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絺

shǔ chī [ shu chi]
注音 ㄕㄨˇ ㄔ

词语释义

暑天穿的细葛布衣。

词语解释

  1. 暑天穿的细葛布衣。

    唐 王周 《蚋子赋》:“伺暑絺之漏露,啐丰肌而睥睨。” 宋 宋祁 《宋景文公笔记·杂说》:“夫生民晨作夜寝,早起晡食,寒絮暑絺,常忽而不为之节,何哉?然则摄生不可不知也。”

引证解释

⒈ 暑天穿的细葛布衣。

唐王周《蚋子赋》:“伺暑絺之漏露,啐丰肌而睥睨。”
宋宋祁《宋景文公笔记·杂说》:“夫生民晨作夜寝,早起晡食,寒絮暑絺,常忽而不为之节,何哉?然则摄生不可不知也。”

暑絺的网络释义

暑絺

  • 暑絺是汉语词汇,读音为shǔ chī ,意思是暑天穿的细葛布衣。
  • 汉字详情

    shǔ [shu]
    部首: 429
    笔画: 12
    五笔: JFTJ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多用男性
    仓颉: AJKA
    四角: 60604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形声。从日,者声。本义:炎热) 同本义

    暑,热也。——《说文》。暑近湿如蒸,热近燥如烘,

    一寒一暑。——《易·系辞》

    六月徂暑。——《诗·小雅·四月》

    土润溽暑。——《礼记·月令》

    寒暑燥湿风火。——《《素问·天玄纪大论》

    冬日则寒冻,夏日则暑伤。——《韩非子·人间训》

    乌兽稀毛,其性能暑。——晁错《言守边备塞疏》

    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轻霜露而狎风雨,是故寒暑不能为之毒。——宋· 苏轼《教战守》

    (2) 又如:暑溽(夏天闷热的气候);暑岁(炎热干旱的年岁);暑夏(炎热的夏季);暑寒(天气炎热与寒冷);暑湿(炎热潮湿)

    名词

    (1) 炎热的日子

    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易·系辞下》

    寒暑不兼时而至。——《韩非子·显学》

    (2) 夏季

    寒暑易节,始一返焉。——《列子·汤问》

    杭有卖果者,善藏柑,涉寒暑不溃。—— 明· 刘基《卖柑者言》

    (3) 又如:暑月(夏月);暑雨(夏季的雨);暑伏(夏季中的伏时。是一年之中最热的时期);暑雨祁寒(夏大雨,冬大寒);暑夜(炎夏之夜)

    英文翻译

    hot

    方言集汇

    ◎ 粤语:syu2
    ◎ 客家话:[梅县腔] chu3 shu3 [沙头角腔] cu3 [客英字典] chu3 shu3 [海陆丰腔] chu3 shu3 [客语拼音字汇] cu3 [宝安腔] cu3 [台湾四县腔] cu3 su3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八語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罗马字
    舒吕上聲開口三等sjox/sjvv
    chī,zhǐ [chi,zhi]
    部首: 628
    笔画: 13
    五笔: XQDH
    五行:
    仓颉: VFKKB
    四角: 24927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糸( ),希声。本义:细葛布)

    (2) 同本义

    絺,细葛也。——《说文》

    葛之精者曰絺。——《小尔雅》

    厥贡盐絺。——《书·禹贡》

    幂用锡若絺。——《仪礼·大射仪》

    袗絺络不入公门。——《礼记·曲礼》

    (3) 又如:絺衣(细葛布衣);絺素(细白葛布);絺葛(葛布);絺纩(葛布与丝绵)。也指细葛布的衣服。如:絺服(葛布制的衣服);絺冕(祭社稷五祀时所穿的礼服)

    (4) 古邑名。春秋时周地。在今河南省沁阳县西南

    英文翻译

    fine linen; fine hemp fiber

    方言集汇

    ◎ 粤语:ci1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hi1 [梅县腔] hi1 [海陆丰腔] hi1 [客英字典] hi1
    ◎ 潮州话:hi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六脂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丑飢脂B開平聲開口三等脂Bthrii/thyţʰ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