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离

zhī lí [ zhi li]
繁体 支離
注音 ㄓ ㄌ一ˊ
词性 形容词

词语释义

支离 zhīlí

(1) 分散;残缺;没有条理

支离破碎
broken;fragmented;disorganized

(2) 瘦弱;衰弱

thin and weak

词语解释

  1. 分散;分裂。

    《左传·哀公二十五年》:“公为支离之卒,因祝史 挥 以侵 卫 。” 杜预 注:“支离,陈名。” 竹添光鸿 会笺:“支离,分散也,盖分为数队以误敌。”《文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捷猎鳞集,支离分赴。” 李善 注:“支离,分散貌。” 唐 元稹 《蛮子朝》诗:“部落支离君长贱,比诸夷狄为幽冗。” 前蜀 韦庄 《秦妇吟》:“忽看庭际刀刃鸣,身首支离在俄顷。”

  2. 繁琐杂乱。

    汉 扬雄 《法言·五百》:“或问:‘天地简易而法之,何《五经》之支离?’曰:‘支离盖其所以为简易也。’” 汪荣宝 义疏:“支离、支繚,皆繁多歧出之意。” 金 王若虚 《<史记>辨惑一》:“至《世家》杂举二篇之旨,支离错乱,不成文理,读之可以发笑。” 清 李慈铭 《越缦堂读书记·玉函山房辑佚书》:“ 马 氏既未能深考,而贪多务博,緟复支离,其所辑往往犯此病也。” 洪深 《电影戏剧的编剧方法》第三章五:“结果是他的理论尽管不错,而编出的故事却是支离强凑,全无生命的了。”

  3. 离奇,虚妄。

    南朝 宋 何承天 《重答颜光禄》:“足下雅秉《周礼》,近忽此义方,詰无形之有,为支离之辩乎?” 唐 柳宗元 《与吕恭论墓中石书书》:“今视石文,署其年曰‘永嘉’,其书则今田野人所作也,虽支离其字,犹不能近古。” 清 叶名沣 《桥西杂记·赵瓯北汪龙庄考史之法》:“读史者自当奉正史为主,正史而外不妨兼及别史,折衷於一是。凡支离谬诞之谈,概从删削焉。” 闻一多 《奇迹》诗:“我也说但为一阕莺歌便噙不住眼泪,那未免太支离,太玄了,简直不值当。”

  4. 流离,流浪。

    唐 杜甫 《咏怀古迹》之一:“支离西北风尘际,飘泊东南天地间。” 宋 陆游 《书怀》诗:“ 濯锦江 头成昨梦, 紫芝山 下又新年……支离自笑生涯别,一炷炉香绣佛前。” 清 方苞 《季武子哀辞》:“蹇孤游兮局窄,命支离兮为鬼客。” 清 秋瑾 《重上京华甲江题壁》诗:“懊恼襟怀偏泥酒,支离情绪怕闻鶯。”

  5. 谓残缺而不中用。

    《庄子·人间世》:“夫支离其形者,犹足以养其身,终其天年,又况支离其德者乎!”《文选·谢灵运<永初三年七月六日之郡初发都>诗》:“良时不见遗,丑状不成恶;曰余亦支离,依方早有慕。” 李善 注引《七贤音义》:“形体离,不全正也。” 宋 苏轼 《题过所画枯木竹石》诗:“散木支离得自全,交柯蚴蟉欲相缠。” 清 冯廷櫆 《岁暮书怀》诗:“自分支离本无用,不须弹鋏怨沉沦。” 康有为 《大同书》甲部第一章:“或手足断残,支离其身,侏儒短小,不齐於人。”

  6. 憔悴;衰疲。

    《晋书·郭璞传》:“是以不尘不冥,不驪不騂,支离其神,萧悴其形,形废则神王,跡粗而名生。” 唐 杜甫 《赠崔十三评事公辅》诗:“分军应供给,百姓日支离。” 仇兆鳌 注引 王嗣奭 曰:“支离,谓民力已罢。”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董生》:“久之,面目益支离,乃惧,復造善脉者诊之。” 巴金 《家》附录三:“我一九四二年回到 成都 见到了她,她已经成了一个‘弱骨支离’的‘老太婆’了。”

  7. 谓艰于行动。

    唐 独孤及 《为李给事让起复尚左丞兼御史大夫等第三表》:“顾臣羸瘵奄奄,行步支离,力有所不任,用有所不逮。”

  8. 犹支吾。谓说话吞吞吐吐。亦谓含混不清。

    《梁书·吴均传》:“先是, 均 表求撰《齐春秋》,书成奏之。 高祖 以其书不实,使中书舍人 刘之遴 詰问数条,竟支离无对。敕付省焚之。”《儿女英雄传》第八回:“不想我把事情弄妥了,赶回店来,你倒躲了。我问问店家,他合我言语支离,推説不知去向。”

  9. 见“ 支离疏 ”。

  10. 10.见“ 支离益 ”。

  11. 11.见“ 支离叟 ”。

引证解释

⒈ 分散;分裂。

《左传·哀公二十五年》:“公为支离之卒,因祝史挥以侵卫。”
杜预注:“支离,陈名。”
竹添光鸿会笺:“支离,分散也,盖分为数队以误敌。”
《文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捷猎鳞集,支离分赴。”
李善注:“支离,分散貌。”
唐元稹《蛮子朝》诗:“部落支离君长贱,比诸夷狄为幽冗。”
前蜀韦庄《秦妇吟》:“忽看庭际刀刃鸣,身首支离在俄顷。”

⒉ 繁琐杂乱。

汉扬雄《法言·五百》:“或问:‘天地简易而法之,何《五经》之支离?’曰:‘支离盖其所以为简易也。’”
汪荣宝义疏:“支离、支繚,皆繁多歧出之意。”
金王若虚《<史记>辨惑一》:“至《世家》杂举二篇之旨,支离错乱,不成文理,读之可以发笑。”
清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玉函山房辑佚书》:“马氏既未能深考,而贪多务博,緟复支离,其所辑往往犯此病也。”
洪深《电影戏剧的编剧方法》第三章五:“结果是他的理论尽管不错,而编出的故事却是支离强凑,全无生命的了。”

⒊ 离奇,虚妄。

南朝宋何承天《重答颜光禄》:“足下雅秉《周礼》,近忽此义方,詰无形之有,为支离之辩乎?”
唐柳宗元《与吕恭论墓中石书书》:“今视石文,署其年曰‘永嘉’,其书则今田野人所作也,虽支离其字,犹不能近古。”
清叶名沣《桥西杂记·赵瓯北汪龙庄考史之法》:“读史者自当奉正史为主,正史而外不妨兼及别史,折衷於一是。凡支离谬诞之谈,概从删削焉。”
闻一多《奇迹》诗:“我也说但为一阕莺歌便噙不住眼泪,那未免太支离,太玄了,简直不值当。”

⒋ 流离,流浪。

唐杜甫《咏怀古迹》之一:“支离西北风尘际,飘泊东南天地间。”
宋陆游《书怀》诗:“濯锦江头成昨梦, 紫芝山下又新年……支离自笑生涯别,一炷炉香绣佛前。”
清方苞《季武子哀辞》:“蹇孤游兮局窄,命支离兮为鬼客。”
清秋瑾《重上京华甲江题壁》诗:“懊恼襟怀偏泥酒,支离情绪怕闻鶯。”

⒌ 谓残缺而不中用。

《庄子·人间世》:“夫支离其形者,犹足以养其身,终其天年,又况支离其德者乎!”
《文选·谢灵运<永初三年七月六日之郡初发都>诗》:“良时不见遗,丑状不成恶;曰余亦支离,依方早有慕。”
李善注引《七贤音义》:“形体离,不全正也。”
宋苏轼《题过所画枯木竹石》诗:“散木支离得自全,交柯蚴蟉欲相缠。”
清冯廷櫆《岁暮书怀》诗:“自分支离本无用,不须弹鋏怨沉沦。”
康有为《大同书》甲部第一章:“或手足断残,支离其身,侏儒短小,不齐於人。”

⒍ 憔悴;衰疲。

《晋书·郭璞传》:“是以不尘不冥,不驪不騂,支离其神,萧悴其形,形废则神王,跡粗而名生。”
唐杜甫《赠崔十三评事公辅》诗:“分军应供给,百姓日支离。”
仇兆鳌注引王嗣奭曰:“支离,谓民力已罢。”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董生》:“久之,面目益支离,乃惧,復造善脉者诊之。”
巴金《家》附录三:“我一九四二年回到成都见到了她,她已经成了一个‘弱骨支离’的‘老太婆’了。”

⒎ 谓艰于行动。

唐独孤及《为李给事让起复尚左丞兼御史大夫等第三表》:“顾臣羸瘵奄奄,行步支离,力有所不任,用有所不逮。”

⒏ 犹支吾。谓说话吞吞吐吐。亦谓含混不清。 《梁书·吴均传》:“先是, 均表求撰《齐春秋》,书成奏之。

高祖以其书不实,使中书舍人刘之遴詰问数条,竟支离无对。敕付省焚之。”
《儿女英雄传》第八回:“不想我把事情弄妥了,赶回店来,你倒躲了。我问问店家,他合我言语支离,推説不知去向。”

⒐ 见“支离疏”。

⒑ 见“支离益”。

⒒ 见“支离叟”。

支离的国语词典

分散。

支离的网络释义

支离 (网络小说名)

  • 小说《支离》是一部近现代豪门青春励志小说。
  • 支离 (汉语词汇)

  • 支离,读[zhī lí],意指分散,离奇不正或残弱不堪的样子。同时,支离也是我国古代的一战阵名,和少数复姓之一。
  • 支离造句

    绝望啃食着我,直到我支离破碎。
    他们正在顺着这条冷落的、支离破碎的路径往前走。
    拙劣的译本将原作删改得支离破碎。
    她觉得自己已经支离破碎、土崩瓦解。
    因其数量之多与显而易见的支离破碎,使人手足无措。
    战争让大好河山变得支离破碎。
    有谁能抚慰我们俩颗支离破碎的心,我们又该何去何从?
    演讲者讲得太快了,他只能匆匆记下几个支离破碎的字。
    这张桌子不知被谁搞得支离破碎了。
    年深日久,黄土高原被水切割得支离破碎,地面上呈现出千沟万壑的景象。
    就因为他一时的胡涂,害得他的家庭都支离破碎了。
    小明一不小心,花瓶落地,摔得支离破碎。
    它使我支离破碎,它毁灭了一切。
    大地震过后,面对支离破碎的家园,令人不知该怎么办。
    犹太人亡国后,国家支离破碎,人民流离失所。
    你作了这么大的改变,把故事弄得支离破碎了。
    我的碗里没有东西,我的椅子也烂得支离破碎了。
    还有就是国家已支离破碎,有待重建。
    班吉头脑里塞满了种种混乱不清,支离破碎的回忆。
    面对这些支离破碎的情报,他心痒难挠。

    汉字详情

    zhī [zhi]
    部首: 446
    笔画: 4
    五笔: FCU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JE
    四角: 40407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小篆字形,上面是“竹”的一半,下面是手(又)。《说文》:“从手持半竹。”本义:去枝的竹子)

    (2) 同本义

    支,去竹之枝也。从手持半竹。——《说文》。桂馥义证:“疑作去枝之竹也。”

    (3) 枝条。后作“枝”

    芄兰之支。——《诗·卫风·芄兰》

    支叶茂接。——《汉书》

    以畅其支。——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4) 又如:支调(枝节);支蘖(枝条,旁生树枝);支辅(辅助枝叶)

    (5) 分支

    封弟子功臣自为支辅。——《史记·李斯列传》

    中小支。——《后汉书·吕布传》。注:“谓胡也。即今之戟旁曲支。”

    (6) 复杂整体中的一部分。如:支店;支军,支兵(主力部队以外的军队)

    (7) 支流

    分一支为南江。—— 宋· 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

    不啻小支。——赫胥黎著、 严复译《天演论》

    (8) 又如:支川

    (9) 祖宗支系

    文王孙子,本支百世。——《诗·大雅·文王》

    (10) 又如:支胄(支流、宗族的派系分支);支胤(后代子孙);支析(指分家);支别(分支;歧出)

    (11) 支,线及棉纱等的粗细单位

    (12) 地支的简称

    (13) 通“肢”

    而畅于四支。——《易·坤》

    尽其四支动。——《管子·小匡》

    四支不勤。——《淮南子·原道》

    四支僵劲不能动。——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14) 姓

    动词

    (1) 支撑

    诎有右臂支船。——魏学洢 《核舟记》

    (2) 又如:支当(承当);支给着(一条腿抬起压在另一条腿上);支仗(支撑维持);支拽(支撑,维持);支措(支撑筹办)

    (3) 支持;支援;支助 。如:支陪(陪伴);支边;支农;支任(支持得住)

    (4) 支付;领取 。如:支用(支付使用);支帖(支付的凭证)

    (5) 支开,支派

    再看了看左右无人,只得两个小丫头子,便把那两个小丫头子也支使开。——《儿女英雄传》

    (6) 又如:支分(支使;分派);支末(支派之末);支拆(分摊支付)

    (7) 处理;应付 。如:支蒙(安放;支棱);支理(处理;处置)

    (8) 分,分散

    支离分赴。——王逸《鲁灵光殿赋》。注:“分散也。”

    (9) 又如:支破(支付);支放(发放);支动(支出;动用)

    (10) 〈方〉∶支吾搪塞

    我远路而来,却净支我。——《小五义》

    (11) 又如:支饰(支吾掩饰);支对(支吾答对);支调(支吾搪塞)

    (12) 抗拒 。如:支吾(抵拒,抵触);支拄(抵触,抵制)

    量词

    (1) 用于计杆状物品。如:一支笔;一支枪

    (2) 用于计队伍等。如:一支军队;一支文化队伍

    (3) 用于计歌曲、乐曲等。如:一支歌;两支乐曲

    (4) 用于计电灯的光度,即电的功率的瓦数。如:25支光的灯泡

    英文翻译

    disperse, pay; support; branch

    方言集汇

    ◎ 粤语:zi1
    ◎ 客家话:[梅县腔] tje1 [沙头角腔] zi1 [客语拼音字汇] zi1 [台湾四县腔] zih1 gi1 [客英字典] zhi1 [宝安腔] zi1 [东莞腔] zi1 [海陆丰腔] zhi1 gi1 [陆丰腔] zhi1
    ◎ 潮州话:zin1 (chiⁿ) gi1 (ki)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五支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章移支A開平聲開口三等支Atɕĭecje/tje
    [li]
    部首: 225
    笔画: 10
    五笔: YBMC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常用字
    仓颉: YUKB
    四角: 00227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隹( zhuī),表示与鸟类有关,离声。“离”是“鹂”的本字,因而声符亦兼表字义。本义:鸟名。即黄鹂,也称仓庚,鸣声清脆动听)

    (2) 同本义

    离,离黄仓庚也。——《说文》

    離为雉、九家,離为鸟,为飞、为鹤、为黄。——《易·说卦》

    离则配禹。——《颜氏家训》

    流離之子。——《诗·邶风·旌丘》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

    (3) 长离,传说中的凤鸟,比喻有才华的人

    双鸾游兰渚,二离扬清晖。——傅长虞《赠何劭王济》

    (4) 八卦之一,象征火

    离,为火,为日。——《易·说卦》

    (5) 通“缡”。古代女子出嫁时系的佩巾

    申佩离以自思。——《汉书·外戚传》

    (6) 通“螭”。古代传说中没有角的龙

    如虎如罴,如豺如离。——《史记·周本纪》

    (7) 通“樆”。山棃

    桂椒栏,檗离朱杨。——汉· 司马相如《子虚赋》

    (8) 通“蓠”。香草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楚辞·离骚》

    (9) 姓

    动词

    (1) 离假借为“剺”。离开;离别

    正大夫离居。——《诗·小雅·雨无止》

    少小离家老大回。——《回乡偶书》

    今当远离。——诸葛亮《出师表》

    离臣虏之劳。——《韩非子·五蠹》

    离城三里。——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离吾乡七百里。——清· 袁枚《祭妹文》

    离离原上草……萋萋满别情。——唐·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2) 又如:脱离(离开);偏离(离开正道);离了母(离了谱;失去本来面目);离人(与亲人分别的人);离恨(离别的愁恨);离格儿(出格);离了眼(看花了眼);离丧(指亲人死亡)

    (3) 分散,离散。跟 “合”相对

    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论语·季氏》

    不愿离而离。——清· 林觉民《与妻书》

    约从离衡。——汉· 贾谊《过秦论》

    (4) 又如:离合(分合;聚散);离聚(分和合);离鹤(失群的鹤);离会(指两国君主相会,而彼此意见不一致,不能定是非善恶)

    (5) 假借为“罹”。遭受

    雉离于罿。——《诗·王风·兔爰》

    离桓之罪。——《国语·晋语》

    (6) 又如:离骚(遭遇到忧患);离恨天(遭逢恨事之天);离尤(遭受罪愆);离殃(遭受,罹祸)

    (7) 割取

    牛羊之肺,离而不提心。——《礼记·少仪》

    (8) 又如:离肺(割去肺脏)

    (9) 断绝;判别

    一年离经辨志。——《礼记·学记》

    (10) 又如:离经(离析经书的文句章节);离辞(离析辞句)

    (11) 违背,背离

    失法离令。——《商君书·画策》

    众叛亲离。——《左传》

    (12) 又如:离上(背叛君上);离次(离弃职守);离判(弃去形体,超越形躯);离志(异心,背离的心志)

    (13) 距离;相距

    只是小人家离得远了。——《水浒传》

    (14) 又

    离这里还有多少路。

    (15) 罗列,陈列

    夜峰何离离,明日落石底。——李贺《长歌续短歌》

    (16) 又如:离离(罗列的样子)

    (17) 经历

    载离寒暑。——《诗·小雅·小明》

    离一二旬,则人畜弃捐旷野而不反(返)。——《汉书·西域传上》

    (18) 缺少 。如:离不得(少不了,不免);发展科技,离不了人才;差不离(差不多)

    (19) 通“丽”。附丽,附着

    六五之言,离王公也。——《易·离》

    月离于毕,俾滂沱也。——《诗·小雅·渐渐之石》

    数量词

    (1) 二,两;双

    离坐离立,无往参焉。——《礼记·曲礼上》

    离,丽也。——《易·离卦》

    (2) 又

    明两作离。

    盖取诸离。——《易·系辞下》

    离不言会。——《公羊传·桓公五年》。注:“二国会曰离。”

    则不敢正坐离立。——《后汉书·和熹邓皇后纪》

    (3) 又如:离立(并立)

    形容词

    通“俪”。成双,成对

    父母存不养,出离者几何人?——《管子·问》

    宿离不贷。——《礼记·月令》

    英文翻译

    rare beast; strange; elegant

    方言集汇

    ◎ 粤语:lei4 sit3
    ◎ 潮州话:li5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五支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呂支支A開平聲開口三等支Alĭel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