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审

shōu shěn [shou shen]
注音 ㄕㄡ ㄕㄣˇ
词性 动词

词语释义

收审 shōushěn

(1) 收容审查;拘留审查

detain for investigation

收审的网络释义

收审

  • 收审
  • ◎ 收审 shōushěn
  • [detain for investigation] 收容审查;拘留审查
  • 收审造句

    听闻有一万酬金,五个被收审的罪犯都兴奋起来。
    主编:接收审核完成的稿件,察看审核意见,相应数据的归档,确定稿件是否定稿。
    后,幸得锋镝上来出城追来报信,才躲过一劫,原来新掉来的上郡将军李硕,得知端木家和蒙恬过往甚密,遂将端木家一家老小全部拘押,准备和蒙恬将军一起押往咸阳收审。
    贼军师阎一夫在十多年前的一个冬天,从哈尔滨收审站借晚上外出倒炉灰为由,在砖厂大沟里扔了土篮子逃跑了。
    的地痞,曾经被公安机关多次收审、拘留。
    欲收审计之功,理当重视后续工作,以“查审联动”,纪检、监察、司法等及时跟进。
    同时注意建立人民法庭,以便接收审理案件,维持社会秩序,避免乱打人、乱捉人、乱杀人的现象。
    今天我们开了常委会,同意对林崇圣进行收审,他现在正在我们这了。
    桥头饭店郝经理听到郑维老人被公安局收审的消息。
    有时候他脑子里会突然冒出一个念头:偷偷潜出军营,到河里沐浴。可马上又担心:走在通往提格里斯河的路上会不会被射杀,或被起诉到军事法庭,或者先在军事法庭接收审判然后再被枪决。
    有的采取违法收审、扣押人质、非法拘禁等手段强行抓人,长期关押,“还款还人”。
    假的钧锦生和唐采玉也被收审,常天颉的戒指也顺利地完璧归赵。

    汉字详情

    shōu [shou]
    部首: 425
    笔画: 6
    五笔: NHTY
    五行: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VLOK
    四角: 28740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攴( ),收( jiū)声)

    (2) 同本义

    收,捕也。——《说文》

    女反收之。——《诗·大雅·瞻卬》。传:“拘收也。”

    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 武,而收系张胜。——《汉书·李广苏建传》

    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后汉书·张衡传》

    (3) 又如:收领(捉拿);收系(逮捕下狱);收付(拘捕罪犯,交付办案);收考(拘捕考问);收夷(捕杀);收劾(拘捕弹劾);收案(拘捕案问);收掩(收捕);收执(捉拿);收禁(拘押监禁);收领(拘禁)

    (4) 收拾;收取

    收,取也。——《广雅》

    收以奔褒。——《国语·郑语》。注:“取也。”

    勤者有事则收之。——《礼记·玉藻》。疏:“谓敛持在手。”

    责毕收乎?来何疾也!——《战国策·齐策》

    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古来白骨无人收。——唐· 杜甫《兵车行》

    (5) 又如:收发报;收信;收什(收拾);收局(收拾局面);收捉(方言。收拾;修建);收略(收拾;安排);收解(当铺收进的抵押品)

    (6) 聚集;收集

    收,敛也。——《小尔雅》

    我其收之。——《诗·周颂·维天之命》。传:“聚也。”

    既蜡而收。——《仪记·郊特牲》。注:“谓收敛积聚也。”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宋· 王安石《伤仲永》

    (7) 又如:收括(聚集;约束);收藉(聚集;收集)

    (8) 收容;接受

    仲尼七十说,历聘莫见收。—— 李白《赠崔郎中宗之》

    收孤寡,补贫穷。——《荀子·王制》

    (9) 又如:收小的(接生);收管(接收囚犯后签的回执)

    (10) 收获;收割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史记·太史公自序》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李绅《悯农》

    (11) 又如:收田(收割农田的作物)

    (12) 使中断、停顿或终止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13) 又如:收功(止息功能);收泪;收科(收场;圆场);收逢(收场;罢休);收煞(收场;结局);收成结果(送上死路);收驩(停止作乐);收声(止声;销声);收计(关闭清点)

    (14) 征收

    收租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其收田租亩四升。——曹操《抑兼并令》

    收取其钱得数百万。——褚少孙《西门豹治邺》

    (15) 又如:收租;收税

    (16) 收回;收缴

    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 汉· 贾谊《过秦论》

    (17) 又如:收掌(科举考试的办事人员。外收掌负责收卷;内收掌负责把试卷分给各房房官)

    (18) 收藏;保存

    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战国策·燕策》

    (19) 占取

    秦将 王翦破 赵,虏 赵王,尽收其地。——《战国策·燕策》

    (20) 收回;收复

    攻大泽乡,收而攻 蕲。——《史记·陈涉世家》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唐·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名词

    (1) 收获;收成

    其能耕者不过百,百亩之收不过百担。——晁错《论贵粟疏》

    (2) 又如:丰收;欠收;颗粒无收

    (3) 收藏品

    燕、 赵之收藏。—— 杜牧《阿房宫赋》

    (4) 收入 。如:收支

    (5) 车箱底部四面的横木,即车轸

    (6) 夏代冠名

    帝尧者…黄收纯衣,彤车乘白马。——《史记·五帝本纪》

    英文翻译

    gather together, collect; harvest

    方言集汇

    ◎ 粤语:sau1
    ◎ 客家话:[东莞腔] siu1 [台湾四县腔] su1 [梅县腔] shu1 shiu1 [陆丰腔] shiu1 [客语拼音字汇] su1 [海陆丰腔] shiu1 [客英字典] shiu1 [沙头角腔] su1 [宝安腔] su1 siu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十八尤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式州平聲開口三等sju/sjouɕĭəu
    shěn [shen]
    部首: 322
    笔画: 8
    五笔: PJHJ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多用男性
    仓颉: JLWL
    四角: 30506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从宀番。宀房屋。番,兽足。屋里有兽足印,能仔细分辨。简体字从宀申声。本义:详究;考察)

    (2) 同本义

    审,谓详观其道也。——《荀子·非相》

    闻而审,则为福矣。——《吕氏春秋·察传》

    故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吕氏春秋·察今》

    直以不能内审诸己,外受流言,沉迷猖獗,以至于此。——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3) 又如:审时(详察时令);审物(详察物情);审形(详察实情);审决(审察决定);审机而行(详细、周密地进行分析研究,把握好时机再行动);审别(审察辨别);审势(审察形势)

    (4) 知道,知悉

    审,知也。——《类篇》

    审矣,何足怪乎?——司马迁《报任安书》

    君子审礼。——《史记·礼书》

    陛下连降三诏,召臣回朝,未审圣意为何?——《三国演义》

    (5) 又

    今投使君,共图大事,未审尊意如何?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晋·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6) 又如:审悉(详细了解)

    (7) 审核,审查,检查核对

    为人主计者,莫如先审取舍。——汉· 贾谊《过秦论》

    (8) 又如:审考(审查);审合(审查验证);审决(审查决定);审覆(审查;审察);审释(审查释放);审端(检查修正);审分(审定名分、职分);审律(审定乐律);审音(审定字的读音)

    (9) 审讯;审判

    余经秋审,皆减等发配。——清· 方苞《狱中杂记》

    (10) 又如:审断(审判裁决);审究(审问查究);审拟(审问拟罪);审鞫(审讯);审录(审讯);审语(审判结论);审质(审问)

    (11) 询问,打听清楚

    十一娘亦审里居。——《聊斋志异》

    副词

    (1) 真实;确实

    先生在兵间,审知故扬州阁部 史公果死耶,抑未死耶?—— 清· 全祖望《梅花岭记》

    (2) 详尽,仔细

    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清· 刘开《问说》

    (3) 又如:审观(仔细观察);审图(周密谋划;仔细考虑);审画(填重筹划);审度(详细考量);审顾(仔细察看);审虑(仔细考虑);审详(仔细审察);审酌(仔细斟酌);审注(仔细观察;细看);审求(仔细探求);审谋(周密谋划);审省(详细省察);审稽(详细考查);审说(详细解说);审辨(审慎辨别);审当(周密而确当)

    形容词

    (1) 慎重,小心谨慎

    言审莫过圣人。——王充《论衡》

    (2) 又如:审练(审慎精细)

    (3) 确切

    称言命者,有命审矣。——王充《论衡》

    (4) 又如:审期(确切的日期)

    (5) 正,不偏斜

    本不审,虽尧舜不能以治。——《吕氏春秋》

    (6) 固定;安定

    故水之守土也审,影之守人也审,物之守物也审。——《庄子》

    英文翻译

    examine, investigate; judge

    方言集汇

    ◎ 粤语:sam2

    宋本广韵

    收审的同拼音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