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试验

zhèng cè shì yàn [zheng ce shi yan]

词语释义

所谓政策试验,指的是凡属影响持久、深入、广泛的大型公共决策,在可能的情况下,要选择若干局部范围先试先行,然后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再形成整体性政策或者再全面铺开政策实施的做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里诸如“步子要稳”“摸着石头过河”等词句,里面实际上就包含有政策试验的意思。

汉字详情

zhèng [zheng]
部首: 425
笔画: 9
五笔: GHTY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MMOK
四角: 18140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兼形声。从攴从正,正亦声。攴( )敲击。统治者靠皮鞭来推行其政治。“正”是光明正大。本义:匡正)

(2) 同本义

政,正也。——《说文》

政者,有所改更匡正。——《论语·有政》马注

必从上之政下。——《墨子·天志上》

俚句戏呈伯母大人粲政。——清· 秋瑾《致琴文书》

(3) 又如:正己

(4) 主持政事

盖善政者,视俗而施教,察失而立防,威德更兴,文武迭用。——《后汉书》

(5) 又如:政本(为政的根本);政主(执政者);政官(掌管军政的官员);政术(施政的方法);政要(施政要领);政理(为政之道);政路(为政的途径)

名词

(1) 政治;政事

其政不获。——《诗·大雅·皇矣》。释文:“政,政教也。”

使帅其属而掌邦政。——《周礼·夏官》

荆国之为政。——《吕氏春秋·察今》

论厚薄为之政。——《韩非子·五蠹》

上下肃然,称为政理。——《后汉书·张衡传》

元政紊弛。——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言时政者。——清· 张廷玉《明史》

沽名乱政。

(2) 又如:政化(政治和教化);政地(处理政事的地方);政争(政治斗争);政役(政事役使);政拙(拙于政事);政制(政治制度);政俗(政治与风俗)

(3) 国家某一部门主管的业务 。如:民政;邮政;财政

(4) 指家庭或团体的事务 。如:家政;校政

(5) 政策;法令

先王之政。——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袁有守多惠政。—— 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6) 又如:政刑(政令和刑罚);政典(政策和制度);政条(政令);政道(施政的方略)

(7) 官长;主事者

政诸侯。——《墨子·非命上》

以为大政。——《左传·昭公十五年》

周公作立政。——《书·立政》

(8) 又如:学政;盐政

(9) 旧说做官一任为一政 。如:历官七政

(10) 政权

州吁果杀其君而夺之政。——《韩非子·内储说下》

(11) 策略 其次伐兵,下政攻城。——《孙子》

(12) 朝廷;政府机关

在其政府,与韩琦同心辅政。—— 脱脱《宋史》

(13) 姓

英文翻译

government, political affairs

方言集汇

◎ 粤语:zing3
◎ 客家话:[客英字典] zhin5 [东莞腔] zin5 [客语拼音字汇] zin4 [陆丰腔] zhin5 [梅县腔] zhin5 [宝安腔] zin5 [沙头角腔] zin5 [海陆丰腔] zhin5 [台湾四县腔] tsiin5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四十五勁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之盛清開去聲開口三等tɕĭɛŋcjengh/tjenq
[ce]
部首: 624
笔画: 12
五笔: TGMI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HDB
四角: 88902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竹,朿( )声。“朿”,指带有芒刺的植物,作“策”的声符,同时兼表字义。本义:竹制的马鞭(头上有尖刺))

(2) 同本义。引申为驾驭马匹的工具,包括缰绳之类

軓前十尺而策半之。——《考工记·舟人》

则仆执策立于马前。——《礼记·曲礼》

绕朝赠之以策。——《左传·文公十三年》

左师为已短策。——《左传·襄公十七年》

伤吻敝策。——《汉书·王褒传》

齐闵王将之鲁,夷维子执策而从。——《战国策·赵策》

执策而临之。——唐· 韩愈《杂说》

振长策而御宇内。——汉· 贾谊《过秦论》

(3) 又如:策辔(马鞭与马缰);策彗(以带叶竹帚制作的马鞭)

(4) 策略;计谋

立盐铁,始张利官以给之,非长策也。——汉· 桓宽《盐铁论·本议》

惠文、 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 汉· 贾谊《过秦论》

予更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5) 又如:上策;下策;失策(策略上失误);策无遗算(谋略周密准确,没有遗漏失算之处)

(6) 中国古代用竹片或木片记事著书,成编的叫做策

单执一札谓之为简,连编诸简乃名为策。——《左传·序》疏

凡命诸侯及孤卿大夫,则策命之。——《周礼·春官》

书策稠浊,百姓不足。——《战国策·秦策一》

(7) 又如:策府(帝王藏书之所);策简(指簿册文书);策牍(简策版牍。后指书写用的纸张)

(8) 策书。古代君主对臣下封土、授爵、免官或发布其他敕令的文件。引申为策命;策免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乐府诗集·木兰诗》

(9) 又如:策命(用策书任命);策拜(帝王以策书命官);策文(诏书之类的文告)

(10) 古代称应试者对答的文字为策。也指一种议论文体

《治安策》——汉· 贾谊

《教战守策》——宋· 苏轼

(11) 又如:策套(科举时代应试者应付策问考试的材料);策学(科举时代供考生应付考试的短文集);策题(科举策试的试题);策第(策试和选评)

(12) 古代用以计算的筹子(小竹片)

善数不用筹策。——《老子》

(13) 又如:策筹(同“筹策”。古代计算工具)

(14) 卜筮用的蓍草

詹尹乃端策拂龟。——《楚辞·卜居》

错龟数策。——《战国策·秦策》

(15) 又如:端策(把蓍草摆正)

动词

(1) 用鞭棒驱赶骡马役畜等。引申为驾驭

将入门,策其马。——《论语·雍也》

乘坚策肥,履丝曳缟。——汉· 晁错《论贵粟疏》

策之不以其道。——唐· 韩愈《杂说》

(2) 又如:鞭策;策马(鞭马);策马飞舆(驾马车疾行)

(3) 督促;使进步 。如:策厉(督促勉励);策进(促进)

(4) 拄着;拄着棍杖。引申为搀扶;架起

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晋·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5) 又如:策杖(执持拐杖。又称扶杖、拄杖);策踵(扶杖接踵而来);策立(站立)

(6) 谋划;策划

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计。——《孙子·虚实》

(7) 又如:策效(谋划效力);策驭(谋划掌握);策选(谋划选取)

英文翻译

scheme, plan; to whip; urge

方言集汇

◎ 粤语:caak3
◎ 客家话:[客语拼音字汇] cag5 ced5 [台湾四县腔] cet7 cak7 [客英字典] cet7 cak7 [海陆丰腔] cet7 cak7 [梅县腔] cet7 [沙头角腔] ciet7 [陆丰腔] cet7 [宝安腔] cak7 [东莞腔] cak7
◎ 潮州话:cêh4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二十一麥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楚革麥開入聲開口二等chrek/chaekʧʰæk
shì [shi]
部首: 226
笔画: 8
五笔: YAAG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常用字
仓颉: IVIPM
四角: 33740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言,式声。本义:用;任用)

(2) 同本义

试,用也。——《说文》

明试以功。——《虞书》

今予将试以汝迁。——《书·盘庚》

师干之试。——《诗·小雅·采芑》

兵革不试。——《礼记·乐记》

吾不试。——《论语》

私人之子,百僚是试。——《诗·小雅·大东》

兵革不试,五刑不用。——《礼记·乐记》

(3) 又如:试兵(用兵)

(4) 尝试

试,尝也。——《广雅》

不可试也。——《易·无妄》

臣请试之。——《战国策·秦策》

我虽不敏,请尝试之。——《孟子·梁惠王上》

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宋· 苏轼《浣溪沙》

(5) 又如:试啼(试着啼哭);试药郎中(方言。庸医诊病时以病试药);试试缩缩(即畏畏缩缩,不敢大胆前进);试水(尝试品尝茶水)

(6) 初次使用

思试之斗以觇之。——《聊斋志异·促织》

(7) 又如:试酌(初饮)

(8) 试验

试用于今日,先帝称之曰能。——诸葛亮《出师表》

又试之鸡,果如成言。——《聊斋志异·促织》

(9) 又如:试守(试任某一官职);试儿(旧时试测小儿性情和志趣的习俗。也称“抓周”、“试周”);试晬(周岁测试小孩);试艺(试验才艺);试年庚(古时风俗在除夕夜聚博,以胜负来作为来年运气的征兆)

(10) 考查;考试

老人延入坐,知从郡城就童子试归。——清· 周容《芋老人传》

及试吏呼名至史公, 公瞿然注视。—— 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11) 又如:试验(考查;验证);试判(考试);试官(主持考试的官)

(12) 试探;刺探

白发不相负,青阳始试旬。——清· 王夫之《元日折梅次定山韵》

(13) 又如:试风头(剌探情况);试旬(探求;探寻)

(14) 通“弑”。旧称臣杀君、子杀父母等行为

受命之臣,专征云试。——《汉书》

副词

相当于“姑且”

王试出兵以观之。——《史记·周本纪》

英文翻译

test, try, experiment

方言集汇

◎ 粤语:si3
◎ 潮州话:ci3

宋本广韵

yàn [yan]
部首: 320
笔画: 10
五笔: CWGI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多用男性
仓颉: NMOMM
四角: 78119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马。佥( jiǎn)声。本义:马名)

(2) 同本义

验,马名。——《说文》

(3) 证据;凭证

何以为验。——《史记·晋世家》

商君之法,舍人无验者坐之。——《史记·商君列传》

(4) 又如:验左(佐证;证据)

(5) 效验,灵验

自然之验。——《史记·货殖列传》

(6) 又如:验方(有效验的药方);明效大验(极为显著的效验)

(7) 征象;征兆

黄为物熟验,白为人老效。——《论衡》

动词

(1) 检查;检验

亦验其辞于正前。——《战国策·齐策》

验之以理。——《吕氏春秋·填行论》

验之以事(用事实验证它)。——《后汉书·张衡传》

欲验之,但取芦菔、地黄辈观(验:检验,证明)。——宋· 沈括《梦溪笔谈》

历验各种僵石。——赫胥黎著、 严复译《天演论》

(2) 又如:验煤;验金;验护照;验数(查数);验复(复查);验实(检查核实);验试(检查试验);验解(查实后解送);验票(查单据、票证)

(3) 试验

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史记·秦始皇本纪》

英文翻译

test, examine, inspect; verify

方言集汇

◎ 粤语:jim6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