 潮州话:hung1 hung7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分 | 府文 | 幫 | 文 | 平聲 | 文 | 合口三等 | 文 | 臻 | pyon/piun |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形声。本义:温度高)
(2) 同本义。跟“冷”相对
肺甚畏热。——《素问·五常变大论》
清暖寒热,不得不救。——《韩非子·有度》
如水益深,如火益热——《孟子·梁惠王下》
立厩中仆马之间,……即饥寒毒热不可忍,不去也。——明· 宗臣《报刘一丈书》
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列子·汤问》
(3) 又如:热天;热釜(热锅);热浪;炽热;滚热;火热
(4) 满腔热情;热心肠 。如 :热莽(热蟒。感情狂热得不能自制);热气换冷气(好心没好报);热合(热心)
(5) 有权势的,权势显赫的 。如:热官(权势显赫的官吏);热势(显赫的权势);热撮撮(威势显赫貌);热地(比喻权势显赫的地方)
(6) 形容羡慕至极 。如:热眼(热切的目光);热念(热切的愿望)
(7) 新;新近 。如:热话(方言。新的话题);热尸(刚死的人的尸体。指新近去世者)
(8) 情意深厚 。如:热手辣的(依依不舍);热腹(热心肠);热语(热情、亲昵的话语)
(9) 喧闹;热闹 。如:热乱(胡闹;纷乱);热嘈嘈(形容热闹嘈杂);热闹场(热闹的场所)
(10) 亲热 。如:热乱(亲密,亲热);热火(亲热);热落(亲热);热熟(亲热);热嘴(口头上的亲热);热络(亲热;热和)
(11) 很受人关注或欢迎的 。如:热门货;热门
名词
(1) 滚热的物体
亏之若月,靡之若热。——《韩非子·扬权》
谁能持热,逝不以濯。——《诗·大雅·桑柔》
(2) 热气
天收其声,地藏其热。——汉· 扬雄《解嘲》
(3) 中医学亦泛指因外感而引起的热性疾病
能已(治)积热。——明· 刘基《苦斋记》
(4) 又如:热入血室(热邪进入下焦、胞宫);热风(由风邪挟热所致病症);产褥热;回归热;鹦鹉热;鼠咬热
(5) 反常的人体高温;发烧 。如:先给他退热再说
(6) 一时激起的极度热情 。如:乒乓热
动词
(1) 加温;使之热 。如:热化(受热而熔化);热饭(给饭或饭菜加热)
(2) 烧,烧灼 。如:热灼(灼热;火烫);热焰(火焰)
(3) 烦躁 。如:热呼辣(焦灼;发烫);热忽刺(匆急;急躁);热躁(焦躁;焦急);热恼(谓焦灼、苦恼)
(4) 激动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fā
动词
(1) (形声。本义: 放箭)
(2) 同本义
發,射发也。——《说文》
壹发五豝。——《诗·召南·驺虞》
发彼有的。——《诗·小雅·宾之初筵》
循声而发。——《礼记·射义》
矢四发。——《汉书·匈奴传》
其射,见敌急,非在数十步之内,度不中不发,发即应弦而倒。——《史记·李将军列传》
暮见火而俱发。——《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宋· 欧阳修《归田录》
度不中而轻发。——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3) 又如: 百发百中; 发矢(射箭); 发箭(射箭);发功(指射技)
(4) 出发;上路
发,去也。——《广雅》
履我发兮。——《诗·齐风·东方之日》
朝发枉诸。——《楚辞·离骚·涉江》
顷之未发。——《战国策·燕策》
卿与子敬、 程公便前发。——《资治通鉴》
兰舟催发。——宋· 柳永《雨霖铃》
(5) 又如:发足(起程,出发)发程(起程,上路;动身启程);发逐(出发追逐);发迈(出发远行)
(6) 打开;开启
成有子九岁,窥父不在,窃发盆。——《聊斋志异·促织》
(7) 又如:发日(公文的启封日期);发书(拆开诏书或书信)
(8) 征发;征调
西门豹即发民凿十二渠。——《西门豹治邺》
(9) 又如:发召(征调);发调(征调);发徭(征派徭役)
(10) 发生;发出
使人发书于赵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而大声发于水上。——宋· 苏轼《石钟山记》
怀怒未发。——《战国策·魏策》
变遂发。——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11) 又如:发念(萌生念头);发意(产生某种意念);发兴(发生)
(12) 发布;宣告
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立于王之朝。——《孟子·梁惠王上》
遂发命,遽兴姜戎。——《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13) 又如:发政(发布政令)
(14) 抒发;发泄
发狂吟。——《三国演义》
发其志士之悲哉。——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15) 又如:发郁(发泄郁结在心头的烦闷);发忿(发泄愤恨的情绪);发挥(抒发)
(16) 派遣
吾欲发兵,使公及桓楚将。——《史记·项羽本纪》
二世元年四月,发闾左适戍 渔阳九百人。——《史记·陈涉世家》
孤当续发人众,多载资粮,为卿后援。——《资治通鉴》
(17) 又如:发师(派遣军队、出兵);发导(派遣向导)
(18) 挖掘
于败石丛草处,探石发穴。——《聊斋志异·促织》
(19) 又如:发冢(掘墓);发硎(发掘整理);发揭(发掘,揭开)
(20) 花开放
野芳发而幽香。——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
(21) 又如:发秀(开花);发彩(指开花)
(22) 送出;交付。与“收”相对;发出
发五十金。——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23) 又如:发电报
(24) 因得到大量财富而兴旺 。如:暴发(突然发财得势)
(25) 发酵,膨胀 。如:面发了;发一发干菜
(26) 卖出 。如:发兑(批发;卖出);发脱(卖出;打发;除去)
(27) 繁育;生长 。如:发孚(发芽);发鲜(发芽);发荣滋长(草木繁茂的萌发生长)
(28) 施行;开始 。如:发头(开始;起头);发讲(开始讲解);发始(开始);发严(开始严阵待命)
(29) 阐发 。如:发微(阐发微妙之处);发义(阐发义理);发题(阐发题意);发蕴(阐发奥秘之情)
(30) 显现;显露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孟子·告子下》
凄凄切切,呼号奋发。——宋· 欧阳修《秋声赋》
(31) 又如:发色(呈现色彩);发迷(显现迷惘的神情);发梦(显现梦境)
(32) 表现 。如:发华(表现出文彩);发威(显示威风);发藻(显示文采)
(33) 散发;发给 。如:发越(散发,播散);发辉(散发光辉)
(34) 举事;发难 。如:发谪(举发;谴责);发衅(挑起争端);发举(兴起,举事)
(35) 倡始;提出 。如:发端
(36) 启发;开导 。如:发悟(启发使领悟);发机(启发机杼。多指诗文的构思和布局)
(37) 提拔;举荐 。如:发困(举荐处于困境的人);发荐(发迹,被荐举)
(38) 传扬;张扬 。如:发闻(传播;显扬;传扬名声);发德(使道德显扬)
(39) 揭露;暴露
(40) 又如:发奸(揭发坏人坏事);发潜(揭发潜伏的坏人坏事);发举(揭发,检举)
(41) 点燃;燃烧起来 褺
同时发火。——《资治通鉴》
(42) 又如:发爨(烧火做饭);发薪(点燃柴草)
(43) 疾病发作 。如:发脾寒(患疟疾病);发痧(患中暑或霍乱等急性病)
(44) 制作;拟定 。如:发天葩(比喻制作新奇的文章)
(45) 歌唱;表演;演奏 。如:发调(发出曲调);发猛(高亢清扬的乐声);发梁(歌声绕梁不绝)
(46) 感到 。如:发虚(饿得发慌);发软;发晕
(47) 行动 。如:发止(行止;进退);发乔(做出滑稽可笑的动作)
(48) 发源;发端 。如:发轸(比喻事物的起始、开端);发岁(一年起始)
(49) 发性,使性子 。如:发业(发怒;作孽);发村(撒野;发脾气);发野(撒野;蛮不讲理)
(50) 流露感情 。如:发中(发自内心)
(51) 通“拨(
)”。除去;错乱居干之道,菑栗不迤,则弓不发。——《周礼·考工记·弓人》
毋逝我梁,毋发我笱。——《诗·邶风·谷风》
(52) 通“法”。效法,遵守
法者不可不恒也,存亡治乱所从出,圣君所以为天下大仪也,君臣上下贵贱皆发焉。——《管子·任法》
〈量>
(1) 在小武器打靶比赛中每个射手规定的发射次数 。如:一次20发
(2) 计算子弹、炮弹的单位。如:一发炮弹
(3) 另见
fà
名词
(1) 头发,人头上的毛 ?
巽为寡发。——《易·说卦》
其华在发。——《素问·大节藏象论》
穷发之下。——《庄子·逍遥游》
束发而就大学。——《大戴礼记·保傅》
结发成夫妻。——《苏武古诗》。注:“结发始成人也。谓男年二十,女年十五,时取笄冠为义也。”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宋· 范仲淹《渔家傲》
(2) 又如:理发;脱发;怒发冲冠(形容怒极)
(3) 草木
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庄子》
山以草木为发。——《地理书》
(4) 通“旆(
)”。古代旐末形如燕尾的垂旒;旗帜的通称武王载发,有虔秉钺;如火烈烈,则莫我敢遏。——《荀子·议兵》
(5) 另见
fèi
动词
(1) 通“废”。崩坏;停止
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老子》
君夜发不可以朝。——《晏子春秋》
景公饮酒,酲,三日而后发。
(2) 又如:发药(停止用药)
(3) 另见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数词
(1) (指事。“一”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数词。大写作“壹”。最小的正整数。常用以表示人或事、物的最少数量)
(2) 同本义
一,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说文》
一也者,万物之本也。——《淮南子·诠言》
抱一而天下试。——《老子》
故一人有事于四方。——《书·君奭》。传:“天子也。”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汉·贾谊《过秦论》
一夫夜呼,乱者四应。(公元九二年六月,李存莇妻刘皇后听信宦官诬告,杀死大臣郭崇韬,时谣言纷起,人心惶惶。屯驻在贝州(现河北省清河县)的军人皇甫晖勾结党羽作乱,拥立指挥使赵在礼为帅,攻入邺都(现河南省安阳市)。邢州(现河北省邢台市)、沧州驻军相继作乱。)——宋·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3) 又如:一境(一个地方);一丝(一根蚕丝);一碗水往平处端(办事公正不偏袒);一拳正打在心窝(一下说到要害处);一人做一人当(敢做就敢于承认,绝不连累别人);一客不烦二主(托一人能办的事,就不再打扰第二个人);一动不如一静(动不如静好);一言抄百语(总而言之);一缘一会(天缘凑合);一路功名(仕途顺利,官运亨通);一盘一盒(礼物);一清如水(静悄悄地没有人影);一毫不爽(一点不差);一息恹恹(疾病缠身,气息微弱)
(4) 序数的第一位
一战而举鄢、郢。(第一仗就攻下了楚国的重要城市鄢、郢。一战,第一战。指楚顷襄王二十年即公元前279年,秦将白起攻下楚国的鄢、郢二都的战争。举,攻下。鄢,地名,在今湖北省宜城县境。郢,地名,在今湖北省江陵县境。)——《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5) 又如:一紧二慢三罢休(指先紧后慢、最后不了了之的官场办事作风);一来二去(经过一段时间的周折);一品锅(一种里面杂放鸡鸭鱼肉、山珍海味的“砂锅”);一甲(科举殿试第一至第三名,赐进士及第);一更;一品(犹言一等;第一等);一等一(第一等中的第一名)
(6) 若干份中的一份或整数以外的零头
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左传》
(7) 又如:一脚(动物身体的四分之一,一条腿的部分);丈一、丈二;百一;一份(整体分为若干份的一部分);一杆子(方言。犹言一部分);一得(得到一件或一个);一端(指物件的一头)
(8) 表示动作一次或短暂
一至楚。——《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初一交战。——《资治通鉴》
抚尺一下。——《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9) 又如:一拿一个着(一下子就拿住);一气一个死(气得要命);一忽觉转(一觉醒来);一时半霎(指时间极短);一个眼闪(一会儿工夫);一之为甚(一次已经过分了。用来劝人不要重犯错误)
(10) 某一个 。如:忽见一个从前方来;一天;一次;一夜(指某夜);一能(某一项专长或技能)
(11) 每;各 。如:一桌十人;一日三餐
(12) 另;又 。如:蝉一名知了
形容词
(1) 全;满
一肌一容(一:全部。指宫女的整个肌肤容貌)。——唐·杜牧《阿房宫赋》
传一乡。——宋·王安石《伤仲永》
洞庭一湖。——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长烟一空。
欢动一城。——明·高启《书博鸡者事》
通订一舟。——明·魏学《核舟记》
(2) 又如:一罟(全部;一点不留);一是(全赁);一凭(任凭;完全凭仗);一抹(全部);一听(听任);一划(一派);一床(全部);一力(竭力);一创(整个);一到处(到处;四处);一条提(全部;统统);一抹光(一律免除或不予追究);一到处(遍地里);一肩儿(所承担的全部责任)
(3) 相同;一样 。如:一个稿子(一模一样);一便价(一式的;一律的);一似(好像;似同);一同(相同;一样);一理(同一准则)
(4) 齐一;联合 。如:一缴过儿(一起);一搭儿(一答里。一起;一块儿);一合儿(一同;一起);一就(一并;一起);一心(同心;齐心);一堆(一起;一块);一淘(一道;一路);一派(一齐);一体(一起;一块)
(5) 统一
以一中外之心,以色觊觎之望。——《子谦全传》
六王毕,四海一。——杜牧《阿房宫赋》
(6) 又如:一正(统一法度政令);一匡(使得到匡正);一法(统一的法令);一是(犹言统一的标准);一量(统一度量);一统天下(统一全国)
(7) 专一
用心一世。——《荀子·劝学》
(8) 又如:一德无暇(一心一意,没有一点虚情假意);一心一计(一心一意)
(9) 纯一不杂 。如:一青(犹纯青);一抹黑(形容一团漆黑);一纯(心地纯一)
(10) 独 。如:一目(独眼);一取(独取);一眼(一只眼睛。特指独存一眼);一尊(独尊)
副词
(1) 都,一概
一匡天下。——《史记·货殖列传》
(2) 又如:一划(一律);一回(一概);一弄(一切;全体);一抹光(全都包括在内);一往(一概;一律);一括(犹言总括);一是(一概)
(3) 很;甚 。如:一无性天(非常虚伪);一力价(极力地);一撮儿(极其;百般)
(4) 始终 。如:一象(一像。一向;从来);一起(一向;向来);一行(一向;一直);一了(一直;从来);一往(犹一向)
(5) 一经
诚一开口。——《史记·魏公子列传》
俗之一改。——《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黄鹤一去不复返,——唐·崔颢《黄鹤楼》
禄山一出。——宋·苏轼《教战守》
一出门。——《聊斋志异·促织》
(6) 又如:一膺新命(一旦接受朝廷的任命);一觉(一旦);一头(一旦);一投(方言。一等到;一旦)
(7) 犹一一 。如:一略数(谓一一略举);一听(一一倾听)
名词
初次,第一次;开始 。如:一箭上垛(比喻旗开得胜,首次就达到目的);一生人(初次卖做奴婢的女子);一头里(原来;起先);一成(初次制成的);一回生(初见陌生);一见如旧(一见如故。初次相见意气相投,有如故交);一初(开始;起初);一征(初次征战);一听(初听)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沙头角腔] jit7 [客语拼音字汇] yid5 [海陆丰腔] rit7 [宝安腔] jit7 [客英字典] jit7 [台湾四县腔] jit7 [梅县腔] jit7 [东莞腔] jit7 [陆丰腔] jit7
◎ 潮州话:zêg8(chêk) ig4(ik)【揭阳】êg4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一 | 於悉 | 影 | 質A | 入聲 | 質 | 開口三等 | 眞A | 臻 | qjit/it | ʔĭĕt |
详细解释
fēn
动词
(1) (会意。从八,从刀。“八”就是分;从“刀”,是以刀剖物,使之分开的意思。本义:一分为二)
(2) 同本义。分开,分成,分出,与“合”相对
分,别也。——《说文》
死生分。——《礼记·月令》
然则何以分之?——《荀子·礼论》
以齐之分,奉之而不足。——《荀子·仲尼》
三首俱烂,不可识别。乃分其汤肉葬之。——晋· 干宝《搜神记》
江自湖口分一支为南江。——宋· 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
文官武将…分两行而入。——《三国演义》
(3) 又如:分合(分开与合并);分地(分割土地;分封土地);分间(分开,间隔);分灶(分家度日)
(4) 辨别,区分
五谷不分,孰为夫子!——《论语·微子》
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元· 关汉卿《窦娥冤》
(5) 又如:分绝(区别;分隔);分划(区分;划分);分殊(区分;区别);分年(区别年岁)
(6) 分给,分配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左传·庄公十年》
而官与吏剖分矣。——清· 方苞《狱中杂记》
(7) 又如:分与(分给);分茅裂土(古代天子分封诸侯时,按封地方向用白茅包土给予受封者)
(8) 离开;离别
执手分道去,各自还家门。——《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9) 又如:分袂(分手、离别);分北(分离);分首(离别);分违(分隔。离别)
(10) 分派,委派某人到某一岗位上去或担任某一职务 。如:分任务;分工作
(11) 分散
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孙子·谋攻》
(12) 又如:分损(分散,减少);分披(披散;分散)
(13) 把…隔开成两半
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清· 姚鼐《登泰山记》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郦道元《三峡》
(14) 又如:分界牌(分别阳间和阴间(生和死)的界标);分墨(中分墨线。相当于设计图的中心线)
(15) 排解,调和矛盾
天下未定,两虎安得私斗,今日朕分之矣。——《后汉书》
(16) 分担,共同承担
己乃分城而守。——清· 邵长蘅《阎典史传》
(17) 又如:分过(分担过失、过错);分谤(分担别人受到的诽谤)
名词
(1) 表示分数 。如:三分之一;五分之四
(2) 计数单位的十分之一 。如:分贝;三分成绩
(3) 节候名 。如:春分;秋分
量词
(1) 时间单位,等于1/60小时,或60秒
(2) 角度测量单位,等于1/60度或60秒
(3) 长度单位,寸的十分之一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明· 魏学洢《核舟记》
(4) 价值等于某货币单位百分之一的单位
(5) 用数字表示的质量等级(如牲口或黄油的等级);常以100分为最高等级,并根据某种规定的方案,对一些指定的重要特征(如形态、皮毛的情况、香味等)分配分数,总分恰为100分
副词
(1) 分头;分别
吾与足下分任之。——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分遣贝勒及它将略定东南郡县。——清· 邵长蘅《阎典史传》
(2) 又如:分置(分别设置);分统(分别统率);分掌(分管);分治(分别治理)
形容词
(1) 分出的(部分) 。如:分店;分号;分行;分卡(分站)
(2) 通“纷”。乱,杂
分其师众,人既迷芒,必其将亡,亡之道也。——《管子·势》
(3) 又如:分错(纷乱错杂)
(4) 另见
fèn
名词
(1) 所分之物,整体中的一部分
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城之灾也。——《孙子·谋攻》
(2) 又如:股分;部分;分资(共同送礼或办事情时每个人所分摊的钱);分例(按规定或习惯分发的每人一份的钱或物);分均(各分相等)
(3) 分际,合适的界限
两个正斗到分际。——《水浒传》
(4) 又如:分际(紧要关头;程度;地步;分毫);分直(分齐。犹分际)
(5) 成分。特定物质包含、提供或产生的量 。如:水分;盐分;养分;肥分
(6) 职分;本分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诸葛亮《出师表》
(7) 又如:本分;分守(职守);分事(职分);分素(职分确定)
(8) 原则;原理
况夫先王之道、仁义之统、诗书礼乐之分乎?——《荀子》
(9) 身分 。如:分上(本分之内;情面;有面子、能说情的人);分理(名分与事理);分限(本分);分势(地位权势)
(10) 资质
夫聪明者,英之分也,不得雄之胆则说不行;胆者,雄之分也,不得英之智则事不成。——《人物志》
(11) 缘分;命运;机遇 。如:分福(福分);分缘(缘分)
(12) 情分
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曹植《赠白马王彪》
(13) 又如:分好(情义,友谊)
动词
(1) 甘愿;满意
不分桃花红胜锦,生憎柳絮白于绵。——杜甫《送路六侍御入朝》
(2) 又如:分甘(甘愿)
(3) 意料;料想
自分已死久矣。——《汉书·苏武传》
(4) 又如:分定(命中注定)
(5) 另见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沙头角腔] fun1 fun5 [陆丰腔] fun6 fun1 [客英字典] fun1 fun5 [东莞腔] fun1 [梅县腔] fun1 fun5 bun1 [宝安腔] fun1 | fun3 | bun1 bin1 [客语拼音字汇] bin1 bun1 fun1 fun4 [台湾四县腔] fun1 fun5 bun1 [海陆丰腔] fun1 fun6 bun1
◎ 潮州话:hung1 hung7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分 | 府文 | 幫 | 文 | 平聲 | 文 | 合口三等 | 文 | 臻 | pyon/piun |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火,在人上”。本义:光芒,光亮)
(2) 同本义
光,明也。——《说文》
光,晃也,晃晃然也。亦言广也,所照广远也。——《释名·释天》
与日月兮齐光。——《楚辞·九歌·云中君》
能游冥冥者与日月同光。——《淮南子·俶真》
日月淑清而扬光。——《淮南子·本经》
国之光。——《易·观》
夜未央,庭燎之光。——《诗·小雅·庭燎》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史记·屈原列传》
光远而自他有耀者也。——《左传·庄公二十二年》
光明之耀也。——《国语·晋语》
容光必照焉。——《孟子》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有红光一缕起土桥,直射城西。——清· 邵长蘅《阎典史传》
(3) 又如:阳光;灯光;反光(反射的光线);色光(带颜色的光);晨光(清晨的太阳光);曙光(清晨的日光);光晃(光芒闪烁)
(4) 色泽;光彩
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蛾脸不舒,中袖无光。——唐· 李朝威《柳毅传》
(5) 又如:丝光;油光(光亮润泽);光色(光彩色泽);砑光
(6) 荣耀;昭著
邦家之光。——《诗·齐风·南山有台》
连我脸色都无光了。——《儒林外史》
士之处世,而望名誉之光,道德之行,难已。——唐· 韩愈《原毁》
(7) 又如:为国争光;沾光;光宠(光荣;增光);光国(为国争光);光天(光辉达于天下);光隆(光辉隆盛);光烂(光辉明亮);光晶(光辉);光赫(光辉显赫)
(8) 光阴,时光
始屏忧以愉思,乐兹情于寸光。——南朝宋· 鲍照《观漏赋》
(9) 又如:寸光(短暂的光阴);光阴荏苒(时光一天一天地逝去。荏苒:渐渐过去);光景如梭(光阴如梭。形容时间过得很快);光阴拈指(阳光在弹指间逝去。形容时间过得很快)
(10) 景色
上下天光,一碧万顷。——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11) 又如:风光;山光
(12) 恩慧;好处 。如:叨光;沾光;借光
(13) 特指日、月、星辰等天体 。如:光岳(天地。光:星辰。岳:河山)
(14) 称人来访的敬词
四位老先生,今日光顾小园,老夫有何德能?——明· 桑绍良《独乐园司马入桐》
形容词
(1) 光明,明亮
宝剑直千金,被服光且鲜。——三国蜀· 曹植《名都篇》
(2) 又如:光净(明亮洁净);光朗朗(光亮);光眼(大而有神的眼);光灯(明亮的灯火);光润(光亮润泽)
(3) 光滑
白沙青石光无泥。——唐· 杜甫《中丞严公雨垂寄见忆一绝奉答二绝》
(4) 又如:这种纸很光;磨光;光出律(光滑);光碌碌(光圆滚动的样子);光圆(光滑圆溜);光油油(光滑明亮)
(5) 裸露
光头圆脑作僧看。——宋· 郑清之《咏茄》
(6) 又如:光出溜(光秃);光塌塌(光秃秃的样子);光板板(平而裸露的)
(7) 空,净尽 。如:当光;赔光;输光;吃光;光鞑剌(方言。空荡荡;空旷无物)
(8) 通“广”(
)。广大,宽阔光被四表,格于上下。——《书·尧典》
昔武王克 商,光有天下。——《左传·昭公二十八年》
(9) 又如:地光(地域广大)
动词
(1) 照耀
惟公德明光于上下。——《书·洛诰》
(2) 又如:光烛(照耀)
(3) 增辉,发扬光大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诸葛亮《出师表》
(4) 又如:光宗耀祖;光国(为国争光);光德(显扬有德之人);光价(显扬其身价);光演(光大延续);光昌(显扬昌盛);光前(光大前人的功业)
副词
仅仅,单 。如:不光为我,也是为他;要为集体着想,不能光考虑个人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沙头角腔] gong1 [海陆丰腔] gong1 [梅县腔] gwong1 [东莞腔] gong1 [客语拼音字汇] gong1 guong1 [台湾四县腔] gong1 [客英字典] kwong1 [宝安腔] gong1 [陆丰腔] gong1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光 | 古黃 | 見 | 唐合 | 平聲 | 陽 | 合口一等 | 宕 | 唐 | kuɑŋ | kua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