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板

sǎn bǎn [ san ban]
注音 ㄙㄢˇ ㄅㄢˇ

词语释义

散板 sǎnbǎn

(1) 一种京剧板式。节奏自由,可据唱词内容自由发挥。如西皮散板、二黄散板

free measure

词语解释

  1. 方言。散伙。

    周立波 《山乡巨变》上二:“如今全乡只剩两个互助组,都在乡政府近边,一在上村,一在下村。上村的组长还想干下去,下村的,连组长也想交差,快要散板了。”

  2. 音乐上的自由节拍。与固定节拍相对而言,但并不意味节拍的杂乱或随意。

  3. 戏曲唱腔的板式,是一种慢打(拉)慢唱的唱腔,宜于表现悲痛的感情。有时也用以表现一般的叙述。

    峻青 《海啸》第三章:“ 小于 唱起了流水板,接着 老宫 唱起了散板。”

引证解释

⒈ 方言。散伙。

周立波《山乡巨变》上二:“如今全乡只剩两个互助组,都在乡政府近边,一在上村,一在下村。上村的组长还想干下去,下村的,连组长也想交差,快要散板了。”

⒉ 音乐上的自由节拍。与固定节拍相对而言,但并不意味节拍的杂乱或随意。

⒊ 戏曲唱腔的板式,是一种慢打(拉)慢唱的唱腔,宜于表现悲痛的感情。有时也用以表现一般的叙述。

峻青《海啸》第三章:“小于唱起了流水板,接着老宫唱起了散板。”

散板的国语词典

一种戏曲唱腔的板式。节奏长短自由,乐器慢拉或慢打,唱腔慢唱,通常用于表现悲痛的感情,有时亦用于一般叙述,情绪可依唱词自由发挥。如平剧的散板,川剧的三板、走板,棃园戏的慢头等。

散板的网络释义

散板 (音乐术语)

  • 散板,中国音乐术语,指一种速度缓慢节奏不规则的自由节拍。
  • 散板 (方言词汇)

  • 散板,释义是彻底完蛋,崩溃的意思。
  • 散板的翻译

    英语: to fall apart, opera section in free rhythm
    德语: auseinander fallen

    散板造句

    诱导式气流扩散板配置于机壳的下方。
    随着散板、二行、梆子敲打速度的加快,台上的张杏花手按乌纱帽、双眉紧锁,以旦角的台步踱来踱去,愁思万全之计。
    实验结果表明:加分散板有利于电池堆气体的分布,使单节电压分布均匀。
    她吊过两次法门寺,都只吊散板,不吊核心唱段,而且弟子的偷录非常不清晰的。
    这个版本不仅没有铁梅这段著名的“西皮流水”,也没有李奶奶开场唱的那段“西皮散板”“打鱼的人经得起狂风巨浪”,而是李玉和背着交通员直接上场。
    演唱好这句散板有很大的难度。
    西皮二黄都有慢板、散板、摇板、原板等板式,西皮还有快板、流水、二六等板式。
    小混搭是你现在可以走的风格,比如今年流行穿长大衣,你如果想穿,必须穿高腰线的,而且是散板的,大阔型就不行。
    有些年代久远的老房子,拆除时,“仰尘”上会积有一寸多厚散板损坏后漏下的土,但仍完好如初。
    一种风扇滤网单元,其包括机壳、风扇以及诱导式气流扩散板。
    开拍时全场安静,我用了几分钟酝酿情绪,暗示导演可以开拍,音乐响起,我从无泪至含泪到泪水夺眶而出,配合散板唱腔,一气呵成。
    凉风拂面,微微的醉意渐渐消退,脚底下,微澜的东湖水就如一首如歌的散板,悠悠的……。
    刀郎人用独有的卡伦琴、散板,达甫鼓在胸前或肩上不住地敲打摇晃,舞蹈节奏沉雄有力。
    新颖调男女同腔,板式有二六板、慢板、慢二六、紧板、散板、回龙,还有仙腔、托腔、水漫桥、病吟等。
    看来众乡民还不过瘾,那再请伯牙先生演唱一段“楚调散板”。
    那声音只闻不见,却极富色彩,恰好似戏台上唱念做打声情并茂的一曲散板,有腔有调,有模有样,有滋有味。
    音乐唱腔一定要成套,主要人物的唱腔,要有快有慢,有板有散,但是散板、摇板最好少一些,多了真倒胃口。
    该剧中,刘荣升吸纳其父亲亲传的黄派唱腔,如“我与殷洪两交战”唱原板高腔,而不唱散板等。
    板式有散板、头板、二板、三板等。
    此外,还有不点板眼的散板,节奏急促、有板无眼的流水板,以及相当于简谱中二拍子的一板一眼等常用板式。

    汉字详情

    sàn,sǎn [san]
    部首: 425
    笔画: 12
    五笔: AETY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仓颉: TBOK
    四角: 48240

    详细解释

    sǎn

    形容词

    (1) 逍遥,懒散

    庸众驽散。——《荀子·脩身》。注:“散,不拘检者也。”

    (2) 又如:懒散;散人(闲散无用或不为世用的人。后多指隐士);散袒(假日;消闲);散旦(散弹,散诞。舒散;不受拘束);散适(闲适);散闲(消遥自在,无拘无束);散宕(放逸);散懒(精神松散,行动散漫)

    (3) 潇洒;洒脱

    王夫人神情散朗,故有林下风气。——《世说新语》

    (4) 又如:散朗(飘逸爽朗)

    (5) 挂名职务,没有或很少有工作却可以领工资

    初,晋世散骑常持选望甚重,与侍中不异,其后职任闲散,用人渐轻。——《宋书·孔觊传》

    (6) 又如:散位(闲散的职位);散外(闲散而无一定职守的官职);散地(闲散之地。多指闲散的官职);散男(无职守或封邑的男爵);散役(没有固定职事的差役);散官(有官名而无固定职事之官)

    (7) 杂乱;错杂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唐·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8) 又如:散迹(行踪不定);散散的(无定向,杂乱);散紊(散乱);散殊(各不相同);散生日(散寿。通常的小生日,区别于逢五、逢十的整生日);散东家(百戏杂耍艺人);散名(散杂的名称)

    (9) 特指文章不受韵律约束 。如:散句(不押韵或不对偶的诗文句);散行(散体文);散隶(以散笔作的隶书);散体(即散文体。不要求词句齐整对偶的文体)

    (10) 零碎;不集中的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

    (11) 又如:散盐(粉末盐);散钱(零散的钱币);散滞(遗留下来的零碎物品);散碎(零碎);散处(分散居住);散犯(单独或零散监禁的囚犯);散茶(未压制成块、成片的茶);散户(零星小户)

    (12) 粗疏 。如:散衣(平常穿的衣服);散民(普通百姓);散木(无材用之木。后比喻无用之人)

    名词

    (1) 药粉

    与散两钱服之。——《后汉书·华佗传》

    (2) 又如:平胃散;麻沸散;散子(药面儿)

    (3) 姓

    (4) 另见 sàn

    sàn

    动词

    (1) (本义:分散)

    (2) 同本义

    散,杂肉也。——《说文》

    漆叶青黏散。谓药,石为屑杂和也。——《后汉书·华陀传》

    散木也。——《庄子·人间世》。注:“不在可用之数曰散木。”

    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 汉· 贾谊《过秦论》

    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宋· 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3) 又如:乌云散了;四散(向四面分散);散盘(散伙);散走(四散奔逃);散佚(散失);散没(分散隐没);散众(不专门跟随某一主人或专门负责某事的杂役);散亡(分散逃亡);散叛(离散背叛);散流(流体四散而流);散涣(形容水四散而流)

    (4) 散发,使分散

    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清· 黄宗羲《原君》

    (5) 又如:散福(分食祭祀后的食品,布福);散子(撒种);散灰扃户(在地上撒灰,将门户关锁);散花(使花朵飘散);散金(散发钱财);散传(分支传播);散振(为救济人而分发财物);散配(分发);散财(分发财物);散赡(散发财务以接济别人);散积(散发所积存的财务);散赐(分赐)

    (6) 敞开

    欲写,先散怀抱,任情恣情,然后书之。——蔡邕《笔论》

    (7) 又如:散衣襟

    (8) 排遣

    虫篆散忧乐。——鲍照《蜀四贤》

    (9) 又如:散散儿(散散心);散愁;散荡(散心,解闷);散适(走动散心);散想(舒散心怀);散虑(排遣忧愁)

    (10) 逃,逃走

    壮者散而之四方。——《孟子·梁惠王下》

    (11) 放,放牧

    马散之华山之阳。——《礼记·乐记》

    (12) 抒发 。如:散怀(抒发情怀);散意(表白心意)

    (13) 结束 。如:会还没散,我有事先走了;散班(下班);散更(夜间的最后一次打更);散坐(宴会结束,宾客离席)

    (14) 丧失,失去 。如:散灭(散失净尽);散阙(散失不全);散朴(失去质朴)

    形容词

    (1) 杂乱,纷乱

    不与物散,粹之至也。——《淮南子·原道》

    (2) 另见 sǎn;san

    英文翻译

    scatter, disperse, break up

    方言集汇

    ◎ 粤语:saan2 saan3
    ◎ 客家话:[梅县腔] san3 san5 sang1 [海陆丰腔] san5 san3 [陆丰腔] san3 san5 [客语拼音字汇] san3 san4 [宝安腔] san5 | san3 [客英字典] san3 san5 [沙头角腔] san5 san3 [东莞腔] san5 [台湾四县腔] san5 san3 [梅县腔] san5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二十三旱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蘇旱上聲開口一等sɑnsanx/saan
    bǎn [ban]
    部首: 420
    笔画: 8
    五笔: SRCY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多用男性
    仓颉: DHE
    四角: 42947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木,反声。《说文》作“版”。本义:片状的木头。后凡施于宫室器用的片状物皆可称板)

    (2) 同“版”。木板

    板,木片也。——《玉篇》

    在其板屋,乱我心曲。——《诗·秦风 ·小戎》

    五板而堵。——《公羊传·定公十二年》。注:“八尺曰板。”

    一丈为板。——《诗·鸿雁》传

    今一日而三斩板。——《礼记·檀弓》。

    (3) 又如:板舆(由人扛抬的板车。古代老人的一种代步工具);板梯(木板制的梯子);板箱(大车的木板车厢)

    (4) 泛指板状的扁平之物

    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宋· 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5) 又

    则以一平板按其面。

    (6) 又如:石板;钢板;纸板

    (7) 笏,手板。古代官吏上朝时所执的记事板

    不得奉板中涓,预衣裳之会。——王僧孺《与何炯书》

    (8) 又如:板笏;板书(在笏板上书写奏章)

    (9) 板筑用的夹板

    平板桢。——《左传·宣公十一年》

    (10) 又如:板筑(筑墙,用两板相夹,填土于其中,用杵捣实);板堞(板筑的女墙)

    (11) 印板,印书用的板片。现用“版”

    (12) 又

    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

    (13) 拍板,中国民族乐器中用来打拍子的板片。也指音乐中的节拍。如:快板,慢板

    (14) 门窗的遮板,如店铺的门板。常作“板儿”

    吾从板外相为应答。——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15) 又如:铺子都上板儿了

    (16) 中国民族音乐或戏曲中的强的拍子 。如:一板一眼;一板三眼

    (17) 姓

    形容词

    (1) 呆板,不灵活或少变化

    板者,腕弱笔痴。——郭若虚《图画见闻录》

    (2) 又如:死板;板腐(呆板而迂腐);板人(反应迟钝的人);这张照片照得太板

    动词

    (1) 表情上保持严肃 。如:板着脸

    (2) 结成硬块

    凡种绿豆,一日之内,遇大雨板土,则不复合。——宋应星《天工开物》

    (3) 又如:板田(土壤板结的田);板荒(板结的荒地)

    (1) 私营工商业的财产所有者

    (2) 旧尊称戏剧演员

    英文翻译

    plank, board; iron or tin plate

    方言集汇

    ◎ 粤语:baan2
    ◎ 客家话:[客语拼音字汇] ban3 [海陆丰腔] ban3 [东莞腔] ban3 [沙头角腔] ban3 [梅县腔] ban3 [陆丰腔] ban3 [客英字典] ban3 [宝安腔] ban3 [台湾四县腔] ban3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二十五潸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布綰刪開上聲開口二等panpranx/pea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