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成语出处
宋·朱熹《辞免兼实录院同修撰奏状》:“不知所言,重念臣愚,素无史学,然于是非得失之故,实有善善恶恶之心。”
成语用法
是非得失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事等。
是非得失的国语词典
曲直对错与所得所失。
是非得失的网络释义
是非得失
是非得失造句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会意。小篆字形,从日正。本义:正,不偏斜)
(2) 同本义
是,直也。——《说文》。按,十目烛隐曰直,以日为正曰是。
而疑是精粗之体。——《礼记·玉藻》。疏:“谓正也。”
上九,濡其首,有孚失是。——《易·未济》
(3) 对的,正确的
王弗是。——《国语·楚语》。注;“理也。”
使目非是,无欲见也。——《荀子·劝学》。注:“谓正道也。”
立是废非。——《淮南子·脩务》。注:“善也。”
彼人是哉。——《诗·魏风·园有桃》
虽不谓吾言为是,而亦无词相答。——清· 林觉民《与妻书》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晋·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4) 又如:是非堆(招惹是非的人);是非垓(是非窝);是非涡(矛盾纠纷的中心);是非场(矛盾纠纷场所)
(5) 概括之词。凡是,任何 。如:是人(犹人人,任何人);是事(事事;凡事);是件(件件);是处(到处;处处)
代词
(1) 此,这
是谓伐德。——《诗·小雅·宾之初筵》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孟子·告子下》
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汉· 贾谊《论积贮疏》
(2) 又如:是日(此日,这一天);是夕(这天晚上);是处(这里;此处);是长是短(这样长这样短;如此这般);是月(这个月);是年(今年);是可忍,孰不可忍
动词
(1) 赞同;认为正确;肯定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清· 刘开《问说》
(2) 又如:是古非今(崇尚古代的,贬低现代的);是是非非(肯定正确的,否定错误的。指评定是非);各是其是;深是其言
(3) 订正 。如:是正(订正;校正)
(4) 遵从,以为法则
不法先王,不是礼义。——《荀子》。杨柳桥诂:“《尔雅》:‘是,则也。’”
(5) 关系词。表示肯定判断之词
正是四国。——《诗·曹风·鸤鸠》
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清· 林觉民《与妻书》
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6) 又如:今天是端午节;只能是他来电话
(7) 表示两种事情同一,或后者说明前者
原其理,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沙土尽去,唯巨石岿然挺立耳。——宋· 沈括《梦溪笔谈》
(8) 又如:他不是学生
(9) 表示陈述的对象属于“是”后面所说的情况。如:院子里是冬天,屋子外是夏天
(10) 表示所说的几桩事物互不相干。如:对是对,错是错,不能混为一团
(11) 表示存在 。如:房子前面是禾场
(12) 表示让步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宋· 柳永《雨霖铃》
(13) 又如:料子是好料子,就是贵了点
(14) 表示适合 。如:放的是地方
(15) 尝试。用同“试” 。如:是猜(试猜)
(16) 像;似 。如:是言不是语(似说非说;旁敲侧击)
副词
(1) 表示肯定 。如:是必(一定要;务必);是须(必须,务须);是致(以致;因此);我昨天买的票;他手艺是高明,做出来的东西就是不一样
(2) “是”不重读时,可省略,只表示一般肯定 。如:我问问,没有别的意思
(3) 用作虚词,在回答问题、命令或要求时表示同意 。如:是,我很高兴同你一起进午餐
(4) 很,非常 。如:是处(极为紧张处;到处)
(1) 表示让步,有虽然的意思 。如:是则(虽然,虽则);是则是(是即是。虽则是)
(2) 第二小句常有“但是、可是、就是”等词。如:他瘦是瘦,可从来不生病
(3) 有虽然的意思。用于转折句。如:他早走了,赶是赶不上了
(4) 表示原因、目的。“是”后可加“因为、由于、为了” 。如:他犯错误是平时太骄傲了
(5) 选择问句的格式是:“还是…还是…?”“是…还是…?”“…还是…?”“是…是…?” 。如:今天谁值班?还是你还是小王?
(6) 或者
(7) 回答选择问句,要重复问句的一部分,一般不连“是”字。如:你的表走得快还是慢?——快
(8) 有时也用完整的“是”字句回答
你是上海人还是北京人?——我是北京人
(9) 回答也可能超出问句的范围。如:你的表走得快还是慢?——不快也不慢
名词
(1) 商业、职业或政府的事务、业务或国务
君臣不合,则国是(国家正确的方针大计)无从定矣。——范晔《后汉书》
(2) 又如:是事(事事,凡事);国是
(3) 姓
助词
帮助宾语提前
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清· 刘开《问说》
主上屈法申恩,吞舟是漏。——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客语拼音字汇] he4 si4 [海陆丰腔] shi6 [客英字典] shi5 [陆丰腔] shi6 [梅县腔] she5 [台湾四县腔] sii5 [东莞腔] si3 [沙头角腔] si5 [宝安腔] si3
◎ 潮州话:si6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是 | 承紙 | 常 | 支A開 | 上聲 | 紙 | 開口三等 | 止 | 支A | ʑĭe | zjex/zjee |
详细解释
动词
(1) (指事。金文作“兆”,像“飞”字下面相背展开的双翅形,双翅相背,表示违背。本义:违背;不合)
(2) 同本义
非,违也。从飛,下翅取其相背也。——《说文》
非刀匕是共。——《礼记·檀弓》。皇氏注:“不也。”
非礼也。——《礼记·礼运》。注:“犹失也。”
傲主人,非礼也;以贵骄人,非道也。——《世说新语·简傲》
(3) 又如:非常异义(违背经文正义的异说);非度(违反法度);非道(不合道义);非德(不合道德;违背道德);非理(不合常理;违背情理)
(4) 责怪;非难;反对
私田稼不善则非吏。——《谷梁传·宣公十五年》。注:“责也。”
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史记·秦始皇本纪》
苟或不然,人争非之,以为鄙吝。——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5) 又如:非驳(非难驳斥,诘责缺失);未可厚非
(6) 讨厌
吾岂厌喧而求静,吾岂好丹而非素?——宋· 王安石《白鹤吟示觉海元公》
(7) 讥刺
非世而恶利。——《史记·李斯传》
其观于人,不知其非笑之为非笑也。——唐· 韩愈《答李翊书》
当时士大夫家皆然,人不相非也。——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8) 又如:非讥(讥评,议论);非笑(讥笑)
(9) 通“诽”(
)。诽谤,诋毁此山谷之士,非世之人,枯槁赴渊者之所好也。——《庄子·刻意》
民释实事而诵虚词,则力少而非多。——《商君书·慎法》
誉者不能进,非者弗能退。——《韩非子·有度》
(10) 又如:非誉(诽谤与赞誉);非而不用(诽谤而不予重用);非世(诋毁世俗);非孝(非难毁诋孝行);非怨(诋毁,怨恨)
(11) 通“避”。躲开
古者周公旦非 关叔,辞三公,东处于 商盖,人皆谓之狂。——《墨子》
(12) 〈方〉∶必须
(13) 下决心一定要;坚决要——常与“不”相呼应。如:非说不可;要学好一种语言,非下苦功夫不可
(14) 在口语中,“非”后也可以不用“不可”等词,表示一定要…不可。常用于承接上文或反问句中。如:他不来就算了,为什么非叫他来;干这活非得胆子大
(15) 无;没有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荀子·劝学》
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清· 刘开《问说》
然陈涉…才能不及中人,非有 仲尼、 墨翟之贤, 陶朱、 猗顿之富。—— 汉· 贾谊《过秦论》
(16) 又如:非辜(无辜,无罪);非材(无能;不才);非意相干(没事寻衅,无故制造事端);非钱不行(有钱才能成事。讥讽民风不淳,世人但知逐利)
名词
(1) 不对;错误
立是废非。——《淮南子·脩务》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晋·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辞多类非而是,多类似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吕氏春秋·察今》
(2) 又如:不明善恶,不辨是非;分清是非
(3) 疑惑烦恼的问题 。如:无事生非
副词
(1) 相当于“不”、“不是”
城非不高也,城非不深也,兵草非不坚利也。——《孟子·公孙丑下》
是非贿得之。——明· 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孟子·梁惠王上》
(2) 又如:非时(不是时候);非计(失策,不是良计);非义之财(不应得的财物);非直(不但,不仅);非细(不小);非据(不应据有的职位)
形容词
(1) 不真实
近日小人妄造非语。——宋· 苏轼《谏买浙灯状》
(2) 邪,不正 。如:非心(邪心)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客英字典] fui1 [沙头角腔] fui1 [陆丰腔] fui1 [海陆丰腔] fui1 [东莞腔] fui1 [梅县腔] fi1 fui1 [台湾四县腔] fi1 [客语拼音字汇] fi1 fui1 [宝安腔] fui1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猆 | 甫微 | 幫 | 微合 | 平聲 | 微 | 合口三等 | 微 | 止 | pyoi/pvoi | pĭwəi |
详细解释
dé
动词
(1) (会意。金文字形,右边是“贝”(财货)加“手”,左边是“彳”,表示行有所得。手里拿着财货,自然是有所得。本义:得到,获得)
(2) 同本义(本来没有而争取得来成为己有)
得,行有所得也。——《说文》
三人行必得我师焉。——《论语》。释文:“本或作必有。”
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孟子·梁惠王上》
佳婿难得。——《世说新语·假谲》
卖炭得钱何所营。——唐· 白居易《卖炭翁》
工之侨得良桐焉。—— 明· 刘基《郁离子·千里马篇》
(3) 又如:得人心;各得其所;得肆(得志,肆意);得闲儿(有空闲时间;得空);得胜回头(宋元说书人在开讲正书前先说一段小故事作引子,叫得胜回头);得职(获得官职);得情报;得钱;得奖
(4) 找到
知得而不知丧。——《易·文言》
虑而后后能得。——《礼记·大学》。注:“谓得事之宜也。”
至德不得。——《庄子·秋水》
既而得其尸于井。——《聊斋志异·促织》
(5) 得知
故无术者得于不用。——《韩非子》
礼得其报则乐。——《礼记·乐记》。注:“谓晓其义。”
武王得之矣。——《吕氏春秋·义赏》。注:“犹知也。”
(6) 捕获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7) 亦指被捕获;被逮捕。又如:得俊(俘获敌方的勇猛将士)
(8) 成功;完成
已经传人画图样去了。明日就得。——《红楼梦》
(9) 又如:得算(计谋成功);得策(谋略得当)
(10) 适,合
傲啸东轩下,聊复得此生。——陶渊明《饮酒》
(11) 具备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荀子·劝学》
(12) 同“德”,恩惠,感恩
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孟子·告子上》
地广而不得者国危,兵强而凌敌者身亡。——《盐铁论·击之》
(13) 助动词。能,能够
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避之,不得与之言。——《论语·微子》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进退不得,为之奈何?——《吴子·应变》
沛公军 霸上,未得与 项羽相见。——《史记·项羽本纪》
(14) 得意,满足
意气扬扬,甚自得也。——《史记·管晏列传》
常使两情皆得,彼此俱畅。——《世说新语·文学》
(15) 又如:洋洋得意
(16) 看到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名词
(1) 收获,心得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开郑有得,便欣然忘食。——《南史·陶潜传》
(2) 德,道德,有德之人
尚得推贤不失序。——《荀子》
副词
必须,应该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史记·项羽本纪》
形容词
合适;正确
于彼计则得。——马中锡《中山狼传》
历古今之得失。——《汉书》
(1) 用在口语中表示同意或禁止 。如:得,就这么办;得了,别说了;得也么(算了吧;又作答应之词)
(2) 用在口语中,瞧。在情况变坏时表示无可奈何 。如:得,又搞错了;得,全完了
(3) 另见
de
助词
(1) 用在动词后面,表示能够或可以。如:我们可粗心不得;她能去我为什么去不得
(2) 用在动词和补语中间,表示可能。如:我拿得动;那办得到
(3) 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连接表示程度或结果的补语。如:冷得打哆嗦;笑得肚子痛
(4) 另见
děi
动词
(1) 用在口语中表示必须有,一定 。如:这个工程得三个月才能完成
(2) 绝对必要或应当去做
犹得备晨炊。——唐· 杜甫《石壕吏》
(3) 又如:有错误就得批评;做得好就得表扬
(4) 表示推测的必然 。如:要不快走,我们就得迟到了
(5) 另见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东莞腔] det7 [客英字典] det7 [台湾四县腔] det7 [梅县腔] det7 [海陆丰腔] det7 [客语拼音字汇] ded5 diad5 [沙头角腔] diet7 [陆丰腔] det7 [宝安腔] det7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德 | 多則 | 端 | 德開 | 入聲 | 職 | 開口一等 | 曾 | 登 | tək | tok |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手,乙声。表示从手中丢失。小篆字形。本义:失掉;丢失)
(2) 同本义
失,纵也。——《说文》。段注:“在手而逸去为失。”
失得勿恤。——《易·晋》
故人情不失。——《礼记·礼运》。注:“犹去也。”
君子不失足于人。——《礼记·表记》。注:“失其容止之节也。”
掌国中失之事。——《周礼·师氏》。注:“失,失礼者也。”
塞翁失马,今未足悲。——魏泰《东轩笔录》
失道者寡助。——《孟子·公孙丑下》
累官故不失州郡也。——《资治通鉴》
此之谓失其本心。——《孟子·告子上》
(3) 又如:失状(丢失财物的清单);失脱(丢失;失掉);失国(丧失国家);失鉴(失去检点);失瞻(失敬);失翁马(比喻暂时遭受损失,却因此得到好处);失民(丧失民心);失本(失去根本);失正(失其正道);失名(丧失名节);失合(失去配偶);失偶(丧失配偶);失鹿(失去天下);失道(失去准则;违背道义);失众(失去民心;失去众心);失柄(丧失统治权力)
(4) 错过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孟子·梁惠王上》
奉不可失,敌不可纵。——《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5) 又如:失眼(没有看准;看错了);失人(错过人才;错用人才);失候(错过适当的时刻)
(6) 不自禁,忍不住
庄公失言。——《谷梁传·庄公二十五年》
丞相何故失惊?——《三国演义》
(7) 又如:失喜(喜欢到极点,不能自禁);失手;失笑;失足;失惊(吃惊)
(8) 违背
论功计劳,未尝失法律。——章炳麟《原法》
(9) 又如:失礼;失约;失命(违误命令)
(10) 遗漏
细过不失。——《商君书·开塞》
(11) 又如:失恩(不顾恩义);失脱(疏忽失误)
(12) 迷失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王勃《滕王阁序》
(13) 又如:失心风(神经错乱;精神病);失志(心地糊涂)
(14) 不知 。如:失觉(认不出);失望(记不得;忘记);失晓(不知道天已亮);失忘(忘记)
(15) 消失;消灭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唐·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清· 姚鼐《登泰山记》
(16) 通“佚”或“泆”。淫泆,放荡,放纵
秦穆公出游而车败,右服失,野人得之。——《淮南子·汜论》。 王念孙云:“失,同佚。”
非吾敢横失能尽之难也。——《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德薄而位尊者谓之失。——《管子·立政》
虞于湛乐,淫失其身。——《国语·周语下》
名词
(1) 过错,错误
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我岂有所失哉!——《史记·魏公子列传》
帝知其冤而宥其失。——唐· 李朝威《柳毅传》
(2) 又如:失误(过失,过错);失闪(差错;意外事故);失花儿(差错)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梅县腔] shit7 [客语拼音字汇] sid5 [客英字典] shit7 [台湾四县腔] siit7 [沙头角腔] sit7 [海陆丰腔] shit7 [东莞腔] sit7 [宝安腔] sit7 [陆丰腔] shit7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失 | 式質 | 書 | 質A | 入聲 | 質 | 開口三等 | 臻 | 眞A | ɕĭĕt | sji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