敌虏
词语释义
亦作“敌卤”。
词语解释
亦作“ 敌卤 ”。对敌人的蔑称。
三国 魏 曹丕 《至广陵于马上作》诗:“不战屈敌虏,戢兵称贤良。”一本作“ 敌卤 ”。
引证解释
⒈ 亦作“敌卤”。对敌人的蔑称。一本作“敌卤”。
引三国魏曹丕《至广陵于马上作》诗:“不战屈敌虏,戢兵称贤良。”
敌虏的网络释义
敌虏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攴(
),啇( )声。本义:匹敌;对等)(2) 同本义
敌,仇也。——《说文》
敌,匹也。——《尔雅》
四国之兵敌。——《战国策·秦策》。注:“强弱等也。”
且夫自敌以下。——《国语·楚语》
敌国宾至。——《国语·周语》
敌则能战之。——《孙子·谋攻》
(3) 又如:试看天下谁能敌;敌体(彼此地位相等,不分上下);敌礼(平等的礼节);匹敌(谓才艺相当);势均力敌
(4) 抵抗;抵挡
(司马懿)乃 魏之名将,恐汝不能敌之。——《三国演义》
(5) 又如:敌不住;寡不敌众
(6) 攻击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聊斋志异·狼三则》
名词
(1) 仇敌;敌人
秦人开关延敌。—— 汉· 贾谊《过秦论》
(2) 又如:政敌;天敌;敌不可假(不可宽容敌人);敌垒(敌人的营垒);敌特;敌探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頢 | 下刮 | 匣 | 黠合 | 入聲 | 黠 | 合口二等 | 刪 | 山 | ghruat/hoat | ɣwat |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力,从毌(
),虍( )声。“毌”即“贯”字,是穿钱用的绳索。这里表示用绳索拘捕的意思。本义:俘获)(2) 同本义
虏,获也。——《说文》
献民虏者操右袂。——《礼记·曲礼》。注:“军所获也。”
且为所虏。——《史记·项羽本纪》
虏楚将 屈匄。——《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虏赵王。——《战国策·燕策》
(3) 亦指虏掠、抄掠
珠柙离丘体,珍宝见剽虏。——张载《七哀》
匈奴虏略千余人及畜产而去。——《史记·韩长孺列传》
(4) 又如:虏掠(虏获掠夺);虏夺(虏掠抢夺);虏暴(残害暴虐他人,一如奴隶);虏略(虏获掠夺)
名词
(1) 俘虏
乘奔逐北,斩首捕虏十余万。——《盐铁论·诛秦》
吾属今为之虏矣!——《史记·项羽本纪》
为降虏手蛮夷。——《汉书·李广苏建传》
为奔亡之虏。——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乞为囚虏。——宋· 苏轼《教战守》
(2) 又如:虏囚(俘虏);虏役(奴役);虏伏(如俘虏一样降服)
(3) 奴仆
虽臣虏之劳不苦于此矣。——《韩非子·五蠹》
(4) 又如:虏役(奴仆);虏使(役使之如奴隶)
(5) 指敌人;叛逆
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6) 又如:虏尘(指敌寇或叛乱者的侵扰)
(7) 古时对北方外族或南方人对北方人的蔑称
诟虏帅失信。——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奉西北之虏。——宋· 苏轼《教战守》
(8) 又如:虏人(胡人);虏民(胡族的人民); 虏廷(胡虏的朝廷); 虏使(胡虏的使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