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伏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使敌人投降屈服。
元 乔吉 《两世姻缘》第三折:“﹝他﹞建奇功收伏了 西夏 。”《水浒传》第八三回:“以臣愚见,正好差 宋江 等全伙良将,部领所属军将人马,直抵本境,收伏 辽 贼。”《四游记·湘子设筵和好》:“ 钟离 已自收伏 洞宾 ,今皆回矣。”
降伏,制服。
《红楼梦》第五五回:“他又不是这里头的货,纵收伏了他,也不中用。” 黄谷柳 《虾球传·黄埔登陆》:“﹝ 鳄鱼头 ﹞认为她是一个可用之材,决心把她收伏。”
引证解释
⒈ 使敌人投降屈服。
引元乔吉《两世姻缘》第三折:“﹝他﹞建奇功收伏了西夏。”
《水浒传》第八三回:“以臣愚见,正好差宋江等全伙良将,部领所属军将人马,直抵本境,收伏辽贼。”
《四游记·湘子设筵和好》:“钟离已自收伏洞宾,今皆回矣。”
⒉ 降伏,制服。
引《红楼梦》第五五回:“他又不是这里头的货,纵收伏了他,也不中用。”
黄谷柳《虾球传·黄埔登陆》:“﹝鳄鱼头﹞认为她是一个可用之材,决心把她收伏。”
收伏的国语词典
降伏、制伏。
收伏的网络释义
收伏
收伏的翻译
收伏造句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攴(
),收( )声)(2) 同本义
收,捕也。——《说文》
女反收之。——《诗·大雅·瞻卬》。传:“拘收也。”
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 武,而收系张胜。——《汉书·李广苏建传》
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后汉书·张衡传》
(3) 又如:收领(捉拿);收系(逮捕下狱);收付(拘捕罪犯,交付办案);收考(拘捕考问);收夷(捕杀);收劾(拘捕弹劾);收案(拘捕案问);收掩(收捕);收执(捉拿);收禁(拘押监禁);收领(拘禁)
(4) 收拾;收取
收,取也。——《广雅》
收以奔褒。——《国语·郑语》。注:“取也。”
勤者有事则收之。——《礼记·玉藻》。疏:“谓敛持在手。”
责毕收乎?来何疾也!——《战国策·齐策》
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古来白骨无人收。——唐· 杜甫《兵车行》
(5) 又如:收发报;收信;收什(收拾);收局(收拾局面);收捉(方言。收拾;修建);收略(收拾;安排);收解(当铺收进的抵押品)
(6) 聚集;收集
收,敛也。——《小尔雅》
我其收之。——《诗·周颂·维天之命》。传:“聚也。”
既蜡而收。——《仪记·郊特牲》。注:“谓收敛积聚也。”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宋· 王安石《伤仲永》
(7) 又如:收括(聚集;约束);收藉(聚集;收集)
(8) 收容;接受
仲尼七十说,历聘莫见收。—— 李白《赠崔郎中宗之》
收孤寡,补贫穷。——《荀子·王制》
(9) 又如:收小的(接生);收管(接收囚犯后签的回执)
(10) 收获;收割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史记·太史公自序》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李绅《悯农》
(11) 又如:收田(收割农田的作物)
(12) 使中断、停顿或终止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13) 又如:收功(止息功能);收泪;收科(收场;圆场);收逢(收场;罢休);收煞(收场;结局);收成结果(送上死路);收驩(停止作乐);收声(止声;销声);收计(关闭清点)
(14) 征收
收租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其收田租亩四升。——曹操《抑兼并令》
收取其钱得数百万。——褚少孙《西门豹治邺》
(15) 又如:收租;收税
(16) 收回;收缴
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 汉· 贾谊《过秦论》
(17) 又如:收掌(科举考试的办事人员。外收掌负责收卷;内收掌负责把试卷分给各房房官)
(18) 收藏;保存
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战国策·燕策》
(19) 占取
秦将 王翦破 赵,虏 赵王,尽收其地。——《战国策·燕策》
(20) 收回;收复
攻大泽乡,收而攻 蕲。——《史记·陈涉世家》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唐·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名词
(1) 收获;收成
其能耕者不过百,百亩之收不过百担。——晁错《论贵粟疏》
(2) 又如:丰收;欠收;颗粒无收
(3) 收藏品
燕、 赵之收藏。—— 杜牧《阿房宫赋》
(4) 收入 。如:收支
(5) 车箱底部四面的横木,即车轸
(6) 夏代冠名
帝尧者…黄收纯衣,彤车乘白马。——《史记·五帝本纪》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东莞腔] siu1 [台湾四县腔] su1 [梅县腔] shu1 shiu1 [陆丰腔] shiu1 [客语拼音字汇] su1 [海陆丰腔] shiu1 [客英字典] shiu1 [沙头角腔] su1 [宝安腔] su1 siu1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收 | 式州 | 書 | 尤 | 平聲 | 尤 | 開口三等 | 尤 | 流 | sju/sjou | ɕĭəu |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从人,从犬。意思是:人如狗那样地匍伏着。本义:俯伏;趴下)
(2) 同本义
伏,司也。——《说文》
伏瘞亦如之。——《周礼·犬人》。司农注:“课伏犬以王车轹之。”
伏,覆也。——《释名·释姿容》
寝毋伏。——《礼记·曲礼上》
雌鸡伏子。——《汉书·五行志中之上》
楚子伏己而盐其脑。——《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一府中皆漝伏,莫敢起。——《史记·项羽本纪》
庑下一生伏案卧。——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及敌枪再击,寨中人又鹜伏矣。——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3) 又如:伏尸(倒在地上的尸体,多指杀死);伏肉(死尸的肉);伏地(俯伏在地上);伏虎;伏奏(俯伏上奏);伏候(俯伏等候)
(4) 身体前倾靠在物体上
(5) 又如:伏轼(乘车。也作“扶轼”。轼:车厢前面的横木扶手);伏惟(俯伏思惟,常用于书信中的敬词)
(6) 潜藏;埋伏
伏,藏也。——《广雅》
福兮祸所伏。——《老子》
物莫伏于蠱。——《国语·晋语》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左传·庄公十年》
入武关, 秦伏兵绝其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7) 又如:伏莽(藏匿在丛林中的盗匪);伏道(暗藏的地道);伏龙(潜伏的龙;灶神);伏戎(埋伏军队或刺客);伏甲(埋伏武士或军队);伏弩(埋伏弓箭手)
(8) 通“服”。屈服,顺从。承认罪行或失败
许既伏其罪矣。——《左传·隐公十一年》
骑皆伏曰:“如大王言!”——《史记·项羽本纪》
这个苏小卿怎肯伏低。——明· 贾仲名《对玉梳》
(9) 又如:伏老(自认年龄老,精力衰退);伏死(甘愿舍弃生命);伏低(承认自己的地位低下而向别人屈服);伏礼(伏不是。认错);伏从(服从);伏辜(服罪)
(10) 通“服”。佩服,信服
其所临莅,莫不肌栗慴伏。——《文选·王褒·四子讲德论》
族弟刘璋,再拜致书于 玄德宗兄将军麾下,久伏电天。——《三国演义》
(11) 又如:伏伏腊腊(极其顺服的样子)
(12) 低下去 。如:此起彼伏;伏落(低头,屈服)
(13) 降伏,制伏 。如:降龙伏虎;伏魔;伏魅(降伏鬼怪;亦指打败敌人)
(14) 通“服”。从事
谁谓伏事浅,契阔逾三年。——陆机《为吴王郎中时从梁陈作一首》
(15) 又如:伏术(从事学术工作)
(16) 通“服”。保持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楚辞·离骚》
名词
(1) 伏天;伏日。指夏至后第三个庚日起至立秋后第二个庚日前一天止的一段时间,分为初伏、中伏、末伏,统称三伏,相当于阳历七月中旬至八月下旬
大人,如今是三伏天天道…天降三尺瑞雪遮掩了窦娥尸首。——元· 关汉卿《窦娥冤》
(2) 又如:入伏(进入伏天);头伏(初伏);数伏(进入伏天);歇伏(在伏天停工休息)
(3) 电势差和电压单位“伏特”的简称
(4) 居处
寡君越在草莽,未获所伏。——《左传》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fuk8 buk8 [客语拼音字汇] fug6 pug6 [沙头角腔] fuk8 puk8 [陆丰腔] fuk7 [梅县腔] fuk8 [台湾四县腔] fuk8 buk8 [客英字典] fuk8 [宝安腔] fuk8 | puk8 [东莞腔] fuk8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復 | 扶富 | 並 | 尤 | 去聲 | 宥 | 開口三等 | 流 | 尤 | bʰĭəu | biuh/bio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