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取

shè qǔ [ she qu]
繁体 摄取

词语释义

摄取 shèqǔ

(1) 吸收

一个人摄取了必需数量的热值,就算吃得好么?
absorb;take in

(2) 拍摄

摄取几个镜头
take a photograph of;shoot

词语解释

引用解释

1.捉拿。《朱子语类》卷一三一:“帅上其事於 秦 ,即时摄取 黄 下大理。”

攝取的国语词典

吸取。

如:「摄取养分」。

攝取的网络释义

摄取

  • 摄取,指吸收,吸取;拍摄。佛教语,犹摄受。
  • 攝取的翻译

    英语: toabsorb(nutrientsetc),toassimilate,intake,totakeaphotographof(ascene)
    德语: aufnehmen,tragen(V)
    法语: absorber,assimiler,photographier,prendreunephoto

    汉字详情

    shè,niè [she,nie]
    部首: 330
    笔画: 21
    五笔: RBBB
    仓颉: QSJJ
    四角: 51041

    详细解释

    shè

    動詞

    (1) (形聲。從手,聶聲。本義:牽曳)

    (2) 同本義

    攝,引持也。——《説文》

    攝車從之。——《左傳·襄公二十三年》

    (3) 又如:攝力(引力);攝弓(張弓注矢作射撃準備);攝水(引水)

    (4) 執;持

    庭實皮,則攝之。——《禮記·聘禮》。注:“右手并執前足,左手并後足也。”

    攝少馬兹。——《國語·吴語》

    皆攝弓而馳,荷兵而走。——司馬相如《喻巴蜀檄》

    (5) 又如:緊緊攝住娘的手指;攝守(掌管);攝知(執掌)

    (6) 拘捕

    攝少司馬兹與王士五人。——《國語·吴語》

    (7) 輔助、佐助

    朋友攸攝。——《詩·大雅·既醉》

    攝,佐也。——《左傳·襄公三十一年》

    (8) 吸引

    磁石攝鐡,不攝鴻毛。——顧况《廣陵白沙大雲寺牌》

    (9) 拍照

    攝影紀盛游,或左亦或右。——鄭澤《壬子秋日鈍庵邀攝影像作詩奉呈》

    (10) 假借爲“代”。代理,兼理

    若王不與祭,則攝位。——《周禮·大宗伯》。注:“代行其祭祀。”

    不書即位,攝之。——《左傳·隱公元年》

    攝王位。——《禮記·明堂位》。疏:“代也。”

    用助祭之服親迎,攝盛也。——《儀禮·士昏禮》注

    羊舌鮒攝司馬。——《左傳·昭公十三年》

    (11) 又如:攝行(代理執行);攝相(代理宰相);攝位(代理君主行事);攝行(代人處理職務);攝祚(攝政);攝職(代理官職);攝輔(攝政輔佐);攝領(代理);攝選(兼任吏部尚書)

    (12) 上台階時提起長衣

    予乃攝衣而上。——蘇、囌軾《後赤壁賦》

    (13) 又如:攝齊(提起衣擺、襬)

    (14) 治理 。如:攝事(治事,理事)

    (15) 收斂,聚

    攝緘縢(繩索),固扃鐍(鑰匙),一人之智力,不能勝天下欲得之者之衆。——清· 黄宗羲《原君》

    (16) 又如:攝心(收斂心神);攝念,攝意(收斂心神);攝斂(聚集);攝想(聚精會神地思念)

    (17) 整頓;整理

    侯生攝敝衣冠,直上載公子上坐。——《史記·魏公子列傳》

    (18) 又如:攝衣(整飭衣裝);攝衽(整飭衣襟);攝袂(整理衣袖)

    (19) 管轄;統領 。如:攝下(統領部屬);攝統(統轄勇士)

    (20) 控製 。如:攝持(護持;控製)

    (21) 保養

    動無死地,而謂之善攝生。——《韓非子·解老》

    (22) 又如:攝護(保護);攝養(保養;養生)

    (23) 借貸

    冉子攝束帛乘馬而將之。——《禮記·檀弓》

    (24) 夾,箝

    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論語》

    (25) 通“懾”。恐懼,威脅,使懾服

    不然,則武震以攝威之。——《左傳·襄公十一年》

    時屈時伸,弱柔如薄葦,非攝奪也。——《淮南子·汜論》

    名詞

    緣,邊 。如:攝服(有緣飾的衣服)

    niè

    (古漢語)

    安靜;安定:“天下攝然,人安其生”。

    英文翻译

    take in, absorb; act as deputy; administer, assist

    方言集汇

    ◎ 粤语:nip6 sip3
    ◎ 客家话:[客语拼音字汇] hib5 liab5 ngiab5 [台湾四县腔] ngiap7 [客英字典] ngiap7 [陆丰腔] gniap7 [梅县腔] ngiap7 jap7 [东莞腔] ngiap7 [海陆丰腔] ngiap7 [宝安腔] ngiap7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二十九葉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書涉葉A入聲開口三等鹽Aɕĭɛpsjep
    [qu]
    部首: 228
    笔画: 8
    五笔: BCY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多用男性
    仓颉: SJE
    四角: 17440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从又,从耳。甲骨文字形。左边是耳朵,右边是手(又),合起来表示用手割耳朵。古代作战,以割取敌人尸体首级或左耳以计数献功。本义:割下左耳)

    (2) 同本义

    取,捕取也。——《说文》

    大兽公之,小禽私之,获者取左耳。——《周礼》

    且今之勍者,皆吾敌也,虽及胡者,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取吴元济。——《资治通鉴·唐纪》

    (3) 斩获敌人的首级为取

    恨君不取契丹首,金甲牙旗归故乡。—— 宋· 苏轼《阳关词》

    (4) 拿

    取数斗归。——三国魏· 邯郸淳《笑林》

    对面取人物。

    取一葫芦。——宋· 欧阳修《归田录》

    取器械。——明· 崔铣《洹词·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5) 又如:从架上取书;从巢里取蛋;取受(拿取和收受);取则(取作准则,规范或榜样);取将(拿取)

    (6) 通“娶”。娶妻

    取妻如之何?——《诗·齐风·南山》

    君取于吴,为同姓。——《论语·述而》

    勿用取女。——《易·蒙》

    可以冠子取妻。——《礼记·杂记》

    昭公取于 吴。——《左传·哀公十二年》

    终老不复取。——《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还必相迎取。

    我近来取得一个老小,清河县人。——《水浒传》

    (7) 又如:取女(娶妻);取亲(娶妻);取室(娶妻)

    (8) 选取;选拔

    深思而慎取。——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人取之。——明· 刘基《卖柑者言》

    舍体而取面。——蔡元培《图画》

    (9) 又如:取路(上路);取戏(采取游戏态度);取义(选择正义,就义而死);取人(选择人);取友(选取朋友);取途(选取经由的道路);取象(取某种事物之征象)

    (10) 招致

    谗毁竟自取。——唐· 杜甫《上水遣怀》

    (11) 又如:取罪(自我罪责);取讥(招致讥讽);取毙(招致丧身);取醉(喝酒致醉)

    (12) 得到;取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诗·魏风·伐檀》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钻燧取火。——《韩非子·五蠹》

    文能取胜。——《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于人也奚取焉。——唐· 韩愈《朱文昌校昌黎·先生集》

    召闹取怒。——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13) 又如:取事(取得成就事功的机会;行事);取讨(讨取;索取);取和儿(取了和气。和睦相处);取真气(摄取天地间元气);取觅(收入;获得);取供(讨取口供)

    (14) 博取 。如:取选(求取功名;应试);取应(应举;参加科举考试);取誉(博取称赞或好名声);取宠(博取别人的喜爱,称赞)

    (15) 攻取,夺取

    必取宋。——《墨子·公输》

    取阳晋。——《史记·廉颇蔺相列传》

    (16) 通“聚”。

    (17) 会合,集合

    郑国多盗,取人于萑苻泽。——《左传·昭公二十年》

    (18) 积畜

    而利取分寡。——《晏子春秋·外篇重而异者》

    (19) 通“趋”。

    (20) 跑,疾走

    王良御之,则日取乎千里。——《韩非子·难势》

    上高堂,行取殿下堂,孤儿泪下如雨。——《古乐府》

    (21) 趋向

    两者合而天下取。——《荀子·王霸》

    夸主以为高,异取以为高。——《史记·秦始皇本纪》

    副词

    表示范围,相当于“才”、“仅”

    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孟子·尽心上》

    助词

    表示动态,相当于“得”、“着”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英文翻译

    take, receive, obtain; select

    方言集汇

    ◎ 粤语:ceoi2
    ◎ 客家话:[海陆丰腔] ci3 [宝安腔] ci3 [沙头角腔] ci3 [东莞腔] ci3 [梅县腔] ci3 [台湾四县腔] ci3 [客英字典] ci3 [客语拼音字汇] qi3 [陆丰腔] ci3
    ◎ 潮州话:cu2 (tshú)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九麌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七庾上聲合口三等chyox/ciuutsʰĭu