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午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亦作“ 旁迕 ”。交错;纷繁。
汉 王褒 《洞箫赋》:“气旁迕以飞射兮,驰散涣以逫律。”《汉书·霍光传》:“受璽以来二十七日,使者旁午,持节詔诸官署徵发。” 颜师古 注:“一从一横为旁午,犹言交横也。”《剪灯馀话·秋夕访琵琶亭记》:“旁午纷紜,殊无寧月。” 曹亚伯 《武昌革命真史》:“本军政府当军事旁午之际,势不能并谋兼顾,为吾乡僻同胞尽完全保护之责。”
四面八方;到处。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永宁寺》:“ 尔朱荣 不臣之跡,暴於旁午;谋 魏 社稷,愚智同见。” 宋 刘克庄 《运粮行》:“县符旁午催调发,大车小车声轧轧。” 钱锺书 注:“旁午,四面八方。”《明史·刑法志三》:“自京师至天下,旁午侦事,虽王府不免。”
将近中午。
明 潘问奇 《自磁州趋邯郸途中即事》诗:“旁午停征轡,炊烟得几家。” 茅盾 《雾》:“旁午的时候,雾变成了牛毛雨,像帘子似的老是挂在窗前。”
引证解释
⒈ 亦作“旁迕”。交错;纷繁。
引汉王褒《洞箫赋》:“气旁迕以飞射兮,驰散涣以逫律。”
《汉书·霍光传》:“受璽以来二十七日,使者旁午,持节詔诸官署徵发。”
颜师古注:“一从一横为旁午,犹言交横也。”
《剪灯馀话·秋夕访琵琶亭记》:“旁午纷紜,殊无寧月。”
曹亚伯《武昌革命真史》:“本军政府当军事旁午之际,势不能并谋兼顾,为吾乡僻同胞尽完全保护之责。”
⒉ 四面八方;到处。
引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永宁寺》:“尔朱荣不臣之跡,暴於旁午;谋魏社稷,愚智同见。”
宋刘克庄《运粮行》:“县符旁午催调发,大车小车声轧轧。”
钱锺书注:“旁午,四面八方。”
《明史·刑法志三》:“自京师至天下,旁午侦事,虽王府不免。”
⒊ 将近中午。
引明潘问奇《自磁州趋邯郸途中即事》诗:“旁午停征轡,炊烟得几家。”
茅盾《雾》:“旁午的时候,雾变成了牛毛雨,像帘子似的老是挂在窗前。”
旁午的国语词典
纵横交错。
如:「军事旁午」。
旁午的网络释义
旁午
旁午造句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bàng
动词
(1) (古通“傍”)
(2) 依傍;依附
匈奴大发十余万骑,南旁塞至符奚庐山。——《汉书·赵充国传》
(3) 又如:旁沿(依附沿袭);旁缘(依仗)
(4) 靠近
吾灵尚依依旁汝也。——清· 林觉民《与妻书》
引渭穿渠起 长安,旁南山下,至 河三百余里。——《汉书》
四时之内,飘风怒吹,或西发西洋,或东起北海,旁午交扇,无时而息。——〔英〕赫胥黎著、 严复译《天演论》
(5) 又如:旁午(将近中午);旁车(靠近车子)
(6) 依照;仿效
扬雄又旁《离骚》作重一篇,名曰《广骚》;又旁《惜诵》以下至《怀沙》一卷,名曰《畔牢愁》。——《汉书》
(7) 通“谤”。诽谤
不窥密,不旁狎,不道旧故。——《礼记·少仪》
(8) 另见
páng
形容词
(1) (形声。从二阙,方声。本义:大;广)
(2) 同本义
旁,溥也。——《说文》
旁,广也。——《广雅》
旁求俊彦。——《书·太甲上》。传:“旁,非一方。”
群后旁戾。——张衡《东京赋》
(3) 又
旁震八鄙。
陶冶大炉,旁薄群生。——《汉书·扬雄传》
将旁礴万物以为一世蕲乎乱。——《庄子·逍遥游》
杂能旁魄而无用。——《荀子·性恶》。注:“旁魄,广博也。”
(4) 又如:旁畅(广通博晓);旁行(广泛流传);旁收(广泛收罗);旁求(四处征求;广泛搜求);旁施(广施);旁开(广开);旁薄(旁礴、旁魄。广博;无际;广被充塞);旁罗(遍布);旁瞩(遍视);旁靡(普及);旁罗(遍及);旁雪(普遍洗雪);旁通(遍通)
(5) 横 。如:旁午(纵横交错);旁行(横写);旁行书(横写的文字);旁穿(横穿);旁师(横向学习);旁贯(横贯)
(6) 别的,其他的
此吾所以旁推交通,而以为之文也。——唐·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 道书》
(7) 又如:旁入(其他收入);旁言(他人的话);旁省(别的宫廷);旁推(由此及彼地推论);旁讼(诉讼涉及他人);旁寄(别有寄托);旁贷(谓推卸他人)
名词
(1) 旁边。古同“傍”
旁,犹边也,侧也。——《玉篇》
其旁可以圉风寒,上可以圉雪霜露。——《墨子·节用中》
旁天子而立于堂上。——《逸周书·王会》
士旁三揖。——《礼记·丧大记》
遂旁设一虚坐,置琵琶于其上。——宋· 王傥《唐语林·雅量》
斫其正,养其旁条。——清· 龚自珍《病梅馆记》
(2) 又如:两旁(左右两边);旁首(旁边);旁训(正文旁边附注的释义或音读);旁生(旁边生长);旁立(在旁边侍立);旁仄(近侧;左右)
(3) 附近
天之中央亦高四旁六万里。——《周髀算经》
(4) 又如:四旁(前后左右很近的地方);近旁(附近;旁边);旁民(附近之民);旁谷(附近的山谷);旁近;旁郡(附近的州郡);旁座(指邻座的人)
(5) 四面 。如:旁戾(从四方而至);旁射(犹四射);旁溢(向四面八方流去);旁午(四面八方;到处)
(6) 汉字的偏旁 。如:形旁,声旁
动词
(1) 辅助,辅佐
日有志极而无旁,终老独以离异兮。——《楚辞·屈原·九章》。注:“旁,辅也。”
(2) 另见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梅县腔] pong2 [宝安腔] pong2 [客英字典] pong2 [陆丰腔] pong3 [东莞腔] pong2 [海陆丰腔] pong2 [客语拼音字汇] pong2 [沙头角腔] pong2 [台湾四县腔] pong2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傍 | 步光 | 並 | 唐開 | 平聲 | 陽 | 開口一等 | 宕 | 唐 | bʰɑŋ | bang |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本义:御马索)
(2) 同本义
疑当是索形,殆驭马之辔也。——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
(3) 地支的第七位
(4) 与天干相配,用以纪年
太岁在午曰敦羊。——《尔雅》
(5) 用以纪月。即农历五月
午,五月阴气午逆阳,冒地而出。——《说文》
(6) 用以纪日
庚午之日,日始有谪。——《左传》
(7) 用以纪时,即十一时至十三时;正午,白天十二时
午战于彼。——《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时已过午。——《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过午已昏。——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8) 又如:午枕(午睡);午牌(午时);午晌(晌午);午炮(正午的号炮);午火(正午烈日);午天(中午);午斋(中午的斋食);午暑(中午的暑气);午漏(午时滴漏);午际(午初);午上(中午前);午潮(正午的潮水);午茶(午饭后的茶水)
(9) 十二肖属马,因亦为马的代称 。如:午日三公(马)
(10) 干支逢五日午。亦特指五月初五 。如:端午;重午;午月(五月);午节(端五节)
(11) 古人以十二支配方位,午为正南,因以为南方的代称 。如:午上(南方的上空)
形容词
(1) 纵横相交
度尺而午。——《仪礼》。郑玄注:“一纵一横曰午。”
(2) 又如:午午(交错杂沓的样子);午道(纵横交贯的要道);午贯(十字形交叉贯穿);午割(交叉切割)
动词
(1) 通“仵”。违反
午其众以伐有道,求得当欲,不以其所。——《礼记·哀公问》
朝臣舛午。——《汉书·刘向传》
(2) 通“迕”。抵触,相遇
视可午其军、取其将…若是则为利者不攻也。——《荀子·富国》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沙头角腔] ng3 [东莞腔] ng3 [梅县腔] ng3 [宝安腔] ng3 [客英字典] ng3 [台湾四县腔] ng3 [客语拼音字汇] ng3 [陆丰腔] ng3 [海陆丰腔] ng3
◎ 潮州话:ngou2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五 | 疑古 | 疑 | 模 | 上聲 | 麌 | 開口一等 | 模 | 遇 | ngox/nguu | ŋ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