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疟

shǔ nüè [shu nüe]
繁体 暑瘧
注音 ㄕㄨˇ ㄋㄩㄝˋ

词语释义

疟疾的一种。

词语解释

  1. 疟疾的一种。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二:“丙子九月,余患暑疟。”

引证解释

⒈ 疟疾的一种。

清袁枚《随园诗话》卷二:“丙子九月,余患暑疟。”

暑疟的网络释义

暑疟

  • 因暑邪内郁,再感秋凉之气而诱发的一种疟疾。临床表现有恶寒壮热、无汗、烦渴引饮、脉弦数或洪数,或着衣则烦、去衣则冷,待大汗出后则热退等。
  • 汉字详情

    shǔ [shu]
    部首: 429
    笔画: 12
    五笔: JFTJ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多用男性
    仓颉: AJKA
    四角: 60604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形声。从日,者声。本义:炎热) 同本义

    暑,热也。——《说文》。暑近湿如蒸,热近燥如烘,

    一寒一暑。——《易·系辞》

    六月徂暑。——《诗·小雅·四月》

    土润溽暑。——《礼记·月令》

    寒暑燥湿风火。——《《素问·天玄纪大论》

    冬日则寒冻,夏日则暑伤。——《韩非子·人间训》

    乌兽稀毛,其性能暑。——晁错《言守边备塞疏》

    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轻霜露而狎风雨,是故寒暑不能为之毒。——宋· 苏轼《教战守》

    (2) 又如:暑溽(夏天闷热的气候);暑岁(炎热干旱的年岁);暑夏(炎热的夏季);暑寒(天气炎热与寒冷);暑湿(炎热潮湿)

    名词

    (1) 炎热的日子

    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易·系辞下》

    寒暑不兼时而至。——《韩非子·显学》

    (2) 夏季

    寒暑易节,始一返焉。——《列子·汤问》

    杭有卖果者,善藏柑,涉寒暑不溃。—— 明· 刘基《卖柑者言》

    (3) 又如:暑月(夏月);暑雨(夏季的雨);暑伏(夏季中的伏时。是一年之中最热的时期);暑雨祁寒(夏大雨,冬大寒);暑夜(炎夏之夜)

    英文翻译

    hot

    方言集汇

    ◎ 粤语:syu2
    ◎ 客家话:[梅县腔] chu3 shu3 [沙头角腔] cu3 [客英字典] chu3 shu3 [海陆丰腔] chu3 shu3 [客语拼音字汇] cu3 [宝安腔] cu3 [台湾四县腔] cu3 su3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八語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罗马字
    舒吕上聲開口三等sjox/sjvv
    nüè,yào [nüe,yao]
    部首: 513
    笔画: 8
    五笔: UAGD
    五行:
    仓颉: KSM
    四角: 00114

    详细解释

    nüè

    名词

    (1) (形声。从疒( chuáng),虐声。本义:病名,即疟疾)

    (2) 同本义

    疟者,风寒之气不常也。——《素问·疟论》

    许悼公疟。——《左传·昭公十九年》

    疟,寒热休作。——《说文》

    疟,酷虐也。凡疾或寒或热耳,而此疾先寒后热两疾,似酷虐者也。——《释名、释疾病》

    狂诵新诗驱疟鬼。——陆游《寓叹》

    (3) 又如:疟病(疟疾);疟患(疟病的祸患);疟寒(疟病);疟疠(疟疾;疟疫)

    (4) 通“虐”。残暴;灾害

    静作相养,德疟相成。——《马王堆汉墓帛书》

    动词

    (1) 受虐待 。如:疟害(残害)

    (2) 另见 yào

    yào

    (2) ——义同“疟”( nüè),只用于“疟子”( yàozi)

    (3) 另见 nüè

    英文翻译

    intermittent fever; malaria

    方言集汇

    ◎ 粤语:joek6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