曩哲
词语释义
先哲;古之哲人。
词语解释
先哲;古之哲人。
唐 杜甫 《八哀诗·故右仆射相国张公九龄》:“骨惊畏曩哲,鬒变负人境。” 明 王世贞 《<艺苑卮言>序》:“其於雌黄曩哲,槖钥后进,均之乎未暇也。” 清 江藩 《汉学师承记·汪中》:“博极羣书,文藻秀出,斯惟天至,非由人力,虽情符曩哲,未足多矜。”
引证解释
⒈ 先哲;古之哲人。
引唐杜甫《八哀诗·故右仆射相国张公九龄》:“骨惊畏曩哲,鬒变负人境。”
明王世贞《<艺苑卮言>序》:“其於雌黄曩哲,槖钥后进,均之乎未暇也。”
清江藩《汉学师承记·汪中》:“博极羣书,文藻秀出,斯惟天至,非由人力,虽情符曩哲,未足多矜。”
曩哲的网络释义
曩哲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形声。从日,襄声。本义:以往,过去) 同本义
曩,久也。——《尔雅》
曩者,尔心或开予。——《礼记·檀弓》
曩者,志人而已。——《左传·襄公二十四年》
曩而言戏乎。——《国语·晋语》
犹有曩之态也。——《楚辞·惜诵》
曩令樊郦绛灌。——《汉书·贾谊传》
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曩胡公按部。—— 清· 张廷玉《明史》
(2) 又如:曩日(往日,以前);曩分(旧日的情分);曩年(以前);曩时(昔时;往时;以前);曩贤(先贤);曩怀(昔日之情怀;以前的抱负);曩体(以前的体例、规模);曩古(古代,往古);曩列(旧时的同僚)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梅县腔] nong3 [宝安腔] long3 [客英字典] nong3 siong1 [海陆丰腔] nong3 siong1 [东莞腔] long2 [台湾四县腔] nong3 siong1 [客语拼音字汇] nong3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曩 | 奴朗 | 泥 | 唐開 | 上聲 | 養 | 開口一等 | 宕 | 唐 | nɑŋ | nangx/nank |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形声。从口,折声。本义:聪明,有智慧) 同本义
哲,知也。——《说文》。古文从三吉(嚞),字亦作喆。作悊
哲,智也。——《尔雅》
世有哲王。——《诗·大雅·下武》
哲夫成城,哲妇倾诚。——《诗·大雅·瞻卬》
敷求哲人。——《书·伊训》
或悊或谋。——《汉书·叙传》
知人则哲,能官人。——《书·皋陶谟》
(2) 又如:哲士(聪明智慧、见识超常的人);哲子(贤明的人);哲艾(指明达的老人);哲母(贤明的母亲);哲匠(指明达而富有才能的大臣);哲明(贤明的宰相、辅臣);哲夫(足智多谋的人);哲思(精深敏捷的思虑);哲妇(多谋虑的妇人);哲圣(才德超群的人)
名词
(1) 贤明的人;有智慧的人
尔庶邦君,越尔御事;爽邦由哲。——《书·大诰》
(2) 又如:先哲;哲人其萎(哲人萎,哲萎。为贤者病逝之典,今亦常用作慰唁之词)
(3) 哲学的简称 。如:文史哲
(4) 对别人的尊称、敬称 。如:哲兄(对兄长的尊称。后多用以称他人之兄,犹言令兄,贤兄);哲昆(对他人之兄的敬称);哲嗣(敬称他人之子)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zat7 zet7 [梅县腔] zhat7 [客语拼音字汇] zad5 [客英字典] zhet7 [宝安腔] zet7 [海陆丰腔] zhat7 [东莞腔] zet7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哲 | 陟列 | 知 | 薛B開 | 入聲 | 屑 | 開口三等 | 仙B | 山 | triet/tyet | ţĭɛ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