晻忽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亦作“ 晻曶 ”。迅速,突然。
《隶释·汉敦煌长史武班碑》:“昊天上帝,降兹鞠凶,晻忽徂逝。”《隶释·汉平舆令薛君碑》:“旻天不弔……晻曶薨徂。”
引证解释
⒈ 亦作“晻曶”。迅速,突然。
引《隶释·汉敦煌长史武班碑》:“昊天上帝,降兹鞠凶,晻忽徂逝。”
《隶释·汉平舆令薛君碑》:“旻天不弔……晻曶薨徂。”
晻忽的网络释义
晻忽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ǎn
形容词
(1) 阴暗
唵,不明也。从日,奄声。与暗意义略同。——《说文》
日光晻。——《汉书·五行志》
三光晻昧。——《汉书·元帝纪》
是奸人将以盗名于晻世者也,险莫大焉。——《荀子·不苟》
(2) 又如:晻霭(昏暗的云气);晻晻(昏暗的样子)
(3) 隆盛的样子 。如:晻暧(隆盛的样子);晻郁(隆盛的样子)
(4) 另见
其它字义
àn
(1) 同“暗”
(2) 另见
其它字义
(1) 同“暗”
(2) 另见
yǎn
形容词
(1) (形声。从日,奄声。本义:阴暗不明)
(2) 同本义
晻,晻晻,日无光。——《广韵》
晻,不明也。——《说文》
日光晻。——《汉书·五行志》
三光晻昧。——《汉书·元帝纪》
光耀晻而不彰。——《汉书·韦元成传》。注:“晻,盖云气之貌。”
日晻晻其将暮。——班彪《北征赋》
(3) 又如:晻暮(日暮昏暗)
(4) 迅速;突然 。如:晻冉(迅速消逝);晻忽(迅速,突然)
(5) 另见
形容词
(1) (形声。从日,奄声。本义:阴暗不明)
(2) 同本义
晻,晻晻,日无光。——《广韵》
晻,不明也。——《说文》
日光晻。——《汉书·五行志》
三光晻昧。——《汉书·元帝纪》
光耀晻而不彰。——《汉书·韦元成传》。注:“晻,盖云气之貌。”
日晻晻其将暮。——班彪《北征赋》
(3) 又如:晻暮(日暮昏暗)
(4) 迅速;突然 。如:晻冉(迅速消逝);晻忽(迅速,突然)
(5) 另见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晻 | 烏感 | 影 | 覃 | 上聲 | 感 | 開口一等 | 咸 | 覃 | ʔɒm | qomx/oom |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心,勿声。本义:不重视;忽略)
(2) 同本义
忽,忘也。——《说文》
忽,轻也。——《广雅·释诂三》
奈何而忽。——《汉书·食货志》
忽于小过。——《汉书·王嘉传》
忽于道德。——《汉书·东平思王宇传》
不可忽也。——《聊斋志异·促织》
(3) 又如:疏忽;忽忘(忘记);忽易(忽略,忽视);忽睨(傲视);忽怠(轻慢);忽慢(轻慢);忽薄(轻视)
(4) 好像 。如:忽似(恍若,好像);忽若(恍若,好像);忽怳(似有似无)
副词
(1) 忽然;突然
忽逢桃花林。——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路转溪头忽见。——宋· 辛弃疾《西江月》诗
忽闻客大呼。——明· 魏禧《大铁椎传》
忽一人大呼。——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2) 又如:忽冷忽热;忽明忽暗;忽漫(忽而,偶然);忽剌巴(忽然);忽儿(突然,忽然);忽流(忽然)
形容词
(1) 急速
其亡也忽焉。——《左传·庄公十一年》
忽反顾以游目兮。——《楚辞·离骚》
(2) 又如:忽眨(眼睛不停地开闭);忽焉(快速的样子);忽溜(转动的样子);忽腾腾(快迅奔腾的样子);忽骤(犹急速)
(3) 渺茫;辽远;恍忽
忽乎吾将行兮。——《楚辞·屈原·涉江》
名词
(1) 中国古代的长度和重量单位,1忽等于1/1000分,即等于1/3000厘米或1/20000克
(2) 姓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fut7 [客英字典] fut7 [沙头角腔] fut7 [梅县腔] fut7 [东莞腔] fut7 [客语拼音字汇] fud5 [陆丰腔] fut7 [台湾四县腔] fut7 [宝安腔] fut7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忽 | 呼骨 | 曉 | 沒 | 入聲 | 月 | 合口一等 | 臻 | 魂 | xuət | huot/xuo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