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书店

xīn huá shū diàn [xin hua shu dian]
注音 ㄒ一ㄣ ㄏㄨㄚˊ ㄕㄨ ㄉ一ㄢˋ

词语释义

书店 shūdiàn 经销书籍、杂志等的商店新华书店

新华书店造句

吃饱喝足后,汤老师带着石骏去逛新华书店,为他选购了几本课外书。
新华书店实行开架售书,以便读者选购。
武胜路新华书店门前,人来人往络绎不绝,多年以来,她一直是武汉人心中知识的宝库。
现在新华书店里关于电脑方面的书真是指不胜屈。
新华书店静安寺店举办“非遗项目跟我学”,请凯司令蛋糕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现场演示、讲解并与市民互动。
我赞成他的想法,我决定超越席殊书屋,甚至超越新华书店,成为中国最大的图书、杂志、期刊,甚至报纸的分销商。
塘沽新华书店有个均岩科技,那里给配电脑配件。
漯河市新华书店教材科副主任寇洪波证实了教育部门的说法,他解释说,河南农村中小学生人数较多,货源比较紧张,目前正抓紧联系印厂出货。
我上小学时,经常约同学一起到新华书店看书,挑出自己感兴趣的那册,选准人少的角落站定,一行行一页页,聚精会神地读起来,一待就是一两个钟头。
近日,郑州市实验高中的几十名学生、家长一起来到购书中心、新华书店等图书超市选购图书。
对不起,先生,你能给我指一下去新华书店的路吗?
虽然是周一,洛阳新华书店四楼少儿读物专区却黑压压一片,过道上坐满了“蹭书”看的小书虫,人手一本书读得忘乎所以。
每次去鼓楼新华书店买小人儿书经过那家店铺时,我总是不自觉地放慢脚步,脸贴近窗玻璃,使劲抿住嘴,看里边儿那些馋人的萨琪玛。
武胜路新华书店并不是武汉最早的书店,但是它见证了武汉这座城市由小到大,人民由穷到富的阶段,而且在这个阶段承载武汉传播文化的使命。
新街口新华书店旁的一家专业音像店记得有售。
过完这个国庆长假,我们就要和武胜路新华书店暂时说一声“再见”了。
后来,他在新华书店看到了一本程十发的小品画册,精致的图画让他爱不释手,但一翻到封底,看到定价,又不禁陷入沮丧。
我从新华书店买了一本书这本书值十五元。
我们差不多每天都走这条路线,沿韶山路北行,到袁家岭新华书店门前停下,然后倚在立交桥栏杆边,一面纳凉,一面看过往的行人和车辆。
广州购书中心“书香羊城”推荐书籍专柜在广州购书中心、市内各新华书店设置推荐书籍专柜,八折售书。

汉字详情

xīn [xin]
部首: 417
笔画: 13
五笔: USRH
五行:
仓颉: YDHML
四角: 02921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斤,从木,辛声。据甲骨文,左边是木,右边是斧子。指用斧子砍伐木材。本义:用斧子砍伐木材。“新”是“薪”的本字)

(2) 砍伐树木

新,取木也。——《说文》

且彼亦知“新”之为义乎?衣之始裁为之“初”,木之始伐谓之“新”。——章炳麟《论承用“维新”二字之荒谬》

(3) 更新,使之新

如何新畬。——《诗·周颂·臣工》

旧染污俗,咸与唯新。——《书·胤征》

(4) 又如:新民(使民更新);新美(刷新使之美好);新醮(改嫁);新梢(新长出的树梢)

形容词

(1) 初次出现。与“旧”相对

于彼新田。——《诗·小雅·采芑》

宴尔新昏。——《诗·邶风·谷风》

新台有洒。——《诗·邶风·新台》

谁家新燕啄春呢。——唐·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变易新声。——宋· 王谠《唐语林·雅量》

故日新。——清·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

新夷目。——《广东军务记》

(2) 又如:新板洋钱(指清代机铸的雕有龙形图案的银元);新发子硎(喻初入学的学生);新文(新闻;新鲜事儿;过分追求新奇的文章;时文)

(3) 新洁;新鲜;清新

新鲜自求珍。——扬雄《太玄·务》

柳色新。——唐·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如镜之新。——明· 袁宏道《满井游记》

(4) 又如:新鲜衣服(新鲜洁净的衣服);新莺出谷(形容鸟鸣悦耳);新切(清新而贴切);新句(诗文中清新优美的语句);新光(新鲜的光彩);新米(指本年新收获的米)

(5) 开始的

必为新圣笑矣。——《韩非子·五蠹》

(6) 又如:新年下(农历新年;春节);新元(新春元旦);新吉(农历元旦);新年新岁(农历春节期间);新朔(指农历每月初一);新阳(初春)

(7) 结婚或结婚不久

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唐· 杜甫《佳人》

(8) 又如:新妇(新结婚的女子);新官(新郎。亦称“新官人”);新姑娘(刚结婚或结婚不久的女子);新娘子(新娘);新婚燕尔(极言新婚欢乐。燕,宴,安乐的样子)

(9) 没有用过的

衣不如新,人不如故。——汉·佚名《古艳歌》

(10) 又如:新笔

(11) 新近;刚刚

太后新用事。——《战国策·赵策》

刘表新亡。—— 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

新来与世界为缘。——清·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

(12) 又如:新霁(新晴);新军(新投充的兵);新化(新经教化);新立(新登上君位);新好(新结交的好友)

名词

(1) 指刚收获的粮食或蔬菜等

天子尝新。——《礼记》

(2) 朝代名 。汉王莽初封新都侯,初始元年(公元八年)代汉称帝,国号新,建都长安(今陕西西安)。更始元年(公元23年)为绿林农民起义军所灭

(3) 柴薪。后作“薪”

百姓斩木艾新而各取富焉。——《马王堆汉墓帛书》

(4) 新的人或事物

温故而知新。——《论语》

即其新。——唐· 韩愈《原毁》

不图其新。

(5) 姓

英文翻译

new, recent, fresh, modern

方言集汇

◎ 粤语:san1
◎ 客家话:[客语拼音字汇] xim1 xin1 [沙头角腔] sin1 [客英字典] sin1 [陆丰腔] sin1 [梅县腔] sin1 [海陆丰腔] sin1 [宝安腔] sin1 [东莞腔] sin1 [台湾四县腔] sin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十七眞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息鄰眞A平聲開口三等眞Asinsĭĕn
huá,huà,huā [hua]
部首: 223
笔画: 6
五笔: WXFJ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OPJ
四角: 24401

详细解释

huā

名词

(1) (会意。从芔,从芌( )。“華”的本字,上面是“垂”字,象花叶下垂形。本义:花)

(2) 通“花”,花朵

华,荣也。——《说文》

木谓之华,草谓之荣。——《尔雅·释草》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诗·周南·桃夭》

焜黄华叶衰。——《乐府诗集·长歌行》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3) 又如:华英(指花);华叶(花与叶);华胜(花胜。古代妇女的一种花形首饰);华实(花和果实;亦指开花结果)

(4) 轻浮柔弱如花的脉象

脉至如华者,令人善恐。——《素问》。王冰注:“谓似华虚弱,不可正取也。”

动词

(1) 开花

桃李始华。——《淮南子·时则训》

(2) 又如:华而不实(只开花不结果。比喻外表好看,内容空虚)

(3) 昏花

僧问:“拨尘见佛时如何?”师曰:“莫眼华。”——《五灯会元》

(4) 当中剖开

瓜曰华之。——《尔雅》

为国君者华之。——《礼记·曲礼》。注:“中裂之。”

(5) 另见 huá;huà

huá

形容词

(1) 华丽;光彩美丽

金银华美之服。——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华堂之上。——明· 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

华衣乘马。——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2) 又如:华扁(华丽的匾额);华彩(华美;光彩);华服(华丽的服装);华舆(华美的车辆或轿子);华筵(华美的筵席);华观(华丽的观阙,即宫门前的望楼);华毂(华丽的车)

(3) 豪华

况我大魏天王,个为华侈。—— 杨衒之《洛阳伽蓝记》

(4) 称美之词。通常用于跟对方有关的事物 。如:华名(美名);华宗(对同族或同姓者的美称);华笺(对他人来信的敬称);华缄(对他书信的美称或敬称)

(5) 灰白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苏轼《赤壁怀古》

(6) 又如:华首(头发花白。指老人);华颠(白发);华鬓(鬓发花白);华发(花白头发)

(7) 年轻;年少 。如:华年

(8) 浮华

处其实,不居其华。——《老子》

(9) 又如:华辞(虚浮巧饰的言辞);华誉(不实的声誉);华风(浮华的文风)

(10) 汉语 。如:华言(指中原地区的语言。后泛指汉语)

(11) 荣华;光耀 。如:华伍(指达官贵人);华序(显要的官阶);华使(显贵的官吏);华秩(显位;高阶)

(12) 显耀 。如:华近(显贵而亲近君上的官职);华要(显要尊贵的官职);华省(显贵而职务上能亲近君主的官署);华重(显贵而重要的官职)

(13) 繁盛

其街市之繁华,人烟之阜盛,自与别处不同。——《红楼梦》

(14) 又如:华滋(草木茂盛的样子)

(15) 鲜美

其民华食而脂肥。——《素问》。王冰注:华谓鲜美,酥酪骨肉之类也。

(16) 彩色。特指雕绘或装饰 。如:华轩(饰有文采的曲栏);华衮(古代王公贵族的多采的礼服。常用以表示极高的荣宠);华纳(有雕饰的台阶。纳,即纳陛);华幄(帝王所居的华丽的帷帐)

名词

(1) 中国 。如:来华访问;华中;华北

(2) 我国古称华夏,今称中华。省称“华” 。如:华夷(华是汉族,夷指非汉族的其他少数名族);华风(指汉族或中原的风俗)

(3) 光辉;光彩

日月光华,旦复旦兮。——王勃《卿云歌》

(4) 又如:华景(明亮的阳光);华月(皎洁的月亮);华焕(光彩绚丽);华魄(光彩;亦指皎洁的月光)

(5) 泉中的矿物由于沉积而形成的物质 。如:钙华;硅华

(6) 借升华而得的化学品 。如:硫华;锌华

(7) 车盖 。如:华芝(车盖。因车盖的外形象芝而得名)

(8) 时光 。如:年华,岁华,韶华

(9) 声望

客游梁朝,则声华籍甚。——《文选·任彦升·宣德皇后令》

(10) 精华

物华天宝。——王勃《滕王阁序》

(11) 又如:华甸(精华荟聚之区。常以指京都、中原、中国);华英(精华);华髓(精髓)

(12) 文才

昔庚无规才华清英。—— 刘勰《文心雕龙》

(13) 瓜类植物的果实

天子树瓜华,不敛藏之种也。——《礼记》

(14) 光环

薄云敝日时,由于无数水滴的衍射,在太阳、月亮或其他发光体四周形成的一组或几组小半径的同心彩色光环

(15) 矿脉或煤层已发生氧化或分解的露头

(16) 另见 huā;huà

huà

名词

(1) 山名,华山 。在陕西省东部,北临渭河平原,属秦岭东段。华山又称太华山,古称“西岳”,海拔1997米,有壁立千仞之势。如:华嵩(华崧。华山与嵩山的并称。常用以比喻崇高或高大)

(2) 姓。如:华佗;华扁(古代名医华陀、扁鹊的并称)

(3) 另见 huā,huá

英文翻译

flowery; illustrious; Chinese

方言集汇

◎ 粤语:waa4
◎ 潮州话:何娃1 何娃5〈姓〉何娃5 ,hua1 hua5 <姓>hua5

宋本广韵

shū [shu]
部首: 106
笔画: 4
五笔: NNHY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IDS
四角: 53027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聿,者声。聿( ),即笔。隶书省“者”成“曰”。《说文》:“书,箸也。”箸(著)即显明。合起来表示用笔使文字显明,“者、箸”音近,故“者”有表意作用。本义:书写,记录,记载)

(2) 同本义

書,著也。——《说文》。按说文序云:“著于竹帛谓之书。”

五曰六书。——《周礼·保氏》

作书。上古以刀录于竹若木,中古以漆画于帛,后世以墨写于纸。——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易之以书契。——《易·系辞》

书者,以笔画记之辞。——《尚书序》疏

子张书诸绅。——《论语·卫灵公》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史记·陈涉世家》

大书一“屈”字,以两竿夹揭之,走诉行御史台。——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众言同,于是乎书。——方苞《狱中杂记》

(3) 又如:书候(写信问候);书孽(记载罪恶);书记手(担任抄写文书等的书吏);书画卯酉(上下班);书文(撰文并书写);书抄(指手抄本);书具(书写工具,文具);书券(书写契约);书砚(砚台);书狱(书写狱词);书命(书写诏书、命令);书格(一种文具,书写时用以支臂,使腕压着纸,以防墨污);书帖(书写简贴)

(4) 画

今大将军问事,但令我书可邪?——《资治通鉴》。胡三省注:“书可,画可也。”

名词

(1) 书籍,装订成册的著作

书,凡载籍谓之书。——《正字通》

申子、 韩子皆著书。——《史记·韩非列传》

何必读书,然后为学?——《论语·先进》

书者,五经六籍总名也。——《史记·礼书》李隐

黄生允修借书。 随园主人授之书而告之曰。—— 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2) 又如:史书(历史书);图书(图和书。泛指书籍);书客(卖书籍、文具的商贩);书香之族(世代读书的家庭);书香一脉(知书达理的家风);书包翻身(指穷读书人发迹);书谜儿(将书中的话作成的谜语);书帕(礼金。明代官场习惯用书籍、手帕作礼物,称书帕);书剑(书和剑。古代文人随身携带之物。后亦指文人生涯);书笈(小书箱);书仪(托名买书而馈赠的礼金);书腐(蛀书虫。喻指迂腐的文人);书心儿(一部书中最精采的章节);书劫(书籍的劫难);书会(宋元时戏曲作者、说话人共同组织的社团);书呆(只知啃书本的人);书城(书籍环列如城,言其多);书脑(书籍装订时打眼穿线的部分);书阁(收藏书籍的地方);书录(图书目录);书囊(盛书籍的袋子)

(3) 信件,信函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唐· 杜甫《石壕吏》

诸人徒见操书言水步八十万而各恐慑,不复料其虚实,便开此议,甚无谓也。——《资治通鉴》

(4) 又如:书介(传达书信的使人);书尾(书信、信函的末尾);书呈(亦作“书程”。给上司或长辈写的信,信函);书字(书信);书办(管办文书的官吏);书启师爷(管文书的幕友);书役(管理文书的小吏);书尺(尺牍,书信);书素(书信);书筒(古代盛书信的筒。亦指书信);书题(指书信);书缄(书信)

(5) 奏章;文书,文件

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战国策·齐策》

先生有所陈奏,则著之于所进呈书之中而已。——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乐府诗集·木兰诗》

(6) 又如:证书;保证书;说明书;书可(批阅公文,书字认可);书禀(文书);书文(文书);书府(收藏文书图籍的府库);书佐(主办文书的佐吏);书办(管办文书的属吏)

(7) 字体,字形 。如:书空(用手指在空中虚划字形)

(8) 书法

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晋·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学书费纸,犹胜饮酒费钱。——欧阳修《学书费纸》

(9) 又如:楷书;隶书;书判(判别书法与文章的优劣);书圣(指造诣最高的书法家);书意(书法的神髓);书品(评论书法优劣的书;书法的风格造诣);书格(书法的风格)

(10) 《尚书》的简称

《书》不云乎?“好问则裕。”——清· 刘开《问说》

《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宋· 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11) 文字

怀中一方板,板上数行书。——李贺《感讽》

(12) 又如:书理(即文理。文辞之义理与脉络);书士(从事文字、文书工作的人员);书轨(指国中所用文字与车轨);书计(文字与筹算)

(13) 指“六书”,即中国古代分析文字的理论

十年,出就外傅,居宿于外,学书计。——《礼记》。孙希旦集解:书、计,即六艺中六书、九数之学也。

(14) 古代皇帝的诏书

今以一郡一国之众,对无应书者,是王道往往而绝也。——《汉书》

(15) 说书,曲艺的一种 。如:书寓;听书

(16) 文体名,先秦时“书”为书信的总名 ,臣下向国君进言陈词,亲朋之间来往的信件,都称为“书”。如:《乐毅报燕惠王书》、《谏逐客书》、《报刘一丈书》、《与朱元思书》、《与妻书》

(17) 姓

英文翻译

book, letter, document; writings

方言集汇

◎ 粤语:syu1

宋本广韵

diàn [dian]
部首: 314
笔画: 8
五笔: YHKD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多用男性
仓颉: IYR
四角: 00261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广( yǎn),占声。从“广”,表示与房屋有关。本义:栈房)

(2) 同本义

肆,所以陈货鬻之物也;店,所以置货鬻之物也。——晋· 崔豹《古今注》

(3) 旅舍;客店 。如:投店宿歇;寡妇店;店都知(对店小二的尊称);店舍(可供旅客住宿且兼售货物的客店);店家(旅舍、旅馆;又指酒馆、店铺的老板或伙计);店账(住旅店应付的费用)

(4) 商店;铺子 。如:店头(店前路边货摊聚集处);店号(商店的名称)

(5) 都邑集镇名 。如:店头(集市);驻马店;长辛店

英文翻译

shop, store; inn, hotel

方言集汇

◎ 粤语:dim3
◎ 客家话:[客英字典] diam5 [沙头角腔] diam5 [梅县腔] diam5 [台湾四县腔] diam5 [客语拼音字汇] diam4 [东莞腔] diam5 [海陆丰腔] diam5 [宝安腔] diam5 [陆丰腔] diam5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五十六㮇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都念去聲開口四等tiemtemh/te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