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蒸蒸

nuǎn zhēng zhēng [ nuan zheng zheng]
注音 ㄋㄨㄢˇ ㄓㄥ ㄓㄥ

词语释义

谓温热之气蒸腾。

词语解释

  1. 谓温热之气蒸腾。

    郭沫若 《塔·叶罗提之墓》:“他们都在战慄,在感着热的交流,在暖蒸蒸地发些微汗。”

引证解释

⒈ 谓温热之气蒸腾。

郭沫若《塔·叶罗提之墓》:“他们都在战慄,在感着热的交流,在暖蒸蒸地发些微汗。”

暖蒸蒸的网络释义

暖蒸蒸

  • 暖蒸蒸,菜品,原料有谓温热之气蒸腾。
  • 汉字详情

    nuǎn [nuan]
    部首: 429
    笔画: 13
    五笔: JEFC
    五行:
    吉凶:
    仓颉: ABME
    四角: 62047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形声。从日,爰( yuán)声。“煗”,从火,耎( ruǎn)声。本义:温度不冷也不热) 同本义

    煖,温也。——《说文》。字亦作煗、作暖。

    海多大风,冬煗。——《国语·鲁语上》

    孔席不煗。——《汉书·系传上》

    七十非帛不煖。——《礼记·王制》

    清暖寒热,不得不救。——《韩非子·有度》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王安石《元日》

    早莺争暖树。——唐·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狐裘不暖。——唐 ·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歌台暖响。——唐· 杜牧《阿房宫赋》

    春江水暖鸭先知。——宋·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2) 又如:暖谷(冬温的山谷);暖阳阳(形容温暖宜人);暖景(春暖时的景色);暖丝(形容温暖的感觉);暖煦(温暖);暖意(温暖的意味;温暖的情味);暖炉(冬日御寒取暖的火炉);暖霁(雨止天气和暖)

    动词

    (1) 使温暖

    到来日牵羊担酒,与叔父暖痛去。——李直夫《虎头牌》

    (2) 又如:暖心话(使人心里感到温暖的话);暖耳(保暖耳朵的器物);暖酒(温酒);把手暖一暖;兄弟情谊暖胸怀

    英文翻译

    warm, genial

    方言集汇

    ◎ 粤语:nyun5
    ◎ 客家话:[客语拼音字汇] non1 [海陆丰腔] non1 non3 nun2 [客英字典] non1 non3 [东莞腔] lon1 [梅县腔] non1 [沙头角腔] lon1 [陆丰腔] non1 [台湾四县腔] non1 non3 nun2 [宝安腔] lon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二十四緩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乃管上聲合口一等nuanx/nuaannuɑn
    zhēng [zheng]
    部首: 301
    笔画: 13
    五笔: ABIO
    五行:
    仓颉: TNEF
    四角: 44331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烝声。本义:麻秆)

    (2) 同本义

    蒸,析麻中干也。——《说文》。今俗谓之麻骨棓,古烛用之,故凡用麻干葭苇竹木为烛皆曰蒸。

    蒸,炬也。——《广雅》

    故云烛用蒸也。——《仪礼》疏

    (3) 细小的木柴

    共祭祀之薪蒸材木。——《周礼·委人》。注:“给炊及燎,粗者曰薪,细者曰蒸。”

    蒸间容蒸然者处下。——《管子·弟子职》。注:“细薪也。”

    以薪以蒸。——《诗·小雅》

    (4) 又如:蒸薪(木柴)

    (5) 以麻秸、竹木制成的火炬 。如:蒸烛(古指以麻秆、竹木等制成的火炬)

    (6) 中药炮制法之一 。将药物隔水蒸熟,以便于制剂。如茯苓、厚朴蒸后易于切片。或加酒拌蒸,如大黄、地黄经蒸制后,熟大黄的泻下减弱,熟地黄便成温性而滋肾补血

    动词

    (1) 假借为“烝”。气体上升

    蒸灵液以播云。——嵇康《琴赋》。注:“气上貌。”

    阴阳陶蒸。——张华《鹪鹩赋》。注:“气上山貌。”

    日气蒸云。——《广东军务记》

    (2) 又如:蒸樊(热气郁勃上升);蒸郁(湿气旺盛上升)

    (3) 同“烝”。古代祭祀时以牲之全体置于俎上

    冬祭曰蒸。——《尔雅》

    (4) 又如:蒸禋(祭祀)

    (5) 烧煮

    素汤米饭蒸卷馒头。——《西游记》

    (6) 又如:蒸粟(蒸熟的粟子是黄色的,因以蒸粟比喻黄色);蒸暑(闷热,暑热如蒸);蒸黎(蒸煮野菜)

    形容词

    (1) 同“烝”。众,多

    天生蒸民。——《孟子·告子上》

    立我蒸民。——《列子·仲尼》

    莘莘蒸徒。——左思《魏都赋》

    (2) 又如:蒸天价(满天地;通天地);蒸人(众人);蒸民(众民,人民);蒸庶(百姓,众民);蒸黎(民众)

    (3) 热 。如:蒸炎(形容气候闷热);蒸暑(形容盛暑天气闷热);蒸闷(闷热);蒸溽(湿热)

    (4) 兴盛的样子 。如:蒸蒸(兴盛的样子)

    英文翻译

    steam; evaporate

    方言集汇

    ◎ 粤语:zing1
    ◎ 客家话:[沙头角腔] zin1 [客英字典] zhin1 [台湾四县腔] tsiin1 [梅县腔] zhin1 [海陆丰腔] zhin1 [宝安腔] zin1 [东莞腔] zin1 [客语拼音字汇] zin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十六蒸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煑仍平聲開口三等cjing/tjongtɕĭəŋ
    zhēng [zheng]
    部首: 301
    笔画: 13
    五笔: ABIO
    五行:
    仓颉: TNEF
    四角: 44331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烝声。本义:麻秆)

    (2) 同本义

    蒸,析麻中干也。——《说文》。今俗谓之麻骨棓,古烛用之,故凡用麻干葭苇竹木为烛皆曰蒸。

    蒸,炬也。——《广雅》

    故云烛用蒸也。——《仪礼》疏

    (3) 细小的木柴

    共祭祀之薪蒸材木。——《周礼·委人》。注:“给炊及燎,粗者曰薪,细者曰蒸。”

    蒸间容蒸然者处下。——《管子·弟子职》。注:“细薪也。”

    以薪以蒸。——《诗·小雅》

    (4) 又如:蒸薪(木柴)

    (5) 以麻秸、竹木制成的火炬 。如:蒸烛(古指以麻秆、竹木等制成的火炬)

    (6) 中药炮制法之一 。将药物隔水蒸熟,以便于制剂。如茯苓、厚朴蒸后易于切片。或加酒拌蒸,如大黄、地黄经蒸制后,熟大黄的泻下减弱,熟地黄便成温性而滋肾补血

    动词

    (1) 假借为“烝”。气体上升

    蒸灵液以播云。——嵇康《琴赋》。注:“气上貌。”

    阴阳陶蒸。——张华《鹪鹩赋》。注:“气上山貌。”

    日气蒸云。——《广东军务记》

    (2) 又如:蒸樊(热气郁勃上升);蒸郁(湿气旺盛上升)

    (3) 同“烝”。古代祭祀时以牲之全体置于俎上

    冬祭曰蒸。——《尔雅》

    (4) 又如:蒸禋(祭祀)

    (5) 烧煮

    素汤米饭蒸卷馒头。——《西游记》

    (6) 又如:蒸粟(蒸熟的粟子是黄色的,因以蒸粟比喻黄色);蒸暑(闷热,暑热如蒸);蒸黎(蒸煮野菜)

    形容词

    (1) 同“烝”。众,多

    天生蒸民。——《孟子·告子上》

    立我蒸民。——《列子·仲尼》

    莘莘蒸徒。——左思《魏都赋》

    (2) 又如:蒸天价(满天地;通天地);蒸人(众人);蒸民(众民,人民);蒸庶(百姓,众民);蒸黎(民众)

    (3) 热 。如:蒸炎(形容气候闷热);蒸暑(形容盛暑天气闷热);蒸闷(闷热);蒸溽(湿热)

    (4) 兴盛的样子 。如:蒸蒸(兴盛的样子)

    英文翻译

    steam; evaporate

    方言集汇

    ◎ 粤语:zing1
    ◎ 客家话:[沙头角腔] zin1 [客英字典] zhin1 [台湾四县腔] tsiin1 [梅县腔] zhin1 [海陆丰腔] zhin1 [宝安腔] zin1 [东莞腔] zin1 [客语拼音字汇] zin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十六蒸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煑仍平聲開口三等cjing/tjongtɕĭə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