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攘

duó rǎng [ duo rang]
繁体 奪攘
注音 ㄉㄨㄛˊ ㄖㄤˇ

词语释义

抢夺。

词语解释

  1. 抢夺。

    《书·吕刑》:“罔不寇贼,鴟义姦宄,夺攘矫虔。” 唐 韩愈 《病鸱》诗:“夺攘不愧耻,饱满盘天嬉。” 明 宋濂 《杨氏家传》:“昔之争鬭夺攘之祸,亦几乎熄矣。”

引证解释

⒈ 抢夺。

《书·吕刑》:“罔不寇贼,鴟义姦宄,夺攘矫虔。”
唐韩愈《病鸱》诗:“夺攘不愧耻,饱满盘天嬉。”
明宋濂《杨氏家传》:“昔之争鬭夺攘之祸,亦几乎熄矣。”

夺攘的网络释义

夺攘

  • “夺攘”是一个汉语词汇,含义为抢夺,出自《书·吕刑》。
  • 汉字详情

    duó [duo]
    部首: 308
    笔画: 6
    五笔: DFU
    五行:
    吉凶:
    仓颉: KDI
    四角: 40348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金文字形,上面象振翅欲飞的鸟,下面是手(又、寸),其意思是:这只振翅欲飞的鸟,眼看着就要从手中失脱掉。本义:丧失)

    (2) 同本义

    夺,手持隹失之也。——《说文》

    给夺慈仁。——《礼记·仲尼燕居》。注:“犹乱也。”

    精气夺则虚。——《素问·通评虚实论》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勿夺农时。——《荀子·富国》

    (3) 又如:夺宗(始封的国君被尊为诸侯以后,除去原来宗子的名分);夺气(丧失了胆量和勇气);夺魄(精神丧失而无生气);夺胆(丧胆);夺彩(失出光彩)

    (4) 强取

    夺,取也。——《玉篇》

    人夺女妻而不怒。——《左传·文公十八年》

    夺其印符。——《史记·淮阴侯列传》

    夺攘矫虔。——《书·吕刑》

    秦王度之,终不可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夺项王天下者,必 沛公也。——《史记·项羽本纪》

    (5) 又如:夺转(夺得);夺劝(一边劝一边夺拿);夺情(皇帝特许某些有亲丧的官僚不守孝,或者未满守孝期者复取。意思是夺去了他的哀思之情);夺席(夺取他人的席位)

    (6) 用力冲开,冲出 。如:夺门(破门,奋力冲开门);眼泪夺眶而出

    (7) 竞先取得

    被泽徒深厚,惭无夺锦才。——高启《谢赐衣》

    (8) 又如:夺高产;夺魁(夺取第一);夺却(夺去;占去);夺衣(夺袍。喻在诗文竞赛中获胜);夺锦(夺取锦标)

    (9) 剥夺;削除

    胁服夺(罢免)其官。——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10) 又如:夺褫(剥夺);夺爵;夺休(旧指女方提出离婚);夺俸(官吏犯罪,被罚扣薪饷)

    英文翻译

    take by force, rob, snatch

    方言集汇

    ◎ 粤语:dyut6
    ◎ 潮州话:doh8

    宋本广韵

    rǎng [rang]
    部首: 330
    笔画: 20
    五笔: RYKE
    五行:
    仓颉: QYRV
    四角: 50032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手,襄( xiāng)声。本义:推让,退让)

    (2) 同本义

    攘,推也。——《说文》。谓推手使前拱揖之容也,字亦作儴。

    左右攘辟。——《礼记·曲礼上》

    小子何敢攘焉。——《史记·太史公自序》

    随流而攘。——《汉书·司马相如传》。注:“却退也。”

    盛揖攘之容。——《汉书·礼乐志》

    合于尧之克攘。——《汉书·艺文志》

    (3) 排斥,努力消去

    攘,除也。——《广韵》

    攘夷狄。——《公羊传·僖公四年》

    反离谤而见攘。——《楚辞·七谏·沈江》

    攘白翟之地。——《国语·齐语》

    攘弃仁义。——《庄子·胠箧》

    (4) 又如:攘斥(排斥;驱除);攘抑(排除抑止);攘患(排除祸患);攘贪(排除贪欲);攘讨(驱除讨伐);攘却(驱除);攘夷(攘狄。抗拒异族入侵);攘狱(拒捕)

    (5) 止

    既从竖而横构,亦风除而雨攘。——南朝梁· 沈约《郊居赋》

    (6) 侵略

    诸侯暴乱,擅相攘伐。——《庄子·渔父》

    南夷相攘。——《汉书·严助传》。注:“谓相侵夺也。”

    (7) 又如:攘伐(侵夺交战);攘肌及骨(比喻侵及腹地);攘争(争夺);攘服(征服);攘杀(掠夺毁坏);攘掊(掠夺搜括);攘略(侵夺);攘剽(掠夺)

    (8) 偷,盗窃

    请损之,丹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孟子·滕文公下》

    (9) 又如:攘盗(攘窃,盗窃,抢夺);攘鸡(偷鸡);攘取(窃取;夺取)

    (10) 破坏安宁;骚动

    心无天游则六凿相攘。——《庄子·外物》

    (11) 又如:攘扰(扰乱);攘攘熙熙(喧嚷纷杂貌);攘攘劳劳(忙乱辛劳);攘乱(扰乱)

    (12) 捋起

    冯妇攘臂下车。——《孟子·尽心下》

    攘袖见素手。——魏· 曹植《美女篇》

    (13) 又如:攘襟(攘衽。揭起衣襟);攘袖(卷起衣袖);攘袪(攘袂。捋上衣袖);攘肱(攘臂);攘卷(捋袖举拳);攘手(攘臂)

    (14) 夺

    自幼时每争攘饮食。——《金史》

    (15) 容忍

    忍尤而攘垢。——《楚辞·离骚》

    (16) 又如:攘诟(容忍耻辱)

    英文翻译

    seize, take by force; repel

    方言集汇

    ◎ 粤语:joeng4 joeng5
    ◎ 客家话:[海陆丰腔] rong2 rong5 [梅县腔] jong2 [宝安腔] ngiong5 ngion2 [客英字典] jong2 jong5 [台湾四县腔] jong2 jong5 [东莞腔] ngiong3 [客语拼音字汇] ngiong3 ngiong4
    ◎ 潮州话:riang2(jíang) riang5(jîang)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十陽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汝陽陽開平聲開口三等njang/rangnʑĭa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