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及

pǔ jí [ pu ji]
注音 ㄆㄨˇ ㄐ一ˊ
词性 形容词

词语释义

普及 pǔjí

(1) 普遍传播

普及教育
diffuse;spread

(2) 普遍推广

普及学术成果
popularize;disseminate

词语解释

  1. 普遍传播;普遍推广。

    《大悲咒·甘露门》:“愿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 曹亚伯 《武昌革命真史·黄花岗之役》:“而内地革命风潮,亦已普及,军心民心,皆同归向。” 夏曾佑 《小说原理》:“如《元人百种曲》、 汲古阁 所刊《六十种曲》之类,此种专为演剧而设,然犹病其文理太深,不能普及。” 阿英 《民元以前的中国年画发展概貌》:“所以能得到这样发展,正说明年画到了这个时期,才普及到民间,才有了群众基础。” 吴晗 《学习集·历史剧是艺术,但是和历史有关》:“从观众方面来说,历史剧是起了普及历史知识的作用。”

引证解释

⒈ 普遍传播;普遍推广。

《大悲咒·甘露门》:“愿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
曹亚伯《武昌革命真史·黄花岗之役》:“而内地革命风潮,亦已普及,军心民心,皆同归向。”
夏曾佑《小说原理》:“如《元人百种曲》、 汲古阁所刊《六十种曲》之类,此种专为演剧而设,然犹病其文理太深,不能普及。”
阿英《民元以前的中国年画发展概貌》:“所以能得到这样发展,正说明年画到了这个时期,才普及到民间,才有了群众基础。”
吴晗《学习集·历史剧是艺术,但是和历史有关》:“从观众方面来说,历史剧是起了普及历史知识的作用。”

普及的国语词典

遍布,遍及于一般。

如:「教育普及」。

普及的网络释义

普及

  • 普及,指遍布,遍及於一般。见《大悲咒·甘露门》:“愿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
  • 普及的翻译

    英语: to spread extensively, to generalize, widespread, popular, universal, ubiquitous, pervasive
    德语: Allgemeinbildung (S)​, Popularität (S)​, populär (Adj)​
    法语: généraliser, diffuser

    普及造句

    现在电话普及了,新年里我们用电话拜年。
    为了我国更加繁荣昌盛,我们要大力宣传普及小学教育,做到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我们要普及教育,扫除文盲。
    大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素质。
    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是一项十分紧迫的工作。
    为了普及法律知识,这本法制教材应当人生在勤。
    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是发展我国教育事业的当务之急。
    我们要努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提高全民的文化程度。
    在普及教育的同时还要扫除青壮年文盲。
    文艺既要普及,又要提高,群众熟悉的是"下里巴人",但他们也需要"阳春白雪"。
    虽然同是中国人,各地区的方言却千差万别,很难互相沟通。必须普及普通话,达到用语言交流的目的。
    国家将在适当的时候普及高中义务教育。
    中国已普及了九年制义务教育。
    文艺要在普及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因为群众不仅需要“下里巴人”,也需要“阳春白雪”。
    开展体育运动,首先要做好普及工作,同时还要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
    随着互联网的推广和普及,电子商务发展得如火如荼。
    毛主席号召革命文艺工作者要处理好普及和提高的关系,不能只搞"阳春白雪",不搞"下里巴人"。
    现代教育如此普及,还有目不识丁的人吗?
    在我国,农村合作医疗已经很普及了。
    现代教育如此普及,还有目不识丁纺人吗?

    汉字详情

    [pu]
    部首: 429
    笔画: 12
    五笔: UOGJ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TCA
    四角: 80601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会意兼形声。小篆字形,从日,从并。“并”亦可以看作声。“普”是二人并排站着。本义:日无光)

    (2) 同本义

    普,日无色也。——《说文》。徐锴注:“日无光,则近远皆同。”

    (3) 遍,普遍;全面

    普天之下。——《孟子·万章下》

    广矣普矣。——《文选·宋评论·高唐赋》

    天丽且弥,地普而深。——《汉书·扬雄传下》

    普施明法。——《史记·秦始皇本纪》

    普天一统,于是定矣。——《三国志·吴主传》

    (4) 又如:普席(全席);普及本(即普及版);普天(遍天下);普加(普遍赐与;普遍施与);普存(普遍富足);普讯(遍及;普遍);普施(普遍施与);普恩(普施的恩泽)

    (5) 广大

    圣人之德,若天之高,若地之普。——《墨子》

    名词

    (1) 对历史上普鲁士王国的简称 。如:普法战争

    (2) 吐蕃俗称丈夫(成年男子)为普

    (3) 姓

    英文翻译

    universal, general, widespread

    方言集汇

    ◎ 粤语:pou2
    ◎ 客家话:[东莞腔] pu1 [陆丰腔] pu3 [梅县腔] pu1 [沙头角腔] pu1 [客英字典] pu1 pu3 [台湾四县腔] pu1 pu3 [客语拼音字汇] pu1 [海陆丰腔] pu1 pu3 [宝安腔] pu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十姥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滂古上聲開口一等phox/phuupʰu
    [ji]
    部首: 103
    笔画: 3
    五笔: EYI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NHE
    四角: 17247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人,从手。表示后面的人赶上來用手抓住前面的人。本义:追赶上,抓住)

    (2) 同本义

    及,逮也。——《说文》

    使人追宋义子,及之 齐,杀之。——《史记`项羽本纪》

    无庸,将自及。——《左传隐公元年》

    (3) 又如:赶不及(来不及);企及(希望赶上);來得及(能够赶上);及面(见面);及时应令(与季节令令相适应)

    (4) 至,达到

    及,至也。——《广雅》

    及期。——《仪礼聘礼》

    不及黄泉,无相見也。——《左传隐公元年》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陶潜《桃花源记》

    及诸河,则在舟中矣。——《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汤熨之所及也。——《韩非子喻老》

    针石之所及也。

    将有及。(还來得及。)

    骇而图之,岂将有及乎?——汉· 贾谊《论积贮疏》

    祸且及汝。——明· 魏禧《大铁椎传》

    (5) 又如:及瓜(到了出嫁的年龄);及瓜而代(指为官任职期满,由人接代);及事(女子到结婚年龄);及肩(高仅与肩齐,比喻相差甚远)

    (6) 待,等到

    及日中则如盘盂。——《列子汤问》

    及日中如探汤。

    及鲁肃过 寻阳。——《资治通鉴汉纪》

    及敌枪再击。——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及既上。(等到已经登上。及:等到。既:已经。)——清姚鼐《登泰山記》

    (7) 如:及夫(等到)

    (8) 遭受

    铁铦短者及乎敌。(及乎敌,被敌所伤,极言战争之激烈。)——《韩非子五蠹》

    (9) 又如:及难(遭到灾难);及祸(遭灾难);及溺呼船(喻祸到临头,求救无及);及身(亲身受到)

    (10) 比得上,能与…相比

    徐公何能及君也?——《战囯策齐策》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韩愈《师说》

    (11) 又如:我不及他

    (12) 连累;关联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孟子梁惠王上》

    事如此,此必及我。——《汉书李广苏建传》

    (13) 又如:罚不及众;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14) 通“给”。供应

    然则大囯内款,小囯用尽,何以及之。——《管子囯蓄》

    介词

    (1) 趁

    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2) 又如:及今(趁現今之时);及蚤(趁早。蚤:通“早”)

    (1) 和,与

    洄曲及诸道桥梁。——《资治通鉴唐纪》

    洄曲及四境。

    扣其乡及姓字。——明· 魏禧《大铁椎传》

    音乐及诗歌。——蔡元培《图画》

    (2) 又如:孔子及门徒

    副词

    (1) ——表示反问,相当于“岂”

    先君之败德,及可数乎?——《左传》

    (2) ——表示頻率,相当于“又”

    儿宽家贫,当为弟子都养;及时时间行佣赁,以给衣食。——《史记》

    (3) ——表示程度,相当于“极”

    原是本府六案孔目出身,及好刀笔。——《水浒全传》

    英文翻译

    extend; reach; come up to; and

    方言集汇

    ◎ 粤语:gap6 kap6
    ◎ 客家话:[沙头角腔] kip8 [陆丰腔] kip8 [梅县腔] kip8 [海陆丰腔] kip8 [客英字典] kip8 [台湾四县腔] kip8 [客语拼音字汇] kib6 [宝安腔] kip8 [东莞腔] kip8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二十六緝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其立緝B入聲開口三等侵Bgip/gypgʰĭ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