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成语出处
明·何景明《二月见梅》诗:“巡檐一笑卿相慰,斗色争妍非尔时。”
成语用法
斗色争妍作谓语、定语;用于比美。
引证解释
⒈ 亦作“鬭色争妍”。形容花盛开,竞相逞美。
引明何景明《二月见梅》诗:“巡簷一笑聊相慰,鬭色争妍非尔时。”
斗色争妍的网络释义
斗色争妍
近义词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dǒu
名词
(1) (象形。有柄。说文叙,俗谓人持十为斗。本义:十升)
(2) 同本义
斗,十升也。——《说文》
角斗甬。——《礼记·月令》
扫除十斗归,一一以叶自彰。——邯郸淳《笑林》
(3) 又如:斗斛(十升为斗,十斗为斛。计容积的量器);斗米升珠(形容粮食短缺、米价奇高)
(4) 盛酒器
木瓢为斗。——《通俗文》
太宰持斗而御户右。——《大戴礼记·保傅》。
金樽清酒斗十千。——唐· 李白《行路难》
玉斗一双,欲与亚父。——《史记·项羽本纪》
(5) 又如:斗瓶(酒器);斗酒百篇(饮一斗酒,作百篇诗。形容能诗善饮,文思敏捷,气概豪迈)
(6) 口大底小的方形或鼓形量器,多用木头或竹子制成。容量为一斗
(7) 形如斗状的器物 。如:烟斗,漏斗;斗文(剑鞘上的星纹图案);斗胸(胸部隆起如斗状)
(8) 旋转成圆形的斗形指纹的简称 。如:斗纹(交叉的斗形花纹)
(9) 指北斗七星
维北有斗。——《诗·小雅·大东》
日中见斗。——《易·丰》
夫乘舟而惑者,不知东西,见斗极则寤矣。——《淮南子·齐俗》
(10) 又如:斗箕(斗星和箕星);斗君(道家语。指北斗之神);斗斋(供奉斗星之处;亦指斗星神);斗魁(魁星。北斗七星中形成斗形的四颗星);斗杓(北斗七星形似勺,柄上的三颗星叫杓,斗杓指向东,时令交替)
(11) 容量单位。也作量词。十升等于一斗,十斗等于一石
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晋书·陶潜传》
(12) 星宿名 二十八宿之一,也称南斗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宋· 苏轼《赤壁赋》
形容词
(1) 比喻事物的微小 。如:斗筲之器(比喻器量狭小,才识浅薄);斗禄(微薄的俸禄);斗船(小船);斗锣(一种发音强烈的小锣,为戏曲或民间锣鼓乐的常用乐器)
(2) 比喻事物之大 。如:斗碗(大碗);斗大(对小的物体形容其大);斗目(睁大眼睛)
(3) 陡峭。后作“陡”
成山斗入海。——《史记·封禅书》
二壁争高,斗耸相乱。——《水经注·谷水》
(4) 又如:斗健(峭拔刚健);斗辟(孤立而偏僻);斗峻(高且陡);斗峭(突兀);斗绝(陡峭险峻)
副词
(1) 陡然,突然
吟君诗罢看双鬓,斗觉霜毛一半加。——韩愈《答张十一功曹》
(2) 又如:斗顿(忽然);斗然(突然)
动词
(1) 通“抖”。抖动
珠缨炫转星宿摇。——白居易《骠国乐》
斗薮尘埃衣。——孟郊《夏日谒智远禅师》
(2) 又如:斗叟(抖动;颤斗);斗薮(抖动;抖落)
(3) 另见
dòu
动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两人怒发对打形。本义:搏斗)
(2) 搏斗;引申为战斗
鬥,两士相对,兵杖在后,象鬥之形。——《说文》。按,争也。
二士对戟为鬥。——《古考经说》
鬥,遇也。——《说文》。按,相接之意。
投身大敌,与之扑斗。——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3) 又
彼此错杂,纷纭拿斗,敌枪终不能发。
(4) 又如:拳斗;械斗;格斗(紧张激烈地搏斗);斗心(战斗的意志);斗臣(勇健善斗之士);钩心斗角(屋角由屋心伸出来,像与屋心钩在一起。各个屋角相对,像要相互搏斗。用此比喻用尽心机,明争暗斗)
(5) 较量,竞赛
试与他虫斗。——《聊斋志异·促织》
(6) 又如:斗口(斗嘴;开玩笑挑逗);斗靡夸多(说长道短。斗:争。靡:无;少);斗锦(争奇斗艳);斗花(以奇花相竞赛);斗香(以名香相竞赛);斗草(古代以花草相赛的一种民俗游戏。一名斗百草);斗茶(比赛茶的优劣);斗棋(奕棋争胜)
(7) 古代天文用语,星相击
十四载二月,荧惑,太白斗于毕、昂、井、鬼间,至四月乃伏。——《新唐书》
(8) 遇合;拼合 。如:斗榫;斗缝(拼接);斗阚(拼合镶嵌)
(9) 使动物斗 。如:斗鸡;斗蛐蛐儿;斗鸡走马;斗鸡走狗(游手好闲,不务正业)
(10) 斗争,争斗
见两小儿辩斗。——《列子·汤问》
外连衡而斗诸侯。——汉· 贾谊《过秦论》
(11) 又如:斗地主;斗宠(争夺受宠);斗辩(争斗;争吵)
(12) 玩,游戏 。如:斗棋;斗叶(玩纸牌);斗牌(玩骨牌、纸牌)
(13) 用同“逗”。逗引 。如:斗引(挑逗,逗引,勾引);斗谝(巧言逗引)
(14) 戏耍;喜乐 。如:斗叠(挑拨离间);斗牙拌嘴(耍嘴调闹)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deu3 [梅县腔] deu3 [宝安腔] diu3 [东莞腔] deu3 deu5 [台湾四县腔] deu3 [客英字典] deu5 [沙头角腔] deu3 [客语拼音字汇] deu3 diu3 [陆丰腔] deu3
◎ 潮州话:dau2 dou3 dau3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斗 | 當口 | 端 | 侯 | 上聲 | 有 | 開口一等 | 流 | 侯 | təu | tux/tov |
详细解释
sè
名词
(1) (会意。甲骨文中象一个人驮另一个人,仰承其脸色。本义:脸色)
(2) 同本义
色,颜气也。——《说文》
五气五色。——《周礼·疾医》
其色必寿。——《素问·三部九侯论》
形体色理以目异。——《荀子·正名》
载色载笑。——《诗·鲁颂·泮水》
(3) 又
太后之色少解。——《战国策·赵策》
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史记·魏公子列传》
我言若,王色不许我。——《史记·商君列传》
故以声声怖之。——《资治通鉴》
(4) 又如:面色(脸上的气色);色喜(脸上显出欢喜之色);色笑(开颜欢笑);色沮(脸色露出沮丧的样子);色变振恐(恐惧得脸上变色);色庄(容貌庄重严肃);色智(表现在容色上的才智);喜形于色
(5) 颜色
五色令人目盲。——《老子》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唐· 白居易《卖炭翁》
未花时采,则根色鲜泽。——宋· 沈括《梦溪笔谈》
(6) 又如:色衣(色服。除黑白二色以外的各种艳色衣服);色丝(彩色绸缎);色彩(彩色绸缎);古色古香
(7) 姿色,容颜(多就女子而言);美色
寡人有疾,寡人好色。——《孟子·梁惠王下》
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8) 又如:绝色佳人;声色;色阵(指冶艳女子聚集之所);国色(一国内容貌最美的女子)
(9) 色欲,好色 。如:色荒(过度沉迷于女色);色胆包天(好色之人,胆大妄为,不顾一切);色授(用神色传递内心的感情。多指男女之间的情爱);色长(妓院的男老板;教坊司乐工的头目);色中饿鬼(比喻极其贪色的人)
(10) 佛家语。指一切物质的存在
空色皆寂灭。——陈子昂《感遇》
(11) 又如:色身(佛家语。色,指有形、色、相的一切物,即所谓物质。肉身,即有形血肉之身;自四大(地、水、火、风)、五尘(色、声、香、味、触)等色法而成,故称色身);色即是空(佛家语。指世家一切色法(物质)的本性(内在真实性)都是空无所有)
(12) 外表 。如:色仁行违(表面上主张仁德,实际行动却背道而驰);色样(式样;模样)
(13) 种类 。如:清一色;色色俱全;各色人等;色别(按种类分别);色额(种类、数量);色类(种类;类别)
(14) 履历,古称“脚色”,省称“色”
吏部预选者甚多, 恺即不授官,皆注色而遣。——《北史》
(15) 物质(多指金银)的成分
他这银子是九五兑九七色的。——《儒林外史》
(16) 兆气,即古人烧灼龟甲占卜时甲上裂纹所呈现的征兆
君占体,大夫占色。——《周礼》
(17) 风景;景观
两峰秀色,俱可手揽。——《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宋· 姜夔《扬州慢》
(18) 又如:满园春色;湖光山色
(19) 质量 。如:足色;成色;增色;减色;音色
(20) 天色
夜色语声绝。——杜甫《石壕史》
(21) 又如:月色
动词
(1) 生气;变脸
谚所谓室于怒,市于色者,楚之谓矣。——《左传·昭公十九年》
(2) 又如:色作(作色,改变脸色);色勃(骤然变色。发怒的样子);色动(脸色改变)
(3) 惊惧
诸大夫见之,皆色然而骇。——《公羊传》
(4) 另见
shǎi
名词
(1) 颜色 ——用于某些口语。如:掉色;退色;永不变色
(2) 色子(即骰子) 。赌具,小立方体,一般用骨头制成,六面分刻一、二、三、四、五、六点。如:色数(色子;骰子)
(3) 另见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set7 [陆丰腔] set7 [台湾四县腔] set7 [客英字典] set7 [沙头角腔] siet7 [梅县腔] set7 [客语拼音字汇] sed5 [东莞腔] sek7 [宝安腔] set7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色 | 所力 | 生 | 職開 | 入聲 | 職 | 開口三等 | 蒸 | 曾 | srik/shok | ʃĭək |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金文字形,上为“爪”(手),下为“又”(手),中间表示某一物体,象两人争一样东西。从又,义同。本义:争夺)
(2) 同本义
争,彼此竞引物也。——《一切经音义》引《说文》
争所有余。——《墨子·公输》
几只早莺争暖树。——唐·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民争负薪。——《资治通鉴·唐纪》
人争鬻之。——明· 刘基《卖柑者言》
(3) 如:争座(争座次;争高低);争立(争夺王位);争国(争夺君位);争恶(争夺险要之地);争标(争夺优胜);争重(争夺帝位、王权)
(4) 辩论;争论
争者事之末也。——《国语·越语》
在丑不争。——《孝经》。注:“竞也。”
分争辩讼,非礼不决。——《礼记·曲礼》
有竞有争。——《庄子·齐物论》。注:“对辩曰争。”
与贵酋处二十日,争曲直,屡当死。——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5) 如:争抗(抗争;抗衡);争让(争执);争口(争论);争高低;争言(争辩;争吵)
(6) 争胜,争着
争割地而赂秦。—— 汉· 贾谊《过秦论》
争奔走焉。——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争延之使奏其技。——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
诸将果争前抱持之。——清· 全祖望《梅花岭记》
(7) 如:争心(争强好胜的心理);争途(抢占道路。亦喻争夺地位);争求(竞相追求);争妍(竞相逞美);争长(争行礼先后;争相增长);争奇(竞相逞其奇特)
(8) 争斗
操舍鞍马,仗舟楫,与 吴越争衡。——《资治通鉴》
(9) 如:争跤(摔跤);争交(摔跤)
(10) 竞争;较量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11) 如:争校(争竞,计较);争春(争艳于春日);争进(为仕宦而相争);争张(争竞,夸张);争棋(下棋争胜);争强(争为强者)
(12) 〈方〉∶欠
争账还钱,又不犯王法。——巴金《兄与弟》
(13) 相差
百年身后一丘土,贫富高低争几多?——唐· 杜荀鹤《自遣》
(14) 如:争些个(差一点);争些儿(差一点儿;险些);争不多(差不多);争差(差错;差别)
名词
(1) 春秋时鲁国北城护城河名,又为北城门名 。也作“净”
(2) 姓
代词
(1) 多用于诗、词、曲中,相当于“怎么”
片言争敢动吾皇。——《警世通言》
(2) 如:争知(怎知);争似(怎似);争耐(怎标;无奈)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形声。小篆字形。从女,幵(
)声。本义:巧慧)(2) 同本义
妍,技也。一曰慧也。——《说文》。按,慧巧之意。
(3) 又如:妍手(妙手)
(4) 美丽
浪迹无妍蚩。——江淹《杂体诗》。注:“犹美恶也。”
妍蚩好恶,可得而言。——陆机《文赋序》
日高日上,日上日妍。——明· 李渔《闲情偶寄·种植部》
(5) 又如:妍花(娇美的花);妍森(美丽茂盛);妍度(美丽的外表);妍芳(美丽的花卉);妍状(美丽的形态);妍美(美丽);妍倩(美丽);妍影(美丽的影像);妍丑(美和丑);妍柔(美丽的风光)
(6) 美好
面丑心妍,利居众后,责在人先。——唐· 韩愈《送穷文》
(7) 又如:妍好(美好);妍妙(美好);妍和(美好和煦);妍姿(美好的姿容);妍容(美好的容貌);妍淑(美好);妍森(美好繁盛);妍语(美好的话语);妍洁(美好洁净);妍泽(美好润泽);妍稳(美好妥贴);妍谈(美好的谈论)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梅县腔] ngan1 [海陆丰腔] ngien2 ngan2 [客英字典] ngan1 ngien2 [台湾四县腔] ngien2 ngan2 [客语拼音字汇] ngan1 ngan1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姸 | 五堅 | 疑 | 先開 | 平聲 | 先 | 開口四等 | 山 | 先 | ŋien | nge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