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识阶级

zhì shí jiē jí [ zhi shi jie ji]
繁体 智識階級
注音 ㄓˋ ㄕˊ ㄐ一ㄝ ㄐ一ˊ

词语释义

指知识分子阶层。

词语解释

  1. 指知识分子阶层。

    孙中山 《中国现状及国民党改组问题》:“ 俄 之反革命派,为官僚与智识阶级。” 瞿秋白 《饿乡纪程》八:“劳工神圣,理想的天国,不在于智识阶级的笔下,而在于劳工阶级实际生活上的精进。” 鲁迅 《<花边文学>序言》:“一直到了今年下半年,这才看见了新闻记者的‘保护正当舆论’的请愿和智识阶级的言论自由的要求。”

引证解释

⒈ 指知识分子阶层。

孙中山《中国现状及国民党改组问题》:“俄之反革命派,为官僚与智识阶级。”
瞿秋白《饿乡纪程》八:“劳工神圣,理想的天国,不在于智识阶级的笔下,而在于劳工阶级实际生活上的精进。”
鲁迅《<花边文学>序言》:“一直到了今年下半年,这才看见了新闻记者的‘保护正当舆论’的请愿和智识阶级的言论自由的要求。”

智识阶级的网络释义

智识阶级

  • 智识阶级特指那些中国文化上层行使“领导权”(文化霸权),又通过文化霸权进行文化垄断的行为,这被鲁迅先生唤做智识阶级。
  • 智识阶级造句

    然以当时民智之闭塞,士风之委靡,号称智识阶级者,下焉者日治帖括,上焉者鹜于训诂词章。
    当举子士人的时代过去之后,后起的“智识阶级”出自学校,已属另外一类。
    在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中,学衡派强调智识阶级的重要作用。
    胡适是一个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一个现代化派,比较倾向于从国家的立场或智识阶级的立场来看这个社会,一点一滴地进步就好了。
    晚明的智识阶级最会拌嘴,那时讲“良知”正是最时髦的名词,有人说良知即“赤子之心”,有人说良知像一张白纸,于是发生“良知赤白问题”。
    瞿秋白斥之为“智识阶级式的武断的头脑”。

    汉字详情

    zhì [zhi]
    部首: 429
    笔画: 12
    五笔: TDKJ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ORA
    四角: 86600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会意兼形声。从日,从知,知亦声。“知”的后起字。本义:聪明,智力强) 同本义

    然后智生于忧患。——《荀子》引《孟子》

    甚智其子。——《韩非子·说难》

    不可谓智。——《墨子·公输》

    智术浅短。——《三国志·诸葛亮传》

    少年智则国智。——清·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2) 又如:智赛隋何,机强陆贾(二人均为汉、楚时代智囊人物。意为聪明经顶,灵活异常);智数(才智;见识)

    名词

    (1) 智慧,智谋

    智,烛也。——《法言·脩身》

    智,性也。——《韩非子·显学》

    智者,心之府也。——《淮南子·俶真》

    四时能变谓之智。——《管子》

    凡人之智,能见已然,不能见将然。——贾谊《治安策》

    (2) 又如:智着(智慧;知识);才智(智慧和才能);智刃(智慧之刃)

    (3) 计谋;策略

    道德上通而智故消灭也。——《淮南子·览冥》。注:“智故,巧诈也。”

    (4) 又如:智计(计谋;智谋);智术(指君主通晓控制和使用臣下的策略、手段);智量(计策,计谋);智算(谋划,计算);智虑(智谋;谋划)

    (5) 知识

    所以知之在人者谓之知。知有所合谓之智。——《荀子》

    (6) 智士。有智慧的人

    语曰:“仁不轻绝,智不轻怨。”——《战国策》

    (7) 又如:智地(智士集中之地)

    (8) 春秋时晋国地名 ,在今山西省永济县北

    (9) 姓

    动词

    通“知”( zhī)。知道,认识

    狗犬不智其名也。——《墨子·经说下》

    而不智也。——《墨子·号令》

    得此六者而君父不智也。——《管子·法法》。王念孙云:“智与知同。”

    英文翻译

    wisdom, knowledge, intelligence

    方言集汇

    ◎ 粤语:zi3
    ◎ 客家话:[客语拼音字汇] zi4 [海陆丰腔] zhi5 [客英字典] zhi5 [宝安腔] zi5 [梅县腔] tje5 [陆丰腔] zhi5 [台湾四县腔] zih5 [东莞腔] zi5
    ◎ 潮州话:di3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五寘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知義支B開去聲開口三等支Btrieh/tyehţĭe
    shí,zhì [shi,zhi]
    部首: 226
    笔画: 7
    五笔: YKWY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IVRC
    四角: 36780

    详细解释

    shí

    动词

    (1) (形声。从言。戠( zhí)声。善于言谈,表示有知识,故从言。本义:知道;懂得)

    (2) 同本义

    識,知也。——《说文》

    君子是识。——《诗·大雅·瞻卬》。笺:“知也。”

    壹宥曰不识。——《周礼·司刺》

    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陶潜《桃花源诗》

    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孙子·谋攻》

    不识有诸?——《孟子·梁惠王上》

    苟有险,余必下推车,子岂识之?——《左传·成公二年》

    使汝不识诗书,或未必艰贞若是。——清· 袁枚《祭妹文》

    (3) 又如:识味(知味);识空便(知趣;识相);识道(知圣道);识义(知义理)

    (4) 认识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孟子·告子上》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 王安石《伤仲永》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回乡偶书》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唐· 高适《别董大》

    (5) 又如:识路(认识道路);相识(彼此认识);识丁(认识字);识认(认识)

    (6) 赏识

    林识拔同郡 王经于民户之中,卒为民士。—— 陈寿《三国志》

    (7) 又如:识鉴(赏识鉴别);识举(赏识并举用);识遇(赏识知遇)

    (8) 感觉;识别;辨别

    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迎。——《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乐府诗集·陌上桑》

    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9) 又如:识宝太师(受贿的贪官);识主(识货的买主);识真(识别真相);识理(辨认和理解)

    名词

    (1) 见识;知识

    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 苏轼《贾谊论》

    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清· 刘开《问说》

    识者固知元政紊驰而变兴自下之渐矣。——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2) 又如:常识;才识(才能和见识);胆识;才益多者其识远;识略(见识与谋略);识面(世面);识野(个人一瞬间在内心中意识所及的范围或所能觉知之意念的范围);识断(具有见识,并能判断);识远(见识远大)

    (3) 佛教用语。思维、认识、判断等精神活动的主体 。如:识神(心识,心灵)

    (4) 相知的朋友

    异乡无旧识,车马到门稀。——唐· 刘禹锡《元日感怀》

    (5) 思想或意识

    阮公虽沦迹,识密鉴亦洞。—— 颜延年《五君咏》

    (6) 又如:识想(思想;意念)

    (7) 姓

    副词

    (1) 通“适”。刚才

    识见不谷而趋。(刚才看见我却很快躲开了。)——《左传·成公十六年》

    (2) 另见 zhì

    zhì

    名词

    (1) 旗帜。后作“帜”

    京师闻青徐贼众数十万人,讫无文号旌旗表识,咸怪异之。——《汉书·王莽传下》

    (2) 古代钟鼎上凸出的文字

    广西土中铜鼓…周围款识,其圆纹为古钱,其方文如织簟。——《岭外代答》

    (3) 通“帜”。标记

    以龙熊鸟雀为识。——《宝刀赋序》

    (4) 又如:标识(标志)

    动词

    (1) 加上标记。后作“志”

    识以柳枝,命本部涉济。——《金史》

    (2) 又如:识别(加上标记使有区别)

    (3) 通“志”。记住

    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礼记·檀弓下》

    默而识之。——《论语·述而》

    文镂无款哀。——《史记·孝武纪》

    以计识其人众畜牧。——《汉书·匈奴传上》。师古曰:“识亦记也。”

    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论语·子张》

    (4) 又如:识念(记忆);博闻强识

    (5) 另见 shí

    英文翻译

    recognize, understand, know

    方言集汇

    ◎ 粤语:sik1

    宋本广韵

    jiē [jie]
    部首: 212
    笔画: 6
    五笔: BWJH
    五行:
    吉凶:
    仓颉: NLOLL
    四角: 78220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阜( ),表示与地形地势的高低上下有关,皆声。本义:台阶)

    (2) 同本义

    阶,陛也。字亦作堦。——《说文》

    御史奏鸡鸣于阶下。——《尚书·大传》

    浮堦乘虚。——何晏《景福殿赋》

    三揖至于阶。——《荀子·乐论》

    苔痕上阶绿。——唐· 刘禹锡《陋室铭》

    庭阶寂寂。——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匍匐阶下。——明· 宗臣《报刘一丈书》

    (3) 又如:阶廊(台阶和走廊);阶檐(台阶与屋檐);阶陛(宫殿的台阶);阶除(台阶);阶墀(宫殿台阶)

    (4) 梯子

    捐阶。——《孟子》。注:“梯也。”

    欲释阶而登天兮。——《楚辞·九章·惜诵》

    (5) 又如:阶梯

    (6) 官阶,官方的衔头

    但以无阶朝廷。——《汉书·匡衡传》

    文阶二十八阶,武阶二十一阶。——《新唐书·百官志》

    (7) 又如:阶衔(官位;官衔);阶次(官位的等级);阶品(官吏的等级品位);阶封(官阶与封号)

    (8) 缘由,途径

    夫婚姻,祸福之阶也。——《国语·周语中》

    (9) 又如:阶祸(引致祸患,祸患的缘由)

    (10) 凭借

    汉亡尺土之阶…五载而成帝业。——《汉书·异姓诸侯王表》

    (11) 又如:阶缘(凭藉,攀附)

    英文翻译

    stairs, steps; rank, degree

    方言集汇

    ◎ 粤语:gaai1
    ◎ 潮州话:gai1 goi1

    宋本广韵

    [ji]
    部首: 332
    笔画: 6
    五笔: XEYY
    五行:
    吉凶:
    仓颉: VMNHE
    四角: 27147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糸( ),表示与线丝有关,及声。本义:丝的次第)

    (2) 同本义

    级,丝次弟也。——《说文》。段玉裁注:“本谓丝之次弟,故其字从系。引申为凡次弟之称。”

    (3) 引申为等级,特指官阶爵位的品级

    级,等也。——《广雅》

    拾级聚足。——《礼记·曲礼》。注:“等也。”

    级,阶次也。——《声类》

    以别贵贱等级之度。——《礼记·月令》

    百姓内粟千石,拜爵一级。——《史记·秦始皇本纪》

    (4) 又如:超级(超过一般等级的);震级(地震等级);晋级(升到较高的等级);级差(等级之间的差距)

    (5) 石阶

    乃领宾者延之而上,分级而立。——《吕氏春秋》

    澄源寻视其侧,得级。——《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其级七千有余。——清· 姚鼐《登泰山记》

    (6) 又如:石级

    (7) 形容词或副词用于比较中的一种形式或一组形式,以表示数量、质量或关系的特定强度或标准 。如:比较级;最高级

    (8) 年级。如:同级生;留级;升级

    量词

    (1) 上或下石阶或楼梯时放脚的踏脚处 。如:十几级台阶

    (2) 一系列层中的一层 。如:成斜坡的花园,一级一级陡峭地向水边倾斜;多级火箭

    (3) 秦制,战争中斩敌首一,赐爵一级,称为首级。后以“级”为所斩之首的量词

    凡斩首七千六百级。——《汉书·赵充国传》

    (4) 又如:斩级万余

    英文翻译

    level, rank, class; grade

    方言集汇

    ◎ 粤语:kap1

    宋本广韵

    智识阶级的同拼音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