斩袪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斩断其袖。借指旧怨。典出《左传·僖公五年》:“﹝ 重耳 ﹞踰垣而走, 披 斩其袪。” 杜预 注:“袪,袂也。” 孔颖达 疏:“总名为袂,其袂近口,又别名为袪。此斩其袪斩其袖之末也。”《三国志·吴志·孙休传》:“ 丹杨 太守 李衡 ,以往事之嫌,自拘有司。夫射鉤斩袪,在君为君,遣 衡 还郡,勿令自疑。”《梁书·马仙琕传》:“射鉤斩袪,昔人弗忌。”《旧五代史·唐书·符存审传》:“射钩斩袪之人,孰不奉觴丹陛。”
引证解释
⒈ 斩断其袖。借指旧怨。
引典出《左传·僖公五年》:“﹝重耳﹞踰垣而走, 披斩其袪。”
杜预注:“袪,袂也。”
孔颖达疏:“总名为袂,其袂近口,又别名为袪。此斩其袪斩其袖之末也。”
《三国志·吴志·孙休传》:“丹杨太守李衡,以往事之嫌,自拘有司。夫射鉤斩袪,在君为君,遣衡还郡,勿令自疑。”
《梁书·马仙琕传》:“射鉤斩袪,昔人弗忌。”
《旧五代史·唐书·符存审传》:“射钩斩袪之人,孰不奉觴丹陛。”
斩袪的网络释义
斩袪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从车,从斤。古有“车裂”之刑,故从车。斤,斧子,可用于杀人。本义:古代死刑的一种。斩首或腰斩;杀)
(2) 同本义
斩,截也。——《说文》
斩,杀也。——《尔雅·释诂》
国既卒斩。——《诗·小雅·节南山》
斫头曰斩,斩要曰要斩。——《释名·释丧制》
掌斩杀贼谍而膊之。——《周礼·秋官·掌戮》。注:“斩以斧钺,若今之要斩;杀以刀刃,若今之弃市。”
不从令者斩。——《墨子·备城门》
法皆斩。——《史记·陈涉世家》
失期当斩。
借第令毋斩。
杀虎斩蛟。——《世说新语·自新》
(3) 又如:斩使(斩杀来使);斩棺戮尸(劈开棺木,刺杀尸体);斩立决(处斩刑决不待时);斩馘(杀头并取左耳,以计功);问斩(斩首);斩首
(4) 砍;砍断
斩荆棘。——宋· 苏洵《六国论》
斩刈杀伐之际。——宋· 苏轼《教战守》
(5) 又如:斩伐(砍伐);斩祀(砍伐神祠近旁的树);斩祛(斩断其袖。借指旧怨);斩绝(斩断;断绝);斩断(砍断;切断);斩关(砍断门闩,泛指攻破城门)
(6) 断绝
汉祀不斩,皆出将军之赐也。——《三国演义》
(7) 又如:斩夫之祀(断绝夫家的祭祀);斩了(断了;绝了)
(8) 剪裁,特指丧服不缉下边
齐晏桓子卒, 晏婴粗缳,斩。——《左传·襄公十七年》
(9) 又如:斩衰(粗麻布丧服,不缝边,是五种丧服中最重的,服期三年)
(10) 用同“眨”。眼睛一睁一闭
还斩眼动鳞。——《西游记》
(11) 又如:斩眼(眨眼);斩眉多梭眼(挤眉弄眼)
副词
(1) 非常;特别
老远地便见有多少洋枪队,由教习打着外国口号,一斩齐地走了上来。——《老残游记》
(2) 又如:斩平(特别平整);斩截(干脆;利落);斩新(簇新;全新)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衣,去声。本义:衣袖)
(2) 同本义
祛,衣袂也。——《说文》
祛尺二寸。——《礼记·王藻》。按,析言之,则袖曰袂,袖口曰祛。”
掺执子之祛兮。——《诗·郑风·遵大路》
羔裘豹祛。——《诗·唐风·羔裘》
左祛挂于博桑。——《楚辞·哀时命》
(晋文公)逾垣而走,(寺人)披斩其袪。——《左传》
(3) 专指袖口 。如:袪裼(缘饰袖口)
动词
(1) 撩起
黼帐袪而结组兮。——傅毅《舞赋》。注:“犹举也。”
(2) 又如:袪衣(撩起衣服);袪步(举衣而行);袪衣受业(撩起衣服前往受业。形容虚心求教)
(3) 摆脱,去掉
童蒙赖焉。用袪其蔽。——蔡邕《郭有道碑文》
伊余乐好仁,惑袪各亦泯。——殷仲文《南州桓公九井作》
(4) 又如:袪除(除去);袪痒(除病);袪荡(清除)
(5) 分开
合袪于天地神祗。——《汉书》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ki1 [宝安腔] ki1 | [台湾四县腔] ki1 [梅县腔] ki1 ki2 [客英字典] ki1 [客语拼音字汇] kia4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虚 | 去魚 | 溪 | 魚 | 平聲 | 魚 | 開口三等 | 魚 | 遇 | khio/qiv | kʰĭ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