敚攘

duó rǎng [ duo rang]
繁体 敓攘
注音 ㄉㄨㄛˊ ㄖㄤˇ

词语释义

宋 梅尧臣 《寄永兴招讨夏太尉》诗:“守而勿追彼自困,境上未免小敚攘。” 元 王逢 《天门行》:“去年官饟私敚攘,今年私鹺官价偿。”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七:“而内地敚攘越货鬭狠之事,无一不出於花门。”

词语解释

  1. 宋 梅尧臣 《寄永兴招讨夏太尉》诗:“守而勿追彼自困,境上未免小敚攘。” 元 王逢 《天门行》:“去年官饟私敚攘,今年私鹺官价偿。”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七:“而内地敚攘越货鬭狠之事,无一不出於花门。”

引证解释

宋梅尧臣《寄永兴招讨夏太尉》诗:“守而勿追彼自困,境上未免小敚攘。”
元王逢《天门行》:“去年官饟私敚攘,今年私鹺官价偿。”
清魏源《圣武记》卷七:“而内地敚攘越货鬭狠之事,无一不出於花门。”

汉字详情

duó,duì [duo,dui]
部首: 425
笔画: 11
五笔: UKQT
五行:
仓颉: CUOK
四角: 88240

详细解释

动词

(1) (“夺”的本字)

(2) 强取,后作“夺” 。如:抄敚(抄没强取)

(3) 通“对”。答对 。如:敚曰(答道)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十三末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徒活入聲合口一等duatdʰuɑt
rǎng [rang]
部首: 330
笔画: 20
五笔: RYKE
五行:
仓颉: QYRV
四角: 50032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手,襄( xiāng)声。本义:推让,退让)

(2) 同本义

攘,推也。——《说文》。谓推手使前拱揖之容也,字亦作儴。

左右攘辟。——《礼记·曲礼上》

小子何敢攘焉。——《史记·太史公自序》

随流而攘。——《汉书·司马相如传》。注:“却退也。”

盛揖攘之容。——《汉书·礼乐志》

合于尧之克攘。——《汉书·艺文志》

(3) 排斥,努力消去

攘,除也。——《广韵》

攘夷狄。——《公羊传·僖公四年》

反离谤而见攘。——《楚辞·七谏·沈江》

攘白翟之地。——《国语·齐语》

攘弃仁义。——《庄子·胠箧》

(4) 又如:攘斥(排斥;驱除);攘抑(排除抑止);攘患(排除祸患);攘贪(排除贪欲);攘讨(驱除讨伐);攘却(驱除);攘夷(攘狄。抗拒异族入侵);攘狱(拒捕)

(5) 止

既从竖而横构,亦风除而雨攘。——南朝梁· 沈约《郊居赋》

(6) 侵略

诸侯暴乱,擅相攘伐。——《庄子·渔父》

南夷相攘。——《汉书·严助传》。注:“谓相侵夺也。”

(7) 又如:攘伐(侵夺交战);攘肌及骨(比喻侵及腹地);攘争(争夺);攘服(征服);攘杀(掠夺毁坏);攘掊(掠夺搜括);攘略(侵夺);攘剽(掠夺)

(8) 偷,盗窃

请损之,丹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孟子·滕文公下》

(9) 又如:攘盗(攘窃,盗窃,抢夺);攘鸡(偷鸡);攘取(窃取;夺取)

(10) 破坏安宁;骚动

心无天游则六凿相攘。——《庄子·外物》

(11) 又如:攘扰(扰乱);攘攘熙熙(喧嚷纷杂貌);攘攘劳劳(忙乱辛劳);攘乱(扰乱)

(12) 捋起

冯妇攘臂下车。——《孟子·尽心下》

攘袖见素手。——魏· 曹植《美女篇》

(13) 又如:攘襟(攘衽。揭起衣襟);攘袖(卷起衣袖);攘袪(攘袂。捋上衣袖);攘肱(攘臂);攘卷(捋袖举拳);攘手(攘臂)

(14) 夺

自幼时每争攘饮食。——《金史》

(15) 容忍

忍尤而攘垢。——《楚辞·离骚》

(16) 又如:攘诟(容忍耻辱)

英文翻译

seize, take by force; repel

方言集汇

◎ 粤语:joeng4 joeng5
◎ 客家话:[海陆丰腔] rong2 rong5 [梅县腔] jong2 [宝安腔] ngiong5 ngion2 [客英字典] jong2 jong5 [台湾四县腔] jong2 jong5 [东莞腔] ngiong3 [客语拼音字汇] ngiong3 ngiong4
◎ 潮州话:riang2(jíang) riang5(jîang)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十陽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汝陽陽開平聲開口三等njang/rangnʑĭa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